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對於美漫界而言,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年份。
在這一年,DC漫畫連載更新了《蝙蝠俠:致命笑話》的篇章故事。
在這個篇章故事中,小丑從一個只是蝙蝠俠的對手,成為了一個極具爭議的反派角色,並且成為DC漫迷眼中,最具魅力的反派,沒有之一。
但是對於創作者莫爾而言,則更像是一次不小心的失誤,從而在美漫引起的蝴蝶效應,從而導致了美漫在創作方向上的迷失。
「原來的想法是,將《致命笑話》當做是解放漫畫創作的作品,但沒想到,卻成為了漫畫發展的阻礙,時至今日,漫畫失去了它該有的模樣。」
而在24年過後,美國科洛拉多州,奧羅拉市16世紀的電影院,在《蝙蝠俠3:黑暗騎士崛起》首映場,發生了駭人聽聞的小丑槍擊案。
此次案件,造成了12人死亡,50人受傷。
尤其嫌疑人詹姆斯全身的打扮,很難不讓人聯想到前作《黑暗騎士》當中的反派角色「小丑」,並且其本身所擁有的博士學位,就更加引起爭議。
以至於在這場槍擊案過去7年後,在電影《小丑》上映之前,還引發了巨大爭議。
導演在拍攝電影的時候,是否會考慮到作品的現實屬性,對現實生活所造成的影響?
而電影創作與現實生活之間的關係,又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
電影《小丑》有多高的榮譽,就有多大的爭議。
毀譽參半放在電影《小丑》的身上,應該是再合適不過。電影通過講述社會底層人亞瑟,飽受歧視,以及種種不公平待遇後,徹底黑化,走向犯罪的道路。
認可這部電影的人認為:電影聚焦並真實地反映了,在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的今天,導致的階級矛盾的不可調和。
而不認可這部電影的人則是認為:電影更像是一部犯罪指導手冊,並且存在為這種犯罪暴力行為開脫,找尋悲情理由的可能。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有過這樣的說法:電影以及其他形式的藝術作品,並不可能百分百還原現實,能夠做到的只是對現實的高度模仿。
而電影以及其他形式的藝術作品,最大的作用,就是打開一個討論的空間,讓原本簡單的、沒人注意到的意象和現實,放到人們眼前,從而讓人們關注並進行討論和反思,以此敦促現實的發展。
不能排除有人在觀看電影過後,產生與小丑感同身受的感覺,吶喊著「都是世界的錯!」的中二口號,從而模仿他的犯罪行為的可能。
但事實上,將社會上的模仿性犯罪的歸責到電影以及藝術作品,並給予創作者道德上的譴責的行為,對於創作者本身而言,是十分不公平的。
因為如果創作者在作品完成之後,還需要思考觀眾在觀賞過後可能遭遇的意外情況,以及道德困擾,那麼就不會再有任何具備藝術價值的作品被創造出來。
通俗來說,就是如果一把刀在製造出來之後,當這把刀成為傷人利器,而生產商還會被追究法律責任的時候,那麼便不再會有任何刀具被生產出來。
電影創作者的追求
電影作為年輕且流行的藝術形態,相比起雕塑、文學和喜劇等藝術形態,具備更全面的表達方式和更大的影響力。
但電影創作的根本,也是需要文本故事來支撐的。
所以,目前在電影製作上,要麼就是從其他藝術作品當中尋找優質內容,將之改編成為電影作品。
這種方式,最大的優點就是,內容源經過了考驗,有了一定的口碑,但缺點就是,其他藝術作品數量龐大,且有曲高和寡的屬性,改編難度較大;
而另一方式,就是採取當下流行的熱門IP,進行改編,這樣的有點就是有著龐大的人氣加持,但缺點同樣也是來自這複雜的人群的眾口難調。
而大部分觀眾目前對於電影的解讀,沒有專業影評人或者審美愛好者,對於電影的拍攝手法、鏡頭移動和變換轉場等等都有著自己的要求。
也沒有學院派對於電影的解析要求,對電影的主題反映出的價值觀進行討論,即使是一部單純的好萊塢打怪電影,或者是超級英雄電影。(自己懟自己?)
對於學院派而言,一定要從電影中得到一些什麼,哪怕是形而上的意義,否則,你看這部電影幹嘛?
大部分觀眾對於電影的追求,就是劇情是否足夠吸引我觀看下去?視覺特效絢爛與否?最終的反轉是否出乎意料,能讓他們不經思考地一句「我的天」脫口而出!
典型的例子,在以英雄內戰為題材的電影《蝙蝠俠大戰超人》和《美國隊長3:內戰》當中涉及到的政府與自由的問題,而大部分觀眾的關注點,也只停留在蝙蝠俠和超人、鋼鐵俠和美國隊長的理念分歧而已。
甚至《美國隊長3》最大的爭議,就是美國隊長是否應該介入鋼鐵俠對冬兵的復仇中?冬兵是否應該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從而向鋼鐵俠道歉等等。
在這一點看來,電影創作既具有它的社會屬性,但又不具備絕對的現實屬性。
電影的主觀性與客觀性
因為電影在創作的時候,是電影創作者的主觀產物,但當電影拍攝完成上映之後,它又是客觀的存在,就不再受到創作者的主觀影響。
所以,在電影《小丑》10月宣布參加威尼斯電影節主單元獎項競逐之時,早在8月的時候,美國本土的德州埃爾帕索市和俄亥俄州代頓市,幾乎是同一時間發生了槍擊案。
很難不讓人想到在2012年所發生的「小丑槍擊案」,尤其是埃爾帕索市的作案人克盧修斯的性格,與《小丑》的主人公亞瑟有著類似的地方。
作案人克盧修斯以前的鄰居雷·安·洛卡肖這樣形容克盧修斯:「非常孤僻,非常冷漠」,是一個「不與任何人互動」的人。
洛卡肖進一步解釋說,初高中時,他總是一個人乘坐公交車。
洛卡肖還表示,克盧修斯對參加體育運動或加入學校樂隊的孩子的評價是負面的。並且在作案前,克盧修斯還在網絡上自我宣稱是小丑。
故而這兩件槍擊案,也一度被人稱之為「小丑的瘋狂復仇」。
所以,從根本上而言,與其說是電影催生了犯罪的發生,倒不如說是在制度和教育的缺失導致了犯罪的發生。
因為在電影上映之前,犯罪就已經發生了,即使沒有電影,犯罪也依然還會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