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俊雄 民國四十年黃俊雄十九歲出師,自組「五洲團三團」 ,而此後十年也正是臺灣布袋戲界的黃金歲月,百家爭鳴各展長才,民間娛樂皆以民俗曲藝為左,各劇種皆有發揮,參與人口眾多,看布袋戲演出更是主流娛樂之一。
創造「金光布袋戲」 在競演較技的群雄逐鹿中,各家祭出奇人怪俠的故事、唱白聲情誇張的本領,大多數演師都在自己身上加藝加技,黃俊雄則注意到承載所有演技、觀眾視覺的主體-偶,偶的造型及偶的尺寸。他開始為他的表演「前身」添妝增色,為偶加大尺寸,布袋戲的新面貌正露出了曙光。
民國四十二年黃海岱「五洲園本團」演出的《清宮三百年秘史》已經加入各式布景,武術劍招更是奇幻,「金光布袋戲」型態已略具雛形。
同樣一齣戲黃俊雄演來視覺效果更加驚人,嬴得觀眾的讚賞。從此他開始研發聲光變化,不斷嘗試。此時,黃俊雄已然噪響出名。 民國四十年代,民俗曲藝的黃金年代,此時布袋戲界名家輩出,年輕的黃俊雄在表演藝術上與其他後起之秀互有影響、相互較勁,在爭奇鬥豔的奇幻劇情中各自「研發」出金光閃閃的絕招秘技,為「金光布袋戲」注入更豐富的創意與扣人心弦的「連續劇式」發展情節。
布袋戲由電影到電視 民國五十年黃俊雄卻新組「世界大木偶歌舞特藝團」以雙眼可開合、手掌能動的新奇三尺大木偶配上電動布景,演出不以劇情起伏取勝而以歌舞擬真、動作細膩的表演風格巡迴全省,觀眾反應熱烈,卻因開銷龐大盈收不多。
此後又以大木偶來籌拍布袋戲電影《大飛龍》、《大相殺》,賣座情形並不理想。
布袋戲成為電視寵兒,開始於民國五十九年。黃俊雄以其招牌名戲「史豔文」在臺灣電視公司編演「雲州大儒俠」,連演五百三十八集,轟動一時,戲中主角史豔文、怪老子、二齒成為全臺婦孺皆知的人物。
「啊!史豔文今天怎麼會瘦得這麼多,太可憐了!」而觀眾竟能體察入微,且關懷起木偶人的健衰否泰,木偶人史豔文一時竟取代楊麗花在閩南語觀眾心目中的地位,傳出「史豔文打倒楊麗花」的笑談,而史豔文成為家喻戶曉的「民族英雄」,布袋戲的興盛可見一斑。
在此後三年之間,黃俊雄續演「六合三俠傳」、「雲州四傑傳」、「西遊記」、「三國志」、「大唐五虎傳」諸篇,使黃俊雄成為電視布袋戲的霸主。
黃俊雄發展出來的電視布袋戲持續在中午時段上演四年,報章輿論給予極大壓力,認為劇情荒誕影響青少年行為,甚至影響午休時間導致「妨害農工正常作息」,而在六十三年六月全面禁演。但是史豔文的印象已深植在大多數人的記憶中。
退出螢光幕的黃俊雄仍巡迴全省歌廳、劇院演出。民國六十九年更在家鄉虎尾開起飯店並設置專為布袋戲錄影的攝影棚。黃俊雄幾個兒子也都在麾下工作,長子黃強華更轉入幕後專研導播、劇本創作的工作,黃文耀、黃文擇則在表演上各練專精。
民國七十一年電視布袋戲準予復播,黃俊雄五十歲時再度推出電視布袋戲節目,此時更是大量運用剪輯及科技視覺效果,自資籌設攝影棚讓布袋戲錄影更能發揮電視媒體的長處,而黃家第三代亦全力投入這波電視布袋戲熱潮中。
因為黃氏家族的投入,累積了許多電視布袋戲的「臺灣經驗」,因此不僅在當時三家電視臺輪播外,在錄影帶市場亦佔有一席之地。民國七十八年電視布袋戲因廣告業務等種種原因退出三臺螢光幕,黃強華與黃文擇繼續在錄影帶市場發展(,尋求另一個表演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