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最新研究:加勒比地區在歐洲人到達前已歷經兩次移民潮

2021-01-09 中國新聞網

國際最新研究:加勒比地區在歐洲人到達前已歷經兩次移民潮

中新網北京12月24日電 (記者 孫自法)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篇遺傳學研究論文稱,在歐洲人到達加勒比地區之前,已有人類在兩次大的移民潮中定居於此。該研究詳細分析了古代加勒比人口的歷史,發現這些土著居民的後裔今天仍然生活在加勒比地區。

該論文指出,從人類第一次在加勒比地區定居到500年前左右歐洲人到來,關於這段歷史,人們知道的相對較少。

論文通訊作者、美國哈佛醫學院戴維·賴希(David Reich)及其同事,通過分析174名生活在大約3000年至400年前加勒比地區的古代個體的基因組,並利用這些數據和其他公開的數據來研究古代人口的規模和遷移情況。

他們研究發現,大約在3000年前,加勒比地區已經有來自中美洲或南美洲北部的人定居,並帶來了石器技術。這些人的基因基本上被第二波移民所取代,後者從南美洲東北部經小安的列斯群島進入大安的列斯群島,至少在1700年前到達加勒比地區。這些後來的人帶來了自己的文化,其特點是陶瓷的應用和農業經濟。

論文作者表示,早先的估計表明,在歐洲殖民化之前,有幾十萬或幾百萬人生活在加勒比地區,但是最新這項研究表明,總體人口規模要小得多,只有幾萬人,他們的遺傳保留至今:因為生活在加勒比某些地區的人攜帶有來自與歐洲人接觸前的土著居民的基因序列,以及來自歐洲移民和跨大西洋奴隸貿易期間被帶到該地區的非洲人的DNA。(完)

相關焦點

  • 加勒比史上經歷過兩次移民潮
    古加勒比地區曾有過兩次移民潮。 圖片來源:unsplash 一項新研究顯示,在歐洲人到達加勒比地區之前,已有人類在兩次大的移民潮中在此定居。這項研究詳細地分析了古代加勒比人口的歷史,發現這些土著居民的後裔今天仍然生活在加勒比地區。相關論文12月24日刊登於《自然》。  從人類第一次在加勒比地區定居到約500年前歐洲人到來,關於這段歷史,人們知道的相對較少。
  • 研究人員揭示與外界接觸前的加勒比地區遺傳史
    研究人員揭示與外界接觸前的加勒比地區遺傳史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25 15:29:39 美國哈佛醫學院David Reich等研究人員合作揭示與外界接觸前的加勒比地區遺傳史。
  • 最新研究:美洲原住民對玻里尼西亞人影響比歐洲早500多年
    玻里尼西亞人的基因起源可追溯至太平洋和美洲的多個地區,是起源多樣的人群。(圖片來自Ruben Ramos-Mendoza)供圖中新網北京7月9日電 (記者 孫自法)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篇人類演化研究論文提出了新的證據,證明美洲與遙遠的玻里尼西亞東部之間在兩地的史前時代即有航海接觸,意味著美洲原住民早在歐洲人到達玻里尼西亞之前500多年,便對當地人口產生了基因和文化上的影響。
  • 香港人掀起移民潮!您呢?
    最近一周以來因為國家法令的關係導致香港人掀起移民潮。據香港移民業者表示,現在香港人申請海外移民,比1997年香港回歸前夕的移民潮還要洶湧,甚至誇張地形容香港人現在「雞飛狗跳」。我們不談論國家大事,但香港人掀起移民潮背後的含義,不論是移民需求,或是將資產放置在香港,值得還在考慮是否移民的朋友們慎重思考!
  • 情節並沒那麼曲折:古代DNA重述加勒比原始居民故事
    據外媒報導,一項刊登在《自然》的新研究通過將幾十年的考古工作跟先進的遺傳技術的結合讓加勒比原始島民的歷史變得更加突出。由哈佛醫學院的 David Reich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對263個體的基因組進行了分析,這是迄今為止在美洲進行的最大規模的古人類DNA研究。
  • DNA研究顯示,加勒比海地區最早的居民可能在2500年前就已消失
    考古學家一直在研究這些勇敢的水手的來源和活動情況。現在,根據從古代加勒比居民骨骼中收集的遺傳物質,考古學家終於揭開了這座熱帶群島不為人知的歷史。 令人驚訝的是,大部分加勒比地區原住民可能被新到的南美洲移民消滅了,比1492年西班牙人的入侵要早一千年。而且,西班牙人抵達美洲時,波多黎各和伊斯帕尼奧拉等島嶼的原住民人口數量比之前以為的要少得多。
  • DNA述說首批加勒比居民的曲折故事
    近日,美國哈佛醫學院(HMS)研究人員David Reich領導的國際研究團隊完成了迄今為止美洲最大規模的古人類DNA研究。相關論文於當地時間12月23日發表在《自然》雜誌上。他們對兩個相隔數千年的族群進行遺傳學分析,追溯了加勒比海地區的兩次主要遷徙潮,揭示了群島居民的流動狀況。
  • 中國跑到加勒比地區監控美國人?
    近日,一個自稱是華盛頓州前行動網路安全主管,名叫嘉利·米勒的人表示,中國利用加勒比地區手機網絡,通過電信運營商鎖定、追蹤及攔截美國手機用戶的信息。這一爆料迅速被西方媒體捕捉,成為指控中國對美網絡威脅的「新證據」。美國在涉及安全的問題上歷來撒謊成性,無所不用其極。
  •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建議東加勒比國家試用央行數字貨幣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認為,以區塊鏈為基礎的數字貨幣將提高東加勒比貨幣聯盟(ECCU)的資源和能力,該地區包括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聖露西亞、安圭拉、安地卡及巴布達、多米尼加、格瑞那達、聖文森及格瑞那丁。
  • 中國跑到加勒比地區監控美國人?
    近日,一個自稱是華盛頓州前行動網路安全主管,名叫嘉利·米勒的人表示,中國利用加勒比地區手機網絡,通過電信運營商鎖定、追蹤及攔截美國手機用戶的信息。這一爆料迅速被西方媒體捕捉,成為指控中國對美網絡威脅的「新證據」。美國在涉及安全的問題上歷來撒謊成性,無所不用其極。
  • 「高門檻」能否攔住富人移民潮?
    這意味著,在美國以外地區擁有高額金融資產的部分華人和中國移民,需要在申報的同時,繳納較高的稅金。    法國政府剛提出的移民規定讓移民法國變得更加困難。現在要獲得法國公民身份,不僅需要有更高的法語水平,且必須宣誓忠於「法國價值」。    2011年12月6日起,申請加拿大魁北克省的技術移民也必須遞交法語成績和雅思成績,語言成為現在橫亙在移民大軍面前的獨木橋。
  • 歷史上美國的第一次大規模移民潮的由來!
    在歷史上,美國自1776年成立之初,就是個移民國家,而我們今天要說的是美國的第一次大規模移民潮的由來!1845年收到真菌災害的收成是10月-11月,國家東部較為富庶的地區遭受的打擊最為嚴重,從那裡,病害向西部蔓延。整株整株的幼苗還沒等到收穫就腐爛了,家家戶戶一年的儲備喪失殆盡。19世紀40年代的歐洲依然篤信宗教,在那裡,人們試圖使天主教和地質學、植物學或經濟學等新興科學統一起來,像馬鈴薯病這樣的災害,反映了《聖經》中的饑荒觀,只能引起帶有宗教色彩的歧視言論。
  • 拉美和加勒比經濟委員會預測加勒比地區經濟2020年萎縮7.9%,2021年...
    據聯合國拉美和加勒比經濟委員會(ECLAC)12月16日發布的最新年度報告《拉美和加勒比2020年經濟回顧》,預測2020年拉美和加勒比地區經濟將萎縮7.7%,2021年有望恢復性增長3.7%,地區經濟要恢復到疫情前GDP水平至少要到2024年。
  • 加勒比地區的性生活
    轉載請在文首按以下格式標註,否則視為侵權:來源:總編輯茶館 作者:洛藝嘉那女人白了我一眼:「他爸爸給錢了,我就給他買禮物。那兩個,爸爸沒給錢,我自然不給他們買。」原來,這三個孩子,三個爸。三個孩子在家,她竟然連1塊5都沒有?!這日子你能想像嗎?三個孩子,三個父親,都跑了。聽說女人懷孕,這裡很多男人的第一反應就是:跑。  有教養的還告訴孩子,誰是你爸,誰是什麼親戚。很多人不說。孩子長大了,與他們發生關係的人,可能是親戚,生的孩子就是傻子。加勒比地區,傻子很多。在巴貝多,除了公立的伊莉莎白女王醫院,最大的醫院,就是精神病院。
  • 拉加經委會預計今年拉美和加勒比地區經濟萎縮5.3%
    新華社聖地牙哥4月21日電(記者尹南 張笑然)聯合國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經濟委員會(拉加經委會)執行秘書阿莉西亞·巴爾塞納21日表示,新冠疫情將令拉美和加勒比地區經濟陷入史上最嚴重衰退,預計今年該地區經濟將萎縮5.3%。
  • 國際最新研究:南極洲無人類幹擾地區不到32%且不斷下降
    中新網北京7月16日電 (記者 孫自法)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篇評估南極洲荒原的生態學研究論文警告,南極洲無人類幹擾的地區不到32%,而隨著人類活動的增加,這個數字在不斷下降。該研究發現,雖然99.6%的南極洲可被視為荒原(相對未受幹擾的環境),但是荒原包含的生物多樣性並不高。論文稱,南極洲位置偏遠,但是它面臨的來自人類活動的壓力卻越來越大,包括科考、基建和旅遊。南極洲的荒原總面積仍未可知,荒原佔了南極洲多少的生物多樣性也未可知。
  • 皇家加勒比暫停部分海外郵輪航線至4月底
    皇家加勒比暫停部分海外郵輪航線至4月底 出處:北京商報
  • 史前歐洲的迷團:是智人消滅了歐洲土著尼安德特人嗎?
    那麼有人會問歐洲之前沒有土著人嗎?還真有,這部分人群在舊石器時代以狩獵採集為生。有人認為掌握農業和金屬冶煉的中東人群進入歐洲後,他們憑藉農業技術的優勢很快取代原來的人群。有些甚至套用一些比較火的觀點,就說老歐洲人直接被新歐洲人利用先進技術全部屠殺了。那麼事實真如傳言猜測的那樣嗎?我們根據近些年來的最新研究成果重新整理下,看看到底發生了什麼?
  • 報告稱疫情嚴重影響拉美和加勒比地區就業
    新華社聖地牙哥5月22日電(記者尹南 張笑然)聯合國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經濟委員會(拉加經委會)同國際勞工組織21日聯合發布報告說,新冠疫情將嚴重影響拉美和加勒比地區就業形勢,今年該地區失業率預計將升至11.5%。
  • 第三世界毒品史研究的興起與國際禁毒史研究的全球轉向
    2006年12月11日,墨西哥前總統卡爾德龍發動了遙遙無期的毒品戰爭,截至2010年9月,墨西哥毒品戰爭造成了2.8萬人死亡。而拉美其他地區、中亞、非洲黑三角和東南亞等廣大亞非拉地區的毒品態勢亦嚴峻至極,種種現實使得許多毒品史學家反思過去的治史範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