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神半聖亦半仙,全儒全道是全賢,腦中真書藏萬卷,掌握文武半邊天。」接觸過臺灣霹靂布袋戲的人,一聽這幾句「詩號」,就知道首席男主角素還真出場了。
極具中華文化內涵的傳奇故事、結合聲光電最新技術,走過30餘年曆程的霹靂布袋戲,不止讓紮根於臺灣南部地區的傳統藝術煥發活力,近年更已打開大陸及海外市場,創造新的文化產業故事。
近日,中新社記者來到位於雲林縣的霹靂國際多媒體有限公司總部,初次接觸大型布袋戲攝影棚,了解其臺前幕後的變遷。
17世紀起源於福建泉州的布袋戲,屬於中國傳統偶戲中傀儡戲的一種;約於1750年代隨大陸移民傳入臺灣後,布袋戲逐漸融合風俗民情、章回故事,吸引了大批喜愛者,1950、1960年代更成為臺灣中南部地區重要的娛樂形式。
生於1955年的霹靂國際多媒體有限公司董事長黃強華是雲林黃氏家族布袋戲第四代傳人。他相信,傳統文化必須不斷精進,才會被大眾認知、接受。
1980年代,黃強華與弟弟黃文擇聯手開創「霹靂系列」劇集,獲得錄像帶出租市場上年輕消費者的好評。
素還真、葉小釵、一頁書……「霹靂系列」的角色生活在虛擬的武林世界,面對權謀鬥爭、江湖爭霸、情義抉擇,展現重視正義與道德的價值觀。從1984年首部作品《霹靂城》到2018年的《霹靂天命之戰》,已製作超過2000集、串連26部作品。
如今,「霹靂系列」角色造型,兼具精緻、時尚,2005年後更融入動漫、遊戲等形象設計。素還真在兩岸擁有大量擁躉,今年4月還有大陸粉絲為這位「偶像」出場30周年舉辦慶祝活動。
走進霹靂國際大型攝影棚,白色煙霧與大型道具創造了一個奇幻、縮微的武俠世界。操偶師、攝像師、道具師正在趕拍新劇《霹靂英雄戰紀之刀說異數》,作為素還真出場30周年的代表作,擬於明年1月正式發布。
製片經理曾鼎竣介紹,由於布袋戲主角並非真人,可以輕鬆地為其吊鋼絲,或進行現場爆破,呈現飛簷走壁、飛沙走石等場面;後期製作則採用非線性剪接、快速編輯,一星期可完成兩集內容的製作。
團隊中活躍著不少年輕人。黃強華說,布袋戲在臺灣的傳承還算順利,但年輕人對於傳統型態、比較辛苦的表演藝術,還是有點排斥。「我們會努力提供一個健全的制度,讓年輕人看到未來。」
目前,霹靂布袋戲的經營觸角已擴及至平面出版、遊戲軟體、周邊商品等領域。在大陸市場,與愛奇藝、優酷、嗶哩嗶哩等視頻平臺合作,線下則參與廣州、上海、武漢等地動漫嘉年華及漢服節活動。2015年在上海設立公司,黃強華的兒子、也是家族布袋戲第五代傳人的黃亮勳擔任總經理,傳統上以閩南語演繹的布袋戲,加上了普通話配音。
在黃強華的觀念裡,現在的流行,在未來就是傳統。他說,只有不斷創新,布袋戲才能始終受到歡迎,「要往年輕的方向去走。」
黃強華說,布袋戲有機會成為流行文化品牌,而它的深度來自表達中華文化的淵博內涵。布袋戲受到喜愛,他認為第一是有文化的底蘊、文化的情感,第二有一些撲朔迷離、高潮迭起的故事,第三有細膩的人性刻畫,第四有唯美的造型,第五有很強烈的視覺呈現。
「我一直認為,布袋戲就是我畢生的事業,為它努力不懈、鞠躬盡瘁,是必然的。」黃強華說。(記者 張曉曦 劉舒凌)
(責編:趙芮(實習生)、劉潔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