[新聞頁-臺海網]
臺海網6月12日訊 據海西晨報報導 在日前揭曉的廈門市最高文藝獎項———第六屆廈門文學藝術獎中,廈門市臺灣藝術研究院院長曾學文創作的高甲戲劇本《大稻埕》及劇目,均榮獲本屆廈門文學藝術獎的最高獎———特別榮譽獎。「很榮幸能在自己的家鄉獲得這樣一個重要獎項,我特別珍惜。」
昨天,曾學文在接受晨報記者專訪時表示,他很感恩腳下這片土地,未來希望能持續立足本土文化,結合時代發展,創作出更多體現廈門文化精神的戲劇作品。
多次打磨創作精品
曾學文是廈門人,出生於1964年,常年從事閩南地方戲曲創作、研究。他熱愛戲劇,善於創作各類不同藝術形式、不同劇種的劇本,被譽為廈門戲劇界的「全才」。
因為創作上的勤勉,曾學文獲獎無數,曾三度摘得「中國戲劇獎·曹禺劇本獎」和「五個一工程」優秀劇目獎,四度斬獲「文華獎」。他創作的歌仔戲《邵江海》《蝴蝶之戀》、高甲戲《阿搭嫂》《大稻埕》、南音樂舞《長恨歌》《鳳求凰》、小劇場話劇《日子》等在全國產生較大影響,更塑造了阿搭嫂、林天來、邵江海等一系列有血有肉、有溫度的人物形象。
高甲戲《大稻埕》是曾學文近年來創作的一部優秀劇本,講述了一段臺灣人民英勇抗日的故事。據曾學文介紹,《大稻埕》的劇本創作於2014年。「在臺灣島內,近來抗日題材的文藝作品日漸減少。而對於今天的臺灣民眾,尤其是年輕一代來說,全面了解歷史真相,重溫昔日臺灣先烈的抗日壯舉,顯得必要而緊迫。」曾學文說,為此,他決定創作《大稻埕》。
創作的過程漫長而艱辛。「這個故事我醞釀了兩三年,也曾多次到臺灣進行資料收集、整理,之後花了一年多時間寫出來。」曾學文告訴記者,與他之前創作的《蝴蝶之戀》《阿搭嫂》等不同,《大稻埕》涉及的人物多,關係也更為複雜,寫作難度更高,僅大的故事框架就修改了3次。此後,他還多次到戲劇表演現場觀看,並對諸多細節不斷進行修改、調整,以求達到更好。
屢屢斬獲重要獎項
《大稻埕》由廈門市金蓮陞高甲戲劇團參演,在兩岸引起較大反響,獲得了不少成績,包括第六屆福建藝術節暨第二十六屆福建省戲劇會演劇目一等獎第一名、編劇一等獎第一名;2016年入選文化部「2016年度全國舞臺藝術重點創作劇目名錄」等。
2017年,《大稻埕》榮獲第六屆「中國戲劇獎·曹禺劇本獎」(第二十二屆曹禺劇本獎),這也是曾學文個人繼首屆《邵江海》和第三屆《阿搭嫂》獲獎之後,第三次榮獲「曹禺獎」這一中國戲劇劇本最高獎。
專家評價,《大稻埕》是曾學文近年來創作作品中最厚重的一部,內涵豐富,具有很強的戲劇張力和情感衝擊力。劇本充分發揮劇種和地域風格的獨特性和優勢,給舞臺二度創作提供了巨大的創造空間。
從本土文化汲取養分
談及佳作頻出的原因,曾學文說,他喜歡從閩南豐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養分,獲取創作靈感。「廈門擁有豐富的閩南文化元素,如南音、歌仔戲、高甲戲等傳統藝術,能激發我的創作靈感;同時,廈門又是國際化城市,能讓我接觸到當今國際最先鋒的戲劇、最前沿的舞臺。」曾學文說,因此,他能在把握傳統美學和藝術特徵的基礎上,賦予傳統藝術新的審美趣味,與時代的關聯度也更緊密。
同時,在創作中,曾學文還喜歡通過大的歷史社會變遷背景展現人物的命運,喚起文化記憶和生活記憶,尋找戲劇的當代性特徵。他認為,這也是廈門戲劇之所以能大放異彩的原因之一。
曾學文說,閩南文化豐富而厚重,廈門各大戲曲表演團體的實力也頗為強勁。「很感謝這塊土地,也很感謝幾個團體的精彩詮釋。未來,我將繼續挖掘本土文化,創作出更多反映時代發展、真善美的故事,推動廈門的戲劇文化發展。」(記者 葉子申)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