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布袋戲發展史:霹靂布袋戲如何打破次元壁,成功文化輸出?

2021-01-08 說史可還行

在福建、臺灣兩地,有一種獨特的戲劇文化,那就是布袋戲,又稱布袋木偶戲、掌中戲。

歷史起源

一般認為,布袋戲起源於明末清初的傀儡戲,後來泉州將傀儡戲融合本地南音、梨園戲等藝術,形成了獨具地方特色的布袋戲。

泉州被認為是布袋戲的起源地,所謂布袋戲,簡單來講,就是人為操控的一種小型人偶,將木頭雕刻成人頭、四肢,中間軀體部分中空,以便於人手伸進去操控,這需要一雙靈活的手。

早期的布袋戲由一個木偶與簡易的服裝道具組成,表演者只需要拿著個布袋裝著,挑個擔子就可以大街小巷地串走,因而得名「布袋戲」。

布袋戲身上的歷史故事,比較流行的是「功名在掌上」,說是一位叫梁炳麟的秀才有天做夢夢到自己未來會「功名在掌上」,但之後的考試他卻屢次不中。

可能是為了今後的生計,他便開始學習傀儡戲,憑著秀才淵博的文化修養和伶牙俐齒,他將這一門手藝做大,獲得了不少好口碑,布袋戲的名聲因此而出。這正是他「功名歸掌上」的真正意思,不過說到底這只是一則傳奇故事罷了。

關於布袋戲的詳細時間起源,有說最早唐代之前就有了,但因為沒有文獻可考,所以其實並不是很確定。不過地域就很明顯了,主要在福建的泉州、漳州等地流行,後來又傳入臺灣。所以說,兩岸的布袋戲同屬於一脈,只是在發展過程中有了不同的走向、流派。

布袋戲的主要流派

布袋戲的流派,比較著名的有南派布袋戲,它是指泉州地區的掌中木偶戲。2006年,南派布袋戲被列為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其代表班社是泉州晉江市掌中木偶劇團。

南派布袋戲主要用泉腔南曲演唱,保留且吸收了大量的閩南民間文化精華,地方音樂、地方故事、口語等,別具藝術特色。故事題材也大多是人們熟悉的古代經典故事,如《包公案》、《狄青取旗》、《女媧鏡》等。

有南派,自然也有北派,漳州的北派布袋戲主要以「武、動」為主,用京調配合武戲,多上演如《三國演義》這類的歷史故事來展現鬥智鬥勇、精忠報國的情懷,風格也較之南派有明顯不同。

約是在康熙年間,漳泉的許多戲曲傳入臺灣,其中也包括布袋戲,臺灣的布袋戲較多地受到泉州南派的影響,後來南派戲曲逐漸沒落,臺灣布袋戲轉而採用北派亂彈樂曲,以武戲手法打破原來的安靜文戲,獲得了更多觀眾的喜愛。

其實籠統地來看,布袋戲的流行區域大體只要記住泉州、漳州、臺灣這三個地方就行了,這三個地方的布袋戲是最盛行的。

布袋戲的特色

2006年,漳州布袋木偶戲和木偶頭雕刻被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比較典型的布袋戲的特點,這裡以漳州布袋戲為例,戲中的角色可分為生、花臉、旦、神道、精怪與雜角六大類,多了特有的飛禽走獸。

與提線木偶不同,布袋木偶單手就可以操控,所以體型較小,木偶一般長約一尺。操縱的時候,把手掌當作身體,食指託頭,拇指、中指分別為左右臂,再搭配其它手指來控制木偶的動作。靈活的操偶師,可以同時用左右手活操控兩個木偶。

漳州布袋戲與漳州民俗密切相關,說白念唱採用的都是閩南方言,故事題材除了全國性的那種著名歷史故事,更多的還有民間故事傳說,有自己的地方特色和韻味。

布袋戲還有一個很有特色的地方,就是每個人物出場時都有自己的特定詩號,也就是出場念白,這齣場詩和人物的身份、性格相關。如臺灣霹靂布袋戲的主角素還真的詩號是「半神半聖亦半仙,全儒全道是全賢,腦中真書藏萬卷,掌握文武半邊天。」

較早的布袋戲是坐式表演,就是操偶師坐在板凳上,隔著帘子舞臺進行表演。50年代後,舞臺表演區擴大,坐式表演改為站式表演,掌中木偶的尺寸也變得更大,還創造性地使用了關節臂。這些都是布袋戲在不斷發展進步的體現。

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漳州布袋戲的發展確實遇到了很大的瓶頸,許多地方的傳統藝術都會遇到傳承與保護的問題。

一是演出方式依舊傳統,基本還是局限於大型舞臺或廟會中,觀眾觀看的方式單一,在日常中接觸較少。

二是觀眾變少,這就跟其它戲種一樣,觀看最多依舊是老年群眾,年輕人要麼很少接觸,要麼不感興趣,也提不起興趣,因此觀眾一直在流失。

三是表現手段較傳統,在舞臺上實景實地表演,雖然挺原汁原味的,但對於擁有豐富傳媒手段的現代社會來說,這種方式有很多的局限,新穎性不足,表現效果也被削弱。

相比之下,臺灣布袋戲的創新發展倒是做的比較好,是一個成功的例子。

霹靂布袋戲

在海峽兩岸布袋戲漸趨沒落之時,在現代先進的電腦多媒體技術、多元文化傳入之時,一個具有創新意識的戲班異軍突起,這就是臺灣霹靂布袋戲。

霹靂布袋戲因每出劇名都有「霹靂」二字而得名,它以1984年的《霹靂城》為起點,一直延續到如今的2020年,已播出超過兩千五百餘集,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霹靂帝國」。

雖然都是布袋戲,但臺灣的霹靂布袋戲比起傳統的布袋戲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這都是它適應時代潮流做出的改變。簡單從幾個方面來講:

一是在劇情上,以霹靂三大主角——清香白蓮素還真、百世經綸一頁書、刀狂劍痴葉小釵作為主線,講述圍繞著他們及其身邊人發生的天下武林故事。

它既有著熱血道義的武林故事,也有著精彩的魔幻情節,打破了以往單純的歷史演繹框架,融入中國傳統的儒、道、佛教義,配合精彩的武打,故事內容曲折、高潮迭起。

霹靂的故事,其實就像是一部很長的電視劇,舉個簡單的例子,《還珠格格》分為三部,主要人物不變,每部都有新的故事主題,劇集之間既環環相扣又可獨立成章。霹靂也是一樣,只不過它的劇集更長,也因為這是一部不斷延續下去的劇,因此世界觀要更為龐大,單有武林是不夠的,還要有妖、怪、神、魔,既有傳統的武林觀,又有濃厚的魔幻風。

霹靂布袋戲打破傳統布袋戲法,由於人物眾多,所以塑造的個性形象也更複雜,不同的角色站在不同的立場,有時候很難讓人分辨正邪善惡,因此你可以看到劇中也有一些身為反派的角色同樣受到喜愛追捧。這種多樣的人物個性也是吸引點之一。

二是木偶改良,從霹靂三十幾年的發展歷程中可以看到,木偶的形象慢慢地變得精緻、華麗、靈活。

早期的木偶小巧靈活,用手指便可操控,而隨著時代創新,現今的木偶身高可以達到90釐米以上,不再只有四肢運動,關節更加靈活,木偶的眼部、嘴角等都可以張合運作,還可以配合劇情喝茶吐血。

毛髮、眼珠、手指和腿關節等都了很大的改變,服飾方面更是極盡華麗,總的來說,人偶的造型更加逼真靈活,形象俊美,這點也是霹靂布袋戲吸引年輕人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是表演形式,霹靂不走傳統搭舞臺的方式,現如今它的主要方式是電視、電腦、遊戲合作等新媒體傳播,將傳統文化和高科技融合在一起,這也是為了迎合市場和現代人的口味習慣。但不得不說,這樣的改變使其獲得了成功。

總的來說,霹靂的改良創新是一個很成功的例子,它雖說是一門傳統藝術,但也有二次元的特點,尤其是人物形象上,外形俊美,造型現代多樣且華麗,因此能吸引一批年輕人,讓人有種打破次元壁的感覺。

啟發

按事實來講,內地布袋戲的發展確實不如臺灣的布袋戲,儘管發源地在福建,但這裡的布袋戲比較多的只是作為木偶藝術的一種,還屬於一種單純的民間藝術保留著。而臺灣的布袋戲則成功轉型,摸索出了適應時代發展的道路,甚至走上了世界舞臺。

其實我們還有很多優秀的民間傳統藝術,但卻在時代的快速發展前漸至失傳,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因為不能很好地創新、與時俱進。而臺灣黃氏家族能賦予布袋戲新的時代內涵,吸引了一幫年輕有活力觀眾,其實就是一個成功的創新,對於其它的傳統文化來說還是很有借鑑和啟發意義的。

相關焦點

  • 非遺布袋戲:傳承與創新之路如何走?看霹靂布袋戲的成功轉型
    所以說,兩岸的布袋戲同屬於一脈,只是在發展過程中有了不同的走向、流派。 布袋戲的主要流派 布袋戲的流派,比較著名的有南派布袋戲,它是指泉州地區的掌中木偶戲。2006年,南派布袋戲被列為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其代表班社是泉州晉江市掌中木偶劇團。
  • 這部超燃的布袋戲,突破了次元壁
    之前看過「霹靂」系列布袋戲的網友應該都知道,這種布袋戲的表現形式原為臺灣獨有,而臺灣霹靂國際多媒體股份有限公司早已名聲在外,而這次的《東離劍遊紀》就是它跟日本的首次合作,也是布袋戲進軍日本的第一次合力嘗試。
  • 從布袋木偶戲到霹靂布袋戲
    霹靂國際多媒體有限公司,以布袋戲為基礎,將傳統元素和現代流行結合起來,巧妙經營版權,發展周邊商品,形成了多邊營利的格局,跨足各個娛樂消費領域,打造出臺灣本土最成功的IP。而如今,在臺灣這樣的場景幾乎已不復見,人們更少談論起霹靂布袋戲。霹靂國際多媒體有限公司,以布袋戲為起點,進軍各種娛樂消費領域。霹靂布袋戲不但傳承傳統文化的精髓,還不斷地立足時代推陳出新,將傳統藝術與現代文化相融合,使傳統布袋戲華麗轉身為現今最流行的文化創意產業。
  • 霹靂布袋戲推出文創產品,淺談傳統文化如何「吸睛」
    故宮文創是近年來炙手可熱的文創代表,成功激活了人們對於故宮文化的好奇與熱愛,甚至因為其故宮文創的成功,帶動了眾多文創品牌的發展。而作為傳統文化重要部分的霹靂布袋戲也在為文化傳承而努力著。霹靂布袋戲作為傳統布袋戲的全新演繹,本就獲得不少消費者的支持,如今又發力新文創領域,是想通過新興板塊持續刺激布袋戲文化的市場活躍度。
  • 布袋戲400年,一統江湖的霹靂布袋戲
    為了適應新媒體的衝擊,他們將布袋戲改良成適合在電視上演出的「金光布袋戲」,也就是融合了聲光效果、更多動作場面的布袋戲,在1970年成功地推出《雲州大儒俠》系列。《雲州大儒俠》不僅以全閩南語播出,還講述各種文言文詩詞,使得雲州大儒俠——史豔文成為臺灣電視史上最成功的角色。
  • 從掌中曲到布袋戲,霹靂布袋戲都經歷了什麼?
    其中最出名的便是紅遍兩岸三地,流行30多年出品3000多劇集的霹靂布袋戲。從落地生根到枝茂繁榮,霹靂布袋戲又經歷了怎樣的一個發展過程,讓我們一起走進黃氏布袋戲家族。一時,溫文儒雅、飽讀詩書的儒家君子——史豔文,被人們所津津樂道。1975年,《雲州大儒俠》更是創下史無前例的97%收視率,布袋戲的影響力空前。20世紀50年底-70年代,布袋戲用聲音道具等奇關變景來吸引觀眾,這個時期的布袋戲表演形式被稱之為「金光戲「。
  • 霹靂布袋戲:讓傳統文化創造無限可能
    讓粉絲們更加激動的是霹靂放出的新霹靂異數片花和素還真大電影的驚喜信息。而420人的集體操偶更是讓活動達到高潮。據悉這項挑戰成功打破了「金氏世界紀錄™——最大規模的業餘木偶戲表演」。在過去的三十多年間,霹靂作為布袋戲領域的佼佼者,一步步將這個本是小眾的戲劇藝術逐漸推向大眾甚至走出國門,其不僅成功地將作品留在了觀眾的心裡,更是成就了臺灣第一家文創企業上市公司,甚至於成為傳統文化創新的代表。這背後是一代又一代的創作者以傳統文化為根,不斷探索勇於創新的努力。
  • 霹靂布袋戲:傳統劇種也酷炫
    這尊傳奇戲偶叫「清香白蓮素還真」,他是霹靂布袋戲第一男主角,背後那家老店如今是臺灣首家上市的文創企業,霹靂國際多媒體有限公司。  從傳統形態的布袋戲到豐富多元的文創事業,霹靂布袋戲走了多遠的路,又如何能在兩岸乃至國際上打響名號?記者日前探訪了位於臺灣雲林縣的霹靂國際多媒體有限公司總部。
  • 霹靂布袋戲:傳統文化如何成為年輕人新寵兒?
    不過霹靂布袋戲還有點不一樣,它們不止於傳播載體的變遷,而在於內容上徹頭徹尾的創新,以傳統藝術門類為基點,融合新工藝、新構思,開拓出布袋戲發展前所未有的新模式。 小小木偶暗藏玄機 霹靂布袋戲木偶的特點,就是一個字:美。
  • 臺灣布袋戲——傳統文化文創演繹成功典範
    臺灣霹靂社的布袋戲是目前中國傳統文化最成功的文創逆襲演繹,也是中華範圍內第一個文創上市公司。
  • 起源於福建泉州,霹靂布袋戲前世今生
    輾轉300年間,布袋戲從福建泉州漳州、廣州潮汕等地流傳到臺灣等地區,逐漸發展出不同的派系。其中最出名的便是紅遍兩岸三地,流行30多年出品3000多劇集的霹靂布袋戲。從落地生根到枝茂繁榮,霹靂布袋戲又經歷了怎樣的一個發展過程,讓我們一起走進黃氏布袋戲家族。
  • 傳統文化特輯|霹靂布袋戲詩號
    —風之痕霹靂布袋戲人物風之痕詩號,氣勢非凡,字裡行間,展示了劍道宗師睥睨紅塵的絕代風範。我本人對古詩詞很有興趣,也是為此,機緣巧合之下,接觸到布袋戲這種傳承民間傳統文化的劇目。王嘉關於指掌中技藝的記述和唐壁畫所描繪的情境與今之布袋戲有相似之處,若為同一形態,那麼布袋戲的出現應在唐或晉之前。布袋戲一脈發源自中國福建,在中國臺灣被布袋戲世家黃家發揚光大,尤以通天教主黃海岱(2007年去世,享年107歲)為祖師。後由黃海岱兒子黃俊雄繼承,並改編其父的《忠孝節義傳》,以《野叟曝言》為藍本,製成轟動臺灣的作品《雲州大儒俠》,並創造了一代經典人物—史豔文。
  • 霹靂布袋戲30年的發展歷程,用心講好霹靂故事
    霹靂布袋戲是如何大受歡迎的呢,這要從黃氏兄弟二人說起。黃強華和黃文擇兄弟出生於布袋戲世家,在電視布袋戲教父黃俊雄手中接下黃家布袋戲第三代的棒子後,便創立了自己的公司,至此,「霹靂」二字便逐步走進了人們的視野。  要說霹靂布袋戲30年來的發展歷程的功臣,絕對離不開這兩位「靈魂人物」——黃強華與黃文擇。黃強華與黃文擇兄弟不管是性格和專長都十分互補。
  • 科普百科:風靡臺灣—霹靂布袋戲
    而正因為早期此類型演出的戲偶,偶身極像「用布料所做的袋子」,因此有了布袋戲之通稱。布袋戲自從清代發展以來,日趨普遍,尤以泉州、漳州一帶為甚,無論仔戲偶,戲曲、戲臺都自成一格,藝師輩出,將原本的江湖小藝,蛻變為老少鹹宜、雅俗共賞的民間娛樂。直至十九世紀中期,布袋戲仔福建一帶蓬勃發展,泉、漳、潮儼然成為掌中戲重地,戲班的組成也漸由個人轉為師徒相承。
  • 臺灣霹靂布袋戲傳人來泉,探尋布袋戲起源
    臺灣霹靂布袋戲這幾年非常火,甚至成立了專門的公司,年銷售達1.5億元。但在臺灣霹靂布袋戲傳承人的心中,泉州是布袋戲的聖地。
  • 從布袋戲發展看數字媒體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應用
    ——以霹靂布袋戲為例摘要:在崑曲、京劇等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逐漸沒落的今天,布袋戲,作為一種源自大陸地區閩南片區的傳統戲劇藝術,在信息技術革命方興未艾的21世紀,非但沒有被歷史遺忘淘汰,反而備受關注,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以霹靂布袋戲為主軸的臺灣布袋戲的傳承與發展。
  • 布袋戲歷史詳解:《從史豔文到素還真》
    如此大規模的投資,讓人深切感受到布袋戲的魅力已經再度復甦,更讓人好奇布袋戲再度風靡臺灣的原因,希望藉著本篇文章,能讓更多人能夠認識臺灣的民俗技藝-布袋戲。  黃海岱一家三代在布袋戲界中,是改革者,將布袋戲從野臺帶到家家戶戶都有的電視、電影,這個過程正是布袋戲演變史,從中可以看到黃氏一族如何發揚布袋戲,使得布袋戲再次活躍於日常生活中,更可以明了當時人們的生活習慣、社會文化.等。
  • 霹靂布袋戲的傳播之路
    可以說布袋戲、木偶戲、皮影戲同出一源,皆是古代人對虛擬人物的一種真實刻畫,說其是「古代動畫片」也不為過。但若說作為一種娛樂形式,電視上的的布袋戲又年輕很多,只有近三十年的歷史。三十年的歷史能發展出什麼,誰也說不準。但可以肯定的是,對於其它傳統戲劇,布袋戲可謂是最潮、受眾面最廣泛的一支。布袋戲源頭筆者不想多談,針對大家熟知的電視劇形式的布袋戲絕大部分來自於臺灣地區。
  • 同根同源——臺灣布袋戲
    布袋木偶戲,是廣泛流傳於漳州、泉州等閩南及潮汕一帶的民間藝術。17世紀,它隨著福建人遷徙的足跡一起渡海輾轉來到臺灣,構成了兩岸民眾共同的生活與文化記憶,凝結著濃鬱的鄉愁與家國情懷。△臺灣布袋戲師古出新布袋戲在臺落地生根後,文化精神的「臍帶」始終與故鄉緊緊相連。
  • 聚光燈 | 你可能聽說過臺灣布袋戲,但你知道風靡全球的「霹靂布袋戲」怎麼玩兒嗎?
    文 | 闕    政早期的布袋戲其實就是手指木偶戲,一般在迎神廟會這樣的場合裡演出,也正因為演出的戲偶偶身極像「用布料所做的袋子」,才得名「布袋戲」。經過數百年的發展,現在的臺灣布袋戲已經至臻精美,融合了中國傳統八大藝術元素,有「採眾美以成芳」的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