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霹靂布袋戲】傳統文創IP讓粉絲瘋狂

2021-02-16 大霹靂

霹靂布袋戲在烏鎮舉辦的「三十還真•蓮華誕」系列活動無疑是成功的,但更值得關注的是,一系列粉絲現象背後文創IP可能創造的巨大商業價值。

「素還真,愛上霹靂雖然才三年,與你錯過19年,但我還有未來幾十年與你共度,與霹靂一起度過,餘生請多多指教了。」《霹靂布袋戲》粉絲@誰家少女不缺錢,用這樣一句話,告白霹靂布袋戲當家男主角——清香白蓮·素還真。

和她一樣,在4月30日對素還真表達愛意的,還有超過千人的烏鎮大劇院現場觀眾和數萬螢屏粉絲。

素還真現身「三十還真」活動晚會現場

圖自@利木利,授權刊發

在這個被快餐資訊和自媒體信息包圍的時代,具有歷史積澱的傳統文化產業顯得尤為珍貴,然而現實卻令人堪憂。中國演出行業協會在《2016年度演出行業報告》中寫道,2016年專業劇場戲曲票房收入8.64億元,較2015年下降6.78%,演出場次1.52萬場,基本與2016年持平。戲曲觀眾人數的減少是戲曲市場規模縮減的主要原因。戲曲產業正是傳統非遺、傳統文化產業的一個縮影。這個產業內依靠補貼而活,似乎成了一種常態。

圖自中國演出行業協會《2016年度演出行業報告》

布袋戲,又稱掌中戲、木偶戲,起源於17世紀中國福建泉州。在被方文山稱為「臺灣最著名百年掌中戲家族」黃氏一族的悉心經營下,霹靂布袋戲的影響力逐漸擴大、IP價值不斷攀升。據數據顯示,霹靂2016年全年營收達到7億新臺幣,較2015年增長33%。

作為一個傳統藝術為根的文創公司,這樣的成績到底是如何做到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粉絲經營的成功。

眾籌背後:通過粉絲需求定向市場

在烏鎮成功舉辦的「三十還真」系列活動裡,有三場劇中人物角色的木偶本尊見面會,且皆是以眾籌形式成功舉辦。

早在一個月前,霹靂布袋戲官方就發起了9個木偶角色的眾籌項目供粉絲選擇,每個眾籌集目標金額4萬元,最快達成眾籌目標的前三名角色則視為眾籌成功。在戲迷粉絲的火熱應援下,君奉天、赭杉軍、劍子仙跡等三位角色在短短幾天內就得以快速眾籌成功。這一形式不僅充分調研了霹靂各個角色的粉絲人氣和市場價值,也為其戲迷粉絲提供了可供選擇的機會和渠道。

(本尊見面會活動現場)

本尊偶,即為霹靂布袋戲劇集中上戲的角色木偶,是作為霹靂公司品牌和IP文化的最大價值體現之一,也是戲迷粉絲爭相追捧的對象。每一尊本尊偶的攜帶與出展皆需經過重重審核和出展報備,方能在確保萬無一失之情況下供展出。而「本尊見面會」,正是霹靂官方開放本尊偶與戲迷近距離親密接觸的機會,因而受到粉絲的熱烈反響。

霹靂的粉絲群體相較以前越趨年輕化,而這部分也恰恰是其衍生商品的消費生力軍。據霹靂官方微博數據顯示,在微博超過14萬的粉絲群體中,年齡在30歲-34歲的人群佔比達到14.33%居於第三位,18歲-24歲用戶佔比最大,男、女用戶數均超過1.5萬,其中女性用戶接近2萬。18歲-34歲的用戶佔比達50%左右,而0歲-17歲的用戶數高於49歲及其以上用戶的總數。

圖由霹靂公司提供,數據來自霹靂布袋戲微博

「你最喜歡的故事/人是?」三文娛通過微博,隨機採訪了十位《霹靂布袋戲》粉絲,他們給出的答案雖各有不同,但多集中在素還真的化身。這是一個缺乏龐大調研基數的對比,但也直觀地反映出了一個問題:《霹靂布袋戲》角色眾多,TopX都有誰?且不同年齡階層、地域粉絲心中的排名或有所不同。

在霹靂粉絲眼中,戲偶就是自己的偶像。對他們的喜愛程度絕對不亞於真人偶像。粉絲替霹靂木偶角色自發組織成立後援會、慶生送禮、拍攝寫真、舉辦聚會等等,其耗費的人力、財力堪比明星偶像消費。本次活動的本尊見面會,眾多粉絲不惜一擲千金,只為見喜愛的戲偶角色一面。霹靂也熟知這一點,因而將角色的選擇權交給粉絲。

本土化經營:傳統藝術+新媒體互動引流

在分析霹靂公司在對粉絲的經營和管理時發現,與其他影視公司相比有很大的相似之處。重長線口碑運營,重視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和線上視頻網站合作密切等。在多個平臺設立官方帳號,建立屬於自己的發聲渠道。

以本次的「三十還真」活動為例,我們可以看到霹靂的粉絲群體除了不遠千裡奔赴活動現場,當天的限定周邊被迅速掃購一空,同時他們也通過貼吧、朋友圈、微博、鬥魚平臺直播等方式參與和討論相關話題。

微博話題#三十還真#,截止5月2日14時,討論量2.4萬,閱讀量達到1228萬;#霹靂布袋戲#話題更是達到累計6.1億的閱讀量,霹靂IP的影響力由此可見。

據了解,「三十還真」活動是霹靂首次在大陸舉行的千人規模售票型活動,據粉絲反饋,活動內容豐富、誠意十足,可見這不僅是霹靂官方對粉絲釋出的福利,更是對其擴大市場起到了推廣作用,無論從線上、線下的口碑、人氣還是商業價值來看,霹靂此次無疑都取得了巨大成功。

霹靂粉絲在烏鎮大劇院排隊進入活動現場

數千粉絲在晚會現場為心愛的戲偶應援

霹靂聯合戲迷打破金氏世界紀錄™

在對參與霹靂本次系列活動的粉絲隨機採訪中發現,回答「您是什麼機緣接觸到霹靂布袋戲?」這個問題時,@歲餘_NaHCO3 @夜雨十年燈—琉璃汙蓮 @利木利 等微博用戶的回覆,多和身邊人有關,「道友」「同學」「微博關注對象」等成了關鍵人物。

我們發現微博、貼吧、B站、優酷等視頻平臺是他們常常聚集、交流的地方。他們分別來自不同的年齡階層、地域、身份,但卻對霹靂布袋戲保有絕對的喜愛和支持。許多粉絲沉迷追劇的時間更達10年以上 。

從上世紀90年代末期,霹靂布袋戲在東南衛視、星空衛視等上映,到線下堅持設展線上與視頻網站合作授權播放續集、設立微博、微信等官方互動渠道,霹靂公司的粉絲經營方式在變化,互動方式和頻率也在不斷加深。

文創作品的價值:因粉絲而有無限可能

2014年至2017年,霹靂國際的合併營收均超過了6億新臺幣,其中2016年超過7億新臺幣。其中的營收組成,四年間在總營收佔比超過50%的是劇集收入。但近年來,周邊銷售和授權的收入及佔比也在明顯提高。

(2014年與2017年總營收和分類營收柱狀圖)

據霹靂國際披露的2017年財務數據顯示,商品銷售收入達到了1495萬新臺幣。雖然劇集收入仍是主要營業收入,但系統及廣告收入同比2016年在總收入的佔比有所增長。授權收入相較於2016年,也是霹靂國際營業收入位居第三的業務。

霹靂2017年營業收入,單位:新臺幣千元

從霹靂公司的財報中可以看到,劇集作品仍是公司營收的核心來源。同時針對大陸地區的市場需求,劇集方面霹靂則採取了與B站、優酷等各大視頻平臺合作的方式,粉絲觀看劇集需要購買霹靂視頻會員價值不菲,誠然如此,大部分的霹靂粉絲仍表示願意支持。

劇集收入的穩定增長代表在既有市場的穩定,而新業務的增長則代表新領域和營銷方式探索的成績。

文化作品的核心是內容,而霹靂的內容也越來越受到年輕粉絲的歡迎。而霹靂自身的特色,似乎也和二次元有天然的聯繫。霹靂與日本動漫大師虛淵玄合拍的《東離劍遊紀》在B站的總播放量達到1134.9萬,追番人數34.4萬,彈幕總數40.7萬,評分9.6。這是一部將中國傳統文化,霹靂自身特色和二次元結合的作品。在二次元用戶聚集的B站,拿到這樣高的打分和播放成績,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喜歡霹靂沒有原因,因為喜歡所以喜歡,也開始接觸cos霹靂,對此想對所有對霹靂做出貢獻的道友說一句!!你們辛苦了!!都是最棒的!!而且有很多朋友因為大家去漫展參加活動,cos霹靂,所以讓更多人知道了霹靂,安利之路,不由分說呀[喵喵][喵喵]!」 @夜雨十年燈--琉璃汙蓮 在接受採訪時表示。而在微博#三十還真#的話題頁面,甚至有粉絲走過8個城市,拍攝真人cos短片,只為給霹靂主角素還真慶生。

二次元用戶一直以來被默認為高消費用戶群。近年來,出現在霹靂活動裡的cos玩家群體日益龐大,說明霹靂在這一用戶群中的影響力逐漸擴大,同時據了解因為霹靂作品角色造型的華麗性和複雜性,其相應的cos成本比之普通作品cos成本翻多達數倍以上,由此也可看出霹靂粉絲群體的消費能力。

在分析霹靂布袋戲微博粉絲的興趣標籤,會發現排在Top5的,分別是影視、動漫、美女、搞笑和遊戲。而這些標籤也同樣存在於年輕用戶群體的集中特徵。

圖由霹靂公司提供,數據來自霹靂布袋戲微博

霹靂布袋戲,正在創造屬於自己的集傳統藝術、動漫、古風武俠、科技時尚等元素為一體的原創「偶動漫」粉絲文化。霹靂不斷融合、創新的內容和形式,正在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年輕粉絲死忠追隨。布袋戲這項原本小眾的市場正在經由霹靂的推動而被無限放大。

我們能看到,被越來越多人去了解和喜愛的霹靂,其背後醞釀著的巨大潛力。

相關焦點

  • 霹靂布袋戲:從粉絲現象看文創IP的巨大潛力
    訪問三文娛網站3wyu.com查看產業必讀文章霹靂布袋戲在烏鎮舉辦的「三十還真•蓮華誕」系列活動無疑是成功的,但更值得關注的是,一系列粉絲現象背後文創
  • 霹靂布袋戲推出文創產品,淺談傳統文化如何「吸睛」
    故宮文創是近年來炙手可熱的文創代表,成功激活了人們對於故宮文化的好奇與熱愛,甚至因為其故宮文創的成功,帶動了眾多文創品牌的發展。而作為傳統文化重要部分的霹靂布袋戲也在為文化傳承而努力著。霹靂布袋戲作為傳統布袋戲的全新演繹,本就獲得不少消費者的支持,如今又發力新文創領域,是想通過新興板塊持續刺激布袋戲文化的市場活躍度。
  • 臺灣布袋戲——傳統文化文創演繹成功典範
    臺灣霹靂社的布袋戲是目前中國傳統文化最成功的文創逆襲演繹,也是中華範圍內第一個文創上市公司。
  • 霹靂布袋戲:傳統劇種也酷炫
    從造型酷炫的戲偶到大眼萌的公仔,再到或高冷或可愛的動漫周邊商品,這些竟都出自臺灣一家布袋戲的「百年老店」。  去年在烏鎮大劇院,粉絲從四面八方雲集響應,為類似戲偶眾籌慶生,不少人當眾對其熱情表白,場面不輸影視明星見面會。這尊傳奇戲偶叫「清香白蓮素還真」,他是霹靂布袋戲第一男主角,背後那家老店如今是臺灣首家上市的文創企業,霹靂國際多媒體有限公司。
  • 文創 臺灣霹靂布袋戲,很炫酷!
    如今,閩南各地的布袋戲傳統舞臺逐漸消失,臺灣卻通過創新,讓這個古老的藝術形式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布袋戲又稱作傀儡戲、掌中戲。演出時,將手套入戲偶的服裝中進行操偶表演。早期許多的迎神廟會場合裡,布袋戲是最常看到的民間戲曲表演之一。布袋戲在臺灣的發展一直跟隨科技脈動,衍生出電視布袋戲這一新的藝術形式,從傳統的劇臺廟會走上螢屏。
  • 霹靂布袋戲:讓傳統文化創造無限可能
    這次霹靂布袋戲為慶祝素還真出場三十周年而舉行的「三十還真」系列慶典活動,圍繞著影像展示、慶生小劇場、粉絲互動等一系列活動,吸引了大批霹靂粉絲不遠萬裡來到現場。從這場盛大的活動中,我們也得以窺見霹靂布袋戲在大陸日漸龐大的粉絲群體和粉絲們所能產生的巨大能量。
  • 霹靂國際黃亮勳:布袋戲的傳承需要IP的打造與不斷演繹
    精緻的造型,巧妙的劇情,結合光與聲音的魅力,隨著一個個霹靂布袋戲的上映,這項傳統藝術近兩年逐步受到國內與海外市場關注,詮釋了新的文化創新內涵。   作為臺灣百大品牌霹靂集團旗下經典IP,霹靂布袋戲在臺灣經由百年的傳承與創新,尤其在近三十年,融合說書、雕刻等多重中國傳統藝術元素的霹靂布袋戲,通過技術革新與木偶改良等手段進一步演進,使這項傳統藝術登上熒幕,不斷煥發出與時代同步的活力與光彩。
  • 霹靂布袋戲:傳統文化如何成為年輕人新寵兒?
    霹靂布袋戲,來自東方的「神秘藝術」。作為小眾文化產品,外圍人不明所以,但在B站等年輕人聚集地,它卻擁有火熱討論度和一批熱情粉絲,既繼承了傳統文化之美,又憑藉大膽創新,成為連接新時代、新語境的橋梁。
  • 霹靂布袋戲黃亮勳:文化的創新傳承與商業變革始終在同一條路上
    也正是秉承著這份執著的匠人精神,作為文創產業的代表,霹靂布袋戲傳承百年布袋戲世家精神,曾祖父黃海岱創立五洲園,奠定其臺灣布袋戲圈裡不可取代的地位,祖父則將布袋戲搬上電視螢屏,到其父輩,布袋戲開始拍歷史故事,擁有了粉絲後援會與電商網絡平臺,完成由線上走到了線下的創舉。
  • 傳統文化IP樣本布袋戲研究
    三文娛將從布袋戲的科普入手,介紹霹靂布袋戲公司的發展,營收狀況,和泛娛樂領域的布局。(熟悉布袋戲的讀者可以跳過前三部分,第四部分開始是對霹靂多媒體的業務以及用戶和粉絲解讀)本文作者:Hardcandy圖片來自霹靂介紹文件布袋戲又稱作木偶戲,手操傀儡戲,是17世紀起源於中國福建泉州的一種用布偶來進行戲劇表演的藝術形式。
  • 霹靂布袋戲魅力升級,開始全球鍊金
    黃家四代對布袋戲傳統藝術的承繼及創新,彷彿是臺灣布袋戲的發展史。從第一代黃馬的「錦春園」、第二代黃海岱創立「五洲園」、第三代黃俊雄是電視布袋戲創始人,到第四代黃強華、黃文擇兄弟承接父親衣缽,成立霹靂國際多媒體,攜手將傳統布袋戲藝術提升至多角化、企業化經營,甚至連連推出創舉,走在消費者前面,讓霹靂成為經典不敗的布袋戲品牌。
  • 從布袋木偶戲到霹靂布袋戲
    而如今,在臺灣這樣的場景幾乎已不復見,人們更少談論起霹靂布袋戲。霹靂國際多媒體有限公司,以布袋戲為起點,進軍各種娛樂消費領域。霹靂布袋戲不但傳承傳統文化的精髓,還不斷地立足時代推陳出新,將傳統藝術與現代文化相融合,使傳統布袋戲華麗轉身為現今最流行的文化創意產業。
  • 傳統文化特輯|霹靂布袋戲詩號
    —風之痕霹靂布袋戲人物風之痕詩號,氣勢非凡,字裡行間,展示了劍道宗師睥睨紅塵的絕代風範。我本人對古詩詞很有興趣,也是為此,機緣巧合之下,接觸到布袋戲這種傳承民間傳統文化的劇目。後繼黃俊雄之後,黃家分為數部分各自佔據布袋戲市場。最突出的為其大兒子黃強華(外號十車書),二兒子黃文擇(外號八音才子)組建的霹靂公司,創作霹靂布袋戲。三兒子黃文耀(黃文擇的雙胞兄弟)創作的天宇布袋戲。四兒子黃立綱和女兒黃鳳儀接受黃俊雄的事業,創作金光布袋戲。其徒蕭建平創作神魔布袋戲。蕭建平之徒趙金統創立聖章布袋戲。
  • 《閃耀暖暖》與《霹靂布袋戲》IP聯動消息確認!
    暖暖系列首款次世代3D手遊《閃耀暖暖》今日(7月23日)宣布與霹靂布袋戲進行IP聯動,將與有著「霹靂臺柱人物」之稱的素還真展開深度聯動合作。對諸多期待《閃耀暖暖》公測的玩家而言,這無疑是一個振奮人心的好消息。
  • 霹靂布袋戲30年在遊戲領域的中的佳作
    除了以上的這些嘗試外,霹靂布袋戲在遊戲領域也從未停止過自己的腳步,從1997年至今總共出品過21款不同類型的遊戲,清香白蓮素還真、刀狂劍痴葉小釵、百世經綸一頁書三大主角均有登場,喜歡霹靂布袋戲的道友們不妨領略一下遊戲不同於劇作的魅力。
  • 真心錯付《霹靂布袋戲》
    今日繁忙之餘,翻看網絡資訊,最令編者震驚的是,各大網站平臺紛紛下架《霹靂布袋戲》相關作品。究其原因是因為霹靂貓叔「武漢肺炎」言論以及霹靂其他人員的臺獨言論!實實令編者驚詫與憤怒。編者喜歡霹靂布袋戲也將近十年了,此前也用這個帳號發表過很多霹靂布袋戲的內容和視頻,這讓編者有一種真心錯付的痛心與憤怒。
  • 霹靂布袋戲的傳播之路
    可以說布袋戲、木偶戲、皮影戲同出一源,皆是古代人對虛擬人物的一種真實刻畫,說其是「古代動畫片」也不為過。但若說作為一種娛樂形式,電視上的的布袋戲又年輕很多,只有近三十年的歷史。三十年的歷史能發展出什麼,誰也說不準。但可以肯定的是,對於其它傳統戲劇,布袋戲可謂是最潮、受眾面最廣泛的一支。布袋戲源頭筆者不想多談,針對大家熟知的電視劇形式的布袋戲絕大部分來自於臺灣地區。
  • 聚光燈 | 你可能聽說過臺灣布袋戲,但你知道風靡全球的「霹靂布袋戲」怎麼玩兒嗎?
    文 | 闕    政早期的布袋戲其實就是手指木偶戲,一般在迎神廟會這樣的場合裡演出,也正因為演出的戲偶偶身極像「用布料所做的袋子」,才得名「布袋戲」。經過數百年的發展,現在的臺灣布袋戲已經至臻精美,融合了中國傳統八大藝術元素,有「採眾美以成芳」的美譽。
  • 霹靂布袋戲員工涉爭議言論,《閃耀暖暖》等與其解約
    3月24日上午,有網友發現霹靂布袋戲發布在Youtube上的官方視頻節目《超級霹靂會》裡,主持人小狄談到新冠疫情的傳播時,將中國臺灣和新加坡並稱為「最安全的兩個國家」。此言論很快便引起了眾多霹靂布袋戲粉絲的不滿,「霹靂布袋戲」也隨之登上熱搜。
  • 【解讀】從臺灣文創上市公司看傳統文化IP傳承與商業再造
    霹靂國際多媒體公司 (以下簡稱:霹靂) 為臺灣唯一以布袋戲影集、商品銷售、授權為營業項目的上市公司,創辦人家族黃家即為布袋戲國寶黃海岱先生之後,霹靂的系列中有著名角色如素還真、葉小釵等,並且霹靂以多元化的方式經營布袋戲,包含電影、展覽、電子商務等形式,並在去年與日本方合作新系列「東離劍遊記」拓展客群,持續開創布袋戲的版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