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的漫威?傳統文化IP樣本布袋戲研究

2021-02-08 三文娛

角色繁多、支線複雜、出場教做人、三集領便當的霹靂布袋戲,讓這種傳統文化劇種,在年輕人中煥發了新生。不過,雖然霹靂多媒體公司有時自稱「華人的Marvel」,我們還是可以看到巨大的差距存在。

身為地方文化形式,本來影響範圍局限的布袋戲,在臺灣受商業化和新媒體的推動,在近年來臨來了又一個春天。

布袋戲文化領域目前最大的企業,是以出品霹靂布袋戲系列聞名的霹靂國際多媒體公司,其市場不僅涵蓋大陸和日韓地區,商業版圖也擴張到了影視,遊戲,以及二次元領域。

三文娛將從布袋戲的科普入手,介紹霹靂布袋戲公司的發展,營收狀況,和泛娛樂領域的布局。(熟悉布袋戲的讀者可以跳過前三部分,第四部分開始是對霹靂多媒體的業務以及用戶和粉絲解讀)

本文作者:Hardcandy

圖片來自霹靂介紹文件

布袋戲又稱作木偶戲,手操傀儡戲,是17世紀起源於中國福建泉州的一種用布偶來進行戲劇表演的藝術形式。布袋戲具有比較鮮明的地方特色,早期在閩南和潮汕地區廣為流傳,根據使用樂器(南管北管)和曲調(潮調,哥仔調,京劇鑼鼓點等)的不同,還細分出了眾多流派。

經歷300多年的發展,布袋戲逐漸由民間藝術向專業藝術轉化,並由地方向全國和世界範圍傳播,1960年漳州布袋戲還曾在羅馬尼亞參加國際木偶傀儡戲節並獲得表演一等獎。然而,其後布袋戲的發展在文革期間受到了嚴重的損害,現如今,布袋戲在政府的扶持下逐漸復甦,2006年,泉州和漳州布袋戲被列入國務院第1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得益於社會架構和傳統語言的保存,臺灣地區則為布袋戲提供了穩定和良好的發展環境,自18世紀布袋戲隨大量閩南移民遷入之後,其傳統和精髓得以一直保留和傳承。近幾十年來,布袋戲在新媒體科技的推動下煥發了第二次生機,例如,傳統的後臺音樂逐漸被唱片播放取代,本來於戲院上映的內臺戲登上無線電視臺並連演創收視新高,系列布袋戲被製作成錄像帶進入臺灣影音租售市場。

現代布袋戲在木偶製作,出演形式,劇本題材,以及商業化方式上歷經變革,與傳統布袋戲已經呈現了諸多不同:

 

傳統布袋戲與現代布袋戲的區別,三文娛製圖

1970年,臺灣布袋戲大師黃俊雄製作的《雲州大儒俠史豔文》系列布袋戲登上電視舞臺,在臺視頻道連演583集,創下97%的高收視率。經過近20年的內容和用戶沉積,在1989年受錄像帶租售市場興起,電視環境的變化和攝影棚無法改建配合等影響,黃俊雄自創公司,自建攝影棚,轉戰錄像帶界。

黃俊雄的兒子黃強華,黃文擇(分別為霹靂傳媒的董事長和副董事長)在接手父親的事業後,從資金商業方面(調漲對代理商的劇集發行版權費),和內容方面(推出「霹靂系列」布袋戲,引出現今依舊熱門的經典人物形象),逐漸奠定了霹靂布袋戲屹立不倒的行業巨頭地位。之所以被稱為「霹靂布袋戲」,是因為霹靂公司出品的布袋戲劇集,從1988年第一部《霹靂金光》開始,名字首位都被冠以「霹靂」二字。

幾個對於霹靂媒體裡程碑式的重要事件:2000年首部布袋戲電影《聖石傳說》上映,次年在大陸公開發行;2015年,霹靂大陸事業子公司正式揭牌;今年,與日本知名動畫劇作家虛淵玄合作推出木偶戲《Thunderbolt Fantasy 東離劍遊紀》,由日語配音在日本電視臺播出,大陸地區B站獲得正版授權。


霹靂多媒體大事記

從《霹靂金光》開始,霹靂系列的整個大世界觀在近30年沒有顛覆性變化。 以武俠題材為基礎,時空分為苦集滅道四個境界, 角色分屬儒釋道和墨法等家,人物的名字詩號各有典故出處,故事主線以經典人物素還真,一頁書,葉小釵為核心,延伸出的劍客世界,其架構複雜內涵豐富,概念拓展至東方仙俠,神魔穿越等元素。


霹靂「一哥」素還真

霹靂布袋戲重要的特色在於:

首先,在龐大的權謀鬥智的複雜背景中,兼顧細膩刻畫每一個人物的特點和心理;在次要人物快進快出,通常至少3條主線並行的劇情下,仍能在智鬥,獻計,博弈的故事中刻畫人物鮮明特點,這是難於可以展現豐富表情的動畫和真人戲的;

其次是口白韻味,布袋戲有句行話」三分前場(劇臺觀眾可見部分),七分後場(擇偶師,口白師,樂團)「,而口白師可謂整部戲的靈魂。既要雕琢文言的遣詞造句,用富含風水命理國學精髓的詩詞歌賦快速呈現人物的身份和企圖,又要通過五音分明,七情八音等情感技巧,一人分飾多個角色,展現不同人物魅力。


可以隨意看看霹靂神州第一集感受一下


電影《聖石傳說》

2000年在臺上映的霹靂布袋戲電影《聖石傳說》雖然在臺灣地區收穫叫好聲一片,但是票房仍未收回成本。根據臺灣票房紀錄,當年的投資是3億新臺幣,歷時3年製作完成,最終票房約為1億新臺幣。雖說首周票房擊敗了同檔期熱門動畫電影《玩具總動員2》,且獲得了當年臺灣金馬獎最佳視覺效果獎,但依舊沒有收回成本。

該片的另一個意義是次年引入大陸公開上映,成為首部大陸上映的臺灣獨資電影。2001年的具體票房成績暫未查到,但根據已有資料,《聖石傳說》沒有在百萬票房的行列,也未在大眾輿論上激起太多反響。

與虛淵玄合作《Thunderbolt Fantasy東離劍遊紀》

為了拓展日本市場,2016年日本知名動畫劇作家虛淵玄合作推出木偶大戲  《Thunderbolt Fantasy東離劍遊紀》 。

虛淵玄作為《魔法少女小圓》《Phantom》的動畫編劇,《沙耶之歌》的遊戲劇本編劇,其」三集定律「,離經叛道的暗黑系寫法,確實在一定程度上適合角色繁多、支線複雜、出場教做人、三集領便當的布袋戲劇情走向。

但同時,東離劍遊紀合作委員會的三方主體(霹靂多媒體、虛淵玄所屬的Nitro+、以及負責人偶造型顧問的Good Smile Company)在木偶製作,故事推進方式,日語配音上有諸多不調和與妥協,最後也反映在了作品上。

東離劍遊紀的日本播出安排,圖片來自霹靂介紹文件

例如女主角的人偶經過特製,改良成圓臉圓眼,這樣典型的萌系日本審美,就與傳統的霹靂人物相去甚遠;另外,霹靂布袋戲一整部都在40集左右,每集1小時,《東離劍遊紀》則為典型日劇節奏,共只有13話,每話20多分鐘。


(左圖:《東離劍遊紀》女主角丹翡,右圖:傳統布袋戲女性角色)

在日表現來看,口碑不錯,但總體市場也許並沒有預想中的大。儘管根據NicoNicoLive新番動畫第一集調查問卷的結果,81%的觀眾都給了最高評分」非常好「的評價,但依照7月新番光碟首卷銷量,《東離劍遊紀》光碟共賣出1800多張,而同期的人氣新番《B-Project》和《亞爾斯蘭戰記第二季》的成績分別是15000和3000張左右。

而獨家引進正版的大陸B站上,《東離劍遊紀》的播放量和口碑都表現不俗。7月上線2周後總播放量即達到180.1萬,追番人數19.4萬,彈幕總數6.9萬。現翻看B站7月份連載動畫視頻熱度排行榜,《東離劍遊紀》作為布袋戲也能擠進前10(前面排名的都是《從零開始異世界》和《在下坂本》等人氣爆款新番)橫向對比縱向與霹靂系列的人氣作品《霹靂劍宗》(17.9萬播放量,彈幕總數5.3萬)數據情況也是表現出眾。相較而言,《東離劍遊紀》在已經有一定粉絲積累和文化相近的大陸地區,接受度和熱度都要比首次進入的日本市場要高。

  

霹靂公司2015年度合併營收約為6.44億元新臺幣,較上一年的6.55億元降減少1.64%,但是稅後淨利為1.26億元,較2014年負1.1億元增長約217.04%。2016年Q1-Q2,霹靂的季度營收和稅後淨利同比去年,增長態勢也較穩定。

2015年霹靂公司的盈利增長得益於公司業務結構的調整,雖然整體營收略有減少,但是盈利增加。主要的收入支柱依然是劇集收入,但是授權收入的貢獻大幅提升。霹靂公司的營利狀況一直比較穩定,除了2014年Q4的大額虧損,主要是受在臺上映的3D電影《奇人密碼:古羅布之謎》票房慘敗,再加上子公司偶動漫娛樂的經營不利的影響。

 

從各項目的營收佔比可以看出,霹靂公司的主要收入支柱是劇集收入(佔比超過一半),公司在臺灣雲林建地置業總面積近一萬坪的布袋戲製作攝影棚精細分工,形成一條龍的劇集製作流程。劇集DVD發行模式以實體便利商店為主,輔以網絡銷售。在全臺灣分店家數2800多個的全家,和4800多個的7-11,都有霹靂劇集的租售服務。

(在霹靂多媒體的文件中,多次強調全家便利店的渠道優勢)

其次是周邊商品銷售收入(18%左右),最受歡迎的周邊商品分為三類,一類是高端的與電視版戲偶相同比例大小的霹靂大木偶,以及同比例縮小的18吋和12吋戲偶和兵器大觀系列;第二三類面向較低端的大眾消費市場,以霹靂戲偶公仔系列,和衍生品如劇照,文具,印刷品等。

霹靂業務介紹:

圖片來自霹靂介紹文件

圖片來自霹靂介紹文件

近年來授權收入的比重(12%)逐漸加大,以遊戲授權,角色的廣告代言,授權公仔,食品為主。

近年來業務結構的主要變化主要是:

1. 劇集收入作為主要收入,其佔比逐年下降,從13年的63%下降到15年的52%。實際上,14年的霹靂劇集系列總產量為7100分鐘,15年劇集產量為7120分鐘,在產量穩定,本土觀眾群體和發行網絡成熟固化的情況下,單靠劇集播出的收入已經十分穩定,並無太多增長空間了。

2. 展覽活動收入在2015年被撤銷,即使2014年以」霹靂奇幻武俠世界 - 霹靂布袋戲展覽「為主的展覽活動,貢獻了5800萬新臺幣的營收。

 

另外,授權收入的營收和在總業務中的比例加大,從14年下半年開始,授權業務收入明顯加大。2014年度授權收入為4100萬,2015年度達到7500萬, 增長8成  ,佔整體業務的12%。2016年Q1及Q2,授權收入依舊保持穩定。

根據細項,遊戲授權的比重激增,2014年遊戲授權收入佔總授權收入的33%,2015年度遊戲授權收入佔總授權收入的61%。

根據在臺灣霹靂官網上登記註冊的會員情況,截至2016年3月,會員總人數達到50多萬人,會員年齡如下圖:

 

其中比例最大的會員群體在31-40歲區間內(40.03%),其次是21-30歲人群(38.63%),可以說,75後-95前世代的人,佔了霹靂會員人數的近8成。

而根據B站董事長陳睿前些日子的公開演講,「 B站有一個文化圈『布袋戲』,全國的布袋戲愛好者都在B站上面。」我們大膽假設霹靂布袋戲在大陸地區的粉絲幾乎都玩B站,偏二次元屬性的話,與臺灣地區的註冊會員相比,年齡分布上也許要更年輕一點。

除了B站陳睿的分享外,霹靂布袋戲的粉絲用戶(圈子內稱為「道友」),同時具有二次元屬性這一猜測,似乎也可以找到一些理論解釋:

首先,布袋戲中的木偶角色,與二次元人群中頗受歡迎的BJD娃娃(Ball-jointed Doll,即「球形關節人偶)相似:美型,可變裝,可以通過各種內容形式(布袋戲,同人創作,外景拍照)可以賦予人偶精神內涵;

其次,布袋戲的背景設定是武俠奇幻仙俠的古風世界,這一類型是動漫最受歡迎的主題之一;再次,布袋戲大量可供收集的衍生品,和龐大世界觀下可供二次創作的諸多素材,也和二次元人群的興趣較為一致。

霹靂公司在大陸的泛娛樂發展規劃如下:

 

目前處於核心地位的霹靂系列布袋戲劇集,已經能通過國內主流的網絡平臺(如優酷土豆,愛奇藝,PPS)收看。而一句」臺灣市場穩健成長,日本市場強勢發展,大陸市場全面布局「的策略,霹靂也在年報中指出,2016年將以真人劇及手遊兩大主力產品進入大陸市場。

圖片來自霹靂介紹文件

圖片來自霹靂介紹文件

遊戲方面,最先與大陸方面合作的是2014年的手遊《霹靂江湖》,由駿夢遊戲自研和運營,於2015年8月刪檔測試。2015年2月駿夢也推出了頁遊《霹靂web》2016年天賜遊戲宣布代理發行《霹靂天下》,為一款3D動作卡牌類手遊,8月開始公測。

真人劇方面,目前官方只透露真人劇還在規劃中,預計明年暑假推出,2016年有望確定合約並將開始寫劇本,電視劇和電影會一起拍攝,目標是在大陸市場向影,視,遊三大方面發展。

另外,2016年,杭州翻翻動漫與霹靂公司合作,將霹靂布袋戲在大陸首次正式漫畫化,作品為《 霹靂刀龍傳說之天都興亡錄》,7月份在漫畫雜誌《漫畫行》上開始連載。

◆END◆

三文娛ACG創投群,大家長按二維碼入群

如果不能進群,請添加群主微信

三文娛執事:sanwenyuzhishi  群主拉您進群

三文娛網站已上線:3wyu.com

三文娛

新文化,新娛樂,新內容

乾貨最多的動漫產業新媒體

原創內容,未經同意,嚴禁轉載。

三文娛已進駐今日頭條、百度百家、一點資訊,微博,知乎,網易等,敬請關注。

相關焦點

  • 霹靂布袋戲:讓傳統文化創造無限可能
    在過去的三十多年間,霹靂作為布袋戲領域的佼佼者,一步步將這個本是小眾的戲劇藝術逐漸推向大眾甚至走出國門,其不僅成功地將作品留在了觀眾的心裡,更是成就了臺灣第一家文創企業上市公司,甚至於成為傳統文化創新的代表。這背後是一代又一代的創作者以傳統文化為根,不斷探索勇於創新的努力。
  • 臺灣布袋戲——傳統文化文創演繹成功典範
    臺灣霹靂社的布袋戲是目前中國傳統文化最成功的文創逆襲演繹,也是中華範圍內第一個文創上市公司。
  • 霹靂布袋戲:傳統劇種也酷炫
    布袋戲是中華文化瑰寶  「以中華傳統文化為畫板,儒釋道為基色,描繪出一個絢麗多彩的仙俠江湖。」從父親手中接過布袋戲衣缽的黃強華,改變父親所堅持「布袋戲應符合『忠孝節義』教化」的理念,但中華文化的底色依然厚重。  人物有出場詩,戲末有收尾詩,襯託有情境詩,人物有對句詩。詩中不但恰到好處地化用古句,獨創詩更筆畫春秋。
  • 霹靂布袋戲推出文創產品,淺談傳統文化如何「吸睛」
    故宮文創是近年來炙手可熱的文創代表,成功激活了人們對於故宮文化的好奇與熱愛,甚至因為其故宮文創的成功,帶動了眾多文創品牌的發展。而作為傳統文化重要部分的霹靂布袋戲也在為文化傳承而努力著。霹靂布袋戲作為傳統布袋戲的全新演繹,本就獲得不少消費者的支持,如今又發力新文創領域,是想通過新興板塊持續刺激布袋戲文化的市場活躍度。
  • 【霹靂布袋戲】傳統文創IP讓粉絲瘋狂
    戲曲產業正是傳統非遺、傳統文化產業的一個縮影。這個產業內依靠補貼而活,似乎成了一種常態。在被方文山稱為「臺灣最著名百年掌中戲家族」黃氏一族的悉心經營下,霹靂布袋戲的影響力逐漸擴大、IP價值不斷攀升。據數據顯示,霹靂2016年全年營收達到7億新臺幣,較2015年增長33%。作為一個傳統藝術為根的文創公司,這樣的成績到底是如何做到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粉絲經營的成功。
  • 傳統文化特輯|霹靂布袋戲詩號
    —風之痕霹靂布袋戲人物風之痕詩號,氣勢非凡,字裡行間,展示了劍道宗師睥睨紅塵的絕代風範。我本人對古詩詞很有興趣,也是為此,機緣巧合之下,接觸到布袋戲這種傳承民間傳統文化的劇目。王嘉關於指掌中技藝的記述和唐壁畫所描繪的情境與今之布袋戲有相似之處,若為同一形態,那麼布袋戲的出現應在唐或晉之前。布袋戲一脈發源自中國福建,在中國臺灣被布袋戲世家黃家發揚光大,尤以通天教主黃海岱(2007年去世,享年107歲)為祖師。後由黃海岱兒子黃俊雄繼承,並改編其父的《忠孝節義傳》,以《野叟曝言》為藍本,製成轟動臺灣的作品《雲州大儒俠》,並創造了一代經典人物—史豔文。
  • 霹靂國際黃亮勳:布袋戲的傳承需要IP的打造與不斷演繹
    精緻的造型,巧妙的劇情,結合光與聲音的魅力,隨著一個個霹靂布袋戲的上映,這項傳統藝術近兩年逐步受到國內與海外市場關注,詮釋了新的文化創新內涵。   此次重新翻拍《霹靂異數》,布袋戲第五代掌門人、大霹靂(上海)多媒體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黃亮勳坦言:文化傳承每一階段都有不同的精彩,傳統文化要保持不間斷傳承,也要順應下一代人的價值觀喜好
  • 國外有漫威宇宙而天朝有霹靂布袋戲,我為霹靂布袋戲點個讚!
    ‖「相似之處三」霹靂布袋戲與漫威宇宙一樣都是由很多部作品構成、裡面擁有多名主角並且這些主角穿插於整個霹靂布袋戲之中;漫威宇宙由多段故事組成但它們編織的是同一條大主線,而霹靂布袋戲橫跨幾十年兩千多集的劇集中每一部作品都有承上啟下的關係。
  • 霹靂布袋戲:傳統文化如何成為年輕人新寵兒?
    霹靂布袋戲,來自東方的「神秘藝術」。作為小眾文化產品,外圍人不明所以,但在B站等年輕人聚集地,它卻擁有火熱討論度和一批熱情粉絲,既繼承了傳統文化之美,又憑藉大膽創新,成為連接新時代、新語境的橋梁。
  • 文化產業視域中的傳統文藝——兼及臺灣霹靂布袋戲的產業化轉型經驗 | 杜曉傑
    對於戲曲這樣本就要依靠觀眾來維持生存的藝術門類來說,其市場化、經濟化的程度是相當高的;明清時期,伴隨市民文化的逐漸成熟,小說印刷這一出版業的分支也極為繁熱,從文人創作到批量生產,已經初具文化產業的規模;即便以書畫家為代表的有著高度主體性和道德自尊的中國精英知識分子群體,按照高居翰在《畫家生涯》中的研究,也還是會為了經濟報酬而按照買主的要求繪製畫作。
  • 從布袋木偶戲到霹靂布袋戲
    而如今,在臺灣這樣的場景幾乎已不復見,人們更少談論起霹靂布袋戲。霹靂國際多媒體有限公司,以布袋戲為起點,進軍各種娛樂消費領域。霹靂布袋戲不但傳承傳統文化的精髓,還不斷地立足時代推陳出新,將傳統藝術與現代文化相融合,使傳統布袋戲華麗轉身為現今最流行的文化創意產業。
  • 從布袋戲發展看數字媒體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應用
    ——以霹靂布袋戲為例摘要:在崑曲、京劇等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逐漸沒落的今天,布袋戲,作為一種源自大陸地區閩南片區的傳統戲劇藝術,在信息技術革命方興未艾的21世紀,非但沒有被歷史遺忘淘汰,反而備受關注,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以霹靂布袋戲為主軸的臺灣布袋戲的傳承與發展。
  • 雲林布袋戲日 掌藝薪傳活動傳承布袋戲文化
    華夏經緯網1月4日訊:據臺灣「中時新聞網」報導,臺灣雲林縣為表彰已故布袋戲大師黃海岱在傳統文化傳承的貢獻,2日在虎尾鎮布袋戲館舉辦「2021雲林布袋戲日,掌藝薪傳」系列活動,除邀黃海岱家人與徒弟與會,布袋戲植根學校虎尾中學也在現場演出,象徵新舊傳承、生生不息。
  • 臺灣布袋戲:臺灣年味裡最傳統的流行元素
    布袋戲是廟會上最常看到的民間戲曲表演之一,它既保留了中華文化基底,又在時代發展中與時俱進,深受臺灣島內各年齡層的喜愛。春節期間高雄市舉辦霹靂藝術科幻特展臺灣霹靂布袋戲經典人偶在夜市中與民眾互動布袋戲表演是臺灣廟會的"常客",近年來,臺灣的霹靂布袋戲經典角色嘗試突破傳統,走下戲臺,與民眾進行一對一互動遊戲,在玩樂中體驗年味。像是春節來臨,臺灣霹靂布袋戲經典人偶及模仿者走進臺北士林夜市玩快閃,瞬間引爆現場人氣。
  • 兩岸布袋戲發展史:霹靂布袋戲如何打破次元壁,成功文化輸出?
    在福建、臺灣兩地,有一種獨特的戲劇文化,那就是布袋戲,又稱布袋木偶戲、掌中戲。歷史起源一般認為,布袋戲起源於明末清初的傀儡戲,後來泉州將傀儡戲融合本地南音、梨園戲等藝術,形成了獨具地方特色的布袋戲。2006年,南派布袋戲被列為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其代表班社是泉州晉江市掌中木偶劇團。南派布袋戲主要用泉腔南曲演唱,保留且吸收了大量的閩南民間文化精華,地方音樂、地方故事、口語等,別具藝術特色。故事題材也大多是人們熟悉的古代經典故事,如《包公案》、《狄青取旗》、《女媧鏡》等。
  • 霹靂布袋戲:從粉絲現象看文創IP的巨大潛力
    戲曲產業正是傳統非遺、傳統文化產業的一個縮影。這個產業內依靠補貼而活,似乎成了一種常態。在被方文山稱為「臺灣最著名百年掌中戲家族」黃氏一族的悉心經營下,霹靂布袋戲的影響力逐漸擴大、IP價值不斷攀升。據數據顯示,霹靂2016年全年營收達到7億新臺幣,較2015年增長33%。作為一個傳統藝術為根的文創公司,這樣的成績到底是如何做到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粉絲經營的成功。
  • 曾創下97%收視率的布袋戲,憑什麼成為東方漫威?
    不過,這也能看出,很多年輕人竟然不知道李商隱卻知道霹靂布袋戲,這些年輕人與其說因為傳統文化喜歡上霹靂布袋戲,還不如說因為霹靂布袋戲喜歡上了傳統文化。在所有民間工藝都面臨失傳的大環境下,霹靂布袋戲是如何做到逆勢突圍的呢?
  • 布袋戲在臺灣
    他也是臺灣唯一獲文化部門「重要傳統藝術布袋戲類保存者」「古典布袋戲偶衣飾盔帽道具製作技術保存者」頭銜的傳統布袋戲藝師。  ■ 面臨失傳  傾盡全力授技藝  上世紀50年代,布袋戲逐漸進入劇院演出,由酬神祭儀轉為娛樂大眾。李天祿隨後於臺灣電視公司表演《三國演義》,揭開電視布袋戲序幕。
  • 晉江布袋木偶戲
    1951年7月,晉江專員公署將南派布袋戲定名為掌中木偶戲(臺灣稱之為南管布袋戲),以泉腔演唱,保留「鼓笛為主,唱傀儡調」的古老傳統形式,有別於唱北調的漳州北派布袋戲(臺灣稱之為白字布袋戲),是我國木偶戲中的稀有劇種。
  • 曾創下97%收視率的布袋戲,憑什麼成為「東方漫威」?
    △傳統布袋戲 這種文化起源於福建泉州,目前主要產自與其隔海相望的臺灣。早期,布袋戲主要出現在廟會等場景中,作為民間文化表演、傳播。如今,經過近300年的發展,從傳統的民間舞臺演出、到逐漸登上了電視、影院和流媒體平臺;劇情也從《西遊記》等民間章回小說改編,演變成擁有自成世界觀的複雜故事;而其中的人氣角色,也擁有了大批粉絲……  目前的布袋戲,早已像連續劇一樣每周播出、迄今已經累計上千集作品,這種兒時在廟會才能看到的表演也早已登陸各種屏幕終端、成為一種圈層文化;同時,也因為用戶圈層所限,大眾對於布袋戲文化了解並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