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青史各千年——一代布袋戲大師李天祿的戲夢人生

2021-02-08 悲鴻蘭芳


李天祿

侯孝賢有云:「生命中有許多吉光片羽,無從名之,難以歸類,也不能構成什麼重要意義,但它們就是在我心中縈繞不去。」

今天的這一篇小文,其實是藉由電影來談布袋戲本身,限於篇幅當然也是泛泛而談,以後有機會希望能鋪開來,至於題目雖然不怎麼吸引人,大概也不能算掛羊頭賣狗肉吧。


戲夢人生——李天祿回憶


臺灣被日本佔據的五十年,在大陸恰恰是被遺忘的五十年,雖然愛國青年每每提及則憤憤不平,而關於日據時代之下,人的命運則無人關注。出身於日據時代的李天祿,後來的一代布袋戲大師,以他自身的經歷將那段歷史娓娓道來。

電影本身通過李天祿年間的人生回述,那些大時代小人物的故事,細微極致之中則要得益於侯孝賢在片中對於長鏡頭的運用:緩慢、冗長、出奇的沉悶與枯燥,一如人生。

偶然間,記起侯孝賢的那句話:「世間並沒有那麼多陰暗跟頹廢,在整個變動的大時代裡,生死離別變得那麼天經地義不可選擇,像河流涓涓而去…」與其說人作為歷史的一部份,毋寧說人即歷史本身,我們對於歷史的,對於人世與社會的經驗也好,都是經由上一輩的知識而來,時代變動這,人也變動著,則麼每個人都是小人物,每個人不過都是其中構成的一個分子,直白而簡單。

電影對於故事的講述顯然比戲劇要精彩的多,不過我們仍要由電影再談回戲劇——布袋戲。


李天祿之子陳錫煌示範傳統布袋戲打藤牌

布袋戲的戲臺,袖珍的很,儘管如此,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仍舊保留著一方大大的守舊,這樣的守舊至少在京劇見不到了,偶爾民國時期的守舊上還能見到相同的標識:上場門的門簾上方標著出將二字,下場門則為入相,至於二者間通往後臺的那扇門門則為鬼門道,(姚燮 《今樂考證·緣起·鬼門》引元 柯九思 《論曲》:「構肆中戲房出入之所,謂之『鬼門道』。言其所扮者皆已往昔人,出入於此,故云『鬼門』。)這段距離呢?在歌舞伎則名花道(當然花道並不僅僅指門之間的距離,只是講歌舞伎的舞臺上亦有相類似的)而就連布袋戲偶人的模樣,乍看之下也像極了歌舞伎,一樣的詭異與滲人的白。

將京劇的鼓板、文武場加入布袋戲中,更加入大量京劇的曲調以及白口;再若抽去演唱,單純的去聽鼓板、過門則分明京劇。有時候想起不免一時恍惚,直到聽到演唱者的聲音想起才發覺是閩南語是布袋戲,這不得不得益於李天祿,可以說是他一手早就了布袋戲今天的樣子。

布袋戲若論起來,其實就是偶戲亦稱傀儡戲,但卻不屬於仗頭、亦不屬懸絲(雖是由懸絲而來)而是自己硬生生的分出條路子,歸了掌中。若講其由來眾說紛紜,按民間流傳甚廣的喜聞樂見的八卦之說:「相傳於中國明朝期間,有位屢試不中的秀才梁炳麟,在福建仙遊縣九鯉湖一座仙公廟 祈求高中後,夢見一位老人在他手上寫下「功名歸掌上」後離去。梁炳麟醒後雀躍不已,認為是及第的吉兆,不料又再次名落孫山。失落之餘,開始向鄰居學習懸絲傀儡戲,並發展出直接套在手中的人偶,飽讀詩書的他,以說書的方式引用各種稗官野史,造成轟動,此時也才領悟了「功名歸掌上」這句話的意涵。而極有可能是由說書演變而來的「布袋戲」的名稱由來,則是因為木偶身似布袋,且以收放於布袋的緣故。 實際上早在晉王嘉《拾遺錄》中記載: 「南陲之南,有扶婁之國,其人善機巧變化……或於掌中備百獸之樂,宛轉屈曲於指間。人形或長數分,或複數寸,神怪倏忽,玄麗於時。」這可以算作最早的記載,然而此外我們並未發現有關更詳盡的證據,無法證明是由扶婁更無法得證二者間的關係。倒是喜聞樂見之說後清代李鬥的《揚州畫舫錄》中記載「以五指運三寸傀儡,金鼓喧嗔,詞白則用叫顙子,均一人為之,謂之肩擔戲。」像極了今天布袋戲的表揚樣式,而今所盛行的布袋戲大抵由這種肩擔戲而來。

在臺灣布袋戲又稱掌中戲,放與掌上不過是以五指來操縱人物,卻變化萬千,行走坐臥、開打;反掌之間即是另一番天地,這自然得益於操縱者。模仿各種人物的聲調,來敘述劇情,並加入不同角色的道白與演唱,這些都是僅僅有操縱者一人來完成的,可以說一個好的布袋戲演員,自身所具備藝能的是極其完備的。且也是其他劇種所無法比擬的。

日據時期,雖然不見得太好,也不見得太差的;至少該演出的都還演出著,直至後來戰爭爆發,傳統戲劇曾一度被禁,布袋戲亦在此列。布袋戲藝人如李天祿等人不得不封箱另謀他路,即使後來開禁亦是諸多禁制,時興所謂的「時尚布袋戲」即皇民化教育下以日本武士道為主的戲劇,現在看來當年臺灣的這種所謂的時尚布袋戲倒是像極了後來大陸的樣板戲。種種遭遇在電影中都有表述。

總覺得不會拍傳記片的導演不是好導演,大抵我個人愛極了這部片子,總覺得這是侯導最好的一部,當然還有一部《戀戀風塵》,儘管大量的鏡頭的留白,大量的背光,然而每個畫面的瞬間穿插其間,都使人察覺到那種徹骨的真實。

青山青史各千年,幸爾人間有情,才使得我們能回過頭去,回溯歷史以及自身。


策劃人:呂昕

監製:王天佑 徐小陽 葛玉清

顧問:楊先讓 靳尚誼 錢紹武


編輯:申子堯

工作組:崔易 王雪晗 孫嘉餘 申子堯

相關焦點

  • 《偶戲西遊記—臺灣李天祿布袋戲精品展》你來了嗎?
    《偶戲西遊記-李天祿布袋戲精品展》2017年10月14日-12月3日大唐西市博物館 三樓臨時展廳本次展覽以臺灣布袋戲的演變為縱線,從:布袋戲的源流及發展、臺灣傳統布袋戲戲偶演變、臺灣傳統布袋戲角色類型介紹、李天祿布袋戲文物館與亦宛然掌中劇團簡介四個方面,介紹臺灣各時期布袋戲的不同特色;再以故事開始於絲綢之路起點長安的《
  • 【周末看電影】[戲夢人生]
    在1994年的坎城,[戲夢人生]得到阿巴斯力挺,最終在主競賽單元拿到評審團獎。[戲夢人生]採用相同方式講述布袋戲大師李天祿的傳奇。這部電影在侯孝賢作品裡亦屬特殊,長鏡頭、反戲劇化的模式達到極致。阿公李天祿頗富神氣的講述,令觀眾身臨其境,緩緩步入他的「戲夢人生」。
  • 沒有看客的命運(評侯孝賢《戲夢人生》)
    通俗的講,這是侯孝賢追求的距離感,鏡頭始終離得遠遠的。人物藏在陰暗處,讓觀眾始終看不大清楚面目,知道有這個人,卻不知其長相。在一部講述個人記憶的電影裡,導演如果不想讓觀眾看清楚,那麼,他一定是希望觀眾去思考,為何人生跟命運會如此不明?比起《悲情城市》的家族史譜寫,《戲夢人生》轉為聚焦一個人,在這個漫長的時間過程中,絕大多數能激發觀眾興趣的東西都被減弱和消除了。
  • 臺灣布袋戲大師陳錫煌賦予木偶生命
    臺灣臺北--(美國商業資訊)--臺灣和日本觀眾所熟知的紀錄片《紅盒子》講述了臺灣著名布袋戲藝師陳錫煌的人生故事,以及他和父親——臺灣布袋戲大師李天祿之間的關係。 此新聞稿包含多媒體內容。該公司的「臺灣布袋戲大師陳錫煌的影像保存」收到了臺灣「文化部」臺灣文化記憶庫項目的補助,該項目旨在保存和重建臺灣的集體記憶。 作為臺灣唯一獲「文化部」傳統布袋戲類保存者和古典布袋戲偶衣飾盔帽道具製作技術保存者頭銜的藝師,陳錫煌傾其一生弘揚傳統布袋戲。他的表演造詣賦予木偶豐富而又生動的動作,讓它們變得栩栩如生。
  • 布袋戲在臺灣
    ■ 曾經鼎盛  戲班從早忙到晚  《清宮三百年》源自小說《清宮秘史》,1948年,臺灣的布袋戲藝師、「亦宛然掌中劇團」班主李天祿從大陸帶回小說殘本,並以布袋戲的形式編演,一經推出便大受歡迎,13年連演不衰。  陳錫煌小學畢業後加入自家戲班,每逢節慶,便隨父親李天祿一同演出。
  • 拍出如戲人生的,除了《霸王別姬》,還有這部
    侯孝賢那部,時間上走過了臺灣的日據時代,人物,則是臺灣布袋戲大師李天祿。不同於程蝶衣的虛構,李天祿,是真實人物。《戲夢人生》(豆瓣:8.3;IMDB: 7.2; 爛番茄:影評人100% V.S.那時候,李天祿將京戲的文武戲引入布袋戲,再大量採用京劇唱曲及口白,從而做出了自成一派的:外江戲。而他所在的亦宛然劇團,也此後連續20多年獲得當地布袋戲比賽冠軍,這是李天祿事業的巔峰。直到70年代,電視布袋戲出現,當局又出臺如禁用方言(閩南語)演出等限制,傳統布袋戲逐漸沒落。
  • 元培影訊|侯孝賢的電影美學之《戲夢人生》
    ——侯孝賢戲夢人生劇情簡介布袋戲大師李天祿(李天祿飾)出生於臺灣的日本殖民統治時期,他用口述回憶自己的戲夢人生,故事終結於日本戰敗投降。小時候的李天祿家裡充滿矛盾,母親去世,來了一位冷酷的繼母(楊麗音飾),他跟父親(蔡振南飾)學得掌上手藝後獨自離家,隨木偶劇團登臺演出、四處遊走。年輕時的李天祿(林強飾)入贅女方家裡。後來戰爭爆發,布袋戲被禁。唱歌仔戲到邂逅麗珠(魏筱惠飾),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他加入「英美擊減催進隊」,為日本演宣傳劇,和日本人有了不錯的交情。
  • 布袋戲400年,一統江湖的霹靂布袋戲
    伴隨著清朝中葉的移民潮,布袋戲從福建傳至臺灣,有兩位值得一提的操偶大師,就是臺北的李天祿與雲林的黃海岱。李天祿創辦的亦宛然掌中劇團,在20世紀60年代末期布袋戲逐漸沒落後,開始走傳統與精緻相結合的路線,將這原本只是在民間酬神廟會野臺演出的曲藝推向更高層次的藝術境界,近20年經常赴世界各國公演,屢獲大獎。
  • 臺灣布袋戲走進津南
    為活躍區域旅遊文化氛圍,促進兩岸民間交流,5月22日-24日在天津建鑫城鑫河灣商業廣場由臺北木偶劇團給大家帶來精彩的臺灣傳統戲——布袋戲。
  • 這部超燃的布袋戲,突破了次元壁
    ◎這種傳統的布袋戲多在迎神廟會的場合演出 和其他傳統的地方戲種一樣,布袋戲在臺灣也出了不少名家,比如許王的小西園、李天祿的亦宛然、黃海岱的五洲園等,他們以及其繼承人們對後來的布袋戲發展都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 玩轉布袋戲,人生如戲,戲如人生
    舞臺上的操偶師用精湛的技藝和豐富的口白讓觀眾進入了另一個世界,這便是風靡閩南地區的傳統戲劇——布袋戲。隨著時代的發展,布袋戲不再是閩南地區人民的專屬娛樂方式,在重慶亦有這樣一群布袋戲愛好者,他們對每一集布袋戲的劇情爛熟於心,在觀看布袋戲之外,他們還衍生出了許多其他的玩法,他們說:「每一個大偶都有著白己的生命,而他們的人生,就是一出精彩的戲劇」。
  • 掌中江湖,扭轉乾坤——臺灣布袋戲發展史
    臺灣的布袋戲由漳州、泉州、潮州一帶移民帶來,經過上百年的發展,如今布袋戲在臺灣已是家喻戶曉。2006年,霹靂布袋戲竟然擊敗玉山、臺北101大樓等強勁對手,成為最具代表性的「臺灣意象」。傳統布袋戲演出傳統的臺灣布袋戲,據說於清順治十八年(1661)從閩粵沿海一帶傳入。
  • 我爸爸是李天祿,他是我一輩子的對手
    那種一代又一代的複製,我們有沒有辦法去對抗它?」問題始終懸掛,可他說,起碼拍攝過程已經「知道」師傅與李天祿之間是怎麼一回事,「知道不等於解決,但知道是一件好的開始。」 2008年,颱風莫拉克侵襲臺灣,造成多起山崩、淹水與土石流災難性事件,並致使位於高雄縣甲仙鄉的小林村落遭遇474人受害的重創。
  • 雲林布袋戲日 掌藝薪傳活動傳承布袋戲文化
    華夏經緯網1月4日訊:據臺灣「中時新聞網」報導,臺灣雲林縣為表彰已故布袋戲大師黃海岱在傳統文化傳承的貢獻,2日在虎尾鎮布袋戲館舉辦「2021雲林布袋戲日,掌藝薪傳」系列活動,除邀黃海岱家人與徒弟與會,布袋戲植根學校虎尾中學也在現場演出,象徵新舊傳承、生生不息。
  • 霹靂布袋戲的大師——黃俊雄
    黃俊雄 民國四十年黃俊雄十九歲出師,自組「五洲團三團」 ,而此後十年也正是臺灣布袋戲界的黃金歲月,百家爭鳴各展長才,民間娛樂皆以民俗曲藝為左,各劇種皆有發揮
  • 他是布袋戲泰鬥,贏得全世界掌聲卻得不到父親的一個擁抱
    他是已故布袋大師李天祿之子陳錫煌,臺灣版的人間國寶。他的身世太特別。1931年,陳錫煌出生於臺灣日據時期。原以為出身布袋戲世家,他理所當然習得一身家傳技藝繼承衣缽。他確實在出生後同樣成為了布袋戲大師,然而,所有技藝卻是靠自己畢生摸索得來的。
  • 從布袋木偶戲到霹靂布袋戲
    而如今,在臺灣這樣的場景幾乎已不復見,人們更少談論起霹靂布袋戲。霹靂國際多媒體有限公司,以布袋戲為起點,進軍各種娛樂消費領域。霹靂布袋戲不但傳承傳統文化的精髓,還不斷地立足時代推陳出新,將傳統藝術與現代文化相融合,使傳統布袋戲華麗轉身為現今最流行的文化創意產業。
  • 人生最難的事情,也就是生離死別了
    布袋戲大師李天祿(李天祿飾)出生於臺灣的日本殖民統治時期,他用口述回憶自己的戲夢人生,故事終結於日本戰敗投降。小時候的李天祿家裡充滿矛盾,母親去世,來了一位冷酷的繼母(楊麗音飾),他跟父親(蔡振南飾)學得掌上手藝後獨自離家,隨木偶劇團登臺演出、四處遊走。年輕時的李天祿(林強飾)入贅女方家裡。後來戰爭爆發,布袋戲被禁。
  • 他是中國最後一個用一輩子去做木偶戲的人
    當地人說:「這個吼,好像是從福建那邊傳過來的啦,然後布袋戲在臺灣就做得挺出名的,泉州好像是玩提線人偶,反正都是叫木偶戲啦。你難道沒聽說過一句話嗎?」傳統木偶戲只有16條線,黃奕缺增加到36條,對操控力要求極高。
  • 閩南布袋戲
    「手藝難 · 守藝更難妙手生花 · 執掌乾坤閩南民間小戲木偶雖小 卻保留千年匠心品質戲臺雖簡 卻唱盡人間善惡美醜」布袋戲又名掌中戲,是福建閩南地區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傳統戲劇劇種之一。它歷史悠久,據載「源於晉,興於宋,盛於明」,早在明萬曆時,就已經流傳到東南亞各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