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布袋戲大師陳錫煌賦予木偶生命

2020-12-23 天極網資訊

臺灣臺北--(美國商業資訊)--臺灣和日本觀眾所熟知的紀錄片《紅盒子》講述了臺灣著名布袋戲藝師陳錫煌的人生故事,以及他和父親——臺灣布袋戲大師李天祿之間的關係。

此新聞稿包含多媒體內容。完整新聞稿可在以下網址查閱:https://www.businesswire.com/news/home/20200102005193/en/

這部紀錄片在日本的片名為《臺灣,街角的人形劇》(Taiwan, a Puppet Show at Street Corners),其中包含了一些由後場音像紀錄工作室有限公司(Backstage Studio Co., Ltd.)提供的陳錫煌的珍貴影像,以及臺灣的文化遺產。該公司的「臺灣布袋戲大師陳錫煌的影像保存」收到了臺灣「文化部」臺灣文化記憶庫項目的補助,該項目旨在保存和重建臺灣的集體記憶。

作為臺灣唯一獲「文化部」傳統布袋戲類保存者和古典布袋戲偶衣飾盔帽道具製作技術保存者頭銜的藝師,陳錫煌傾其一生弘揚傳統布袋戲。他的表演造詣賦予木偶豐富而又生動的動作,讓它們變得栩栩如生。

霹靂布袋戲精良的製作已經流傳到了日本,除此之外,在臺灣還有各種不同的布袋戲劇團致力於這種傳統表演藝術的保存。

例如,使用更大、更重布袋木偶的金光布袋戲在臺灣南部更加流行。

陳錫煌在《紅盒子》中說道:「你在表演時必須給木偶注入靈魂。」陳錫煌一生都致力於改良布袋戲表演,向年輕的觀眾弘揚這種傳統文化。

《紅盒子》是導演楊力州運用高清視頻花費十年時間拍攝的紀錄片,講述了陳錫煌作為布袋戲藝師的一生。該片記錄了布袋戲藝師們是如何操縱木偶的,並呈現了陳錫煌三場表演的單獨動作。

通過臺灣文化記憶庫,有興趣學習布袋戲的觀眾可以觀看和模仿影片中的動作來學習布袋戲技藝。

原文版本可在businesswire.com上查閱:https://www.businesswire.com/news/home/20200102005193/en/

免責聲明:本公告之原文版本乃官方授權版本。譯文僅供方便了解之用,煩請參照原文,原文版本乃唯一具法律效力之版本。

聯繫方式:

臺灣「文化部」
姓名:陳彥碩Jens Chen
電郵:starletgazer@moc.gov.tw
電話:+886-2-8512-6317

臺灣布袋戲大師陳錫煌賦予木偶生命(照片:美國商業資訊)

相關焦點

  • 臺北文化獎揭曉,木偶大師陳錫煌獲獎
    經緯網,日訊: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臺北文化獎獲獎者名單揭曉,包括臺灣木偶劇大師陳錫煌、致力於推廣文學的作家封德屏、從事表演藝術的舞蹈空間舞蹈團、結合中國文化的主席管弦樂隊臺灣創造和發展世界的文化。89歲的陳錫煌多年來一直致力於手中歌劇的演出和傳承,並獲得臺北文化獎。
  • 布袋戲在臺灣
    在臺灣,兩者交集不多,陳錫煌家卻是非常獨特的例外,將兩者結合在一起而成布袋木偶戲。  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攝(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臺灣布袋戲大師陳錫煌的兩岸緣布袋戲又稱掌中戲,相傳17世紀起源於福建,主要在福建泉州、漳州和廣東潮州等地流傳,後由來臺先民帶入寶島落地生根。傀儡戲則指懸絲木偶或提線木偶,有上千年歷史。在臺灣,兩者交集不多,陳錫煌家卻是非常獨特的例外,在兩岸木偶藝術史上寫下重要一筆。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 攝
  • 臺灣布袋戲走進津南
    為活躍區域旅遊文化氛圍,促進兩岸民間交流,5月22日-24日在天津建鑫城鑫河灣商業廣場由臺北木偶劇團給大家帶來精彩的臺灣傳統戲——布袋戲。
  • 臺灣傳統布袋戲師陳錫煌:創新不是徹底轉變
    陳錫煌說,他喜歡這種互動的真實,一個人在家,他習慣讓戲偶看自己吃飯,「這樣的生活很有趣,尪仔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陳錫煌是臺灣國寶級掌中戲[2]藝師,曾獲得多項政府頒布的傳統技藝認證與獎項,隨著以他為中心,講述布袋戲傳統文化的紀錄片《紅盒子》在全球多個地區放映,式微的布袋戲再度於人前展現其獨有之美。大屏幕上,師傅赤手在空蕩之中比划動作,儼然一朵雲在天空自由幻化,得「意」而忘「形」,所謂生命的一部分,掌中戲功夫,他全然內化。
  • 臺灣布袋戲藝師角逐2019雲林國際偶戲節金掌獎
    2019雲林國際偶戲節金掌獎頒獎典禮。華夏經緯網10月14日訊: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10月13日2019雲林國際偶戲節金掌獎頒獎典禮,除了邀請知名歌手荒山亮、李千那演繹布袋戲經典歌曲之外,還有來自島內外優秀的表演團隊,一同為盛典喝採。
  • 從布袋木偶戲到霹靂布袋戲
    關鍵詞:木偶戲 霹靂木偶戲 版權 衍生商品傳統的布袋木偶戲,又稱景戲、指花戲、掌中戲,其特點是戲偶小巧,將木偶的頭、手、腳用如同布袋的衣服相連,在手掌、指頭上操作表演。一、霹靂以布袋戲為基礎崛起霹靂布袋戲在臺灣可謂是「家喻戶曉」,是臺灣本土文化中絕對的佼佼者。相對於傳統的布袋戲,霹靂進行了大膽的革新,不但保證了傳統布袋戲迷,還吸引了一大批年輕受眾。將時代創新與傳統文化相結合,是霹靂崛起的重要原因。
  • 他是中國最後一個用一輩子去做木偶戲的人
    ——前一陣子在臺灣旅遊的時候,看到有人在街上表演布袋戲。回想起小時候在福建晉江看過的提線木偶,一時好奇就跟當地人聊起這種木偶戲。當地人說:「這個吼,好像是從福建那邊傳過來的啦,然後布袋戲在臺灣就做得挺出名的,泉州好像是玩提線人偶,反正都是叫木偶戲啦。你難道沒聽說過一句話嗎?」
  • 晉江布袋木偶戲
    南派布袋戲,指泉州地區掌中木偶戲,閩南俗稱為「掌中傀儡」、「手套式木偶」,其班社舊稱「掌中班」。1951年7月,晉江專員公署將南派布袋戲定名為掌中木偶戲(臺灣稱之為南管布袋戲),以泉腔演唱,保留「鼓笛為主,唱傀儡調」的古老傳統形式,有別於唱北調的漳州北派布袋戲(臺灣稱之為白字布袋戲),是我國木偶戲中的稀有劇種。
  • 原來臺灣的布袋戲早就超越大陸木偶戲這麼多了!
    布袋戲(又稱布袋木偶戲、籠底戲、掌中戲),是一種起源於17世紀的中國福建泉州。主要在福建泉州、漳州、廣東潮州與臺灣等地流傳的一種用布偶來表演的地方戲劇,此外在福建寧德福鼎市亦有流傳,當地人稱之為大拇指戲。
  • 霹靂布袋戲:用木偶講好霹靂故事
    舞臺上活靈活現的木偶,靈巧地做出開合扇子、斟酒、拿書、寫字等一系列動作,宛如擁有生命一般。這便是木偶戲的魅力,「木偶戲」起源於漢朝,至今已有千年的歷史。並憑藉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在全世界範圍內流行起來。捷克的提線木偶;越南的水上木偶;日本的文樂木偶;中國的霹靂布袋戲都深受喜愛。
  • 臺灣金光布袋戲南安獻藝 五代木偶同臺(圖)
    聽說人民會堂有來自臺灣的金光布袋戲演出,溪美彭美社區84歲的林大爺早早就來佔位,「現在的布袋戲跟小時候看的不太一樣,現場音效更好,木偶又奇特,表演得很精彩啊」。  臺下,一名1歲多的小朋友邊看表演,邊手舞足蹈。她的父親黃先生特地抱她來觀看,「我已經連看了兩場,感覺很有意思,各有特色。」他說,第一次看臺灣金光布袋戲,感覺人物造型充滿現代感,既能噴火又能變臉,非常酷炫。
  • 線上教育 | 教育不打烊——閩臺木偶戲種類
    其中,尤以閩南地區的提線木偶戲和掌中木偶戲最具代表性。這兩種形式的木偶戲,不僅是臺灣傳統木偶戲最主要的源頭,也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傑出代表之一。提線木偶戲,以泉州為流行的中心,古稱「嘉禮」,即以線索牽動木偶,模擬真實人情物態。 | 圖片來源泉州市提線木偶戲保護傳承中心掌中木偶戲,又稱「掌中戲」、「布袋戲」等,依靠伸入偶頭、偶身的手指操控進行表演。
  • 泉州提線木偶:一線牽兩岸
    2007年1月8日,泉州木偶大師黃奕缺的兩個臺灣弟子陳錫煌(左一)、李傳燦(右一)和恩師生前製作的鐘馗木偶造型合影留念。(資料圖片)  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副館長粘秋生告訴記者,明末清初,閩南地區的提線木偶戲和掌中木偶戲,跟隨移民的腳步傳入臺灣,並融入當地的社會生活中。許多偶戲藝師渡海赴臺,組班授徒,臺灣傳統木偶戲在表演劇碼、行當角色、表演藝術等方面,均繼承閩南木偶戲的規制風格,在臺灣興盛一時。在臺灣100多年前的報紙上,至今依然可見有關提線木偶的記載,曰「觀者如堵」。
  • 青山青史各千年——一代布袋戲大師李天祿的戲夢人生
    出身於日據時代的李天祿,後來的一代布袋戲大師,以他自身的經歷將那段歷史娓娓道來。電影本身通過李天祿年間的人生回述,那些大時代小人物的故事,細微極致之中則要得益於侯孝賢在片中對於長鏡頭的運用:緩慢、冗長、出奇的沉悶與枯燥,一如人生。
  • 霹靂布袋戲的傳世情緣:小小木偶演盡人生百態
    要知道,「木偶戲」起源於漢朝,至今已流傳千年,歷經多個朝代的改良、革新,木偶戲已是一門成熟而極具魅力的藝術。不過很慶幸,誕生於20世紀80年代的霹靂布袋戲,在傳統木偶戲的基礎上開拓創新,將身材比例更接近真人的木偶搬上電視熒幕,憑藉現代多媒體形式、完整劇集連載成功俘獲年輕人的喜愛,使傳統藝術煥發新生。
  • 同根同源——臺灣布袋戲
    傳承與創新兼備,開出中國傳統戲曲前所未有的演出題材──金光木偶戲;代表劇團:明興閣掌中劇團、金門傀儡戲劇團等「師心而不蹈跡。」這一宋人論畫的金句用在臺灣布袋木偶戲風格上也恰如其分,畢竟藝術總是相通的。閩臺文化,同根同源。
  • 他是布袋戲泰鬥,贏得全世界掌聲卻得不到父親的一個擁抱
    他是已故布袋大師李天祿之子陳錫煌,臺灣版的人間國寶。他的身世太特別。1931年,陳錫煌出生於臺灣日據時期。原以為出身布袋戲世家,他理所當然習得一身家傳技藝繼承衣缽。他確實在出生後同樣成為了布袋戲大師,然而,所有技藝卻是靠自己畢生摸索得來的。
  • 探館文博會|霹靂布袋戲木偶、漆器髹飾……你見過嗎?
    來源:臺海網布袋戲木偶吸睛臺海網12月5日訊 據廈門日報報導 文博會展廳,五個高約70釐米、面容精緻俊美、造型現代華麗的木偶引來不少人拍照打卡。一旁的告示牌告知了它的來歷——來自臺灣的霹靂布袋戲木偶。霹靂布袋戲自1984年出現以來,已製作超過2000集,成為兩岸年輕人熟知的文娛IP。 據介紹,從雕刻、上色到製衣定型,製作一個布袋戲的木偶平均要耗時一年。
  • 霹靂布袋戲的大師——黃俊雄
    黃俊雄 民國四十年黃俊雄十九歲出師,自組「五洲團三團」 ,而此後十年也正是臺灣布袋戲界的黃金歲月,百家爭鳴各展長才,民間娛樂皆以民俗曲藝為左,各劇種皆有發揮
  • 文創 臺灣霹靂布袋戲,很炫酷!
    如今,閩南各地的布袋戲傳統舞臺逐漸消失,臺灣卻通過創新,讓這個古老的藝術形式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布袋戲又稱作傀儡戲、掌中戲。演出時,將手套入戲偶的服裝中進行操偶表演。早期許多的迎神廟會場合裡,布袋戲是最常看到的民間戲曲表演之一。布袋戲在臺灣的發展一直跟隨科技脈動,衍生出電視布袋戲這一新的藝術形式,從傳統的劇臺廟會走上螢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