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郭沫若誕辰,所以我們就來談談郭沫若。123年前的今天,1892年11月16日 (農曆九月廿七),生於四川省樂山縣銅河沙灣。
時代精神
郭沫若一生中正式婚姻三次。原配夫人張瓊華、(1890—1980 )1912年結婚,旋即被拋棄,但未離異,在郭家空守六十八年,無子女。
上圖為郭沫若和原配張瓊華
郭沫若與日本妻子安娜的感情,最能暴露其無恥。安娜為他與父母斷絕關係,並生下五個子女,負擔全家開支,但郭沫若屢屢嫖娼並染病,追求於立忱致對方懷孕,始亂終棄後於含恨自殺。後來,郭沫若不辭而別。1949年後,安娜來中國,毛周給她政協委員身份和副部級待遇,郭沫若卻至死避之不見。
郭沫若的第二個妻子是個日本女人,名字叫佐藤富子。1916年,留學日本的郭沫若與佐藤富子同居,當時,佐藤富子的家人十分反對二人在一起,所以,佐藤富子為了能夠陪在郭沫若身邊,毅然決然的與父母斷絕了關係,後來郭沫若為佐藤富子重新起了一個名字叫「安娜」。就這樣,二人幸福的在一起同居了長達20年,並育有五個子女。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郭沫若不辭而別離開了日本,回到了中國,就此與安娜斷了聯繫。
此後,佐藤富子為了追隨郭沫若的腳步,長期生活在大連。生活在中國的佐藤富子也曾因為想念母親而請求回國探望,但是卻一直未能實行,直到等到了1974年,80歲的佐藤富子才回到日本,可誰知母親早已離開了人世。後來,佐藤富子還曾到醫院看望過生病住院的郭沫若,這也是他們最後一次見面。
上圖為郭沫若和安娜
再就是於立群,(1916—1976)被稱為"抗戰夫人",1938年初與郭同居,共生四男二女, 1979年3月縊死於北京故居。
1948年,郭沫若與夫人於立群及子女在香港合影
另外,他還有婚外情人三五個:彭漪蘭(安琳),南昌起義途中的"革(和)命伴侶",1927年10月底,起義失敗後回到上海,在內山書店樓上同郭度過短時"蜜月"後被拋棄,下落不明;於立忱(1912—1937),於立群的胞姊,被拋棄後自殺;黃定慧(黃慕蘭,1907——,郭的早年密友,大革(和)命時期的一代風流,武漢市黨部婦女部長,尚健在,定居山西省;妓女×××等,姓名不詳,只知太過多情,將性病傳染給了郭沫若,並殃及安娜。(《郭沫若傳》北京文藝版,1988)
安娜的五個子女是:長男郭和夫,次男郭博,三男佛生,女兒淑子,四兒志鴻。他們學有專長,均有所成。
於立群的六個子女:兒子——漢英、世英、民英,女兒——庶英、平英,最小的一個兒子名不見經傳。
郭沫若與於立群育有六個孩子,其中有兩個孩子選擇了以自殺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他們分別是郭民英和郭世英。
郭民英從小就對音樂有極高的天賦,並且無書自通的考入了中央音樂學院,專業是小提琴。然而在學校期間,郭民英卻被批判有資本主義傾向,一度十分苦惱。到1965年春夏間,郭民英無意繼續學業,黯然神傷地離開了中央音樂學院。後來,是郭沫若託人將郭民英送到了海軍部隊。就這樣,郭民英憑藉著自己的音樂才華,很快就融入了部隊生活。但誰也沒有料到,年僅24歲的郭民英在入伍不久就悄悄的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據說在去世的前一天,他還在照常工作,並無任何異常。當時,郭民英離世時郭沫若已經75歲。
郭世英是郭沫若與於立群的次子,受到父親文學的影響,詩歌追求現實自由的文學青年。在考錄北京大學哲學系之後,郭世英一直是學生中最激進的,博聞強記的天賦,好學深思的習性,使郭世英在同齡人裡顯得異乎尋常。他創辦詩社,但也因為創辦詩社被中斷了自己的學業,下派到農村。1968年,郭世英因為「才華出眾」,被紅衛兵抓去刑訊逼供,不久從四樓墜下而死,年僅26歲,當時的郭沫若76歲。一年連失兩位愛子,郭沫若的晚年經受考驗。
郭沫若與於立群在一起生活了將近40年,在抗日戰爭時期,二人就在一起了,因此於立群也被稱為「抗戰夫人」。經歷兩次婚姻的郭沫若選擇將於立群作為自己愛情的終點,十分珍惜這段婚姻。然而在郭沫若的晚年時候,兩位兒子的相繼自殺,對夫妻倆的打擊非常大。1979年2月,在郭沫若去世的次年,於立群在北京住所自縊。
郭沫若的一生用自己的才華橫溢救了自己無數次,卻未能挽回自己的兒子,白髮人送黑髮人的痛苦,也算是嘗盡了人生苦楚。
安娜與於立群這兩家兒女之間不相往來。郭沫若這十一個後輩中,除女兒郭平英任北京郭故居紀念館副館長,沾點文史的邊兒外,無人繼承父業。他們,特別是安娜的子女,對郭沫若也不親近,也不敬重,更無感情。二兒子郭博曾在記者面前這樣評價父親:"對於家庭,郭沫若是個罪人。"這一意見,語驚四座,值得郭研界關注,郭沫若的確在家庭婚戀問題上出現了不容忽視的毛病。先看郭沫若與情人於立忱之間的問題。
於立忱是於立群的姐姐,原籍廣西,是民初要人岑春煊的外甥女,隨父在天津求學,後為《大公報》記者,約1934年被報社派駐東京。到東京即與早已相識的郭沫若來往,過從甚密。1937年5月在上海突然自殺。對於她的自殺,幾十年中間一直是個謎,有的人只是這樣猜測:於立忱之死是因為她參加東京遊行示威,高喊反日口號,被日方驅逐,回國後又受到《大公報》主編張季鸞的糾纏,無法擺脫,加之身患重病,絕望之餘,尋了短見。
其實,這一說法純系捕風捉影,或故意為郭沫若掩飾。究竟真象如何,請讓在北伐時期就深知郭的女作家謝冰瑩向我們詳細揭示這個謎底:
這是半個世紀前一個令人同情立忱、痛恨文丑郭沫若的真實故事。
於立忱長得亭亭玉立,皮膚又白又嫩,兩道柳眉、配著滿口貝齒,說起話來有條有理,一見就給人親切可愛的印象,這正是當記者的標準條件。唉!誰曾料到,這樣一個聰明、美麗的女性,竟被鼎鼎有名的郭沫若害死了!
這是一個秘密。一天,於立忱告訴我,她要去醫院割盲腸炎,我按約定的時間去醫院看她。護士說她在產房,孩子都取出來了。在產房,立忱看到我,搖搖頭,一串熱淚滾了下來。我連忙安慰她。
她說"我告訴你,將來你要替我申冤,答應不答應?"
我說:"沒有問題,當然答應。"
這時立忱拿出我的手帕擦了擦眼淚說:
"你想不到吧,郭沫若是這樣一個卑鄙無恥、人面獸心的大騙子!"
"三年前,他拼命追求我,說他和安娜根本沒有感情,更談不上愛。他說自從愛上了我之後,他下決心要擺脫安娜,正式提出離婚,然後和我結婚,可是自從我受騙懷孕之後,他的態度突然改變,對我冷淡,吞吞吐吐敷衍我。肚子裡的孩子已經三個多月了,他要我把孩子拿掉。這時我才大覺大悟,才知道他原來是寡廉鮮恥的,人格掃地的大騙子。我恨透了他。大姐,我實在無臉面見人了,我要自殺。我對不起父母,對不起國家,對不起朋友,我一切都完了。"
果然,她出院回上海後,就真的自殺了。(《於立忱之死》,《傳記文學》第六十五卷第六期,1984)。
謝冰瑩講的這個故事,如果我們善於思考的話,從於立忱的絕命詞"如此家園,如此社會,如此自身,無能為力矣"中就應知道了。"如此家園"者,是指國家破敗,民族危亡人(和)民離散,令人憂心;"如此社會"者,是指像郭沫若這樣的名詩人,革(和)命者,青年們崇拜的偶像,竟然也如此骯髒,如此卑劣,實在令人失望;所謂"如此自身,無能為力矣",當然就是指她本人還這樣年青,才25歲,卻被人誘騙失身,顏面喪盡,事已至此,而又無可奈何,不得不向社會,向公眾發出她再也不能為祖國,為人(和)民揮灑筆墨,奔走呼號了的悽厲嘆聲。其悔恨、羞恥、疾首蹙額之哀痛狀,實難言表,那就是說對國家、對人生、對自己已經徹底絕望,只有自殺。
六十年前情人於立忱對郭沫若的認識,和六十年後兒子郭博對郭沫若的認識不謀而合,這是偶然的嗎?不是。他們都是親身體驗,近距離觀察,大概比學者們說的話更可信。為了進一步證實這個問題,我們再請他的另一位夫人安娜作點補充。
安娜不同於張瓊華。我們可以說張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造成的封建包辦婚姻,你逃婚也好,拋棄也好,無可厚非;而與安娜是自(和)由相愛結合的,理應永遠忠誠。然而他不。他不僅在婚姻存續期間就與安琳、與於立忱等發生婚外情,去妓院嫖娼,而且從1937 年始,借回國之機,把安娜連同五個孩子一起徹底拋棄,另尋新歡。(當時長男和夫20歲,次男郭博18歲,三男佛生15歲,女兒淑子13歲,四兒郭志鴻6 歲)此後從不給這群孤兒寡母寄一封信,匯一文錢,任他們輾轉掙扎,啼飢號寒,被日本警憲鐵蹄踐踏,皮鞭抽打,其境況遭遇,苦不堪言。當《改造日報》記者陸立之先生於1947年前往東京安娜住處時,面前一片慘景:室徒四壁,空無一物,全家僅靠一點山芋充飢。見中國的記者到來,安娜涕淚交流,哽咽難語,她只能斷斷續續地泣訴:"鼎堂他不應該是這樣。自從他走掉之後,我們,我和孩子們都為他擔驚受怕,他卻音信全無,把這個家全忘了。如果說是戰爭阻隔,信息不通,這也是藉口胡說,這裡還是不斷的有中國人的消息,我就讀到過他回去後寫的一篇文章叫做《在轟炸中來去》,說自己光榮的見到了蔣介石.。"
附詩:獻給在座的江青同志
親愛的江青同志,你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
你善於活學活用戰無不勝的毛澤東思想
你奮不顧身地在文化戰線上陷陣衝鋒
使中國舞臺充滿了工農兵的英雄形象
轉而:水調歌頭·粉碎四人幫
1976年10月21日
大快人心事
揪出四人幫
政治流氓文痞
狗頭軍師張
還有精生白骨
自比則天武后
鐵帚掃而光
篡黨奪權者
一枕夢黃梁
野心大
陰謀毒
詭計狂
真是罪該萬死
迫害紅太陽
接班人是俊傑
遺志繼承果斷
功績何輝煌
擁護華主席
擁護黨中央
附錄:郭沫若生平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生於四川省樂山縣銅河沙灣。他,對近現代史稍微有些了解的人,應該都不陌生。算來,今天是他的誕辰。
他曾是很多人口中意氣風發的文豪,但更多時候卻是一個爭議人物。歷史很難公允地評價一個人,半生風流一世掙扎,他只能任身後人評說。
他有過人的才華,與魯迅一樣是棄醫從文的天才。1921年,發表第一本新詩集《女神》,書中洋溢著強烈的浪漫主義氣息,《女神》是中國新詩的奠基之作,同年又與鬱達夫等人一同創立上海文學學社「創造社」,是新文化運動的重要旗手。
1927年,他就任蔣介石總司令指揮下的北伐軍總政治部副主任。從此,他的生命就再脫不開政治的漩渦。1927年3月郭沫若寫出了著名的討蔣檄文《請看今日之蔣介石》,開篇即罵道:蔣介石已經不是我們國民革命軍的總司令,蔣介石是流氓地痞、土豪劣紳、貪官汙吏、賣國軍閥、所有一切反動派——反革命勢力的中心力量了。」同年,郭沫若參加南昌起義,並加入共產黨。
他不滿足於當一個參政的詩人。1930年,他撰寫了《中國古代社會研究》,通過引用當時的歷史文獻資料與馬克思主義關於人類社會學發展規律的論斷,證明中國同樣經歷過原始社會、奴隸社會與封建社會,郭沫若由此在中國開創了唯物史觀派,該學派在此後佔據了中國學術界的主流地位。他還憑藉這一時期的甲骨文研究而與王國維、羅振玉、董作賓並稱甲骨四堂,並藉此於1948年當選為第一屆中央研究院院士。
↑ 圖為郭沫若與周恩來合影
南昌起義失敗,郭沫若於 1928年2月由周恩來安排流亡日本。郭沫若在日記中寫道:「定十一號走,心裡湧出無限的煩惱。又要登上飄流的路,怎麼也覺得不安。」從此開始了長達十年之久的海外流亡生活,並與共產黨失去聯繫。在文革中,郭沫若的這段「脫黨」經歷被視為「叛黨」。在《水調歌頭》詞中,郭沫若還不無委屈地寫道:「誣我前曾叛黨,更複流氓成性,罪惡十分深。」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郭沫若從日本回國,周揚要他去延安,他拒絕了。陳誠邀他去武漢,他「立即命駕」。他不僅如此,他還主動請求吳稚暉介紹前往南京拜謁汪精衛、蔣介石,並「恭恭敬敬地向蔣委員長懺悔過去的罪過,要求蔣委員長饒恕他,他要獻身黨國,將功折罪,回去馬上寫了《蔣委員長會見記》」。
他組織了聲勢浩大的武漢抗戰文化運動,發動歌詠、話劇、電影等各界一同宣傳抗戰。他也創作了大量話劇劇本,鼓舞民心士氣,包括《屈原》、《虎符》、《棠棣之花》、《南冠草》、《孔雀膽》、《高漸離》六出歷史悲劇作品,其中以《屈原》最受歡迎。
↑ 左上佐藤富子、左下張瓊華
右於立群與郭沫若一家
在政壇與文壇叱吒的郭沫若,前半生在情場也算得意。他的三次婚姻,也各有故事。1912年,他受父母之命與張瓊華結婚,幾天後不顧家裡阻撓去了日本,這期間他曾寫信給父母,希望解除與張瓊華的婚姻,但遭到父母嚴厲的拒絕。一氣之下,他26年不曾回家。而張瓊華,則一直在故鄉守候。
↑佐藤富子
1916年8月初的一天,考入日本東京第一高等學校醫科班的郭沫若遇到了22歲的日本姑娘佐藤富子,他為她取名「安娜」。從1916年到1937年,郭沫若與安娜共同生活了21年。二十年中他們相親相愛,共同度過了郭沫若在日本的最困難時期。
↑ 1924年前後郭沫若與佐藤富子及孩子們
解放後,在日本等了整整11年的郭沫若第二個妻子安娜帶著一群兒女歷經辛苦來到北京。當她看到日思夜想的丈夫身後站著年輕的於立群和五個孩子時,這才相信丈夫果然另有家室了。
↑ 1948年,郭沫若與夫人於立群及子女在香港合影
盧溝橋事變後,他懷著極其沉重的心情告別了安娜,回國後的郭沫若擔當起領導文化界團結抗日的重任,這時他與比他小24歲的青年演員於立群相識了,他們相伴著走完了以後四十年的人生旅程。
1939年,郭沫若衣錦還鄉,長年的苦守使張瓊華滿頭烏髮變成了白髮。郭沫若向原配妻子深深鞠躬表示道歉,這區區一躬竟使守了一輩子寡的張瓊華感到了極大的滿足。
1949年以後,郭沫若仕途可謂一路平坦,先後擔任中華全國文學藝術會主席、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中央委員、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官越做越多,心思越來越不在文學創作上,他把他即將燃盡的最後一點才華用在鋪政治道路上。
1954年10月,毛澤東借「兩個小人物」批評俞平伯《紅樓夢研究》一事大做文章,發動了一場全國規模的批判胡適運動。 11月8日,《光明日報》刊載郭沫若的談話,標題為:《中國科學院郭沫若院長關於文化學術界應開展反對資產階級錯誤思想的鬥爭對光明日報記者的談話》。在文中,他對毛澤東《關於紅樓夢研究問題的信》,多有發揮。為了最大程度的迎合毛澤東,郭沫若對胡適進行慘烈抨擊,並稱之為「流毒」。
↑ 左起:沈鈞儒、朱德、董必武、李濟深、陳其瑗、
郭沫若、黃炎培、毛澤東、林伯渠、馬敘倫
1949年3月25日,毛澤東主席等率中共中央機關和人民解放軍總部進入北平。這是同前來迎接的民主黨派負責人和其他民主人士在西苑機場合影。
↑ 1949年7月郭沫若在第一屆全國文代會上
為了響應毛澤東對曹操的讚揚,1959年,郭沫若寫出了歷史劇《蔡文姬》及《替曹操翻案》的文章,掀起了沸沸揚揚的為曹操翻案之風。
↑ 郭沫若與周恩來、鄧小平在一起
曾經寫出了《女神》的詩人郭沫若,在他的後半生中尤其是大躍進前後,把精力都傾注在了打油政治詩。例如下面這首:麻雀麻雀氣太官,天垮下來你不管。麻雀麻雀氣太闊,吃起米來如風颳。麻雀麻雀氣太暮,光是偷懶沒事做。麻雀麻雀氣太傲,既怕紅來又怕鬧。麻雀麻雀氣太驕,雖有翅膀飛不高。你真是混蛋鳥,五氣俱全到處跳。犯下罪惡幾千年,今天和你總清算。毒打轟掏齊進攻,最後方使烈火烘。連同武器齊燒空,四害俱無天下同。
響應毛澤東號召,他曾率先」反潮流」,寫就了揚李抑杜的《李白與杜甫》。他對寫作此書的動機的解釋甚至也與毛澤東的原話如出一轍--」四人幫」垮臺不久,一位讀者致函郭沫若說:」我總認為您對杜甫的論述是苛刻了。」郭沫若於1977年1月覆信為自己辯護:」杜甫應該肯定,我不反對;我所反對的是把杜甫當為'聖人'、當為'它布'(圖騰),神聖不可侵犯。千家注杜,太求甚解……李白,我肯定了他,但也不是全面肯定。一家注李,太不求甚解。」
↑ 毛澤東天安門城樓接見郭沫若
到了文革,郭沫若也成了被攻擊的目標,儘管他知道有的質疑讓人嘀笑皆非,但他還是勇敢地向自己「開火」了:1966年4月14日,郭沫若在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擴大)會議上,聽了文化部副部長石西民所作的《關於社會主義文化大革命》的報告後,在會上即席發言,講出了當時令文化界頗為震驚的一段話:幾十年來,一直拿著筆桿子在寫東西,也翻譯了一些東西,按字數來講,恐怕有幾百萬字了。但是拿今天的標準來講,我以前所寫的東西,嚴格地說,應該全部把它燒掉,沒有一點價值。
1967年,在亞非作家常設局舉辦的紀念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25周年討論會上,郭沫若致了題為《做一輩子毛主席的好學生》的閉幕詞。在向毛澤東表了忠心之後,感覺到意猶未盡,郭沫若竟即席朗誦了一首詩:「獻給在座的江青同志,也獻給各位同志和同學」:親愛的江青同志,你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你善於活學活用戰無不勝的毛澤東思想,你奮不顧身地在文藝戰線上陷陣衝鋒,使中國舞臺充滿工農兵的英雄形象。
1978年6月12日,因病長期醫治無效,郭沫若在北京逝世,終年86歲
郭沫若生平簡介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生於四川省樂山縣銅河沙灣。
1914年,郭沫若留學日本,在九州帝國大學學醫。
1921年,發表第一本新詩集《女神》,書中洋溢著強烈的浪漫主義氣息,《女神》是中國新詩的奠基之作,郭沫若也因而成為中國新詩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同年,又與鬱達夫等人一同創立上海文學學社「創造社」,是新文化運動的重要旗手。
1922年3月15日,《創造季刊》問世。這一時期,郭沫若的詩作同胡適等人的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作品,影響了日據時期臺灣的早期新詩創作。
1926年到1927年,任國立武昌中山大學籌備委員會委員。
1927年,就任蔣介石總司令指揮下的北伐軍總政治部副主任。
1928年2月,前往日本避難。
1930年,撰寫《中國古代社會研究》,中國開創了唯物史觀派,該學派在此後佔據了中國學術界的主流地位。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回國。回國後,前往南京拜謁蔣介石,然後發表了一篇《蔣委員長會見記》,對蔣介石進行頌揚,不久拜見汪精衛。之後,擔任國民政府軍委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期間組織了聲勢浩大的武漢抗戰文化運動,發動歌詠、話劇、電影等各界一同宣傳抗戰。他也創作了大量話劇劇本,鼓舞民心士氣,包括《屈原》、《虎符》、《棠棣之花》、《南冠草》、《孔雀膽》、《高漸離》六出歷史悲劇作品,其中以《屈原》最受歡迎。
1948年國共內戰期間,郭沫若因為考古學和甲骨文研究的巨大成就,而當選為第一屆中央研究院院士。
1949年,郭沫若當選為中華全國文學藝術會主席。
1958年9月至1978年6月,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首任校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政務院副總理兼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主任、歷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長、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委員會主席、中日友好協會名譽會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中國文聯主席等要職,當選中國共產黨第九、十、十一屆中央委員,第二、第三、第五屆全國政協副主席。
1978年6月12日,因病長期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終年8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