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寫真:面向青年、創新不斷——霹靂布袋戲的變遷

2021-01-08 臺灣頻道

  「半神半聖亦半仙,全儒全道是全賢,腦中真書藏萬卷,掌握文武半邊天。」接觸過臺灣霹靂布袋戲的人,一聽這幾句「詩號」,就知道首席男主角素還真出場了。

  極具中華文化內涵的傳奇故事、結合聲光電最新技術,走過30餘年曆程的霹靂布袋戲,不止讓紮根於臺灣南部地區的傳統藝術煥發活力,近年更已打開大陸及海外市場,創造新的文化產業故事。

  近日,中新社記者來到位於雲林縣的霹靂國際多媒體有限公司總部,初次接觸大型布袋戲攝影棚,了解其臺前幕後的變遷。

  17世紀起源於福建泉州的布袋戲,屬於中國傳統偶戲中傀儡戲的一種;約於1750年代隨大陸移民傳入臺灣後,布袋戲逐漸融合風俗民情、章回故事,吸引了大批喜愛者,1950、1960年代更成為臺灣中南部地區重要的娛樂形式。

  生於1955年的霹靂國際多媒體有限公司董事長黃強華是雲林黃氏家族布袋戲第四代傳人。他相信,傳統文化必須不斷精進,才會被大眾認知、接受。

  1980年代,黃強華與弟弟黃文擇聯手開創「霹靂系列」劇集,獲得錄像帶出租市場上年輕消費者的好評。

  素還真、葉小釵、一頁書……「霹靂系列」的角色生活在虛擬的武林世界,面對權謀鬥爭、江湖爭霸、情義抉擇,展現重視正義與道德的價值觀。從1984年首部作品《霹靂城》到2018年的《霹靂天命之戰》,已製作超過2000集、串連26部作品。

  如今,「霹靂系列」角色造型,兼具精緻、時尚,2005年後更融入動漫、遊戲等形象設計。素還真在兩岸擁有大量擁躉,今年4月還有大陸粉絲為這位「偶像」出場30周年舉辦慶祝活動。

  走進霹靂國際大型攝影棚,白色煙霧與大型道具創造了一個奇幻、縮微的武俠世界。操偶師、攝像師、道具師正在趕拍新劇《霹靂英雄戰紀之刀說異數》,作為素還真出場30周年的代表作,擬於明年1月正式發布。

  製片經理曾鼎竣介紹,由於布袋戲主角並非真人,可以輕鬆地為其吊鋼絲,或進行現場爆破,呈現飛簷走壁、飛沙走石等場面;後期製作則採用非線性剪接、快速編輯,一星期可完成兩集內容的製作。

  團隊中活躍著不少年輕人。黃強華說,布袋戲在臺灣的傳承還算順利,但年輕人對於傳統型態、比較辛苦的表演藝術,還是有點排斥。「我們會努力提供一個健全的制度,讓年輕人看到未來。」

  目前,霹靂布袋戲的經營觸角已擴及至平面出版、遊戲軟體、周邊商品等領域。在大陸市場,與愛奇藝、優酷、嗶哩嗶哩等視頻平臺合作,線下則參與廣州、上海、武漢等地動漫嘉年華及漢服節活動。2015年在上海設立公司,黃強華的兒子、也是家族布袋戲第五代傳人的黃亮勳擔任總經理,傳統上以閩南語演繹的布袋戲,加上了普通話配音。

  在黃強華的觀念裡,現在的流行,在未來就是傳統。他說,只有不斷創新,布袋戲才能始終受到歡迎,「要往年輕的方向去走。」

  黃強華說,布袋戲有機會成為流行文化品牌,而它的深度來自表達中華文化的淵博內涵。布袋戲受到喜愛,他認為第一是有文化的底蘊、文化的情感,第二有一些撲朔迷離、高潮迭起的故事,第三有細膩的人性刻畫,第四有唯美的造型,第五有很強烈的視覺呈現。

  「我一直認為,布袋戲就是我畢生的事業,為它努力不懈、鞠躬盡瘁,是必然的。」黃強華說。(記者 張曉曦 劉舒凌)

(責編:趙芮(實習生)、劉潔妍)

相關焦點

  • 從布袋木偶戲到霹靂布袋戲
    而如今,在臺灣這樣的場景幾乎已不復見,人們更少談論起霹靂布袋戲。霹靂國際多媒體有限公司,以布袋戲為起點,進軍各種娛樂消費領域。霹靂布袋戲不但傳承傳統文化的精髓,還不斷地立足時代推陳出新,將傳統藝術與現代文化相融合,使傳統布袋戲華麗轉身為現今最流行的文化創意產業。
  • 布袋戲在臺灣
    在他看來,眼下流行的事物,50年後也會成為傳統,只有堅持創新變革,才能讓布袋戲屹立潮頭。  2005年後,霹靂布袋戲融入動漫、遊戲等形象設計,並於2016年結合日本動漫與木偶戲文化,推出《東離劍遊紀》,同步於臺灣、大陸、日本、美國開播,掀起「偶動漫」風潮,將霹靂布袋戲推向國際市場。
  • 臺灣霹靂布袋戲傳人來泉,探尋布袋戲起源
    臺灣霹靂布袋戲這幾年非常火,甚至成立了專門的公司,年銷售達1.5億元。但在臺灣霹靂布袋戲傳承人的心中,泉州是布袋戲的聖地。
  • 非遺布袋戲:傳承與創新之路如何走?看霹靂布袋戲的成功轉型
    布袋戲還有一個很有特色的地方,就是每個人物出場時都有自己的特定詩號,也就是出場念白,這齣場詩和人物的身份、性格相關。如臺灣霹靂布袋戲的主角素還真的詩號是「半神半聖亦半仙,全儒全道是全賢,腦中真書藏萬卷,掌握文武半邊天。」
  • 文創 臺灣霹靂布袋戲,很炫酷!
    如今,閩南各地的布袋戲傳統舞臺逐漸消失,臺灣卻通過創新,讓這個古老的藝術形式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布袋戲又稱作傀儡戲、掌中戲。演出時,將手套入戲偶的服裝中進行操偶表演。早期許多的迎神廟會場合裡,布袋戲是最常看到的民間戲曲表演之一。布袋戲在臺灣的發展一直跟隨科技脈動,衍生出電視布袋戲這一新的藝術形式,從傳統的劇臺廟會走上螢屏。
  • 布袋戲400年,一統江湖的霹靂布袋戲
    為了適應新媒體的衝擊,他們將布袋戲改良成適合在電視上演出的「金光布袋戲」,也就是融合了聲光效果、更多動作場面的布袋戲,在1970年成功地推出《雲州大儒俠》系列。《雲州大儒俠》不僅以全閩南語播出,還講述各種文言文詩詞,使得雲州大儒俠——史豔文成為臺灣電視史上最成功的角色。
  • 霹靂國際黃亮勳:布袋戲的傳承需要IP的打造與不斷演繹
    精緻的造型,巧妙的劇情,結合光與聲音的魅力,隨著一個個霹靂布袋戲的上映,這項傳統藝術近兩年逐步受到國內與海外市場關注,詮釋了新的文化創新內涵。   作為臺灣百大品牌霹靂集團旗下經典IP,霹靂布袋戲在臺灣經由百年的傳承與創新,尤其在近三十年,融合說書、雕刻等多重中國傳統藝術元素的霹靂布袋戲,通過技術革新與木偶改良等手段進一步演進,使這項傳統藝術登上熒幕,不斷煥發出與時代同步的活力與光彩。
  • 「霹靂」來襲 臺灣布袋戲落戶閔行
    布袋戲在臺灣已有百餘年歷史,霹靂集團突破以往的表演方式和格局,創造出革命性的電影派布袋戲,霹靂系列是其最具影響力的代表作,跌宕起伏的武俠世界,似真似幻的夢幻時空,2015年上映的3D布袋戲電影《奇人密碼:古羅布之謎》吸引了新一代年輕觀眾。
  • 霹靂布袋戲:讓傳統文化創造無限可能
    在過去的三十多年間,霹靂作為布袋戲領域的佼佼者,一步步將這個本是小眾的戲劇藝術逐漸推向大眾甚至走出國門,其不僅成功地將作品留在了觀眾的心裡,更是成就了臺灣第一家文創企業上市公司,甚至於成為傳統文化創新的代表。這背後是一代又一代的創作者以傳統文化為根,不斷探索勇於創新的努力。
  • 霹靂布袋戲黃亮勳:文化的創新傳承與商業變革始終在同一條路上
    霹靂國際多媒體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黃亮勳先生     帶著好奇,在第三屆兩岸文創文旅商業趨勢論壇上,贏商網福建站走進了霹靂布袋戲的玄幻世界,與臺灣雲林布袋戲世家第五代掌門人   也正是秉承著這份執著的匠人精神,作為文創產業的代表,霹靂布袋戲傳承百年布袋戲世家精神,曾祖父黃海岱創立五洲園,奠定其臺灣布袋戲圈裡不可取代的地位,祖父則將布袋戲搬上電視螢屏,到其父輩,布袋戲開始拍歷史故事,擁有了粉絲後援會與電商網絡平臺,完成由線上走到了線下的創舉。
  • 下架又上架的《霹靂布袋戲》,還是又下架了
    《霹靂布袋戲》,是臺灣地區一種「文化劇」。從1984年開始至今,已經更新了2500集。《霹靂布袋戲》,因每一齣劇中的名字均帶有「霹靂」二字而得名。雖然從1984年就開始製作發布了《霹靂城》,但是大家所熟知的是在1988年發布的《霹靂金光》。
  • 下架又上架的《霹靂布袋戲》,還是又下架了
    《霹靂布袋戲》,是臺灣地區一種「文化劇」。從1984年開始至今,已經更新了2500集。 《霹靂布袋戲》,因每一齣劇中的名字均帶有「霹靂」二字而得名。雖然從1984年就開始製作發布了《霹靂城》,但是大家所熟知的是在1988年發布的《霹靂金光》。
  • 霹靂布袋戲的傳播之路
    可以說布袋戲、木偶戲、皮影戲同出一源,皆是古代人對虛擬人物的一種真實刻畫,說其是「古代動畫片」也不為過。但若說作為一種娛樂形式,電視上的的布袋戲又年輕很多,只有近三十年的歷史。三十年的歷史能發展出什麼,誰也說不準。但可以肯定的是,對於其它傳統戲劇,布袋戲可謂是最潮、受眾面最廣泛的一支。布袋戲源頭筆者不想多談,針對大家熟知的電視劇形式的布袋戲絕大部分來自於臺灣地區。
  • 兩岸布袋戲發展史:霹靂布袋戲如何打破次元壁,成功文化輸出?
    相比之下,臺灣布袋戲的創新發展倒是做的比較好,是一個成功的例子。霹靂布袋戲在海峽兩岸布袋戲漸趨沒落之時,在現代先進的電腦多媒體技術、多元文化傳入之時,一個具有創新意識的戲班異軍突起,這就是臺灣霹靂布袋戲。
  • 霹靂布袋戲:傳統劇種也酷炫
    從造型酷炫的戲偶到大眼萌的公仔,再到或高冷或可愛的動漫周邊商品,這些竟都出自臺灣一家布袋戲的「百年老店」。  去年在烏鎮大劇院,粉絲從四面八方雲集響應,為類似戲偶眾籌慶生,不少人當眾對其熱情表白,場面不輸影視明星見面會。這尊傳奇戲偶叫「清香白蓮素還真」,他是霹靂布袋戲第一男主角,背後那家老店如今是臺灣首家上市的文創企業,霹靂國際多媒體有限公司。
  • 霹靂布袋戲:傳統文化如何成為年輕人新寵兒?
    霹靂布袋戲,來自東方的「神秘藝術」。作為小眾文化產品,外圍人不明所以,但在B站等年輕人聚集地,它卻擁有火熱討論度和一批熱情粉絲,既繼承了傳統文化之美,又憑藉大膽創新,成為連接新時代、新語境的橋梁。
  • 文化產業視域中的傳統文藝——兼及臺灣霹靂布袋戲的產業化轉型經驗 | 杜曉傑
    因此,以霹靂布袋戲這樣成功的傳統文藝產業化案例為鏡鑑,對於探索傳統文藝整體的產業化發展是有極大裨益的。即便臺灣布袋戲的這種產業化發展有其局限性或特殊性,但我們仍能從中吸取有關傳統文藝產業化轉型的創新性理念和創造性策略經驗。
  • 科普百科:風靡臺灣—霹靂布袋戲
    此間,有不少福建藝師或自臺灣前來習藝的藝師返臺,將掌中戲流傳到臺灣,廣受民間歡迎。自此,布袋戲更加發達,演出形式更為豐富,直至今日,成為中國最受歡迎的偶戲。像布袋戲這樣的區域性戲曲在那個年代遍地都是,至今流傳下的仍有「崑曲」、「黃梅戲」等等。而相較這些已經成為高雅藝術的代名詞的戲曲,布袋戲走了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它在臺灣毅然與商業傳播結合,運用新的演繹手法,使得布袋戲更生在電視連續劇的世界裡,並由此發展出包括霹靂布袋戲在內的一系列精彩作品。
  • 同根同源——臺灣布袋戲
    傳承與創新兼備,開出中國傳統戲曲前所未有的演出題材──金光木偶戲;代表劇團:明興閣掌中劇團、金門傀儡戲劇團等「師心而不蹈跡。」這一宋人論畫的金句用在臺灣布袋木偶戲風格上也恰如其分,畢竟藝術總是相通的。閩臺文化,同根同源。
  • 聚光燈 | 你可能聽說過臺灣布袋戲,但你知道風靡全球的「霹靂布袋戲」怎麼玩兒嗎?
    身著錦緞的偶人在舞臺上作出各種超凡入聖的武打動作,而這,就是風靡臺灣的霹靂布袋戲!布袋戲,又稱「掌中」,源於明末清初的福建漳州、泉州。而布袋戲之所以在臺灣廣受歡迎、歷久不衰,還要歸功雲林虎尾黃家的創意和不斷求新求變的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