霹靂布袋戲:讓傳統文化創造無限可能

2021-02-09 數娛夢工廠

撰稿|數娛君

4月30日,從四面八方不遠萬裡而來的粉絲們匯聚在烏鎮大劇院,為自己偶像的30周年慶生。粉絲經濟的時代,在偶像生日時千裡迢迢趕來慶祝已是常事,送豪車豪宅甚至送衛星似乎都已經不再是新聞。

然而這次站在舞臺中間的偶像,不再是歌手或演員,甚至不是真人。而是一尊由手工製作、操偶師控制的真正的偶像——「清香白蓮素還真」。他來自於霹靂布袋戲的系列故事,是一位「謀為天下謀、利為天下利」的聖者。

這次霹靂布袋戲為慶祝素還真出場三十周年而舉行的「三十還真」系列慶典活動,圍繞著影像展示、慶生小劇場、粉絲互動等一系列活動,吸引了大批霹靂粉絲不遠萬裡來到現場。讓粉絲們更加激動的是霹靂放出的新霹靂異數片花和素還真大電影的驚喜信息。

而420人的集體操偶更是讓活動達到高潮。據悉這項挑戰成功打破了「金氏世界紀錄™——最大規模的業餘木偶戲表演」。

從這場盛大的活動中,我們也得以窺見霹靂布袋戲在大陸日漸龐大的粉絲群體和粉絲們所能產生的巨大能量。

在過去的三十多年間,霹靂作為布袋戲領域的佼佼者,一步步將這個本是小眾的戲劇藝術逐漸推向大眾甚至走出國門,其不僅成功地將作品留在了觀眾的心裡,更是成就了臺灣第一家文創企業上市公司,甚至於成為傳統文化創新的代表。這背後是一代又一代的創作者以傳統文化為根,不斷探索勇於創新的努力。

霹靂布袋戲:

一部不斷創新傳統文化的發展史

傳承傳統文化難嗎?

傳承傳統文化之難,不在承繼而在發展。讓一種在歷史長河中流淌了數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文化形式,能夠繼續吸引一代又一代觀眾,從而發掘一個持續穩定的盈利模式,實現產業化發展,讓商業與文化藝術並肩而行,才是真正的難。

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的《2016年度演出行業報告》顯示:2016年專業劇場戲曲演出場次1.52萬場,基本與2016年持平,票房收入8.64億元,較2015年下降6.78%。戲曲觀眾人數的減少是戲曲市場規模縮減的主要原因。

而同樣傳承自傳統戲劇藝術,臺灣霹靂布袋戲的發展卻足以給所有對傳統文化發展的懷疑者補上生動的一課。

布袋戲起源於17世紀的福建泉州,在閩南和潮汕地區廣為流傳,屬於中國傳統偶戲中傀儡戲的一種。布袋戲改變了傳統傀儡戲中實心偶體、懸絲操作的表演形式,將演出中所使用的布偶用木頭雕刻成中空的人頭,且除出偶頭、戲偶手掌與人偶足部外,偶身之軀幹與四肢都是用布料做出的服裝;演出時,操偶師將手套入戲偶的服裝中進行操偶表演。

傳入臺灣後,隨著臺灣社會獨特政治經濟和社會環境的發展,布袋戲逐漸衍生出具有濃厚本土特色的藝術形象和表演模式。經過長年發展,以北管戲曲配以章回演繹小說的戲出的演出形式,在五、六十年代進入了全盛時期,全臺灣同時存在六、七百個劇團的演出。

若說布袋戲在臺灣的發展佔著娛樂市場空缺的天時和閩南系語言文化的地利,那雲林的黃家三代人則是故事中的人和。

黃海岱是當時臺灣最大的劇團五洲園的掌舵者,創立了劍俠布袋戲風格,被譽為「布袋戲界通天教主」。

而其子黃俊雄不僅創作了大量優秀作品開創了金光布袋戲之一流派,更是做出了一個大膽嘗試——將布袋戲也搬上電視。

1970年3月,黃俊雄製作的《雲州大俠史豔文》系列布袋戲登上電視舞臺。這部劇目播出後立刻轟動了整個臺灣,連續演出583集的演出,創下了當年臺灣電視節目最高收視率97%。

而由黃俊雄的兩個兒子黃強華職司編劇、黃文擇統籌口白創作的「霹靂系列」作品,圍繞著三大主角清香白蓮素還真、百世經綸一頁書、刀狂劍痴葉小釵為主線,眾多複雜支線而衍生發展的天下武林故事,從1984年的第一部作品《霹靂城》到今年的《霹靂天命之戰》,已經製作了超過2000集、橫跨26部作品。

這樣一個寫了34年、長達兩千多個小時的故事,是如何保持著強大的吸引力,從而奠定了霹靂在布袋戲領域難以撼動的地位?

霹靂給我們的答案是創造一個世界。

「以中華傳統文化為畫板,儒釋道三教為基色,描繪出一個理想中絢麗多彩的仙俠江湖。」有人這樣高度概括道。

這個江湖裡有刀光劍影,有快意恩仇;有毫無保留的愛,也有不留餘地的恨;有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也有天理昭昭,報應不爽。

霹靂之所以成為如今的霹靂,一靠黃文擇以千錘百鍊又收放自如的「口白」虜獲觀眾的聽覺,二靠負責編劇的黃強華不斷推陳出新,給人以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想像。

作為一部連演三十餘年的馬拉松式劇目,霹靂人物多如過江之鯽。而現有的故事中出現的一千多名人物,所有的口白全部由黃文擇一人完成。「一人口白」這是布袋戲傳統中獨具特色與魅力之處。

黃文擇

在單集劇情中可能多達的幾十個的出場角色中,黃文擇需要在不同角色間迅速切換,突出人物專屬的音質,同時也要轉變情感,通過語調和感情的變化去詮釋人物的內心。三十多年的口白,更是為其贏得了「八音才子」的美名。

黃文擇的口白為霹靂的王國築造了一道堅實難以逾越的高牆,號稱「十車書」的黃強華則是率領著編劇團隊在王國中建築山河。

黃強華

霹靂的一部劇情往往有三四條主線並行,各方勢力輪番登場鬥智鬥勇,並在最後匯合形成高潮。

以劇集的發展帶出故事主線情節然後發展出新角色,再用特定角色的視角呈現出完整的故事脈絡。劇情上重點人物交叉劇情把主線劇情連接得連貫、通順起來。每一個單元、每一個系列都能獨立成章但是又相互呼應。

資深編劇柳月卿曾說「雖然不免摻雜天馬行空的玄奇幻想,總不脫人生俗世的遭逢領悟,布袋戲以一個比較自由開放的獨特方式,表演眾生相而已。」

然而無論霹靂的故事如何跨越三界超脫五行,人物的造型又是如何光彩照人或是三頭六臂,在展示劇中的愛恨情仇等人間化的情節時,霹靂中的人物始終不曾脫離人類心理和社會的真實投射。

因一掌定下武林一百八十年「和平」的素還真是神壇之上的神。被歐陽上智重挫、經歷了小妹身死、師兄弟不和、戰友因其而犧牲的素還真由神化人,與人為善,努力的補償他虧欠很多的兒子,為了葉小釵出生入死。他因痛苦而掙扎、因悔恨而補償,為大義而犧牲,即使重新登上神壇,也是有「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風骨的素還真。

「磊落如琅玕之圃,焜耀似縟錦之肆。」曾有人以《文心雕龍》來評論霹靂中的文才。人物有出場詩,戲末有收尾詩,襯託有情境詩,人物有對句詩;詩中不僅有恰到好處的化用古句,獨創詩更是筆畫春秋。

以霹靂布袋戲的經典角色亂世狂刀為例,其人物詩「一蕭一劍平生意,負盡狂名十五年。簫中弦音藏柔情,劍下腥血寄恨仇。來何洶湧須揮劍,去向纏綿可付簫。」的前兩句來自龔自珍的《漫感》,後兩句來自龔自珍的《又懺心一首》。

大宗師古陵逝煙尚未出場時僅通過回憶展示背影,配以了這樣的旁白:「哪朝烏紗,不戴黑白清穢。聖人所云,可值冷眼一哂?看燭影照劍,一般寒冽。孤身去,滿路闃黑。」一個文雅、孤高、儀表堂堂卻又不擇手段的大梟雄便通過寥寥數語躍然紙上。

布袋戲的商業化:始終擁抱時代


回顧布袋戲幾十年的發展,其表演形式與內容的創新一直與商業模式的發展相輔相成。

最早的布袋戲在野臺演出,多為迎神謝神祝壽的傳統劇目,收入大多來源於邀請人的付款。「二 二八」事件後,布袋戲被迫從外臺演出轉向劇場劇院,真正以賣門票的方式繼續演戲營生。

在票房壓力下,為了讓站在遠處的觀眾也能看到戲以吸引更多觀眾,各個劇團都在加大戲臺、改變舞臺形式、增加立體布景、加大改變戲偶造型。

當然最為明顯的改變在於劇情,為了抓住觀眾的心,編劇們將大量章回小說傳奇改編成連臺戲本搬上舞臺,使得每天的劇情緊緊相扣,力求每天都有新的精彩和刺激。

七十年代,為了適應時代潮流發展,重新吸引年輕觀眾,黃氏父子將布袋戲搬上了電視。

為了適應拍攝,黃俊雄將布偶尺寸加大,並強調眼部的神氣,甚至挑戰傳統的用流行音樂取代傳統的鑼鼓,再配上聲光等效果,創新的電視劇布袋戲迅速受到歡迎,影響了臺灣一代人的成長,而電視播放收入也成為霹靂的主要收入來源。

1989年,黃俊雄決定自創公司,自建攝影棚,並將作品的主要發行渠道轉至新興的錄像帶市場。隨後,黃文擇與黃強華兩兄弟接手霹靂事業,加快了商業化的腳步;建造一條龍製作中心,搭建佔地三萬平方的攝影棚,並逐漸開拓劇集收入、商品授權、周邊銷售等領域。

2012年,霹靂正式上市,我們終於得以窺見其經營的秘密。下圖中(數娛夢工廠製作)可以看到,過去四年間,霹靂國際的合併收入均超過了6億新臺幣。

其中,劇集收入作為主要收入,其對收入的貢獻佔比穩定在50%以上,而近年來周邊銷售收入和授權收入佔比也在逐漸提高。

穩定的收入意味著固定的市場,但霹靂並未滿足於現有的成績,面向年輕群體的探索式嘗試從未停止。以本身特色與時下流行的二次元建構聯繫,是如今的霹靂嘗試的方向。

比如,霹靂推出了「偶動漫」的概念,並製作了3D電影《奇人密碼:古羅布之謎》。

而真正讓布袋戲為中國大陸二次元觀眾所熟知,當屬與日本著名腳本家虛淵玄聯手打造的《東離劍遊記》。

老虛其人,「三話一掉頭,完結不留人」。《魔法少女小圓》、《Fate/Zero》所產生的巨大的致鬱「光環」和霹靂「出場教做人、三集領便當」可謂相應成輝。當霹靂與虛淵玄正式公布合作時,視頻彈幕一片「求不全滅」的哀嚎,大大吸引了未曾了解過霹靂的觀眾的興趣。

《東離劍遊記》總播放量1062.5萬,追番人數32.7萬,彈幕總數31.6萬,9.6分的評價,作為二次元觀眾了解甚少的作品形式,這樣的成績已經相當不俗。

而霹靂自身與二次元也存在著天然性的聯繫。

霹靂中的人物大多有著華美的造型,濃烈的古風,這與cos圈的審美有著高度一致性,而大量cos被霹靂中的人物所吸引,也一步步把布袋戲這個概念推進了動漫圈乃至二次元圈。

另一方面,霹靂的音樂同樣有著鮮明的古風氣質,在劇集中製作了大量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旋律和曲調。不少古風歌手都使用布袋戲中的音樂來填詞演唱,如《盛唐夜唱》的填詞音樂就是來自霹靂的《五色妖姬》。

二月底,霹靂發布了舉行關於素還真的30周年慶典的消息,三月整體營收上漲44.39%。

而未來霹靂計劃推出的一系列作品,包括在今年活動上宣布的《新霹靂異數》和素還真大電影。將於9月播出的《新霹靂異數》翻拍自老劇《霹靂異數》,將使用全新的技術和鏡頭表達,包括展示重製經典劇情的同時解釋了一些當年的未解之謎,且與現在的劇情邏輯上銜接更加緊密。

而素還真大電影將是霹靂系列英雄電影的開端,未來將參考漫威模式,打造霹靂宇宙。

有了數量質量都過硬的作品,有了成熟的商業模式,在面向越發廣闊市場,越來越多人知曉的霹靂未來有著無限可能。

相關焦點

  • 傳統文化特輯|霹靂布袋戲詩號
    —風之痕霹靂布袋戲人物風之痕詩號,氣勢非凡,字裡行間,展示了劍道宗師睥睨紅塵的絕代風範。我本人對古詩詞很有興趣,也是為此,機緣巧合之下,接觸到布袋戲這種傳承民間傳統文化的劇目。王嘉關於指掌中技藝的記述和唐壁畫所描繪的情境與今之布袋戲有相似之處,若為同一形態,那麼布袋戲的出現應在唐或晉之前。布袋戲一脈發源自中國福建,在中國臺灣被布袋戲世家黃家發揚光大,尤以通天教主黃海岱(2007年去世,享年107歲)為祖師。後由黃海岱兒子黃俊雄繼承,並改編其父的《忠孝節義傳》,以《野叟曝言》為藍本,製成轟動臺灣的作品《雲州大儒俠》,並創造了一代經典人物—史豔文。
  • 【霹靂布袋戲】傳統文創IP讓粉絲瘋狂
    霹靂布袋戲在烏鎮舉辦的「三十還真•蓮華誕」系列活動無疑是成功的,但更值得關注的是,一系列粉絲現象背後文創IP可能創造的巨大商業價值。
  • 霹靂布袋戲:傳統文化如何成為年輕人新寵兒?
    霹靂布袋戲,來自東方的「神秘藝術」。作為小眾文化產品,外圍人不明所以,但在B站等年輕人聚集地,它卻擁有火熱討論度和一批熱情粉絲,既繼承了傳統文化之美,又憑藉大膽創新,成為連接新時代、新語境的橋梁。
  • 霹靂布袋戲推出文創產品,淺談傳統文化如何「吸睛」
    故宮文創是近年來炙手可熱的文創代表,成功激活了人們對於故宮文化的好奇與熱愛,甚至因為其故宮文創的成功,帶動了眾多文創品牌的發展。而作為傳統文化重要部分的霹靂布袋戲也在為文化傳承而努力著。霹靂布袋戲作為傳統布袋戲的全新演繹,本就獲得不少消費者的支持,如今又發力新文創領域,是想通過新興板塊持續刺激布袋戲文化的市場活躍度。
  • 霹靂布袋戲:傳統劇種也酷炫
    這尊傳奇戲偶叫「清香白蓮素還真」,他是霹靂布袋戲第一男主角,背後那家老店如今是臺灣首家上市的文創企業,霹靂國際多媒體有限公司。  從傳統形態的布袋戲到豐富多元的文創事業,霹靂布袋戲走了多遠的路,又如何能在兩岸乃至國際上打響名號?記者日前探訪了位於臺灣雲林縣的霹靂國際多媒體有限公司總部。
  • 文化產業視域中的傳統文藝——兼及臺灣霹靂布袋戲的產業化轉型經驗 | 杜曉傑
    臺灣地區的布袋戲由大陸傳入,但在大陸布袋戲衰微的情況下,臺灣布袋戲卻走出了一條有效的產業化發展道路,成為當代大眾文化消費中的重要力量。霹靂國際多媒體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霹靂布袋戲及其周邊產品,已經是臺灣文化產業的成功典範,也是傳統文藝產業化發展的有益借鑑。所以,傳統文藝與文化產業並非水火不容,傳統文藝保護與開發也並非完全背離經濟發展的訴求。
  • 從布袋木偶戲到霹靂布袋戲
    而如今,在臺灣這樣的場景幾乎已不復見,人們更少談論起霹靂布袋戲。霹靂國際多媒體有限公司,以布袋戲為起點,進軍各種娛樂消費領域。霹靂布袋戲不但傳承傳統文化的精髓,還不斷地立足時代推陳出新,將傳統藝術與現代文化相融合,使傳統布袋戲華麗轉身為現今最流行的文化創意產業。
  • 臺灣布袋戲——傳統文化文創演繹成功典範
    在這傳統地方文化藝術日益舉步維艱的時候,霹靂布袋戲作為一種傳統地區文化遺產,為什麼可以突破壁壘,做成中華範圍內第一個文創上市公司?在帶來了巨大經濟利益的情況下,同時也為更多的人所欣賞。這無疑是傳統民俗文化之中最成功的文創逆襲演繹,接下來我們就以臺灣的《霹靂布袋戲》作為研究對象,探討如何將地區傳統民俗文化與經濟結合,建立創新型文化產業。
  • 布袋戲400年,一統江湖的霹靂布袋戲
    伴隨著清朝中葉的移民潮,布袋戲從福建傳至臺灣,有兩位值得一提的操偶大師,就是臺北的李天祿與雲林的黃海岱。李天祿創辦的亦宛然掌中劇團,在20世紀60年代末期布袋戲逐漸沒落後,開始走傳統與精緻相結合的路線,將這原本只是在民間酬神廟會野臺演出的曲藝推向更高層次的藝術境界,近20年經常赴世界各國公演,屢獲大獎。
  • 霹靂布袋戲30年的發展歷程,用心講好霹靂故事
    霹靂江湖的黃氏兄弟,黃強華和黃文擇的藝術之美  霹靂布袋戲能夠風靡至今離不開其長篇故事的定位,霹靂作品幾十部,製作超過2000集,在黃強華的主導下,霹靂故事縱橫交錯卻又互為一體,看似作品幾十部,實則確是同一個江湖世界。擁有「十車書」稱號的黃強華紮根中國傳統文化,構建出以儒、道、佛為基礎的霹靂世界觀。
  • 兩岸布袋戲發展史:霹靂布袋戲如何打破次元壁,成功文化輸出?
    布袋戲身上的歷史故事,比較流行的是「功名在掌上」,說是一位叫梁炳麟的秀才有天做夢夢到自己未來會「功名在掌上」,但之後的考試他卻屢次不中。可能是為了今後的生計,他便開始學習傀儡戲,憑著秀才淵博的文化修養和伶牙俐齒,他將這一門手藝做大,獲得了不少好口碑,布袋戲的名聲因此而出。這正是他「功名歸掌上」的真正意思,不過說到底這只是一則傳奇故事罷了。
  • 「霹靂」來襲 臺灣布袋戲落戶閔行
    昨天,臺灣霹靂國際多媒體集團落戶閔行,旗下的名偶(上海)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和大霹靂(上海)多媒體科技有限公司揭牌。哇,霹靂到底是什麼?布袋戲在臺灣已有百餘年歷史,霹靂集團突破以往的表演方式和格局,創造出革命性的電影派布袋戲,霹靂系列是其最具影響力的代表作,跌宕起伏的武俠世界,似真似幻的夢幻時空,2015年上映的3D布袋戲電影《奇人密碼:古羅布之謎》吸引了新一代年輕觀眾。
  • 霹靂布袋戲:從粉絲現象看文創IP的巨大潛力
    IP可能創造的巨大商業價值。戲曲產業正是傳統非遺、傳統文化產業的一個縮影。這個產業內依靠補貼而活,似乎成了一種常態。文創作品的價值:因粉絲而有無限可能2014年至2017年,霹靂國際的合併營收均超過了6億新臺幣,其中2016年超過7億新臺幣。其中的營收組成,四年間在總營收佔比超過50%的是劇集收入。但近年來,周邊銷售和授權的收入及佔比也在明顯提高。
  • 霹靂布袋戲的傳播之路
    可以說布袋戲、木偶戲、皮影戲同出一源,皆是古代人對虛擬人物的一種真實刻畫,說其是「古代動畫片」也不為過。但若說作為一種娛樂形式,電視上的的布袋戲又年輕很多,只有近三十年的歷史。三十年的歷史能發展出什麼,誰也說不準。但可以肯定的是,對於其它傳統戲劇,布袋戲可謂是最潮、受眾面最廣泛的一支。布袋戲源頭筆者不想多談,針對大家熟知的電視劇形式的布袋戲絕大部分來自於臺灣地區。
  • 霹靂布袋戲黃亮勳:文化的創新傳承與商業變革始終在同一條路上
    如今,黃亮勳這一代,消費者的審美觀、價值觀發生了巨大變化,提出了新的動漫模式,運用全新觀念與數位科技的拍攝手法,創造出前所未有的奇幻布袋戲影音世界,希望布袋戲更廣域化。霹靂布袋戲歷經黃家五代人的經營變革,在傳統技藝基礎上不斷注入文化特色與創意設計,早已成為臺灣乃至閩南地區家喻戶曉的節目,實現了由瀕臨失傳的傳統技藝到年銷售額達1.5個億的上市公司的逆襲。
  • 下架又上架的《霹靂布袋戲》,還是又下架了
    《霹靂布袋戲》,是臺灣地區一種「文化劇」。從1984年開始至今,已經更新了2500集。《霹靂布袋戲》,因每一齣劇中的名字均帶有「霹靂」二字而得名。雖然從1984年就開始製作發布了《霹靂城》,但是大家所熟知的是在1988年發布的《霹靂金光》。
  • 下架又上架的《霹靂布袋戲》,還是又下架了
    《霹靂布袋戲》,是臺灣地區一種「文化劇」。從1984年開始至今,已經更新了2500集。 《霹靂布袋戲》,因每一齣劇中的名字均帶有「霹靂」二字而得名。雖然從1984年就開始製作發布了《霹靂城》,但是大家所熟知的是在1988年發布的《霹靂金光》。
  • 霹靂布袋戲被冠以偶動漫之後,為何又改回來了?
    布袋戲又稱布袋木偶戲、手操傀儡戲、手袋傀儡戲、掌中戲、小籠、指花戲,是一種起源於17世紀中國福建泉州或漳州用布偶來表演的傳統地方戲劇劇種。大家所熟悉認知的霹靂布袋戲,是指1988年《霹靂金光》開始的,以霹靂三大主角清香白蓮素還真、百世經綸一頁書、刀狂劍痴葉小釵作為主線而衍生發展的天下武林故事。
  • 從掌中曲到布袋戲,霹靂布袋戲都經歷了什麼?
    其中最出名的便是紅遍兩岸三地,流行30多年出品3000多劇集的霹靂布袋戲。從落地生根到枝茂繁榮,霹靂布袋戲又經歷了怎樣的一個發展過程,讓我們一起走進黃氏布袋戲家族。(《雲州大儒俠》表演情景-圖片來自網絡)時間來到1984年,黃氏布袋戲的第三代傳人黃強華和黃文擇推陳出新,圍繞《雲州大儒俠》中的主流人物創造出新的劇情,也就是《霹靂城》,並將其製作成錄像帶出售。
  • 傳統文化IP樣本布袋戲研究
    角色繁多、支線複雜、出場教做人、三集領便當的霹靂布袋戲,讓這種傳統文化劇種,在年輕人中煥發了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