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死君:細心的影迷可能會發現,我們在前幾天發布的【看電影看到死年度十佳】裡,將《小丑》和《馬丁·伊登》這兩部電影排在了一起,分別位列第八和第九。有趣的是,它倆在去年的威尼斯電影節上就已然經歷過一場表演上的較量。
猶記得,當《小丑》奪得金獅大獎的那一刻,很多影迷在慶賀之餘,也為傑昆·菲尼克斯沒能拿到影帝而深感惋惜。這屆威尼斯最佳男主角的榮譽,最終頒給了《馬丁·伊登》,花落80後義大利男演員盧卡·馬裡內利之手。
盧卡·馬裡內利憑藉《馬丁·伊登》拿下威尼斯影帝
因此,整整半年來,我們最常聽到的說法是,如果一部電影能同時拿兩個獎,這座影帝獎盃肯定會頒給傑昆·菲尼克斯,而根本輪不到《馬丁·伊登》。
時至今日,隨著《小丑》和《馬丁·伊登》這兩部電影被更多影迷看到,才終於有人後知後覺地讚嘆起威尼斯當時的選擇。
相比《小丑》中用靈魂演戲的傑昆·菲尼克斯,盧卡·馬裡內利在影片《馬丁·伊登》中的演技也絲毫不遜色;可以說,他真的是憑實力拿下的影帝。簡言之,《小丑》輸得並不冤。
作者| Pincent
公號| 看電影看到死
影片《馬丁·伊登》改編自傑克·倫敦的同名小說。講述底層水手馬丁·伊登愛上了上流社會的富家小姐伊琳娜,在愛情的激勵下努力追求寫作事業,最終成為知名作家。但在他登上上流社會的頂峰之後,忽然發現一切都是空虛一場,精神上的折磨無法消除,最後孤身一人走向大海。
1.檔案影像資料的獨特運用
影片開場不到三分鐘,就用到一段檔案資料影像,畫面上是行進的火車和上街遊行的人群,用以表達男主角馬丁·伊登願意用寫作來對抗比自己更為強大的世界的雄心壯志。
影片中也引用了不少義大利老電影的段落來展示馬丁的內心世界。比如用人物特寫片段來幫助描繪馬丁的情緒,用伊琳娜面對鏡頭讀信的方式描繪兩人對未來充滿希望的浪漫時刻。
因為男主的出身是一名水手,導演便選擇在開頭20分鐘,用行進中的一艘帆船來象徵馬丁內心的志向。而在電影中後段的位置,導演又用這艘帆船的沉沒影像作為時間上的轉換;沉船影像出現的呢一刻,也正是馬丁內心最失落的時刻,他的摯友離開人世,而愛人將自己拒之門外。
這種用影像資料來刻畫人物內心活動的敘事方式,既是導演皮耶特羅·馬切羅對他的前作劇情類紀錄片《遺失與美好》的手法延續,同時也非常符合傑克·倫敦原著中對男主角大量內心描寫的處理方式,並且為影片增添了不少詩意。
2.不斷走向觀眾、最終卻遠離的馬丁·伊登
影片《馬丁·伊登》前半部分,有多處鏡頭展現男主馬丁·伊登獨自一人朝著鏡頭前的觀眾走來。不妨讓我們來捋一捋。
第一段是馬丁在受到伊琳娜的激勵之後,雄心滿懷地回家告訴姐夫一家好消息;第二段則是以旁白的方式呈現馬丁出海時寫給伊琳娜的信;
第三段是馬丁出海回來,開始準備認真地追求寫作事業;第四段是馬丁在事業追求問題上跟姐夫鬧掰之後,從家裡搬出來。
值得注意的是,在家族宴會上馬丁遇到了亦師亦友的魯斯·布裡森登,從而影片中第一次出現兩人朝前走來的鏡頭;
第五段是馬丁在寫作事業上遭受不順,為了生活,他在農場工作賺錢,還受到病痛的打擊;第六段是馬丁拿著酒瓶朝觀眾走來,這也是他生命中最悲痛的時刻之一,遭受了摯友離世的打擊,只剩下他獨自一人。
而第七段是在裝修華麗的住宅裡,觀眾隨著多年以後的馬丁·伊登,走入他獲得世俗成功後的所謂上流生活。
然而,影片在最後半小時進入了新的時間線。很多觀眾對這部電影評價不高,可能就是因為無法適應人物身上突然發生的這種巨大變化。但其實,男主角盧卡·馬裡內利的表演非常出色地呈現出了這種反差。
正是從這裡開始,一個又一個背對著觀眾「離去」的鏡頭在某種意義上成為主角。女二開始遠離馬丁·伊登日漸空虛的生活,而馬丁也漸漸遠離了曾經幫助過自己的朋友。
在成名後,馬丁發現一切只是虛空一場,他甚至在曾經熟悉的碼頭遇見了年輕時滿懷抱負的自己。然而,那個自己早已遠去,甚至頭也不回地從樹林小路中消失不見。
也許馬丁的內心深處還保留著一部分當年的自己,但周圍所有的一切都改變了。他曾經關心的人和事都已然失去了最初的模樣,這讓他痛苦到無法忍受。最終,馬丁唯有背對著觀眾,向著大海盡頭的落日走去。這種真實、殘酷的感覺,不正是現實生活本來的面貌嗎?
3.跳出階級,批判極端個人主義
世人往往習慣於用階級去套用人性;因此,用階級框架來看待馬丁·伊登與愛人伊琳娜的關係也無可厚非。但其實,對他們從相愛到決裂這整個過程的解讀,並非只能局限在階級層面。
對於馬丁·伊登而言,伊琳娜就像一個夢。這個夢激勵了他的成功;但最終也因為無法完全企及這個夢,而導致馬丁的滅亡。
馬丁最初對伊琳娜的瘋狂追求,也是馬丁對自我內心中理解的完美靈魂的追求。這種追求,就像是我們曾經對這個世界單純美好的期許,但卻並不了解現實中其實存在著很多的局限與枷鎖。要知道,唯有坦然接受愛人的缺陷,才能真正擁有超越自我和世俗的愛情。
相較於階級差異,更是世俗的成功和極端的個人主義才導致這場悲劇。或許,「馬丁·伊登這位作者並不存在,他只是你想像力的產物」。對自我價值的懷疑,對生存意義的思索,加上夢想的幻滅和現實的欺騙,這些日益折磨著馬丁·伊登,而死亡也許才是唯一的解脫。
追根溯源,原著作者傑克·倫敦向來信奉社會達爾文主義,他也是社會主義的忠實支持者,他的思想曾經受到馬克思、斯賓賽等人的影響。顯然,《馬丁·伊登》這個文本其實是傑克·倫敦對極端個人主義的批判。
馬丁·伊登在電影裡宣稱,「人類一直以來都是奴隸」。他始終信仰著進化法則:優勝劣汰、適者生存,他還呼喚「不能只關注集體,得相信個人」。
現實中,傑克·倫敦也希望自己能成為拯救墮落世界的強者。在當時社會歷史環境的影響下,他的思想信仰開始日益複雜且相互矛盾;直到晚年,都一直在遭受著巨大的精神壓力。
4.當下時代的現代寓言——美國夢的破滅
無論是原著小說還是電影版,都讓我們看到了《馬丁·伊登》這個文本中所被傾注的當下寓言性。換句話說,這是一個能夠超越時代的經典文本,即便它所講述的故事看似久遠,但骨子裡卻具有濃厚的現實主義風格調。
影史經典《美國往事》中就曾出現《馬丁·伊登》這本書
與此同時,這個文本看似是為馬丁·伊登作的傳,但顯然也帶有原著作者傑克·倫敦個人的半自傳屬性。傑克·倫敦出身於破產的貧農家庭,自幼從事體力勞動,年輕時也當過水手,後來在各地四處流浪。
美國作家傑克·倫敦
正是這頗為坎坷的生活經歷,為傑克·倫敦提供了創作靈感。他的作品中往往都在表達著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挑戰,在成名之後也如馬丁·伊登那般陷入極端和空虛之中,並於40歲時用嗎啡自殺身亡。了解傑克·倫敦的人生經歷,也有助於理解馬丁·伊登在結局投入大海的選擇。
傑克·倫敦和馬丁·伊登的經歷,原本都是可以被稱為勵志故事的。除了擁有極高的文學天賦,他們也具有倔強不屈、不向命運臣服的品格。而他們筆下的作品,往往有著粗獷、真實、犀利的特質。像這樣的講述底層人物通過努力取得世俗成功的奮鬥故事,其實可以被講得很正能量。
但正如我們所看過的那些關於「美國夢破滅」的作品一樣,這樣的故事固然能在一開始讓觀眾感到非常振奮,但最終也難免會為主人公在成功後深陷迷茫而感到悲傷。
無論從哪個層面來看,《馬丁·伊登》都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除了可服務於當代的故事文本,影片在視聽語言上則兼具古典感和現代感。一方面,它是用16毫米膠片拍攝,具有絕美的古典影像質感;另一方面,影片中對強節奏感現代音樂的使用,及主觀鏡頭的運用等,又呈現出一種自由感。
整體而言,這是一部具備現代特質和古典美學的電影。攝影臻美,仿佛電影跨越了時空,而觀眾沉浸在那夕陽裡。「雲和太陽」,不過是馬丁·伊登最好懂的文字了。
作者| Pincent;公號| 看電影看到死
編輯| 騎屋頂少年;轉載請註明出處
【 近 期 熱 文 】
電影是藝術的最後一口氣
Watch Movies Till The Last Breath
名人薦片|迷顏|電影節|花園|吉光片羽
紙上馬戲團|影人紀念日|鯨魚放映室
合作投稿 | kdykds@163.com;微信 | kdyk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