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臺灣兩地,有一種獨特的戲劇文化,那就是布袋戲,又稱布袋木偶戲、掌中戲。
歷史起源
一般認為,布袋戲起源於明末清初的傀儡戲,後來泉州將傀儡戲融合本地南音、梨園戲等藝術,形成了獨具地方特色的布袋戲。
泉州被認為是布袋戲的起源地,所謂布袋戲,簡單來講,就是人為操控的一種小型人偶,將木頭雕刻成人頭、四肢,中間軀體部分中空,以便於人手伸進去操控,這需要一雙靈活的手。
早期的布袋戲由一個木偶與簡易的服裝道具組成,表演者只需要拿著個布袋裝著,挑個擔子就可以大街小巷地串走,因而得名「布袋戲」。
布袋戲身上的歷史故事,比較流行的是「功名在掌上」,說是一位叫梁炳麟的秀才有天做夢夢到自己未來會「功名在掌上」,但之後的考試他卻屢次不中。
可能是為了今後的生計,他便開始學習傀儡戲,憑著秀才淵博的文化修養和伶牙俐齒,他將這一門手藝做大,獲得了不少好口碑,布袋戲的名聲因此而出。這正是他「功名歸掌上」的真正意思,不過說到底這只是一則傳奇故事罷了。
關於布袋戲的詳細時間起源,有說最早唐代之前就有了,但因為沒有文獻可考,所以其實並不是很確定。不過地域就很明顯了,主要在福建的泉州、漳州等地流行,後來又傳入臺灣。所以說,兩岸的布袋戲同屬於一脈,只是在發展過程中有了不同的走向、流派。
布袋戲的主要流派
布袋戲的流派,比較著名的有南派布袋戲,它是指泉州地區的掌中木偶戲。2006年,南派布袋戲被列為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其代表班社是泉州晉江市掌中木偶劇團。
南派布袋戲主要用泉腔南曲演唱,保留且吸收了大量的閩南民間文化精華,地方音樂、地方故事、口語等,別具藝術特色。故事題材也大多是人們熟悉的古代經典故事,如《包公案》、《狄青取旗》、《女媧鏡》等。
有南派,自然也有北派,漳州的北派布袋戲主要以「武、動」為主,用京調配合武戲,多上演如《三國演義》這類的歷史故事來展現鬥智鬥勇、精忠報國的情懷,風格也較之南派有明顯不同。
約是在康熙年間,漳泉的許多戲曲傳入臺灣,其中也包括布袋戲,臺灣的布袋戲較多地受到泉州南派的影響,後來南派戲曲逐漸沒落,臺灣布袋戲轉而採用北派亂彈樂曲,以武戲手法打破原來的安靜文戲,獲得了更多觀眾的喜愛。
其實籠統地來看,布袋戲的流行區域大體只要記住泉州、漳州、臺灣這三個地方就行了,這三個地方的布袋戲是最盛行的。
布袋戲的特色
2006年,漳州布袋木偶戲和木偶頭雕刻被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比較典型的布袋戲的特點,這裡以漳州布袋戲為例,戲中的角色可分為生、花臉、旦、神道、精怪與雜角六大類,多了特有的飛禽走獸。
與提線木偶不同,布袋木偶單手就可以操控,所以體型較小,木偶一般長約一尺。操縱的時候,把手掌當作身體,食指託頭,拇指、中指分別為左右臂,再搭配其它手指來控制木偶的動作。靈活的操偶師,可以同時用左右手活操控兩個木偶。
漳州布袋戲與漳州民俗密切相關,說白念唱採用的都是閩南方言,故事題材除了全國性的那種著名歷史故事,更多的還有民間故事傳說,有自己的地方特色和韻味。
布袋戲還有一個很有特色的地方,就是每個人物出場時都有自己的特定詩號,也就是出場念白,這齣場詩和人物的身份、性格相關。如臺灣霹靂布袋戲的主角素還真的詩號是「半神半聖亦半仙,全儒全道是全賢,腦中真書藏萬卷,掌握文武半邊天。」
較早的布袋戲是坐式表演,就是操偶師坐在板凳上,隔著帘子舞臺進行表演。50年代後,舞臺表演區擴大,坐式表演改為站式表演,掌中木偶的尺寸也變得更大,還創造性地使用了關節臂。這些都是布袋戲在不斷發展進步的體現。
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漳州布袋戲的發展確實遇到了很大的瓶頸,許多地方的傳統藝術都會遇到傳承與保護的問題。
一是演出方式依舊傳統,基本還是局限於大型舞臺或廟會中,觀眾觀看的方式單一,在日常中接觸較少。
二是觀眾變少,這就跟其它戲種一樣,觀看最多依舊是老年群眾,年輕人要麼很少接觸,要麼不感興趣,也提不起興趣,因此觀眾一直在流失。
三是表現手段較傳統,在舞臺上實景實地表演,雖然挺原汁原味的,但對於擁有豐富傳媒手段的現代社會來說,這種方式有很多的局限,新穎性不足,表現效果也被削弱。
相比之下,臺灣布袋戲的創新發展倒是做的比較好,是一個成功的例子。
霹靂布袋戲
在海峽兩岸布袋戲漸趨沒落之時,在現代先進的電腦多媒體技術、多元文化傳入之時,一個具有創新意識的戲班異軍突起,這就是臺灣霹靂布袋戲。
霹靂布袋戲因每出劇名都有「霹靂」二字而得名,它以1984年的《霹靂城》為起點,一直延續到如今的2020年,已播出超過兩千五百餘集,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霹靂帝國」。
雖然都是布袋戲,但臺灣的霹靂布袋戲比起傳統的布袋戲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這都是它適應時代潮流做出的改變。簡單從幾個方面來講:
一是在劇情上,以霹靂三大主角——清香白蓮素還真、百世經綸一頁書、刀狂劍痴葉小釵作為主線,講述圍繞著他們及其身邊人發生的天下武林故事。
它既有著熱血道義的武林故事,也有著精彩的魔幻情節,打破了以往單純的歷史演繹框架,融入中國傳統的儒、道、佛教義,配合精彩的武打,故事內容曲折、高潮迭起。
霹靂的故事,其實就像是一部很長的電視劇,舉個簡單的例子,《還珠格格》分為三部,主要人物不變,每部都有新的故事主題,劇集之間既環環相扣又可獨立成章。霹靂也是一樣,只不過它的劇集更長,也因為這是一部不斷延續下去的劇,因此世界觀要更為龐大,單有武林是不夠的,還要有妖、怪、神、魔,既有傳統的武林觀,又有濃厚的魔幻風。
霹靂布袋戲打破傳統布袋戲法,由於人物眾多,所以塑造的個性形象也更複雜,不同的角色站在不同的立場,有時候很難讓人分辨正邪善惡,因此你可以看到劇中也有一些身為反派的角色同樣受到喜愛追捧。這種多樣的人物個性也是吸引點之一。
二是木偶改良,從霹靂三十幾年的發展歷程中可以看到,木偶的形象慢慢地變得精緻、華麗、靈活。
早期的木偶小巧靈活,用手指便可操控,而隨著時代創新,現今的木偶身高可以達到90釐米以上,不再只有四肢運動,關節更加靈活,木偶的眼部、嘴角等都可以張合運作,還可以配合劇情喝茶吐血。
毛髮、眼珠、手指和腿關節等都了很大的改變,服飾方面更是極盡華麗,總的來說,人偶的造型更加逼真靈活,形象俊美,這點也是霹靂布袋戲吸引年輕人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是表演形式,霹靂不走傳統搭舞臺的方式,現如今它的主要方式是電視、電腦、遊戲合作等新媒體傳播,將傳統文化和高科技融合在一起,這也是為了迎合市場和現代人的口味習慣。但不得不說,這樣的改變使其獲得了成功。
總的來說,霹靂的改良創新是一個很成功的例子,它雖說是一門傳統藝術,但也有二次元的特點,尤其是人物形象上,外形俊美,造型現代多樣且華麗,因此能吸引一批年輕人,讓人有種打破次元壁的感覺。
啟發
按事實來講,內地布袋戲的發展確實不如臺灣的布袋戲,儘管發源地在福建,但這裡的布袋戲比較多的只是作為木偶藝術的一種,還屬於一種單純的民間藝術保留著。而臺灣的布袋戲則成功轉型,摸索出了適應時代發展的道路,甚至走上了世界舞臺。
其實我們還有很多優秀的民間傳統藝術,但卻在時代的快速發展前漸至失傳,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因為不能很好地創新、與時俱進。而臺灣黃氏家族能賦予布袋戲新的時代內涵,吸引了一幫年輕有活力觀眾,其實就是一個成功的創新,對於其它的傳統文化來說還是很有借鑑和啟發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