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爾維亞《國防與安全》雜誌刊登駐塞大使陳波採訪:「全世界欠武漢...

2020-12-28 中國經濟網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3月17日訊(記者 朱曉航)2020年3月6日,駐塞爾維亞大使陳波接受塞《國防與安全》雜誌專訪,介紹中國政府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採取的防控措施和取得的成效,以及中國軍隊在抗擊疫情鬥爭中發揮的重要作用。3月13日,該雜誌將陳大使作為本期刊物封面人物,以紅色醒目大標題「全世界欠武漢人民一聲感謝」刊發了採訪內容。

  塞爾維亞《國防與安全》雜誌3月13日封面

  陳波大使表示,每一個中國人,從習近平主席到普通民眾,都投入到這場抗擊疫情的戰鬥中。中國在兩周時間內建成兩座專門醫院,快速建成32座方艙醫院,短期新增病床3萬多張,收治了幾乎所有的確診病例,並通過大數據比對、流行病學調查等多種措施,及時阻斷病毒的進一步擴散。截止3月4日,中國每天新增病例數從最高峰的15152例下降到139例,中國防控工作取得重大成效。

  陳波大使在採訪中提到,人民子弟兵再一次站在重大鬥爭的最前沿,中國人民解放軍堅決貫徹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決策部署,派遣一萬多名軍隊醫務工作者投入一線救治。全世界著名的、十天內建成的火神山醫院,由軍隊醫務工作者接收並投入使用。在臨床救治、藥物和疫苗研發、病毒檢測、病毒病原學和流行病學研究中,都有中國軍人的積極參與。中國軍隊還動用空軍及其他力量提供物資和運輸保障。

  陳波大使說,中國防控疫情的努力得到了世界衛生組織的高度讚揚。世衛組織認為,中國強有力的舉措不僅是在保護中國人民,也是在保護世界人民,為全球疫情防控贏得了寶貴時間,樹立了疫情防控工作的新標杆,全世界欠武漢一聲感謝。

  陳波大使強調,新冠肺炎病毒是全人類的敵人。在這一嚴峻形勢面前,世界更需要團結協作,守望相助。中國願同世界各國分享防控經驗,開展防控合作。面對疫情,必須採取謹慎的態度,但沒有必要恐慌,要嚴格遵守各項防控舉措,政府和每一位公民都要履行好自己的責任。相信我們最終一定能夠戰勝病毒。

  《國防與安全》雜誌聚焦國防軍事、全球安全、地緣戰略等領域,是塞爾維亞和西巴爾幹地區最具影響力的軍事安全類媒體之一。

(責任編輯:苗蘇)

相關焦點

  • ...塞爾維亞總理布爾納比奇、IT和電子政務辦公室負責人約萬諾維奇...
    2020-09-14 22:36:45來源:FX168 【塞爾維亞總理:華為是最大、最優質、最重要的合作夥伴之一】當地時間9月14日中午,塞爾維亞總理布爾納比奇、IT和電子政務辦公室負責人約萬諾維奇博士、中國駐塞大使陳波、華為西巴爾幹區域總裁李孟群等一同參加了華為數位化轉型創新中心及5G測試實驗室揭幕儀式。
  • 中國「火眼」落地貝爾格勒 塞爾維亞總理揭幕
    當地時間4月20日上午11點,塞爾維亞政府委託華大基因設計建造的貝爾格勒「火眼」國家實驗室落成儀式在塞國家臨床中心舉行。塞總理布爾納比奇、衛生部長倫查爾、貝爾格勒市市長拉多伊契奇和中國駐塞大使陳波、中國政府赴塞醫療隊、華大基因赴塞工作組等為實驗室揭幕。
  • ...中國援助塞爾維亞抗疫醫療專家組一行6人21日晚乘專機抵達塞...
    2020-03-22 10:36:13來源:FX168  【中國抗疫專家組抵達塞爾維亞】中國援助塞爾維亞抗疫醫療專家組一行6人21日晚乘專機抵達塞首都貝爾格勒,由中國政府捐贈的一批醫療物資同機抵達。
  • 言辭針鋒相對不懼敏感,法國電視臺直播中國大使採訪實錄
    綜合媒體4月21日報導,中國駐法大使盧沙野4月20日接受法國全天候電視臺BFMTV記者採訪,表示「中國什麼都不隱瞞、武漢病毒學研究所不存在任何問題」,這一採訪引發法國《費加羅報》等主流媒體紛紛關注。中國駐法國大使館21日也在網站上發布兩篇文章,公開盧沙野採訪實錄。
  • 「不要錢」的塞爾維亞「高級T-72」,中國軍工早有別樣升級方案
    言歸正傳,11月28日,塞爾維亞總統亞歷山大·武契奇,在副總理兼國防部長內博沙·斯特凡諾維奇、武裝部隊總參謀長米蘭·莫伊西洛維奇中將、俄羅斯駐塞大使亞歷山大·博燦·哈爾琴科的陪同下,視察了裝備塞爾維亞武裝部隊的T-72B1MS主戰坦克,同場還展示了塞爾維亞去年從俄接收的一批BRDM-2M輪式裝甲車。
  • 蒙眼太極拉麵:「80後」總廚陳波的一道絕活
    把陳波拉麵的場景拍下來,成了記者一年來心心念念的一件事。上周五,在陳波辦公室採訪他時,他了卻了我們的這個願望。   為了5分鐘的絕活展示,他準備了兩個小時   陳波是渝菜大師,「80後」總廚,油茶市級非遺傳承人,先後獲得中華金廚獎、中華廚藝爭霸賽特金獎、中國烹飪名師、重慶餐飲30年傑出人物等榮譽稱號。
  • 中國駐法大使:中國始終奉行防禦性國防政策
    新中國成立後,人民軍隊肩負起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的重任,堅決捍衛祖國萬裡邊疆和遼闊海空,有效應對國家安全面臨的各種威脅,有力服務和保障國家改革發展穩定大局。進入新時代,全軍深入貫徹習近平強軍思想,全面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全面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人民軍隊實現整體性革命性重塑,邁出了強軍興軍歷史性步伐。中國人民解放軍是一支愛民為民的人民之師。
  • 中國前駐日大使程永華:中日應加強合作 共同維護亞洲共同利益和安全
    原標題:中國發布丨中國前駐日大使程永華:中日應加強合作 共同維護亞洲共同利益和安全 與會嘉賓希望就中日雙方安全關切,加強交流。   中日友好協會常務副會長、中國前駐日大使程永華表示,中美合作的空間和需求很大,在全球層面除了當前最緊迫的應對疫情、恢復經濟以外,還有氣候變化、數字安全、人工智慧等課題。中美如果攜手和其他國家同心協力應對這些挑戰,全世界都會因此而獲益。
  • 日本導演的武漢紀錄片火了 光明正大告訴大家武漢很安全
    &nbsp&nbsp&nbsp&nbsp日本導演的武漢紀錄片火了:「我要光明正大地告訴大家,武漢很安全」&nbsp&nbsp&nbsp&nbsp竹內亮執導的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Long Time No See, Wuhan)26日晚在網絡播出
  • 武昌工學院校友陳波:人生不需彩排
    武昌工學院2016屆畢業生陳波畢業僅四年就已成為網易公司基礎架構工程師。頭髮不少,顏值爆表的他被大家笑稱為不一樣的程序「猿」。在他看來,在自己這場沒有彩排的人生中,大學四年值得用一生去反覆品味。據了解,1993年12月出生於湖北荊門的陳波,於2016年從該校信息工程學院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畢業,同年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江蘇大學繼續攻讀新型存儲系統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生期間,他作為訪問學者前往清華大學高性能所交流學習,這段學習經歷不僅加深了他對計算機系統的理解,更堅定了在專業上繼續進步的決心。
  • 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接受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採訪
    2020年7月18日,駐美國大使崔天凱在華盛頓接受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GPS節目主持人扎卡裡亞連線採訪,就中美關係、新冠疫情、香港國安法、南海問題等回答了提問。有關採訪已於7月19日播出。全文實錄如下:扎卡裡亞:這裡是我對中國駐美國大使崔天凱的獨家採訪。崔大使,很高興採訪您。
  • 駐馬達加斯加大使楊小茸接受馬電視臺採訪
    2020年4月15日,駐馬達加斯加大使楊小茸就中馬疫情防控合作接受馬收視率最高的電視臺(TV PLUS)專訪。該臺在當天中午和下午黃金時段兩次全文播放。駐馬達加斯加大使楊小茸接受採訪全文如下:  一、中國對馬達加斯加防控疫情鬥爭帶來了什麼貢獻?
  • 《求是》雜誌刊登中組部最新文章
    《求是》雜誌刊登中組部最新文章 2020-11-17 09: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崔天凱大使接受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GPS欄目主播扎卡裡亞採訪
    7月18日,崔天凱大使在華盛頓接受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GPS節目主持人扎卡裡亞連線採訪,就中美關係、新冠疫情、香港國安法、南海問題等回答了提問。有關採訪已於7月19日播出。全文實錄如下:  扎卡裡亞:這裡是我對中國駐美國大使崔天凱的獨家採訪。崔大使,很高興採訪您。  崔大使:早上好,很高興再次同你對話。  扎卡裡亞:我想先問一個宏觀的問題。
  • 駐澳大使採訪遭澳媒斷章取義:不存在所謂「經濟脅迫」
    4月26日,中國駐澳大使成競業接受《澳大利亞金融評論報》(Australian Financial Review,AFR)記者安德魯·蒂利特(Andrew Tillett)的採訪,採訪中涉及到澳大利亞總理莫裡森推動「新冠源頭調查」的問題。
  • 美國新晉第一夫人被全世界看光了!
    今年2月,川普接受採訪時說,梅拉尼婭「學過」設計和建築。而4月《GQ雜誌》刊登的採訪卻顯示,梅拉尼婭上大學一年後就輟學了,先後去米蘭和巴黎當起了職業模特。不過,梅拉尼婭還是很努力的,在歐洲到處跑的過程中,學會了英語、德語、法語、義大利語、斯洛維尼亞語和當時南斯拉夫用的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語6種語言。1996年,26歲的梅拉尼婭移民美國,在紐約當模特。
  • 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要是迫於美國施壓承認科索沃獨立,那我就拿諾...
    美眾議院開會,研究「怎麼教拜登政府教歐盟、塞爾維亞和中俄做事」。會上的美國專家一口一個「施壓」,蠻橫無理地把未來都規劃好了。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則對此調侃:如果按美國說的做,「我就能拿諾貝爾和平獎了,還將成為歐洲這塊乃至全世界最大的『民主人士』。」
  • 彼得·漢德克再度更換說法為自己辯解,回應塞爾維亞問題
    撰稿丨葛格儘管在上月15日接受採訪時,新晉諾貝爾獎得主彼得·漢德克因為記者請他回應自獲獎後再次引發的爭議及批評而勃然大怒,並稱以後將不再接受媒體的採訪。但在11月20日,德國媒體《時代周報》刊登了一篇漢德克的訪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