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 陳思佳】
澳媒一篇新聞報導,竟成了近日中國和澳大利亞之間外交風波的導火索。
4月26日,中國駐澳大使成競業接受《澳大利亞金融評論報》(Australian Financial Review,AFR)記者安德魯·蒂利特(Andrew Tillett)的採訪,採訪中涉及到澳大利亞總理莫裡森推動「新冠源頭調查」的問題。
但澳媒及主流英文媒體故意對採訪內容進行了斷章取義、添油加醋的報導,這些不準確的報導隨後又被一些媒體和自媒體在國內傳播,引起了嚴重的誤導。
AFR在報導中先是稱成競業大使「譴責澳大利亞首相莫裡森推動新冠源頭調查是『危險的行為』」,之後又忽略語境進行了斷章取義,這部分內容在一些主流英文媒體報導中成了「中國大使對澳採取經濟脅迫」。
《每日郵報》標題:「領事館洩露通話前:澳方指責中國大使威脅破壞經濟,以回應澳方支持新冠源頭調查」
報導發出後,澳大利亞政府迅速做出了一系列強烈表態。
澳外交部長瑪麗斯·佩恩(Marise Payne)警告中國不要「搞經濟脅迫」,並表示「拒絕認為經濟脅迫是對推動調查的適當回應」。澳貿易部長西蒙·伯明罕(Simon Birmingham)表示「澳大利亞不會因為經濟脅迫改變重大公共衛生問題的政策立場。」澳外交貿易部(DFAT)秘書長孫芳安(Frances Adamson)和成大使通電話,要求他對這一「令人失望」的發言做出解釋。
在27日成競業大使與DFAT秘書長孫芳安的通話洩露後,又有多家英文媒體報導稱通話圍繞「澳大利亞推動全球調查和中國對澳大利亞做出經濟威脅」展開。
《澳大利亞金融評論報》的那篇報導,一開頭就頗具誤導性:
「中國大使警告莫裡森政府,其對新冠的獨立調查可能引發中國消費者抵制到澳大利亞的留學旅遊,及牛肉、葡萄酒等受歡迎的農產品出口銷售。」
《澳大利亞金融評論報》關於成競業大使採訪的報導開頭
文中寫道:
「……在過去三年裡,坎培拉和北京方面的關係處於低谷。成先生表示莫裡森推動調查的努力受到中國人民反感,可能有對經濟造成影響的風險。他不願透露反澳情緒是否會影響中國進口澳方的鐵礦石、煤炭或天然氣,但暗示了消費品可能會變得脆弱。
他說:『我認為從長遠來看……如果情況變糟,人們會考慮為什麼要去一個對中國不怎麼友好的國家旅遊。遊客可能改變想法。』
『學生家長也許會想,這個他們發現不怎麼友好,甚至有敵意的地方,還是不是最好的把孩子送去的地方。』
『這由民眾來決定。普通人也許會說我們為什麼要喝澳大利亞葡萄酒、吃澳大利亞牛肉?』
他沒有重複病毒可能由美軍士兵在軍運會帶入武漢的猜測……」
《澳大利亞金融評論報》斷章取義部分截圖
這部分報導被某些外媒視作是成競業大使在採取「經濟脅迫」,更有外媒聲稱「中國威脅全世界,不要調查病毒來源」。而澳媒這一誤導性報導傳入國內後,被個別的媒體和自媒體進一步傳播,在國內也引起了所謂「中國大使對澳方推動調查採取含蓄警告」的誤解。
觀察者網發現,中國駐澳大利亞大使館英文版網站27日已經公開了採訪的完整對話內容。
這才是正確的版本:
蒂利特:如果我們繼續推進調查,會給澳大利亞帶來什麼經濟上的後果嗎?
成大使:我不認為這會帶來什麼影響。因為就目前來看,我不認為這個調查能得到多少支持。
蒂利特:但如果我們繼續這樣做,中國會不會因此停止購買我們的鐵礦石、煤炭和天然氣?
成大使:首先,我不認為這會有任何實質性的進展。其次,正如我所說的,中國人民對你們的做法感到沮喪、失望和不滿。從長遠來看,舉個例子,我認為如果情況變遭,人們會考慮為什麼要去一個這樣一個對中國不怎麼友好的國家,遊客可能改變想法。學生家長也許會想,這個他們認為不怎麼友好,甚至有敵意的地方,還是不是最好的把孩子送去的地方。這都取決於公眾,由人民自己決定。也許普通民眾會想,為什麼他們要喝澳大利亞葡萄酒或吃澳大利亞牛肉。為什麼我們不能做得不同呢?
蒂利特:也就是抵制澳大利亞?
成大使:我不知道。我希望不會如此。但如果氛圍不好甚至變得更糟,我認為這對大家都沒好處。正如我所說,我希望澳方做一些更積極、更符合雙方利益的事。
駐澳大使館公開的採訪內容截圖,圖為被澳媒斷章取義的對話
圖自中國駐澳大利亞大使館官網
在採訪臨近結束時,蒂利特再次問道:「你之前提到的關於澳大利亞留學、旅遊、葡萄酒、牛肉的風險,這也適用於高價值的大宗商品嗎?」
成大使則強調:「我沒有說什麼,也沒在暗示什麼。我只是在想,如果民眾看到你和華盛頓某些勢力合作玩推卸責任的把戲,或是設法取悅那些勢力,那就會給民眾留下很糟糕的印象。我的同事告訴過我一些社交媒體上的評論,你可以看到他們有多生氣、多失望。」
蒂利特隨後詢問如何評價澳中關係,成大使也表示「這是一種非常重要的關係。」
上述採訪的原文截圖
對於這場外交風波,外交部發言人耿爽在28日的記者會上做出明確回應:「我建議大家仔細閱讀中國大使接受採訪的原文。大使的表態是對澳方近來的一些錯誤言行引起中國人民不滿的擔憂,也是對兩國關係可能受到影響的擔憂,這有什麼問題嗎?我不知道所謂『經濟脅迫』的說法從何談起?」
在採訪中,針對澳方推動的新冠源頭調查,成大使強調:「坦率地說,我們反對澳方這一提議的原因是,它具有明顯的政治動機,是在迎合華盛頓某些勢力在特定時期提出的主張。一些人試圖把自己的問題歸咎於中國,轉移人們的注意力。這一提議顯然是與華盛頓的那些勢力聯手,發起一場針對中國的政治運動。看看一些政客的言論和媒體上的煽動性評論就知道了,有常識的人很容易看出這個提議和想法到底在針對誰。」
他表示,病毒源頭是一個科學問題,應該由專業人士來研究,在得到任何明確的發現之前,非專業人士不宜過早下結論。
成大使還列舉了我國支援全球抗疫的努力。他表示,在最近的一兩個月中,中國已向12個國家派出14個醫療小組,舉行了83次視頻會議,150多個國家參與並充分交換、分享了信息和經驗。我國還向140多個國家和組織提供了必要的醫療設備和物資援助。
他還給出了一組數字:從3月1日到4月10日,中國出口了71億個口罩,2萬臺呼吸機,5500萬套防護服和1300萬個護目鏡。成大使表示,我國將繼續儘自己所能,這也是我們的義務。
4月28日,就澳媒關於成競業大使和澳外交貿易部秘書長孫芳安通話的報導,中國駐澳大使館發言人回答了記者問:
「我注意到了澳媒有關報導,這些報導具有誤導性。成競業大使27日應約與澳外交貿易部秘書長孫芳安通電話,我願介紹通話的主要內容。
孫芳安秘書長首先高度評價武漢實現病例清零,並感謝中方為澳方8家企業在華採購相關醫療物資提供的協助。成大使肯定了澳方抗擊疫情取得的積極進展。
孫芳安秘書長為澳方有關國際調查的建議作了很多辯解,強調該建議是非政治性和不針對中國的,承認現在不是開展調查的時機,澳方也沒有具體方案,不希望此事影響澳中關係。
成大使詳細闡述了中方相關立場,指出無論澳方怎麼辯解,都掩蓋不了有關建議是政治操弄的事實。正如西方諺語所說,「表面叫賣酒,實際出售醋」。
成大使嚴辭拒絕了澳方就其近日接受《澳金融評論報》採訪時有關表態的關切,要求澳方放下意識形態偏見,停止政治操弄,多做有利於雙邊關係發展的事。」
中國駐澳大利亞大使館官網截圖
28日當晚,澳大利亞外交貿易部又發表了聲明,指責中國大使館在答記者問中披露大使與澳外交貿易部秘書長的通話細節的行為,是「違反外交禮儀」。部分外媒也報導稱「中國大使館洩露了與DFAT秘書長的通話內容」。
澳大利亞天空新聞報導標題:「中國大使洩露與DFAT秘書長的通話」
對此,中國駐澳大使館也明確回應:
「中國駐澳大利亞使館發言人4月28日下午作出的表態,是對澳方早先違背外交慣例行為的正當回應。關於成競業大使與澳外交貿易部秘書長的通話內容,系由澳媒首先報導,顯然是由澳方官員透露。鑑於有關報導不準確,有誤導性,使館發言人不得不作出表態,以正視聽。
中國駐澳使館從不玩小把戲,這不是我們的傳統。但如果有人要玩這類把戲,我們只好奉陪。」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