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布袋戲:傳承與創新之路如何走?看霹靂布袋戲的成功轉型

2020-12-24 騰訊網

在福建、臺灣兩地,有一種獨特的戲劇文化,那就是布袋戲,又稱布袋木偶戲、掌中戲。

歷史起源

一般認為,布袋戲起源於明末清初的傀儡戲,後來泉州將傀儡戲融合本地南音、梨園戲等藝術,形成了獨具地方特色的布袋戲。

泉州被認為是布袋戲的起源地,所謂布袋戲,簡單來講,就是人為操控的一種小型人偶,將木頭雕刻成人頭、四肢,中間軀體部分中空,以便於人手伸進去操控,這需要一雙靈活的手。

早期的布袋戲由一個木偶與簡易的服裝道具組成,表演者只需要拿著個布袋裝著,挑個擔子就可以大街小巷地串走,因而得名「布袋戲」。

布袋戲身上的歷史故事,比較流行的是「功名在掌上」,說是一位叫梁炳麟的秀才有天做夢夢到自己未來會「功名在掌上」,但之後的考試他卻屢次不中。

可能是為了今後的生計,他便開始學習傀儡戲,憑著秀才淵博的文化修養和伶牙俐齒,他將這一門手藝做大,獲得了不少好口碑,布袋戲的名聲因此而出。這正是他「功名歸掌上」的真正意思,不過說到底這只是一則傳奇故事罷了。

關於布袋戲的詳細時間起源,有說最早唐代之前就有了,但因為沒有文獻可考,所以其實並不是很確定。不過地域就很明顯了,主要在福建的泉州、漳州等地流行,後來又傳入臺灣。所以說,兩岸的布袋戲同屬於一脈,只是在發展過程中有了不同的走向、流派。

布袋戲的主要流派

布袋戲的流派,比較著名的有南派布袋戲,它是指泉州地區的掌中木偶戲。2006年,南派布袋戲被列為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其代表班社是泉州晉江市掌中木偶劇團。

南派布袋戲主要用泉腔南曲演唱,保留且吸收了大量的閩南民間文化精華,地方音樂、地方故事、口語等,別具藝術特色。故事題材也大多是人們熟悉的古代經典故事,如《包公案》、《狄青取旗》、《女媧鏡》等。

有南派,自然也有北派,漳州的北派布袋戲主要以「武、動」為主,用京調配合武戲,多上演如《三國演義》這類的歷史故事來展現鬥智鬥勇、精忠報國的情懷,風格也較之南派有明顯不同。

約是在康熙年間,漳泉的許多戲曲傳入臺灣,其中也包括布袋戲,臺灣的布袋戲較多地受到泉州南派的影響,後來南派戲曲逐漸沒落,臺灣布袋戲轉而採用北派亂彈樂曲,以武戲手法打破原來的安靜文戲,獲得了更多觀眾的喜愛。

其實籠統地來看,布袋戲的流行區域大體只要記住泉州、漳州、臺灣這三個地方就行了,這三個地方的布袋戲是最盛行的。

布袋戲的特色

2006年,漳州布袋木偶戲和木偶頭雕刻被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比較典型的布袋戲的特點,這裡以漳州布袋戲為例,戲中的角色可分為生、花臉、旦、神道、精怪與雜角六大類,多了特有的飛禽走獸。

與提線木偶不同,布袋木偶單手就可以操控,所以體型較小,木偶一般長約一尺。操縱的時候,把手掌當作身體,食指託頭,拇指、中指分別為左右臂,再搭配其它手指來控制木偶的動作。靈活的操偶師,可以同時用左右手活操控兩個木偶。

漳州布袋戲與漳州民俗密切相關,說白念唱採用的都是閩南方言,故事題材除了全國性的那種著名歷史故事,更多的還有民間故事傳說,有自己的地方特色和韻味。

布袋戲還有一個很有特色的地方,就是每個人物出場時都有自己的特定詩號,也就是出場念白,這齣場詩和人物的身份、性格相關。如臺灣霹靂布袋戲的主角素還真的詩號是「半神半聖亦半仙,全儒全道是全賢,腦中真書藏萬卷,掌握文武半邊天。」

較早的布袋戲是坐式表演,就是操偶師坐在板凳上,隔著帘子舞臺進行表演。50年代後,舞臺表演區擴大,坐式表演改為站式表演,掌中木偶的尺寸也變得更大,還創造性地使用了關節臂。這些都是布袋戲在不斷發展進步的體現。

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漳州布袋戲的發展確實遇到了很大的瓶頸,許多地方的傳統藝術都會遇到傳承與保護的問題。

一是演出方式依舊傳統,基本還是局限於大型舞臺或廟會中,觀眾觀看的方式單一,在日常中接觸較少。

二是觀眾變少,這就跟其它戲種一樣,觀看最多依舊是老年群眾,年輕人要麼很少接觸,要麼不感興趣,也提不起興趣,因此觀眾一直在流失。

三是表現手段較傳統,在舞臺上實景實地表演,雖然挺原汁原味的,但對於擁有豐富傳媒手段的現代社會來說,這種方式有很多的局限,新穎性不足,表現效果也被削弱。

相比之下,臺灣布袋戲的創新發展倒是做的比較好,是一個成功的例子。

霹靂布袋戲

在海峽兩岸布袋戲漸趨沒落之時,在現代先進的電腦多媒體技術、多元文化傳入之時,一個具有創新意識的戲班異軍突起,這就是臺灣霹靂布袋戲。

霹靂布袋戲因每出劇名都有「霹靂」二字而得名,它以1984年的《霹靂城》為起點,一直延續到如今的2020年,已播出超過兩千五百餘集,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霹靂帝國」。

雖然都是布袋戲,但臺灣的霹靂布袋戲比起傳統的布袋戲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這都是它適應時代潮流做出的改變。簡單從幾個方面來講:

一是在劇情上,以霹靂三大主角——清香白蓮素還真、百世經綸一頁書、刀狂劍痴葉小釵作為主線,講述圍繞著他們及其身邊人發生的天下武林故事。

它既有著熱血道義的武林故事,也有著精彩的魔幻情節,打破了以往單純的歷史演繹框架,融入中國傳統的儒、道、佛教義,配合精彩的武打,故事內容曲折、高潮迭起。

霹靂的故事,其實就像是一部很長的電視劇,舉個簡單的例子,《還珠格格》分為三部,主要人物不變,每部都有新的故事主題,劇集之間既環環相扣又可獨立成章。霹靂也是一樣,只不過它的劇集更長,也因為這是一部不斷延續下去的劇,因此世界觀要更為龐大,單有武林是不夠的,還要有妖、怪、神、魔,既有傳統的武林觀,又有濃厚的魔幻風。

霹靂布袋戲打破傳統布袋戲法,由於人物眾多,所以塑造的個性形象也更複雜,不同的角色站在不同的立場,有時候很難讓人分辨正邪善惡,因此你可以看到劇中也有一些身為反派的角色同樣受到喜愛追捧。這種多樣的人物個性也是吸引點之一。

二是木偶改良,從霹靂三十幾年的發展歷程中可以看到,木偶的形象慢慢地變得精緻、華麗、靈活。

早期的木偶小巧靈活,用手指便可操控,而隨著時代創新,現今的木偶身高可以達到90釐米以上,不再只有四肢運動,關節更加靈活,木偶的眼部、嘴角等都可以張合運作,還可以配合劇情喝茶吐血。

毛髮、眼珠、手指和腿關節等都了很大的改變,服飾方面更是極盡華麗,總的來說,人偶的造型更加逼真靈活,形象俊美,這點也是霹靂布袋戲吸引年輕人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是表演形式,霹靂不走傳統搭舞臺的方式,現如今它的主要方式是電視、電腦、遊戲合作等新媒體傳播,將傳統文化和高科技融合在一起,這也是為了迎合市場和現代人的口味習慣。但不得不說,這樣的改變使其獲得了成功。

總的來說,霹靂的改良創新是一個很成功的例子,它雖說是一門傳統藝術,但也有二次元的特點,尤其是人物形象上,外形俊美,造型現代多樣且華麗,因此能吸引一批年輕人,讓人有種打破次元壁的感覺。

啟發

按事實來講,內地布袋戲的發展確實不如臺灣的布袋戲,儘管發源地在福建,但這裡的布袋戲比較多的只是作為木偶藝術的一種,還屬於一種單純的民間藝術保留著。而臺灣的布袋戲則成功轉型,摸索出了適應時代發展的道路,甚至走上了世界舞臺。

其實我們還有很多優秀的民間傳統藝術,但卻在時代的快速發展前漸至失傳,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因為不能很好地創新、與時俱進。而臺灣黃氏家族能賦予布袋戲新的時代內涵,吸引了一幫年輕有活力觀眾,其實就是一個成功的創新,對於其它的傳統文化來說還是很有借鑑和啟發意義的。

相關焦點

  • 從布袋木偶戲到霹靂布袋戲
    霹靂國際多媒體有限公司,以布袋戲為基礎,將傳統元素和現代流行結合起來,巧妙經營版權,發展周邊商品,形成了多邊營利的格局,跨足各個娛樂消費領域,打造出臺灣本土最成功的IP。而如今,在臺灣這樣的場景幾乎已不復見,人們更少談論起霹靂布袋戲。霹靂國際多媒體有限公司,以布袋戲為起點,進軍各種娛樂消費領域。霹靂布袋戲不但傳承傳統文化的精髓,還不斷地立足時代推陳出新,將傳統藝術與現代文化相融合,使傳統布袋戲華麗轉身為現今最流行的文化創意產業。
  • 兩岸布袋戲發展史:霹靂布袋戲如何打破次元壁,成功文化輸出?
    泉州被認為是布袋戲的起源地,所謂布袋戲,簡單來講,就是人為操控的一種小型人偶,將木頭雕刻成人頭、四肢,中間軀體部分中空,以便於人手伸進去操控,這需要一雙靈活的手。早期的布袋戲由一個木偶與簡易的服裝道具組成,表演者只需要拿著個布袋裝著,挑個擔子就可以大街小巷地串走,因而得名「布袋戲」。
  • 霹靂布袋戲黃亮勳:文化的創新傳承與商業變革始終在同一條路上
    縱觀當下文創產業的商業化變革之路,其與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總有些殊途同歸的意味與千絲萬縷的聯繫。   作為創意文化產業裡的佼佼者, 27年的光陰,霹靂布袋戲從一種民間戲曲發展為如今擁有一條龍的全製作中心,製作超過2875小時偶動漫節目、打造829個場景、3869個角色的超級IP,成績著實亮眼,也不禁令人大呼不可思議!
  • 霹靂布袋戲的傳播之路
    在這漫長的布袋戲歷史中,比較有名的有「金光布袋戲」「霹靂布袋戲」「天宇布袋戲」「神魔布袋戲」,這些布袋戲同出一脈,在這裡我更傾向於講述「霹靂布袋戲」這一知名度更廣的類型。在筆者查閱布袋戲歷史的過程中,不難發現霹靂布袋戲從舞臺到電視的進軍過程可謂一波三折,起初收視率並不高,播出的電視臺只有三家。在播出一段時間後收視率高漲一發不可收,結果被當局以「妨害農工正常休息」的名義禁播八年。
  • 霹靂布袋戲推出文創產品,淺談傳統文化如何「吸睛」
    故宮文創是近年來炙手可熱的文創代表,成功激活了人們對於故宮文化的好奇與熱愛,甚至因為其故宮文創的成功,帶動了眾多文創品牌的發展。而作為傳統文化重要部分的霹靂布袋戲也在為文化傳承而努力著。霹靂布袋戲作為傳統布袋戲的全新演繹,本就獲得不少消費者的支持,如今又發力新文創領域,是想通過新興板塊持續刺激布袋戲文化的市場活躍度。
  • 布袋戲400年,一統江湖的霹靂布袋戲
    伴隨著清朝中葉的移民潮,布袋戲從福建傳至臺灣,有兩位值得一提的操偶大師,就是臺北的李天祿與雲林的黃海岱。李天祿創辦的亦宛然掌中劇團,在20世紀60年代末期布袋戲逐漸沒落後,開始走傳統與精緻相結合的路線,將這原本只是在民間酬神廟會野臺演出的曲藝推向更高層次的藝術境界,近20年經常赴世界各國公演,屢獲大獎。
  • 霹靂國際黃亮勳:布袋戲的傳承需要IP的打造與不斷演繹
    精緻的造型,巧妙的劇情,結合光與聲音的魅力,隨著一個個霹靂布袋戲的上映,這項傳統藝術近兩年逐步受到國內與海外市場關注,詮釋了新的文化創新內涵。   此次重新翻拍《霹靂異數》,布袋戲第五代掌門人、大霹靂(上海)多媒體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黃亮勳坦言:文化傳承每一階段都有不同的精彩,傳統文化要保持不間斷傳承,也要順應下一代人的價值觀喜好
  • 霹靂布袋戲:傳統劇種也酷炫
    從造型酷炫的戲偶到大眼萌的公仔,再到或高冷或可愛的動漫周邊商品,這些竟都出自臺灣一家布袋戲的「百年老店」。  去年在烏鎮大劇院,粉絲從四面八方雲集響應,為類似戲偶眾籌慶生,不少人當眾對其熱情表白,場面不輸影視明星見面會。這尊傳奇戲偶叫「清香白蓮素還真」,他是霹靂布袋戲第一男主角,背後那家老店如今是臺灣首家上市的文創企業,霹靂國際多媒體有限公司。
  • 臺灣霹靂布袋戲傳人來泉,探尋布袋戲起源
    臺灣霹靂布袋戲這幾年非常火,甚至成立了專門的公司,年銷售達1.5億元。但在臺灣霹靂布袋戲傳承人的心中,泉州是布袋戲的聖地。
  • 霹靂布袋戲30年的發展歷程,用心講好霹靂故事
    霹靂布袋戲是如何大受歡迎的呢,這要從黃氏兄弟二人說起。黃強華和黃文擇兄弟出生於布袋戲世家,在電視布袋戲教父黃俊雄手中接下黃家布袋戲第三代的棒子後,便創立了自己的公司,至此,「霹靂」二字便逐步走進了人們的視野。  要說霹靂布袋戲30年來的發展歷程的功臣,絕對離不開這兩位「靈魂人物」——黃強華與黃文擇。黃強華與黃文擇兄弟不管是性格和專長都十分互補。
  • 從掌中曲到布袋戲,霹靂布袋戲都經歷了什麼?
    其中最出名的便是紅遍兩岸三地,流行30多年出品3000多劇集的霹靂布袋戲。從落地生根到枝茂繁榮,霹靂布袋戲又經歷了怎樣的一個發展過程,讓我們一起走進黃氏布袋戲家族。這是霹靂布袋戲的前身,但真正霹靂宇宙的開啟,要從1988年說起,那一年《霹靂金光》橫空出世,布袋戲武俠江湖裡出現了一個嶄新的主角人物素還真,並在此後長達18年裡,素還真始終蟬聯最受歡迎男主角榜首。《霹靂金光》的誕生也標誌著霹靂布袋戲這一獨立戲曲派別的產生。
  • 臺灣寫真:面向青年、創新不斷——霹靂布袋戲的變遷
    接觸過臺灣霹靂布袋戲的人,一聽這幾句「詩號」,就知道首席男主角素還真出場了。   極具中華文化內涵的傳奇故事、結合聲光電最新技術,走過30餘年曆程的霹靂布袋戲,不止讓紮根於臺灣南部地區的傳統藝術煥發活力,近年更已打開大陸及海外市場,創造新的文化產業故事。   近日,中新社記者來到位於雲林縣的霹靂國際多媒體有限公司總部,初次接觸大型布袋戲攝影棚,了解其臺前幕後的變遷。
  • 與作品對話:30年成就霹靂布袋戲匠心之作
    霹靂布袋戲作為布袋戲的經典品牌,30年來一直深受道友的喜愛和熱捧。從1984年第一部《霹靂城》起,黃強華和黃文擇兩兄弟便作為它們的大家長,一直掌舵著整個霹靂的發展。黃強華和黃文擇兩兄弟成功繼承父親黃俊雄的衣缽,在維持傳統文化的基礎上,不斷為布袋戲尋找新生機。
  • 霹靂布袋戲:讓傳統文化創造無限可能
    在過去的三十多年間,霹靂作為布袋戲領域的佼佼者,一步步將這個本是小眾的戲劇藝術逐漸推向大眾甚至走出國門,其不僅成功地將作品留在了觀眾的心裡,更是成就了臺灣第一家文創企業上市公司,甚至於成為傳統文化創新的代表。這背後是一代又一代的創作者以傳統文化為根,不斷探索勇於創新的努力。
  • 霹靂布袋戲:從粉絲現象看文創IP的巨大潛力
    「素還真,愛上霹靂雖然才三年,與你錯過19年,但我還有未來幾十年與你共度,與霹靂一起度過,餘生請多多指教了。」《霹靂布袋戲》粉絲@誰家少女不缺錢,用這樣一句話,告白霹靂布袋戲當家男主角——清香白蓮·素還真。和她一樣,在4月30日對素還真表達愛意的,還有超過千人的烏鎮大劇院現場觀眾和數萬螢屏粉絲。
  • 布袋戲在臺灣
    從傳統形態的布袋戲到豐富多元的文創事業,霹靂布袋戲走了多遠的路,又如何能在兩岸乃至國際上打響名號?記者日前探訪了位於臺灣雲林縣的霹靂國際多媒體有限公司總部。「我們做文化的傳承,一定是要傳承給更年輕的世代。要獲得年輕人的喜愛,必須用年輕人的方式。」在他看來,眼下流行的事物,50年後也會成為傳統,只有堅持創新變革,才能讓布袋戲屹立潮頭。  2005年後,霹靂布袋戲融入動漫、遊戲等形象設計,並於2016年結合日本動漫與木偶戲文化,推出《東離劍遊紀》,同步於臺灣、大陸、日本、美國開播,掀起「偶動漫」風潮,將霹靂布袋戲推向國際市場。
  • 【霹靂布袋戲】傳統文創IP讓粉絲瘋狂
    「素還真,愛上霹靂雖然才三年,與你錯過19年,但我還有未來幾十年與你共度,與霹靂一起度過,餘生請多多指教了。」《霹靂布袋戲》粉絲@誰家少女不缺錢,用這樣一句話,告白霹靂布袋戲當家男主角——清香白蓮·素還真。和她一樣,在4月30日對素還真表達愛意的,還有超過千人的烏鎮大劇院現場觀眾和數萬螢屏粉絲。
  • 閩南布袋戲
    2006年布袋木偶戲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2年「福建木偶戲人才培養計劃」成功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實踐名冊。本次數字藝術與本土文化實踐課程通過了解布袋木偶戲的文化、欣賞木偶戲表演、拍攝布袋木偶戲表演過程,木偶製作,欣賞運用戲偶進行講故事、演故事等。讓學生掌握布袋木偶戲表現內容、造型、形式的特色,理解和運用木偶藝術,以及本土文化與數字藝術之間緊密的聯繫。
  • 文創 臺灣霹靂布袋戲,很炫酷!
    如今,閩南各地的布袋戲傳統舞臺逐漸消失,臺灣卻通過創新,讓這個古老的藝術形式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布袋戲又稱作傀儡戲、掌中戲。演出時,將手套入戲偶的服裝中進行操偶表演。早期許多的迎神廟會場合裡,布袋戲是最常看到的民間戲曲表演之一。布袋戲在臺灣的發展一直跟隨科技脈動,衍生出電視布袋戲這一新的藝術形式,從傳統的劇臺廟會走上螢屏。
  • 30年不忘初心,探究霹靂布袋戲個中底氣
    從1984年第一部《霹靂城》起,黃強華和黃文擇兩兄弟便作為它們的大家長,一直掌舵著整個霹靂的發展。黃強華和黃文擇兩兄弟成功繼承父親黃俊雄的衣缽,在維持傳統文化的基礎上,不斷為布袋戲尋找新生機。要說起霹靂布袋戲的成功,就離不開黃氏兩兄弟。黃強華與黃文擇兄弟術業有專攻,大哥擅長企劃編劇,二弟擅長口白絕活,黃氏兄弟在霹靂發展歷程裡都奉獻出了各自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