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晚央視播出的2021年新年戲曲晚會中,來自全國各地優秀劇種輪番登臺上演,晉江市掌中木偶藝術保護傳承中心的蔡美娜,帶著獨具閩南特色的劇目《番婆弄》登上了此次的新年戲曲晚會。
《番婆弄》是一折傳統的丑旦戲,番婆是閩南民間對異國女子尤其是東南亞女子的一種俗稱。這齣戲講述的是僑居異國的青年華僑悻兄,與鄰裡一位漂亮番婆兩情相悅,悻兄借邀她出遊的機會求婚的愛情故事。整齣戲既有番邦情調,又有濃濃的閩南味。
採用「一人雙偶」的表演形式
就是一人演雙角
旦角和丑角一起演
那麼一個演員兩個角色
這實屬不容易
南派掌中木偶傳統高難度的演出形式,造就了演員雙手同時各演一個角色的獨特技藝。性格迥異的一醜一旦,在同一演員手中有了生命,這就是南派布袋戲特有的《番婆弄》。
《番婆弄》雖然是一出時間不長的木偶戲,但是戲中那些技巧性的東西就足以讓觀眾瞠目結舌,在這裡我們也看出晉江人的執著、熱情,這也正是晉江布袋木偶戲的魅力所在。
這是繼《金雞煥彩》參加2017年央視戲曲春節聯歡晚會、《澎湃海絲情》參加2019全國十三省市(自治區)大型戲曲元旦晚會,晉江掌中木偶又一次向全國觀眾展示精彩絕倫的傳統藝術。
此次晚會由中共中央宣傳部、文化和旅遊部主辦,早在2020年12月在北京排演錄製,2021年元旦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播出。掌中木偶戲又稱「布袋戲」,南派布袋戲流行於閩南地區,其源頭可追溯到晉代《拾遺記》及五代《化書》、南宋《巳末元日》中的史料記載。明中時至清末,是南派布袋戲興起與發展時期,民間傳說和《臺灣通志》稱,布袋戲興起於明嘉靖間,創始人為後來被譽為「戲狀元」的梁炳麟。清中葉,晉江等地的布袋戲演出興盛,並傳至臺灣,同時出現了李克茶等著名藝人。清末民初,泉屬各縣一些著名的布袋戲班社紛紛興起,如清同治、光緒年間的閩南「五虎班」。民國時期,安溪、惠安等地的布袋戲班幾乎遍及全縣。但至建國前夕,由於經濟衰退,泉屬諸縣的布袋戲班社處境維艱。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南派布袋戲獲得了新生。20世紀50年代,晉江等縣組織挖掘記錄了200多個布袋戲劇目和音樂曲牌。新時期以來,南派布袋戲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其主要承載體為晉江市掌中木偶戲劇團。建團50多年來,多次進京演出。參加戲劇賽事和國際木偶節,並獲得省級、國家級的獎譽。劇目《白龍公主》、《五裡長虹》獲得文化部嘉獎和第九屆文華獎。
早在1960年9月,《雷萬春打虎》《大名府》赴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參賽,獲第二屆國際木偶傀儡節比賽金獎;2003年9月,《清源仙女》赴廣州參加「金獅獎」第二屆全國木偶皮影比賽獲銀獎。同年,獲省人民政府第四屆百花文藝獎。
近幾年來,《施公斷案》入選2019國家藝術基金小型舞臺藝術作品滾動資助項目;2016年、2019年創排的《龍山情緣》、布袋木偶戲專場(《施公斷案》《小悶·小七送書》《番婆弄》)獲得文旅部全國曲藝木偶皮影優秀劇目展演、福建藝術節暨省戲劇會演、福建省百花文藝獎等多個全國、省部級藝術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