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DC宇宙中,「小丑」是最具魅力的反派之一。在諾蘭足以「封神」的《蝙蝠俠前傳:黑暗騎士》中,希斯·萊傑塑造的小丑一出場便驚豔了世人,小丑代表了純粹惡,熟諳人性、善於操縱人心的他成為了蝙蝠俠一生的宿敵。
希斯·萊傑也憑這個角色,一舉奪得了第8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配角。
似乎希斯·萊傑之後,再無小丑。
傑瑞德·萊託在《自殺小隊》中挑戰了這個角色,可惜即便他為了這個角色做出巨大犧牲,在影片經過諸多刪減之後,他塑造的小丑並沒有讓人印象深刻。
在聽到亞瑟·弗萊克要再次挑戰「小丑」,並且該影片將由以《宿醉》成名的託德·菲利普斯自編自導,且作為一部獨立於DC宇宙的影片出現,人們再次燃起了興趣。畢竟這次小丑成了絕對主角,蝙蝠俠淪為了背景與陪襯。
幸運的是,這次的嘗試可謂是既贏得了滿堂彩,又賺得了盆滿缽滿,讓華納笑出聲來。
豆瓣9.0分,IMBD8.8,獲得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最佳影片的肯定,成為首部獲得三大電影節最佳影片的漫改電影,《小丑》創造了歷史。
全球票房已經超過10億美元,而製作成本僅為6250萬美元,《小丑》的票房表現絕對值得稱讚。
一句話介紹該片。《小丑》講了一個掙扎著生活的底層人怎樣一步步走上癲狂犯罪之路的故事。
作為一名在司法機關工作的法律人,我一向反感把一切問題都歸結於社會,更反對把違法犯罪與個人遭遇社會不公聯繫起來,我一直堅持認為別人有錯也不是你犯罪的理由。
所以,我本應反感這樣一部揭露犯罪分子走向邪惡,有為犯罪分子開脫嫌疑的電影。
實際上,看過電影,我並沒有過多討厭這部《小丑》。
為什麼?因為這部電影不帶立場。它只是描述這麼一個故事,不渲染情緒,不製造悲情。將鏡頭對準一個普通卑微的人,這類人曾對這個世界存有善念,也曾對明天充滿希望,只可惜現實讓他們徹底沉淪。
我們不拍,這類人就不存在了嗎?只有關注他們,及時勸導、預防,才能避免悲劇發生。
故事或者說悲劇是如何開始的呢?
亞瑟·弗萊克在扮演小丑,為商家做宣傳、表演節目逗孩子,但他一直幻想著能夠登上舞臺,成為一名喜劇演員。所以,他和他的母親佩妮都喜歡看一檔脫口秀節目《莫瑞•富蘭克林現場秀》。
影片一開始,在街頭表演的亞瑟·弗萊克遭遇了不良青年的戲弄,他被搶走了廣告牌,亞瑟·弗萊克穿著大頭鞋艱難地去追三人,其他人在袖手旁觀,無論亞瑟喊的聲音多麼迫切,沒有人幫他。想要奪回的廣告牌最終砸在了亞瑟身上,他摔倒在地,被三人輪番毆打。
在更衣室,亞瑟·弗萊克獨自擦拭身上的傷口。同事蘭道給了亞瑟一把槍讓其防身,溫情時光很快被老闆的責罵打斷。
在因為工作被無故戲弄毆打之後,外人沒有施以援手,自己的老闆也毫無同情。亞瑟的心沉入了湖底。
即便這一天如此的糟糕,亞瑟·弗萊克在回到家之前還是打起了精神,在母親面前,他說自己一切都好。
亞瑟·弗萊克悉心照顧自己的母親,在他心底,他認為這種行為應該得到讚許,所以,下一刻,出現了他被莫瑞請上臺,眾人為他鼓掌的情景。
這是他的第一次出現幻覺。實際上,一開始我以為這是真實發生的,後來發現並不是,在邀請他上節目之前,莫瑞並沒有見過他。
亞瑟·弗萊克患有精神類疾病,他無法控制自己的大笑,這讓他成為一個被人排斥的異類。
同樣,他的母親佩妮也深受精神病的困擾。
《小丑》中出現了蝙蝠俠,亞瑟·弗萊克從母親的信中意外發現了他的身世之謎,他是託馬斯•韋恩的私生子,這也是母親為什麼一直期待託馬斯•韋恩能夠給她回信的真正原因。
亞瑟·弗萊克去了韋恩莊園,見到了還不是蝙蝠俠的布魯斯•韋恩和管家阿爾弗雷德。編劇給我們開了一個巨大的玩笑,小丑與蝙蝠俠這對宿敵居然是同父異母的親兄弟?
可惜,真相總是殘酷的。
回應他的是託馬斯•韋恩一擊重拳。他無法得到想要的親情,也無法改變眼前毫無亮色的生活。
在阿卡姆精神病院,亞瑟·弗萊克從工作人員手中搶走了母親的病例檔案,最終發現了不願相信的真相,佩妮有妄想症,而自己是被領養的,還遭受過嚴重的虐待。他的不受控制的大笑,這種一直困擾他的病來自母親的傷害。
他一直相依為命的母親實際上是造成他一生悲劇的幕後真兇,而莫瑞邀請他登臺只不過是為了將他作為反例嘲諷,生活、事業全部崩盤,這一切終於壓倒了他,讓亞瑟·弗萊克成為了小丑。
在影片的一開始,被毆打之後,亞瑟·弗萊克問心理醫生:「只是我如此,還是說這世界變得更加瘋狂了?」
他不明白自己為什麼遭受這些。
在他在列車上遭人毆打之後,他憤起殺人,發現自己並沒有太多內疚感。
他的心從那一刻起開始失衡,既然忍受得不到幸福,不如起來反抗。病的不是自己,是這個社會。
他做對了嗎?並不是,影片並沒有為亞瑟·弗萊克殺人尋找正當性。
我們在莫瑞與亞瑟·弗萊克的辯論中可以得到答案。莫瑞在上一期節目中無情地嘲諷了亞瑟·弗萊克的表演,顯示了他作為成功者的無禮與傲慢,但在亞瑟·弗萊克當眾承認自己是殺害三名青年的兇手之時,莫奈痛斥了亞瑟的殘暴,那一刻,莫奈表現得像個英雄。
他知道激怒亞瑟·弗萊克的後果,但在大是大非面前,莫瑞做了他覺得自己應該做的事。
《小丑》這部電影並不是為犯罪尋找藉口,而是冷靜地展示犯罪者成為犯罪者的悲劇,暴力來自於委屈、仇恨,又只能帶來毀滅。
亞瑟·弗萊克殺的不何嘗不是可憐之人?他的同事蘭道、佩妮,哪個又有非死不可的理由?影片並沒有把亞瑟·弗萊克屠殺對象妖魔化,也就不是為亞瑟·弗萊克開罪,這與個別媒體用主觀詞彙渲染張扣扣殺人的悲情完全不同。
殺死討厭的人並不能讓這個世界變得美好,亞瑟·弗萊克成為小丑是一場徹頭徹尾的悲劇,在屠殺別人的同時,他也殺死了本應更好的自己。
這檔「惡魔誕生記」,冷峻、寫實,看了讓人難以承受。我們要做的,是如何避免讓別人成為這樣的人。
一切暴虐的歡愉,終將以暴虐終結。
小丑一直呆在了阿卡姆精神病院,這是他應得的報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