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藥店買藥,一定要蹲下來!價廉物美、性價比高的好藥都擺在下面……」近日,一名微博網友爆出這一藥店「潛規則」。在藥店裡擺在最顯眼位置的或許不是療效最好的藥,但一定是利潤最高的藥。
11月5日,記者走訪了烏魯木齊部分藥店發現,絕大部分藥店價格高、利潤高的藥品都擺放在顯眼的位置,並且也是店員竭力推薦的品種。
業內人士披露,藥店希望儘可能多地賺取利潤,藥品推銷員希望儘可能多地賺取提成,買藥的人希望買貴的藥能儘可能快地讓病好起來,三方的不同需求促成了藥店藥品擺放「高貴低賤」怪象的產生。
記者體驗 九毛錢眼膏「藏」在底層記者手持一張由醫生開具的治療普通病毒性感冒的單子,來到位於新華南路的一家三級連鎖藥店。
放眼望去,店員面前玻璃櫃檯最上層的藥基本都是二十多元到上百元的;彎腰看第二層,價格標籤上的標價明顯降了一個檔次,在十幾元到三十元之間;蹲下來再看最底層,終於看到九毛錢的紅黴素眼膏。
記者稱要買一款治病毒性感冒的民族藥時,一名女店員立刻轉身從背後貨櫃中間一層拿了一盒價格為27.9元的藥,「這是無糖型的,效果特別好。」
當記者要求選一款便宜點的此類民族藥時,店員彎腰從貨櫃底下拿出一盒有糖型的,價格12元。
隨後,記者來到北門一家藥店,稱要買退燒的阿司匹林,店員順手拿了一盒26.5元的藥。
當要求要買最便宜的那種塑料包裝的白色片劑時,店員堅稱那種簡易包裝的片劑5毛錢8片,副作用大,最好不要吃,「一分價錢一分貨,那種白片廠家都不咋生產了。還是這個好,退燒快。」在記者一再堅持下,店員在貨櫃裡找了好一陣,又查了庫房,說沒貨。
此外,同樣的維C銀翹片,十多元一盒的精包裝放在顯眼位置,而1.2元一包的則需要蹲下來才能在櫃檯最底層看到。
消費者 刷醫保卡買藥不太在意價格5日中午,在青年路一家藥店裡,三名店員分別為三名消費者介紹藥品。
其中一名年輕女子匆匆拿了店員介紹的一種20多元的感冒藥後離去;一位60多歲的老人在店員推薦下,買了一瓶近200元的「上層」保健食品;只有一人堅持買了自己要求的藥品。
記者發現,同一類型的藥品品種之繁多,令人眼花繚亂。消炎藥多達20餘種,感冒藥多達30餘種。除價格不同、廠家不同、包裝不同外,一般人無法分辨其他不同之處。
前來購藥的朱建元說,「我們買藥一般都是店員推薦啥就買啥,他們畢竟賣得多了,有些經驗吧。而且工作那麼忙,哪有時間蹲下來慢慢選。」
最重要的是,「反正可以刷醫保卡,一般買常用藥不會太在意價錢問題,只要不是貴得離譜就行。」
對於藥店藥品擺放的潛規則,朱建元表示以前從未注意過,以為擺在顯眼位置的都是常用藥。而對他的這種看法,許多市民都持相同態度。
業內人士 利益鏈條導致怪象產生曾經在藥店工作過的李女士透露,藥店的主要利潤來自高價藥品,低價藥品基本不賺什麼錢。
「比如,一盒20多元的感冒藥,我可以拿到3元甚至更高的提成,而一盒1.2元的感冒藥,沒什麼賺頭。」李女士說。
她說,事實上,店裡的銷售人員工資是由底薪加提成構成的,貴的藥提成高,便宜的藥提成低。
「我一個月工資大約3000元左右,底薪只有1100元。所以推銷的時候自然推薦貴的了。有的新來的店員,顧客要什麼就賣什麼,自己不主動推銷,還會被老闆扣錢」。
此外,店員也抓住了消費者的心態:一分價錢一分貨,貴的藥見效快,「現在人上班那麼緊張,生病了肯定希望快點兒好。」
李女士強調,現在買藥一般都是刷醫保卡,就如朱建元所說,大多數人對藥價不是非常在意,因此銷售人員正是抓住了這一點,才將貴藥擺在顯眼處,並拼命推薦貴藥。
就這樣,藥店希望儘可能多地賺取利潤,藥品推銷員希望儘可能多地賺取提成,買藥的人希望買貴的藥能儘可能快地讓病好起來,三方的不同需求促成了藥店藥品擺放「高貴低賤
」怪象的產生。 網友 呼喚藥品管理制度「站起來」自治區人民醫院藥劑科工作人員介紹,藥店藥品的擺放,在營銷學裡是一種銷售手段,人們進入藥店後,視線範圍內第一印象深刻的東西,會影響到他們的選擇和判斷,甚至激發消費衝動。不僅是藥店,一般的超市、賣場等也是如此。
網友「CCDD」表示,對消費者來說,蹲下買藥似乎成了一種具有可操作性並且「合理」的解決方式。在醫生收回扣、醫院高藥價和藥店有目的擺藥的「圍追堵截」中,蹲下買藥這種醫患矛盾形成的產物,似乎已成為消費者「最後的反抗」。希望醫生、有關部門、消費者一起努力,形成良好互動關係,「蹲下買藥」的尷尬事才會得到合理的解決。
網友汪昌蓮呼喚:消費者買藥「蹲下來」,藥物管理制度理應「站起來」。要大力推進醫改,減少藥品流通的中間環節,在合理確定生產環節利潤水平的基礎上,統一制定零售價。(記者劉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