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班學生,總有那麼幾個回答問題時聲音比較小的,他們既有不自信的,因為對自己的答案沒把握,恐怕說錯了,其他同學嘲笑,也有膽量小的,雖然會,但是不敢大聲回答。
相信很多老師都遇到過這樣的學生,我也是曾經無論怎樣啟發、引導、鼓勵他們大聲讀書、回答問題,但往往是沒有什麼效果,對此我感到有些束手無策。不過這個問題,我一直在想:怎麼才能改變學生不敢大聲讀書、大聲回答問題的狀況?
通過對幾屆學生分別採用不同但類似的活動,取得的效果基本上是一樣的。這裡單說其中的一種——講故事。
講故事的方法不但鍛鍊了學生的膽量,而且鍛鍊了學生的語言組織、表達能力,以及閱讀理解能力,還提高了學生看書的質量——讀有所獲。
講故事的具體做法是:每周一三五的語文課,用三到五分鐘的時間,由一位學生在自己的座位上,講一個自己看過的故事。學生講時,要儘量用自己的語言,不能背誦。
每一個學生什麼時候講,首先是自願報名,根據報名先後排序,不敢報名的學生,由老師安排講故事的時間。當這一次的學生講完故事之後,然後提醒下一次講故事的學生。
每一次每一個學生講完之後,全班學生都給予掌聲鼓勵,讓講故事的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快樂,克服心理上的壓力。
第二次再輪到的時候,每個學生都要到講臺上講故事。這一點要求也是在整個活動開始之前都對學生說明了得,為的是讓學生有心理準備。
由於有了大膽的學生帶領,也由於已經排好了順序,那些膽小的學生既有榜樣,也有壓力,當輪到他們講故事的時候,他們也不得不講。其實很多的時候,不光是學生,成人也是一樣,沒有什麼逼他一下,他自己過不了心理上的那一關。其實當他們突破了自己的心理界限的時候,品嘗到自己也可以的時候,發現其實原來自己「怕」的事情,並沒有那麼可怕,原來自己可以做得很好,所以逐漸有了信心和興趣。
其中特別明顯的是一位女生,在進行講故事的活動之前,她幾乎沒有舉手回答過問題,即使有的時候她對自己的答案很有把握,也不敢回答,當我看出來她想舉手而又不敢舉手回答的時候,我指明讓她回答,她卻仍然不敢回答。而在進行了一個學期的講故事活動之後,她舉手回答問題的次數漸漸多了。
一年之後,她上了初中,春節後的一天在路上遇見她,她熱情地給我打招呼。沒想到她對我說的第二句話就是,「老師,我們班舉行元旦晚會的時候,我是主持人」,說這話時,她一臉的自豪。「是嗎,你太厲害了。」我有些意外。「老師,謝謝您,是您讓我變得這麼大膽。」她高興地說。
學生的膽量可以改變,關鍵是老師要積極地想辦法去改變,不要聽之任之,不思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