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布袋戲日 掌藝薪傳活動傳承布袋戲文化

2021-01-08 華夏經緯網藝術

華夏經緯網1月4日訊:據臺灣「中時新聞網」報導,臺灣雲林縣為表彰已故布袋戲大師黃海岱在傳統文化傳承的貢獻,2日在虎尾鎮布袋戲館舉辦「2021雲林布袋戲日,掌藝薪傳」系列活動,除邀黃海岱家人與徒弟與會,布袋戲植根學校虎尾中學也在現場演出,象徵新舊傳承、生生不息。

88歲的黃俊雄(左)拿著父親黃海岱留下的戲偶,演出經典橋段為父祝壽。(張朝欣攝)

布袋戲日系列活動由雲林縣長張麗善與藝術大師黃俊雄、霹靂國際多媒體副董事長黃文擇、金光國際多媒體董事長黃立綱等黃家子孫,一起發送121碗長壽麵為黃海岱大師冥誕祝壽,並邀請餘玉柱藝師率虎尾中學布袋戲社團擔任開場表演。

張麗善表示,雲林縣是布袋戲的故鄉,為傳承布袋戲文化,推動植根計劃深入校園,目前全縣約有70多所學校、1萬多名學生學習布袋戲,另外,去年12月23日布袋戲傳習中心也已順利標出,期待未來透過布袋戲傳習中心,能夠讓布袋戲一代傳一代。

黃俊雄創造的史豔文(右),原型是父親黃海岱筆下的史豔雲。(周麗蘭攝)

88歲的黃俊雄特地拿著父親黃海岱留下的戲偶,演出經典橋段為父祝壽,精湛操偶技巧及口白贏得滿堂採,他感謝張縣長對布袋戲傳承的用心,表示雖然年紀大了仍會繼續努力,把父親的忠孝節義、勸世教化精神傳承下去,讓臺灣布袋戲更上一層樓。

黃海岱年代使用的布袋戲偶,以今日的眼光看來有點詭異。(周麗蘭攝)

縣文化觀光處指出,布袋戲日系列活動即日起至3日,特別串聯虎尾鎮雲林布袋戲館、雲林故事館、雲林記憶Cool共同舉辦,民眾可體驗戲臺操偶、戲偶DIY、畫偶小書籤,參與《壓箱寶》特展、布袋戲小學堂闖關等系列活動。(高楊)

相關焦點

  • 雲林國際偶戲節 布袋戲史豔文、素還真等6大男神慶中秋
    華夏經緯網9月24日訊:據臺灣「中時新聞網」報導,2020雲林國際偶戲節以「男神時代」為主題,23日在虎尾鎮布袋戲館舉辦記者會,由布袋戲經典角色史豔文與藏鏡人同臺演出,邀請民眾10月2日到虎尾高鐵特定區,與布袋戲6大男神一起歡度中秋節連假。
  • 布袋戲在臺灣
    陳錫煌(左一)與臺灣弟子陳冠霖(右一)、日本弟子金川量(右二)合影。新華社記者 李響 攝  新華社臺北12月23日電(記者劉斐 章利新)「布袋戲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我要讓它走向強盛。」因為這個理想,黃文章改名「黃強華」,開始了自己的布袋戲傳承推廣事業。那一年,他26歲,剛開始做布袋戲編劇。  生於1955年的黃強華是臺灣雲林布袋戲家族的第四代傳人,也是霹靂國際多媒體有限公司的董事長。
  • 南安與臺灣初步達成兩岸布袋戲薪傳合作協議
    南安與臺灣初步達成兩岸布袋戲薪傳合作協議臺灣劇團應邀巡演幼兒園小朋友看嗨了
  • 臺灣布袋戲藝師角逐2019雲林國際偶戲節金掌獎
    2019雲林國際偶戲節金掌獎頒獎典禮。華夏經緯網10月14日訊: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10月13日2019雲林國際偶戲節金掌獎頒獎典禮,除了邀請知名歌手荒山亮、李千那演繹布袋戲經典歌曲之外,還有來自島內外優秀的表演團隊,一同為盛典喝採。
  • 布袋戲400年,一統江湖的霹靂布袋戲
    伴隨著清朝中葉的移民潮,布袋戲從福建傳至臺灣,有兩位值得一提的操偶大師,就是臺北的李天祿與雲林的黃海岱。李天祿創辦的亦宛然掌中劇團,在20世紀60年代末期布袋戲逐漸沒落後,開始走傳統與精緻相結合的路線,將這原本只是在民間酬神廟會野臺演出的曲藝推向更高層次的藝術境界,近20年經常赴世界各國公演,屢獲大獎。
  • 霹靂布袋戲:傳統劇種也酷炫
    注重文化底蘊和內在情感  霹靂國際多媒體有限公司董事長黃強華是雲林黃氏家族布袋戲第四代傳人,他告訴記者,布袋戲受到喜愛,第一有文化底蘊和情感,第二有撲朔迷離、高潮迭起的故事,第三有細膩的人性刻畫,第四有唯美的造型,第五有強烈的視覺呈現。
  • 霹靂布袋戲黃亮勳:文化的創新傳承與商業變革始終在同一條路上
    霹靂國際多媒體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黃亮勳先生     帶著好奇,在第三屆兩岸文創文旅商業趨勢論壇上,贏商網福建站走進了霹靂布袋戲的玄幻世界,與臺灣雲林布袋戲世家第五代掌門人   也正是秉承著這份執著的匠人精神,作為文創產業的代表,霹靂布袋戲傳承百年布袋戲世家精神,曾祖父黃海岱創立五洲園,奠定其臺灣布袋戲圈裡不可取代的地位,祖父則將布袋戲搬上電視螢屏,到其父輩,布袋戲開始拍歷史故事,擁有了粉絲後援會與電商網絡平臺,完成由線上走到了線下的創舉。
  • 同根同源——臺灣布袋戲
    傳承與創新兼備,開出中國傳統戲曲前所未有的演出題材──金光木偶戲;代表劇團:明興閣掌中劇團、金門傀儡戲劇團等「師心而不蹈跡。」這一宋人論畫的金句用在臺灣布袋木偶戲風格上也恰如其分,畢竟藝術總是相通的。閩臺文化,同根同源。
  • 閩南布袋戲
    2006年布袋木偶戲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2年「福建木偶戲人才培養計劃」成功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實踐名冊。本次數字藝術與本土文化實踐課程通過了解布袋木偶戲的文化、欣賞木偶戲表演、拍攝布袋木偶戲表演過程,木偶製作,欣賞運用戲偶進行講故事、演故事等。讓學生掌握布袋木偶戲表現內容、造型、形式的特色,理解和運用木偶藝術,以及本土文化與數字藝術之間緊密的聯繫。
  • 霹靂布袋戲:讓傳統文化創造無限可能
    這次霹靂布袋戲為慶祝素還真出場三十周年而舉行的「三十還真」系列慶典活動,圍繞著影像展示、慶生小劇場、粉絲互動等一系列活動,吸引了大批霹靂粉絲不遠萬裡來到現場。在過去的三十多年間,霹靂作為布袋戲領域的佼佼者,一步步將這個本是小眾的戲劇藝術逐漸推向大眾甚至走出國門,其不僅成功地將作品留在了觀眾的心裡,更是成就了臺灣第一家文創企業上市公司,甚至於成為傳統文化創新的代表。這背後是一代又一代的創作者以傳統文化為根,不斷探索勇於創新的努力。
  • 從布袋木偶戲到霹靂布袋戲
    而如今,在臺灣這樣的場景幾乎已不復見,人們更少談論起霹靂布袋戲。霹靂國際多媒體有限公司,以布袋戲為起點,進軍各種娛樂消費領域。霹靂布袋戲不但傳承傳統文化的精髓,還不斷地立足時代推陳出新,將傳統藝術與現代文化相融合,使傳統布袋戲華麗轉身為現今最流行的文化創意產業。
  • 臺灣布袋戲:臺灣年味裡最傳統的流行元素
    布袋戲是廟會上最常看到的民間戲曲表演之一,它既保留了中華文化基底,又在時代發展中與時俱進,深受臺灣島內各年齡層的喜愛。黃強華臺灣雲林布袋戲家族第四代傳人像我們家族就是做布袋戲起家在年夜飯的那個晚上我們會搭一個棚子像我爸爸伯伯祖父弟弟都會上臺去演一段他們拿手的布袋戲其實這非常正向也非常有情感最主要就是聯繫了人與人之間的感情
  • 傳統文化特輯|霹靂布袋戲詩號
    —風之痕霹靂布袋戲人物風之痕詩號,氣勢非凡,字裡行間,展示了劍道宗師睥睨紅塵的絕代風範。我本人對古詩詞很有興趣,也是為此,機緣巧合之下,接觸到布袋戲這種傳承民間傳統文化的劇目。王嘉關於指掌中技藝的記述和唐壁畫所描繪的情境與今之布袋戲有相似之處,若為同一形態,那麼布袋戲的出現應在唐或晉之前。布袋戲一脈發源自中國福建,在中國臺灣被布袋戲世家黃家發揚光大,尤以通天教主黃海岱(2007年去世,享年107歲)為祖師。後由黃海岱兒子黃俊雄繼承,並改編其父的《忠孝節義傳》,以《野叟曝言》為藍本,製成轟動臺灣的作品《雲州大儒俠》,並創造了一代經典人物—史豔文。
  • 臺灣布袋戲揚名海外 資深戲迷籲珍惜文化瑰寶
    中新網2月16日電 大部分的人都知道,李安因電影《少年Pi的奇幻漂流》再次名揚海外。但是比較少人知道,李安胞弟李崗現在也默默地擔當另一項臺灣文化的幕後推手,那就是「掌中風雲─布袋戲。」臺灣桃園縣舞劍壇創作人站長林子堯日前在《中國時報》發文呼籲民眾要珍惜臺灣的布袋戲。
  • 非遺布袋戲:傳承與創新之路如何走?看霹靂布袋戲的成功轉型
    在福建、臺灣兩地,有一種獨特的戲劇文化,那就是布袋戲,又稱布袋木偶戲、掌中戲。 歷史起源 一般認為,布袋戲起源於明末清初的傀儡戲,後來泉州將傀儡戲融合本地南音、梨園戲等藝術,形成了獨具地方特色的布袋戲。
  • 「霹靂」來襲 臺灣布袋戲落戶閔行
    你能想像,如此精彩絕倫的奇幻表演是出自一系列手持「布袋戲」的嗎?布袋戲在臺灣已有百餘年歷史,霹靂集團突破以往的表演方式和格局,創造出革命性的電影派布袋戲,霹靂系列是其最具影響力的代表作,跌宕起伏的武俠世界,似真似幻的夢幻時空,2015年上映的3D布袋戲電影《奇人密碼:古羅布之謎》吸引了新一代年輕觀眾。
  • 臺灣寫真:面向青年、創新不斷——霹靂布袋戲的變遷
    接觸過臺灣霹靂布袋戲的人,一聽這幾句「詩號」,就知道首席男主角素還真出場了。   極具中華文化內涵的傳奇故事、結合聲光電最新技術,走過30餘年曆程的霹靂布袋戲,不止讓紮根於臺灣南部地區的傳統藝術煥發活力,近年更已打開大陸及海外市場,創造新的文化產業故事。   近日,中新社記者來到位於雲林縣的霹靂國際多媒體有限公司總部,初次接觸大型布袋戲攝影棚,了解其臺前幕後的變遷。
  • 從掌中曲到布袋戲,霹靂布袋戲都經歷了什麼?
    其中最出名的便是紅遍兩岸三地,流行30多年出品3000多劇集的霹靂布袋戲。從落地生根到枝茂繁榮,霹靂布袋戲又經歷了怎樣的一個發展過程,讓我們一起走進黃氏布袋戲家族。1951年,黃氏布袋戲的第二代傳人黃俊雄先生組建真五洲掌中劇團,在長期的布袋錶演過程中,黃俊雄先生敏銳的發現掌中木偶無法讓遠處的觀眾清楚欣賞到木偶身段,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黃俊雄先生將木偶尺寸改革加大,這是布袋戲的第一次變革。不曾想,19年後,黃氏布袋戲迎來了更大的變革。
  • 兩岸布袋戲發展史:霹靂布袋戲如何打破次元壁,成功文化輸出?
    在福建、臺灣兩地,有一種獨特的戲劇文化,那就是布袋戲,又稱布袋木偶戲、掌中戲。歷史起源一般認為,布袋戲起源於明末清初的傀儡戲,後來泉州將傀儡戲融合本地南音、梨園戲等藝術,形成了獨具地方特色的布袋戲。2006年,南派布袋戲被列為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其代表班社是泉州晉江市掌中木偶劇團。南派布袋戲主要用泉腔南曲演唱,保留且吸收了大量的閩南民間文化精華,地方音樂、地方故事、口語等,別具藝術特色。故事題材也大多是人們熟悉的古代經典故事,如《包公案》、《狄青取旗》、《女媧鏡》等。
  • 晉江布袋木偶戲
    掌中木偶戲稱為「布袋戲」的主要緣由有二:一是掌中偶人的形象構造必有個布內套(俗稱「人仔腹」),以布內套連綴頭部及四肢,外加套戲服;演員的手掌即活動在布內套中,巧妙地在布內套為偶人做各種身段動作,故稱布袋戲。二是掌中戲班的全部行頭用一口袋子就能裝下,不用戲箱,便於流動演出,故被稱為「布袋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