霹靂布袋戲推出文創產品,淺談傳統文化如何「吸睛」

2020-11-18 網易新聞

(原標題:霹靂布袋戲推出文創產品,淺談傳統文化如何「吸睛」)

近年來,以故宮為代表的新文創在國內牽起了一股「中國潮」,走進了人們的生活中。故宮文創是近年來炙手可熱的文創代表,成功激活了人們對於故宮文化的好奇與熱愛,甚至因為其故宮文創的成功,帶動了眾多文創品牌的發展。而作為傳統文化重要部分的霹靂布袋戲也在為文化傳承而努力著。霹靂布袋戲作為傳統布袋戲的全新演繹,本就獲得不少消費者的支持,如今又發力新文創領域,是想通過新興板塊持續刺激布袋戲文化的市場活躍度。

網際網路下的傳統文創新發展

文創產品如何創作,更多的是要靠貼近生活。首先,文創產品要根據人們生活所需進行研究開發,這樣出來的文創才會收到人們的喜愛。其次是挖掘自身品牌的文化屬性,把獨特的文化屬性提煉出來,再與人們的生活需要進行對接,這樣人們才願意把你的文創帶回家。霹靂布袋戲就是如此開發和創新著,一方面選定產品方向,另一方面提煉霹靂布袋戲自身品牌的傳統元素,把人偶服飾、器物等元素提煉出來,再進行文化融合和創新。使其更具文化屬性和觀賞性。霹靂布袋戲如今已順利推出多款文化周邊,精緻化生產木偶、兵器、文具等收藏品,都獲得了人們的喜愛,甚至有些在預售階段就銷售一空。

霹靂布袋戲-塵不染系列桌墊

霹靂布袋戲-文字刺繡腰帶

「文化創新離不開人們生活,所以我們就要圍繞人們的生活」

當前的文創產品,更多是將文化內容與日常生活用品進行硬性結合。而霹靂布袋戲的文創並不是單純的發行周邊,更多的是穿插在整個衣食用行中。一方面,積極擁抱傳統服飾,與漢服工作室跨界合作參與漢服文化周,把服飾文化和布袋戲文化巧妙的融入在一起,吸引更多青年人的關注。另一方面尋求創意聯動,至今為止霹靂布袋戲已經推出高粱酒、新春餅盒等多款聯名產品,突破傳統文化的定義,用創新帶動文化升級。

大到品牌聯名,小到創意輸出。霹靂布袋戲通過文化創新,完成了從展示觀賞到美觀適用的轉變。化妝鏡、隨身包、屏風、大桌墊一個又一個的霹靂產品誕生,不僅是符合生活的需求,更是貼近大眾的審美。造型精緻、實用經濟,霹靂布袋戲根據劇情和道友的喜好,合理進行產品創新而不是隨意打造。不僅如此,霹靂布袋戲還重視傳統手工藝的傳承和創新,在大偶、JP娃娃和一些周邊產品中都會融入刺繡等純手工活。

霹靂布袋戲-甄彩點漆徽章

霹靂布袋戲-撫卷聞戈·黃銅書籤

霹靂布袋戲-刀說異數明信片組

全面激活霹靂文創熱,持之以恆的創新步伐

不僅只是品牌合作,霹靂布袋戲還會不定期舉辦線下活動,全面激活霹靂布袋戲的文創熱潮。開展各類巡展、舉辦音樂會,甚至是舉辦「霹靂奇幻武俠世界──布袋戲藝術大展」。通過對傳統文化IP的解讀,持續創新霹靂的江湖故事,讓消費者保持較長的消費周期和忠誠度。霹靂布袋戲的創新之路已經走過三十年的歲月,如今已成功打造出了一條「影視+遊戲+文化」的文創鏈條。在未來,霹靂布袋戲將會繼續激活品牌屬性,創造出更多的文創產品帶給消費者們。

本文來源:大眾新聞 責任編輯:陳體強_NB6485

相關焦點

  • 臺灣布袋戲——傳統文化文創演繹成功典範
    臺灣霹靂社的布袋戲是目前中國傳統文化最成功的文創逆襲演繹,也是中華範圍內第一個文創上市公司。
  • 【霹靂布袋戲】傳統文創IP讓粉絲瘋狂
    霹靂布袋戲在烏鎮舉辦的「三十還真•蓮華誕」系列活動無疑是成功的,但更值得關注的是,一系列粉絲現象背後文創IP可能創造的巨大商業價值。
  • 霹靂布袋戲:傳統文化如何成為年輕人新寵兒?
    霹靂布袋戲,來自東方的「神秘藝術」。作為小眾文化產品,外圍人不明所以,但在B站等年輕人聚集地,它卻擁有火熱討論度和一批熱情粉絲,既繼承了傳統文化之美,又憑藉大膽創新,成為連接新時代、新語境的橋梁。
  • 霹靂布袋戲:傳統劇種也酷炫
    這尊傳奇戲偶叫「清香白蓮素還真」,他是霹靂布袋戲第一男主角,背後那家老店如今是臺灣首家上市的文創企業,霹靂國際多媒體有限公司。  從傳統形態的布袋戲到豐富多元的文創事業,霹靂布袋戲走了多遠的路,又如何能在兩岸乃至國際上打響名號?記者日前探訪了位於臺灣雲林縣的霹靂國際多媒體有限公司總部。
  • 霹靂布袋戲:讓傳統文化創造無限可能
    在過去的三十多年間,霹靂作為布袋戲領域的佼佼者,一步步將這個本是小眾的戲劇藝術逐漸推向大眾甚至走出國門,其不僅成功地將作品留在了觀眾的心裡,更是成就了臺灣第一家文創企業上市公司,甚至於成為傳統文化創新的代表。這背後是一代又一代的創作者以傳統文化為根,不斷探索勇於創新的努力。
  • 霹靂布袋戲黃亮勳:文化的創新傳承與商業變革始終在同一條路上
    也正是秉承著這份執著的匠人精神,作為文創產業的代表,霹靂布袋戲傳承百年布袋戲世家精神,曾祖父黃海岱創立五洲園,奠定其臺灣布袋戲圈裡不可取代的地位,祖父則將布袋戲搬上電視螢屏,到其父輩,布袋戲開始拍歷史故事,擁有了粉絲後援會與電商網絡平臺,完成由線上走到了線下的創舉。
  • 從布袋木偶戲到霹靂布袋戲
    而如今,在臺灣這樣的場景幾乎已不復見,人們更少談論起霹靂布袋戲。霹靂國際多媒體有限公司,以布袋戲為起點,進軍各種娛樂消費領域。霹靂布袋戲不但傳承傳統文化的精髓,還不斷地立足時代推陳出新,將傳統藝術與現代文化相融合,使傳統布袋戲華麗轉身為現今最流行的文化創意產業。
  • 傳統文化特輯|霹靂布袋戲詩號
    —風之痕霹靂布袋戲人物風之痕詩號,氣勢非凡,字裡行間,展示了劍道宗師睥睨紅塵的絕代風範。我本人對古詩詞很有興趣,也是為此,機緣巧合之下,接觸到布袋戲這種傳承民間傳統文化的劇目。後繼黃俊雄之後,黃家分為數部分各自佔據布袋戲市場。最突出的為其大兒子黃強華(外號十車書),二兒子黃文擇(外號八音才子)組建的霹靂公司,創作霹靂布袋戲。三兒子黃文耀(黃文擇的雙胞兄弟)創作的天宇布袋戲。四兒子黃立綱和女兒黃鳳儀接受黃俊雄的事業,創作金光布袋戲。其徒蕭建平創作神魔布袋戲。蕭建平之徒趙金統創立聖章布袋戲。
  • 霹靂布袋戲:從粉絲現象看文創IP的巨大潛力
    訪問三文娛網站3wyu.com查看產業必讀文章霹靂布袋戲在烏鎮舉辦的「三十還真•蓮華誕」系列活動無疑是成功的,但更值得關注的是,一系列粉絲現象背後文創
  • 文創 臺灣霹靂布袋戲,很炫酷!
    如今,閩南各地的布袋戲傳統舞臺逐漸消失,臺灣卻通過創新,讓這個古老的藝術形式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布袋戲又稱作傀儡戲、掌中戲。演出時,將手套入戲偶的服裝中進行操偶表演。早期許多的迎神廟會場合裡,布袋戲是最常看到的民間戲曲表演之一。布袋戲在臺灣的發展一直跟隨科技脈動,衍生出電視布袋戲這一新的藝術形式,從傳統的劇臺廟會走上螢屏。
  • 文化產業視域中的傳統文藝——兼及臺灣霹靂布袋戲的產業化轉型經驗 | 杜曉傑
    具體而言,首先,伴隨著文化場被統轄進文化產業的體系,在文化場的各級次場中,(泛化的)藝術家在次場場域結構中都會遭到降級,(泛化的)讀者的位次得到前所未有地提升。因為對於文化產業來說,最為關鍵的是如何儘快將文化產品兜售給消費者,如何儘可能多地凝聚忠實的消費者群體。「市場是文化產業價值實現的根本要素……發展文化產業需要有市場支撐。
  • 聚光燈 | 你可能聽說過臺灣布袋戲,但你知道風靡全球的「霹靂布袋戲」怎麼玩兒嗎?
    文 | 闕    政早期的布袋戲其實就是手指木偶戲,一般在迎神廟會這樣的場合裡演出,也正因為演出的戲偶偶身極像「用布料所做的袋子」,才得名「布袋戲」。經過數百年的發展,現在的臺灣布袋戲已經至臻精美,融合了中國傳統八大藝術元素,有「採眾美以成芳」的美譽。
  • 【解讀】從臺灣文創上市公司看傳統文化IP傳承與商業再造
    (2926) 等企業,其範疇可以說是相當廣闊,除了這些上市公司之外,由於當地政府大力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的緣故,大大小小的行業及業者冠著「文創」之名現身經營起事業,凡舉咖啡店、夜市、飯店,仿佛加上文創二字即能點石成金一般,但就如同常人所見,這些「文創」事業之中許多淪為笑柄,也令人不禁反思,文創產業要如何發展才是正軌。
  • 黃董最新專訪:霹靂布袋戲新劇打進中、日、歐美
    以臺灣市場來說,這次收看東離劍遊紀的觀眾除了有原來的布袋戲迷,更擴及到年輕的動漫迷,是霹靂最大的收穫。就日本市場來說,不僅是中華文化發揚與交流,對霹靂來說更成功拓展市場,並獲得商業成就;「東」劇也在大陸視頻彈幕平臺「bilibili」獨家播放,也得到超乎預期點播數及反饋;至於歐美市場,也將布袋戲演繹形式推廣到英語區、德語區及法語區。
  • 兩岸布袋戲發展史:霹靂布袋戲如何打破次元壁,成功文化輸出?
    霹靂布袋戲在海峽兩岸布袋戲漸趨沒落之時,在現代先進的電腦多媒體技術、多元文化傳入之時,一個具有創新意識的戲班異軍突起,這就是臺灣霹靂布袋戲。霹靂布袋戲因每出劇名都有「霹靂」二字而得名,它以1984年的《霹靂城》為起點,一直延續到如今的2020年,已播出超過兩千五百餘集,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霹靂帝國」。
  • 傳統文化IP樣本布袋戲研究
    角色繁多、支線複雜、出場教做人、三集領便當的霹靂布袋戲,讓這種傳統文化劇種,在年輕人中煥發了新生。
  • 五代傳承 一脈堅持 霹靂國際寫下布袋戲傳奇
    霹靂布袋戲揚棄電視3機作業,改用電影單機拍攝手法,做細部分鏡切割,並大量運用剪接與特效,加上電腦動畫效果,聲光效果十足震撼,使戲偶個個成為武林高手,如同奇幻武俠電影般吸睛。黃強華表示,「一個文化創意產業的經營者,必須站在流行的角度看傳統,站在商業的角度看藝術,才會有未來性與持續性。」
  • 布袋戲400年,一統江湖的霹靂布袋戲
    為了適應新媒體的衝擊,他們將布袋戲改良成適合在電視上演出的「金光布袋戲」,也就是融合了聲光效果、更多動作場面的布袋戲,在1970年成功地推出《雲州大儒俠》系列。《雲州大儒俠》不僅以全閩南語播出,還講述各種文言文詩詞,使得雲州大儒俠——史豔文成為臺灣電視史上最成功的角色。
  • 霹靂布袋戲魅力升級,開始全球鍊金
    黃家四代對布袋戲傳統藝術的承繼及創新,彷彿是臺灣布袋戲的發展史。從第一代黃馬的「錦春園」、第二代黃海岱創立「五洲園」、第三代黃俊雄是電視布袋戲創始人,到第四代黃強華、黃文擇兄弟承接父親衣缽,成立霹靂國際多媒體,攜手將傳統布袋戲藝術提升至多角化、企業化經營,甚至連連推出創舉,走在消費者前面,讓霹靂成為經典不敗的布袋戲品牌。
  • 霹靂布袋戲員工涉爭議言論,《閃耀暖暖》等與其解約
    3月24日上午,有網友發現霹靂布袋戲發布在Youtube上的官方視頻節目《超級霹靂會》裡,主持人小狄談到新冠疫情的傳播時,將中國臺灣和新加坡並稱為「最安全的兩個國家」。此言論很快便引起了眾多霹靂布袋戲粉絲的不滿,「霹靂布袋戲」也隨之登上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