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江布袋木偶戲

2021-03-02 閩南文化保護中心

點擊上方閩南文化保護中心關注


晉江布袋木偶戲

南派布袋戲,指泉州地區掌中木偶戲,閩南俗稱為「掌中傀儡」、「手套式木偶」,其班社舊稱「掌中班」。1951年7月,晉江專員公署將南派布袋戲定名為掌中木偶戲(臺灣稱之為南管布袋戲),以泉腔演唱,保留「鼓笛為主,唱傀儡調」的古老傳統形式,有別於唱北調的漳州北派布袋戲(臺灣稱之為白字布袋戲),是我國木偶戲中的稀有劇種。

掌中木偶戲稱為「布袋戲」的主要緣由有二:一是掌中偶人的形象構造必有個布內套(俗稱「人仔腹」),以布內套連綴頭部及四肢,外加套戲服;演員的手掌即活動在布內套中,巧妙地在布內套為偶人做各種身段動作,故稱布袋戲。二是掌中戲班的全部行頭用一口袋子就能裝下,不用戲箱,便於流動演出,故被稱為「布袋戲」。

南派布袋戲流行於閩南地區,可溯源到晉代《拾遺記》及五代《化書》、南宋《巳末元日》中的史料記載。唐末五代晉江人譚峭《化書》「海魚」載:「觀傀儡之假而不自疑」,是泉州傀儡源流的最早的文獻記載。明中葉至清末,是南派布袋戲興起與發展時期,民間傳說和《臺灣通志》稱,布袋戲興起於明嘉靖年間(1522—1566),創始人為後世譽為「戲狀元」的梁炳麟。清乾隆《晉江縣誌》卷七十二「風俗志」載:「木頭戲,俗名傀儡,近復有掌中弄巧,俗名布袋戲。」說明當時晉江流行布袋戲演出。相傳明萬曆年間宰相晉江人李廷機(1541—1616),贈給當地傀儡班一幅戲聯:「頃刻馳驅千裡外,古今事業一宵中」。清乾隆年間泉屬諸縣布袋戲演出相當盛行,並跨海傳至臺灣。《中國木偶藝術》一書記載:「清代乾隆中葉,臺灣布袋戲由福建泉州傳入」。

清中末葉,晉江等地的布袋戲演出非常活躍,並出現了許多著名藝人。清末民初,泉屬各縣一些著名的布袋戲班社紛紛興起。民國時期,安溪、惠安等地的布袋戲班幾乎遍及全縣。但至20世紀40年代末,由於經濟衰退,泉屬諸縣的布袋戲班社處境維艱。新中國建立後,南派布袋戲獲得了新生。20世紀50年代,晉江等縣組織挖掘、記錄了200多個布袋戲劇目和音樂曲牌,使布袋戲傳統文化遺產得到了必要的保護。

晉江布袋木偶戲劇目可分為傳統劇目與新編劇目兩大類,傳統劇目又分為生旦戲、宮廷戲、審場戲、武打戲、拳打戲、連臺本戲與折子戲和小(單)出戲。新編劇目有童話劇、神話劇、現代劇和成語故事劇4種。

晉江布袋木偶戲行當角色分工細緻,木偶頭雕刻形神兼備,對表演藝術有嚴謹的規範要求,如生角基本動作24步,旦角基本指法40步,同是一把扇,生角玉骨扇11步,丑角鼓扇21步。一個縫衣程式,就有外手裁衣裳,髻上拔針、針插襟前、抽線、咬線、線尾搓尖、對針穿線、打結、口齒彈線、發上滑線、縫衣抽線等11個動作;表演修書蓋章,從取印開始,再看印,去印髒、蓋印油、呼印、下印,最後疊手壓印,細緻入微,一絲不苟。表演細膩逼真,動作準確傳神,其中特別擅長表演抒情性的文戲。布袋戲木偶的表演善於模仿飲酒、吐水、抽菸、噴火等特技動作,欣賞性較高。語言口語化,特別是丑角人物的插科打諢,語言交鋒,風趣幽默,生動活潑,入情入理。

晉江布袋木偶戲經過長期的實踐和發展,藝術積澱豐厚,形象美、語言美、音樂美,從中可以領略到泉南布袋戲的木偶雕刻藝術、表演藝術、語言藝術、唱腔藝術的風採,由於不斷吸收了泉腔南戲系統的劇種提線傀儡戲和梨園戲的精華,並完整地流傳下來,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重要的歷史文化研究價值。

現晉江市掌中木偶戲劇團的前身為晉江東石潘徑村李克茶在清道光三十年(1850)創辦的「金永成」布袋戲班,1953年成立晉江潘徑布袋戲劇團,1978年改名為晉江縣掌中木偶劇團,1992年晉江撤縣建市,劇團改現名。晉江布袋木偶戲曾多次晉京演出、參加戲劇賽事和國際木偶節,備受讚賞,並多次獲得省級、國家級的獎譽。木偶戲(晉江布袋木偶戲)於2006年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本文摘自泉州市政協《泉州文史資料》新三十二輯

主  編:粱雲南  

副主編:黃麗紅  龔勤勤  黃炳祥

共有的閩南文化  共同的精神家園

歡迎掃碼關注  閩南文化保護中心

                                




相關焦點

  • 南派布袋戲的歷史淵源,晉江潘徑布袋戲劇團於1953年成立
    晉江掌中木偶劇團是一個比較系統全面沿襲南派布袋戲藝術的專業劇團。南派布袋戲,指泉州地區掌中木偶戲。它以泉腔(南曲)演唱戲文,以區別於唱北調的漳州北派布袋戲,閩南俗稱之為「掌中傀儡」、「手套式木偶」,其班社稱「掌中班」。1951年7月,晉江專員公署將閩南布袋戲定名為掌中木偶戲。如今,晉江布袋戲已成為南派布袋戲的突出代表,其主要承載體為晉江市掌中木偶劇團。
  • 原來臺灣的布袋戲早就超越大陸木偶戲這麼多了!
    布袋戲(又稱布袋木偶戲、籠底戲、掌中戲),是一種起源於17世紀的中國福建泉州。主要在福建泉州、漳州、廣東潮州與臺灣等地流傳的一種用布偶來表演的地方戲劇,此外在福建寧德福鼎市亦有流傳,當地人稱之為大拇指戲。
  • 從布袋木偶戲到霹靂布袋戲
    摘 要:布袋戲起源於17世紀的福建泉州地區,是傀儡戲的一種,又稱為布袋木偶戲。其自誕生以來,就受到各個階層群眾的喜愛。
  • 霹靂布袋戲,一份匠心一份木偶情
    臺前敘述者在三弦琴樂手的伴奏下講述木偶的故事……中國也有近年來大熱的霹靂布袋戲,它脫胎於三百年前起源於福建泉州的布袋戲,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逐漸演變為利用光影效果,特效技巧等現代技藝講述故事的劇集。木偶戲是依託於木偶這一表演道具,衍生出來的表演藝術。可以說木偶是木偶戲的靈魂,對比國外的木偶,霹靂布袋戲對於表演的木偶有著一份自己獨特的匠心和木偶情。
  • 【文化叢談】南派布袋戲的歷史淵源(2)
    明中葉至清末,是閩南布袋戲演出的興盛時期,清《臺灣通志》記有布袋戲傳說:此戲發明於泉,約300年前(明嘉靖年間),有梁炳麟者,屢試不第,一日偕友至九鯉仙公廟卜夢,仙公執其手,題曰:功名在掌上。夢醒,以為是科必中,欣然而歸,偶見鄰人操縱傀儡,略有所感,自雕木偶,以手代絲弄之,更見靈活,乃藉稗史野乘,編造戲文,演於裡中。
  • 臺灣布袋戲大師陳錫煌賦予木偶生命
    臺灣臺北--(美國商業資訊)--臺灣和日本觀眾所熟知的紀錄片《紅盒子》講述了臺灣著名布袋戲藝師陳錫煌的人生故事,以及他和父親——臺灣布袋戲大師李天祿之間的關係。 此新聞稿包含多媒體內容。該公司的「臺灣布袋戲大師陳錫煌的影像保存」收到了臺灣「文化部」臺灣文化記憶庫項目的補助,該項目旨在保存和重建臺灣的集體記憶。 作為臺灣唯一獲「文化部」傳統布袋戲類保存者和古典布袋戲偶衣飾盔帽道具製作技術保存者頭銜的藝師,陳錫煌傾其一生弘揚傳統布袋戲。他的表演造詣賦予木偶豐富而又生動的動作,讓它們變得栩栩如生。
  • 霹靂布袋戲:用木偶講好霹靂故事
    舞臺上活靈活現的木偶,靈巧地做出開合扇子、斟酒、拿書、寫字等一系列動作,宛如擁有生命一般。這便是木偶戲的魅力,「木偶戲」起源於漢朝,至今已有千年的歷史。並憑藉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在全世界範圍內流行起來。捷克的提線木偶;越南的水上木偶;日本的文樂木偶;中國的霹靂布袋戲都深受喜愛。
  • 【特刊】布袋戲
    布袋戲,又稱布袋木偶戲、手操傀儡戲、手袋傀儡戲、掌中戲、小籠、指花戲,源於明末清初,起源17世紀中國福建泉州或漳州。
  • 舞臺小天地 掌上大乾坤——閩南布袋木偶戲
    一桌二椅,一雙手,再配合一個個形象鮮明、身材嬌小的木偶,在那一方小小的舞臺上,演繹出了精彩絕倫的戲劇~這就是今天的主角——布袋木偶戲。▲木頭做的小偶被五指操控得活靈活現布袋木偶戲既能夠體現人戲的唱、念、做、打,以及喜、怒、哀、樂的感情,又能表演一些人戲難以體現的動作。它具有技巧高超、造型精美等獨特風格。
  • 霹靂布袋戲的傳世情緣:小小木偶演盡人生百態
    要知道,「木偶戲」起源於漢朝,至今已流傳千年,歷經多個朝代的改良、革新,木偶戲已是一門成熟而極具魅力的藝術。不過很慶幸,誕生於20世紀80年代的霹靂布袋戲,在傳統木偶戲的基礎上開拓創新,將身材比例更接近真人的木偶搬上電視熒幕,憑藉現代多媒體形式、完整劇集連載成功俘獲年輕人的喜愛,使傳統藝術煥發新生。
  • 線上教育 | 教育不打烊——掌上木偶戲
    2019年,《指掌乾坤——「閩臺木偶藝術」展》在雲南文山州博物館展出。說起木偶戲的種類,泉州人會脫口而出「嘉禮」和「布袋」。提線木偶又稱「嘉禮」。「嘉禮」的意思是在隆重的殯婚嘉會中的大禮。古代泉州,每逢婚嫁、壽辰、嬰兒周歲、新建房屋奠基上梁或落成、迎神賽會、謝天酬願,都必須演提線木偶戲以示大禮,所以提線木偶戲被稱為「嘉禮」戲。
  • 臺灣金光布袋戲南安獻藝 五代木偶同臺(圖)
    聽說人民會堂有來自臺灣的金光布袋戲演出,溪美彭美社區84歲的林大爺早早就來佔位,「現在的布袋戲跟小時候看的不太一樣,現場音效更好,木偶又奇特,表演得很精彩啊」。  臺下,一名1歲多的小朋友邊看表演,邊手舞足蹈。她的父親黃先生特地抱她來觀看,「我已經連看了兩場,感覺很有意思,各有特色。」他說,第一次看臺灣金光布袋戲,感覺人物造型充滿現代感,既能噴火又能變臉,非常酷炫。
  • 臺灣霹靂布袋戲傳人來泉,探尋布袋戲起源
    最近,臺灣霹靂布袋木偶的第五代傳承人黃亮勳就來泉州尋根,探尋布袋戲的起源,思考更好的發展之路。點擊下方觀看視頻*視頻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黃亮勳是臺灣霹靂布袋木偶的第五代傳人。霹靂布袋戲歷經黃家五代人的經營變革,在傳統技藝基礎上不斷注入文化特色與創意設計,收穫了大量鐵槓觀眾,實現由技藝瀕臨失傳到成立企業並上市的逆襲。
  • 掌中木偶:「掌中戲」,乾坤大
    >圖片來源:漳州市木偶劇團1指掌乾坤 布袋木偶布袋木偶戲又名「掌中戲」>圖片來源:漳州市木偶劇團傳統的布袋木偶戲根據表演的樂調、詞調與戲路特點分為南、北兩種不同的流派它們之間主要的區別在於音樂唱腔和表演風格上晉江布袋戲經典劇目《施公斷案》片段南派盛行於泉州等地區唱的是傀儡調表演上採用梨園戲做派更精於「隔簾講古」以說唱形式來講故事
  • 看過布袋戲嗎?小小一個木偶,竟然賣出了8萬美金!
    在漳州停留了足夠久,之前就聽說漳州的布袋木偶戲很是出名,於是抽空拜訪了漳州古城中的竹初木偶藝術館。 中國傳統的木偶戲,其實可分為木偶的傀儡戲和皮偶的皮影戲,布袋戲屬於傀儡戲的一種。
  •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我記憶中的鄉村木偶戲被霹靂布袋戲秒成了渣
    其實在我小時候,我的家鄉也是有社戲的,只是這種戲不像魯迅先生筆下的戲,它是木偶戲,我們也叫它做「鬼戲」。木偶戲又叫傀儡戲,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因地區發展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種類,比較著名的有提線木偶戲,鐵線木偶戲,杖頭木偶戲與布袋木偶戲,我家鄉的鬼戲就屬於杖頭木偶戲。
  • 晉江掌中木偶上央視了!再一次全國出名!
    《番婆弄》雖然是一出時間不長的木偶戲,但是戲中那些技巧性的東西就足以讓觀眾瞠目結舌,在這裡我們也看出晉江人的執著、熱情,這也正是晉江布袋木偶戲的魅力所在。這是繼《金雞煥彩》參加2017年央視戲曲春節聯歡晚會、《澎湃海絲情》參加2019全國十三省市(自治區)大型戲曲元旦晚會,晉江掌中木偶又一次向全國觀眾展示精彩絕倫的傳統藝術。
  • 線上教育 | 教育不打烊——閩臺木偶戲當代傳承
    · 閩 · 臺 · 木 · 偶 · 藝 · 術 · 20世紀中後期開始,閩南的木偶劇團開始組織老藝師著手整理塵封已久傳統劇目,進行搶救復排,並開班授課培養傳承人,使傳統木偶戲能夠存續至今並不斷發展。臺灣地區也開始啟動針對布袋戲團的研究課題和保護計劃。兩岸共同為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做出努力與貢獻。
  • 探館文博會|霹靂布袋戲木偶、漆器髹飾……你見過嗎?
    來源:臺海網布袋戲木偶吸睛臺海網12月5日訊 據廈門日報報導 文博會展廳,五個高約70釐米、面容精緻俊美、造型現代華麗的木偶引來不少人拍照打卡。一旁的告示牌告知了它的來歷——來自臺灣的霹靂布袋戲木偶。霹靂布袋戲自1984年出現以來,已製作超過2000集,成為兩岸年輕人熟知的文娛IP。 據介紹,從雕刻、上色到製衣定型,製作一個布袋戲的木偶平均要耗時一年。
  • 閩南布袋戲
    2006年布袋木偶戲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2年「福建木偶戲人才培養計劃」成功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實踐名冊。本次數字藝術與本土文化實踐課程通過了解布袋木偶戲的文化、欣賞木偶戲表演、拍攝布袋木偶戲表演過程,木偶製作,欣賞運用戲偶進行講故事、演故事等。讓學生掌握布袋木偶戲表現內容、造型、形式的特色,理解和運用木偶藝術,以及本土文化與數字藝術之間緊密的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