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盛讚泉州戲曲文化 高甲戲獨具藝術特色

2020-12-24 環京津網

高甲戲詼諧幽默接地氣

臺海網11月17日訊 據泉州網報導 李漁故裡展演,探訪戲劇之源。前日下午,高甲戲《範進中舉》在浙江省蘭谿市蘭溪劇院上演,這是泉州高甲戲參加第二屆中國(金華)李漁戲劇匯的第二場演出,高超的表演藝術贏得專家和當地戲迷的喝彩。

蘭溪是明末清初著名戲劇家、美學家李漁的故裡,他被譽為「東方莎士比亞」,為後世留下了許多文化瑰寶,特別是在我國戲劇發展史上有著裡程碑式的意義。戲劇匯活動期間吸引了不少全國戲劇界「大咖」前往探源尋根,賞戲交流。

泉州戲劇 影響力與日俱增

「太棒了、太棒了……」中國戲劇家協會梅花獎藝術團原常務副團長趙承燕看了《範進中舉》讚不絕口,直呼還不過癮,還想再看下去。

劇已終,意未盡。現場許多觀眾都有同感,演出結束後掌聲不斷。趙承燕說,自己關注高甲戲發展已經有十多年了,尤其是2014年泉州市高甲戲傳承中心副主任陳娟娟憑藉在高甲戲新編歷史劇《昭君出塞》中的精彩表演,榮獲中國戲劇最高獎——梅花獎,一舉成為高甲戲「折梅」第一人,高甲戲在全國的影響力與日俱增。近年來,高甲戲根植「戲窩子」,在戲劇大省異軍突起,贏得全國戲劇界的矚目。

「泉州戲劇資源豐富,全國罕見,梨園戲、提線木偶戲、打城戲等藝術特色也十分突出,在戲劇百花園均佔有一席之地。」趙承燕說,早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就感到泉州文化的魅力,泉州歌舞劇團創排的歌舞劇《臺灣舞女》到北京展演一炮打響,後來獲得不少大獎。

此次高甲戲《範進中舉》演出不僅贏得專家好評,也獲得當地戲迷們的喝彩。年過七旬的陳壽賢是鐵桿婺劇迷,第一次觀看高甲戲演出便著迷了。他說,高甲戲雅俗共賞,演員表演水平高,很快引起共鳴。

「高甲醜」表演一流值得借鑑

「高甲戲很接地氣,容易引起觀眾的共鳴。『高甲醜』表演全國一流,值得其他劇學習借鑑。高甲戲包容並蓄,不僅有京劇的大氣雄渾,還將提線木偶表演藝術融入其中,舞臺上演員身體語言豐富,詼諧幽默,妙趣橫生。」著名婺劇表演藝術家、中國戲劇梅花獎「二度梅」獲得者陳美蘭對高甲戲仰慕已久,此次她專門坐在第一排的座位,近距離觀看演出。

陳美蘭早在上個世紀就將婺劇經典劇目《白蛇傳》帶至泉州演出,給泉州老戲迷留下深刻的印象。上個月,她還攜其得意弟子、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楊霞雲,再次將這部作品帶到泉州。「泉州的戲迷太熱情了,從陌生到熟悉,三十多年來婺劇多次到泉州演出,吸引了一批忠實戲迷,此次到泉州巡演後,石獅一戲迷還追戲到深圳,繼續觀看下一站的演出。」陳美蘭說。

「泉州高甲戲有乾貨,有內涵,表演藝術高,不僅在中國戲劇大家園中特色獨具,詼諧幽默的表演風格在國際劇壇也有一席之地,特別是喜劇表演優勢明顯。」浙江婺劇藝術研究院院長王曉平說,高甲戲不僅可以贏得國內觀眾的掌聲,還能獲得國外觀眾的喝彩。今後可以多走出去,到海外交流,進一步擴大影響力。(記者 陳智勇 文/圖)

相關焦點

  • 閩南文化課堂-高甲戲
    高甲戲,是閩南地方文化戲曲劇種之一,又名弋甲戲、九角戲、大班、土班。發祥於福建泉州。06年5月20日,高甲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明末清初,早期只是在民間樂曲伴奏下作即興的化裝表演,後來發展成專業戲班,主要演宋江故事,被稱為宋江戲。
  • 弘揚閩南文化 感受藝術之美——泉州高甲戲團走進泉州實驗中學附小
    高甲戲《管甫送》觀後感406 黃佳煒      一聽見高甲戲三個字,我就想起了,在學校裡面看的高甲戲,主持人向我們介紹了高甲戲是泉州特色,而且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一名泉州人我不禁感到驕傲。      我看的高甲戲是《管甫送》,講的是一位姑娘叫美娟送管甫從臺灣坐船回泉州的故事。      他們倆互相喜歡。可是快要結婚的時候,管甫卻拿著手杖來到美娟家,說他的長輩從泉州寄來了一封家書。紙上有四個角,被燒掉了三個角,代表著十萬火急,必須馬上回老家一趟。他們兩人約定鐘聲敲響12下時,正好是12點,管甫就會到美娟家相會,這樣子的細節,正好表現出他們兩個人的愛情之深!
  • 「高甲戲醜戲·武戲專場」23日在泉州高甲劇場上演
    敲響「復工復產」文藝惠民演出第一鑼 高甲戲專場周六開演泉州網5月22日訊 (記者陳智勇)明晚7時,「高甲戲醜戲·武戲專場」將在泉州高甲劇場上演,敲響泉州市「復工復產」文藝惠民演出第一鑼。屆時,泉州市高甲戲傳承中心將精選高甲小戲《武松打店》《紅玫弄》《送水飯》《梁紅玉·擊鼓》等上演,有的以武戲見長,有的以醜戲傳韻,盡展高甲戲獨特的藝術魅力。其中,《送水飯》為高甲戲傀儡醜代表作之一,劇中傀儡醜與俏花旦相互配合,妙趣橫生,該劇曾獲第五屆中國戲劇獎·小戲小品獎——優秀劇目獎。
  • 高甲戲《範進中舉》走進福田
    深圳晚報訊 (記者 劉丹青 通訊員 陳晨) 日前,福田區第七屆主題館藝術節的重點劇目之一,由泉州市高甲戲傳承中心帶來的高甲戲《範進中舉》在戲劇主題館星空劇場精彩上演。
  • 【戲·知識】戲曲種類知多少
    而崑腔以外的所有地方戲被稱為「花部亂彈」,清代曾以法令禁花部諸腔。崑劇的產生,不僅是崑腔自身發展的成熟標誌,它還是中國戲曲發展的成熟標誌,是受文人雅士、藝術專家精心呵護培植的特殊戲曲品種,因此,它能夠集音樂、舞蹈、雜技、武術、文學朗誦、戲劇表演等等中國傳統藝術之大成,被譽為"百戲之祖"。
  • 戲曲||淺談當代瀕危劇種文化生態的保護與傳承 ——以閩南打城戲為例
    (2)「自然環境」與「文化環境」。在與劇種產生互動的「外部環境」中,包括了「自然」與「文化」兩大層面。「自然環境」,包括劇種流行區域的地理特徵、自然氣候等。它對戲曲劇種的影響或許不如「文化環境」那麼直接,但卻是決定性的。以閩南戲窩「泉州」為例,此地擁有梨園戲、高甲戲、打城戲、提線傀儡戲、布袋戲等多個劇種。這種劇種的多元化,恐怕與該地區面向海洋、地少人稠的地理環境有關。
  • 浙婺今年首次出省巡演,所到之處收穫盛讚「名不虛傳」
    2016年,浙婺曾帶著《白蛇傳》和《穆桂英》兩臺劇目應邀來泉州演出,就在泉州颳起了一股婺劇風,領銜主演的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楊霞雲和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主角獎獲得者樓勝等優秀青年演員在這裡收穫了眾多粉絲。泉州和晉江是高甲戲最繁榮最活躍的地區之一,素有「戲窩子」之稱,劇團眾多,僅泉州一個市,就有五個專業劇團,這一帶戲迷多,懂戲的人也多。
  • 2021福建省春節聯歡晚會泉州分會場最新動態
    今天,小編不負眾望來履行諾言啦,福建春晚·路透第二彈泉州分會場的最新消息,一起來看~今年的福建春晚的分會場同樣設置在極具福建民俗特色的三個地方,分別是寧德赤溪、泉州五店市及龍巖古田。泉州晉江五店市傳統街區的錄製現場都有啥亮點?——泉州五店市分會場泉州,又稱「刺桐城」,位於福建省的南部、晉江的下遊,水陸交通便利,是古代著名的天然港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城市。
  • 西九文化區戲曲中心:傳承戲曲魅力 推廣文化藝術
    這座「黑盒子」是於2019年6月啟用的「自由空間」,是西九文化區第二個對外開放的表演藝術場地,承擔著推廣當代舞蹈、話劇音樂,風格是當代先鋒。這一巧思正是體現香港作為中西文化交融碰撞之地,傳統與現代並存的城市特色。  這樣的東西文化碰撞在戲曲中心的設計上體現得更為明顯。戲曲中心大門設計成一個舞臺帷幕,走進大門就猶如巨幕拉開,戲如人生,人生如戲,粉墨登場。
  • 包粽子、看大戲、品文化……這個端午約會泉州
    包粽子、看大戲、品文化……我市各地將舉行豐富多彩的端午文化旅遊主題活動這個端午約會泉州包粽子是端午最具「古早味」的習俗 (林勁峰 攝)泉州有豐富的戲曲文化資源,傳統節日常有公益惠民演出。因為疫情,不少人打消了出遠門的念頭,其實留在泉州就很好玩,泉州除了有好山好水好味道,端午期間,泉州古城及各縣(市、區)還將舉辦豐富多彩的端午文化旅遊主題活動。包粽子、吃粽子、看大戲……這個假期,來泉州感受濃鬱端午文化。
  • 送別著名戲曲劇作家王仁傑:巨匠雖逝 戲留梨園
    中新網泉州6月1日電 (記者 孫虹)6月1日,著名戲曲劇作家王仁傑的追悼會在福建省泉州市舉行。追悼會現場,各界敬獻的花圈、花籃排成了一堵堵寄託哀思的花牆,述說著無盡的懷念和敬意。著名戲曲劇作家王仁傑逝世。 林良標 攝  得知王仁傑老先生逝世的消息,不少文藝界人士、戲迷從全國各地趕來,向王老遺體依依告別。
  • 民間戲曲文化,構成了獨具特色的雕塑藝術
    戲曲藝術是中國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戲曲部分包含的精神,審美情趣,人格魅力,悲劇藝術等等,作為文化的觀念層面,構成某一種文化特色的價值體系。彩繪雕塑,戲曲文化雕塑,戶外擺件古代戲曲在我國文學藝術園地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 為什麼是梨園戲?為什麼是泉州?
    當然,在這裡還有另外的原因,那就是泉州濃鬱的古典文化氛圍,他把對家鄉的愛,對傳統文化的愛,對泉州方言、音樂、戲曲的愛好都融匯在一起,通過自己的想像力、創造力和對人性的洞察表達在舞臺上,這一切的融合才有了王仁傑。還要談到一個重要背景。
  • 高甲戲劇本《大稻埕》及劇目榮獲第六屆廈門文學藝術獎特別榮譽獎
    [新聞頁-臺海網]臺海網6月12日訊 據海西晨報報導 在日前揭曉的廈門市最高文藝獎項———第六屆廈門文學藝術獎中,廈門市臺灣藝術研究院院長曾學文創作的高甲戲劇本《大稻埕》及劇目,均榮獲本屆廈門文學藝術獎的最高獎———特別榮譽獎。「很榮幸能在自己的家鄉獲得這樣一個重要獎項,我特別珍惜。」
  • 高甲戲《一字不識》全集
    ▼▼▼點擊下方文字看正文高甲戲《一字不識》全集高甲戲:《王阿懷弄破瓦》高甲戲:《西施》高甲戲 :《審親女》高甲戲《乘龍錯》全集地方習俗許多研究華人文化的海外學者,在經過探索和思考之後,往往把自己關注的目光最終移向閩文化
  • 兩岸布袋戲發展史:霹靂布袋戲如何打破次元壁,成功文化輸出?
    在福建、臺灣兩地,有一種獨特的戲劇文化,那就是布袋戲,又稱布袋木偶戲、掌中戲。歷史起源一般認為,布袋戲起源於明末清初的傀儡戲,後來泉州將傀儡戲融合本地南音、梨園戲等藝術,形成了獨具地方特色的布袋戲。布袋戲身上的歷史故事,比較流行的是「功名在掌上」,說是一位叫梁炳麟的秀才有天做夢夢到自己未來會「功名在掌上」,但之後的考試他卻屢次不中。可能是為了今後的生計,他便開始學習傀儡戲,憑著秀才淵博的文化修養和伶牙俐齒,他將這一門手藝做大,獲得了不少好口碑,布袋戲的名聲因此而出。這正是他「功名歸掌上」的真正意思,不過說到底這只是一則傳奇故事罷了。
  • 中國傳統戲曲文化,京劇音樂藝術,紛呈的流派藝術
    本文乃作者朱軒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梅蘭芳是現代戲曲史上最為傑出的京劇表演藝術家。他繼承並發揚了前輩藝術大師胡喜祿、時小福、餘紫雲、陳德霖和王瑤卿的藝術,並革新傳統,思想和藝術境界更為開闊,成為京劇旦角表演藝術的集大成者。從上個世紀一二十年代以來,他就曾進行了時裝戲(當時的現代戲)、古裝戲(側重歌舞的神仙戲)、新編歷史戲等的藝術革新實踐,為京劇,特別是在旦行聲腔藝術上,做出了重大貢獻。
  • 手指之間的戲曲藝術——布袋木偶
    浙江省岱山布袋木偶戲又名「小戲文」,俗稱「下攏上」,是一種獨特的民間戲劇表演形式。是一種前場藝人操數個木偶在戲臺上表演、說唱,後場由2至3個藝人組成樂團進行伴奏,互相合作,共同完成一段劇目的戲曲藝術。這種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由寧波人朱潭山傳入舟山,在岱山相傳已經上百年,形成岱山特有的地方色彩,2009年6月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岱山布袋木偶戲是岱山本地為數不多的戲曲種類之一,其獨特技藝和精彩演出,通俗易懂的方言唱白,成為一般民眾,乃至文人墨客雅俗共賞、喜聞樂見的民間戲曲藝術。
  • 高甲戲「梅蘭芳」—李龍拋
    高甲戲又名「戈甲戲」、「九角戲」、「大班」、「土班」,發源於明末清初閩南農村流行的一種裝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術的化裝遊行,發祥地為福建泉州。他曾是南安高甲戲舞臺上最後一位男旦,被譽為高甲戲的「梅蘭芳」「不老松」。
  • CCTV「快樂戲園」全國少兒戲曲春晚選拔賽泉州賽區4場海選3場複賽成功舉辦!
    在「雙十一」精彩購物狂歡之後,CCTV「快樂戲園」全國少兒戲曲春晚泉州賽區也給大家帶來賞心悅目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