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康翔宇
縣衙作為我國古代集多種職能為一身的政府機關,被世人所熟知。據了解,我國古代各級官署衙門超過20000座,但殘存於世的只有7處,其中縣衙僅有3處。
這僅有的三處縣衙,有兩處都位於河南省。
其中南陽市的內鄉縣衙,遠近聞名。但另一處,位於河南省平頂山市的葉縣縣衙,雖說是我國僅有的明代縣衙,也是唯一一個五品縣衙,但卻鮮為人知。
今天,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就帶您來這裡看一看。
藏於鬧市之中的全國唯一明代五品縣衙
在熙熙攘攘的葉縣東大街上,來往的人們很容易被熱鬧非凡的街景所吸引。
但在這喧鬧之中,葉縣縣衙卻顯得有些不太惹眼。
公元1369年,明洪武二年,也就是朱元璋建立明朝的第二年,葉縣縣衙就已經在這裡建成。
它已安安靜靜的在這條街道上待了600多年,歲月的變遷盡收眼底,頗有些大隱隱於市的意味。
在16848平方米的面積裡,葉縣縣衙現存房屋153間。主體建築有中軸線上的大堂、二堂、三堂、東西廂房、後花園,以及東西兩側副線上的獄房、廚院、知縣宅、大仙祠、虛受堂、思補齋等。
於是乎,一個五品知縣的一天就在這樣的環境裡被完整的展現了出來。
一大早,知縣在知縣宅中醒來,去廚院吃罷早飯,來到位於三堂的辦公室開始了一天的工作,同時這裡也是審理一些機密案件和花案(涉及隱私不宜公開的案件)的場所。
而衙門裡的公務員們也從家出來上班,魚貫走入位於縣衙大堂兩側的辦公室裡。
如果這時有百姓報案,知縣就會召集相關人員來到大堂,公開審理案件。同時,大堂也是知縣發布政令的地方。
如果碰到棘手的案件或是需要開會商討公務,知縣會召集幕僚去二堂,這裡同時也是師爺的辦公室。
作為一方父母官,接待是必不可少的工作內容之一。在二堂兩側,設置有會文館和會武館,知縣就在這裡接待同級或上級文武官員。
斷完了案,抓回了罪犯,就直接押入大牢;工作累了,就去後面的花園裡玩玩水、賞賞花;自己一個人想靜靜的時候,還能去思補齋裡靜坐思考。是不是感覺知縣的日子還挺舒服?
其實,在歷史上,葉縣的知縣可能是朝廷裡事務最繁忙的知縣了。
根 據我國古代的官制,知縣一般為七品官銜,而葉縣知縣卻為五品縣令。
雖說官大了,但要管的事兒也更多了。
葉縣地域寬廣,由漢代的葉縣、昆陽、紅陽、舞陽4縣和犨縣的部分組成,每年上繳稅賦10萬石以上;加之明朝的縣按照等級從低到高有「畿、望、緊、赤」的劃分,而葉縣地處南北交通要道,級別上屬於「緊」,故縣令多由同知銜的五品官擔任。
這裡的卷棚結構,是我國古代建築的孤品
而這樣的高規格在葉縣縣衙裡也比比皆是。
當記者走進大堂的時候,映入眼帘的是滿眼的藍色,心中不禁充滿疑惑:「為啥這裡的柱子和房梁都是藍色?其他的縣衙不都是黑色的嗎?」
「在明朝初期,對於官員辦公場所和住宅建築有著非常嚴格的等級要求。像葉縣縣衙這種大堂、二堂、三堂都是五間七架,還有青碧色的塗裝,就是五品官吏的標配。」葉縣文化廣電局文物管理股股長韓俊坡向記者解釋道。
而最能夠突出葉縣縣衙等級的,卻是大堂前的卷棚。
「我們抬頭看這個卷棚,是目前已知的中國古代建築的孤品。」韓俊坡告訴記者。
卷棚是源於宮殿、廟宇中拜殿的建築形式,而用於衙門就成了居官者身份地位的象徵,所以這裡的卷棚便是他們高級別官銜在建築形式上的反映。值得一提的是,葉縣縣衙還是我國現存縣衙中唯一有卷棚的縣衙,特別是卷棚與大堂前簷連接處所採用的「天溝羅鍋椽勾連」搭接法,在我國古代的木作技術中更是罕見。
在建築風格上,葉縣縣衙也有著融南北建築風格為一體的獨特建築形式。
由於地處中原地帶,葉縣縣衙的建築風格沿襲了中國北方地區對稱的庭院式建築結構布局,突出了中國北方地區乃至黃河中、下遊地區粗獷、端莊、古樸的建築特點。
而加之葉縣位於「南通雲貴,北達幽燕」的交通要道,受南、北方經濟及文化交會地域的影響,所以在木作、磚雕技術等方面融入了南方建築工藝精巧、細膩的部分特點,為研究中國古代南北建築流派的特點及變化規律提供了實物依據。
石刻與楹聯,既有名人大家之作,也要彰顯清正廉明之風
在大堂門前的小廣場上,有一塊寫著「公生明」三個大字的戒石碑。
「這是縣衙內唯一一座碑式官箴。它的背面是由北宋著名書法家、曾任葉縣縣尉的黃庭堅書寫的官箴,內容是:「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韓俊坡說道。
1997年7月葉縣修復縣衙清理地基時發現大堂前甬道正中有碑座,經考證為戒石碑,與明嘉靖《葉縣誌·公署》有「戒石亭在儀門內」的記載相吻合。
與「公生明」相對應,大堂卷棚的匾額上,書寫著清末才子于右任手書的「天地正氣」。
大堂的匾額則如所有的縣衙一樣,懸掛著「明鏡高懸」。在二堂屏門上方有金字大匾「清慎勤」。
韓俊坡告訴記者,這裡的「清慎勤」為明洪武皇帝朱元璋親筆御書,敕令懸掛於全國各府、州、縣。
眾所周知,朱元璋是個工作狂,同時也異常注重官場的風氣,因此有這樣的親筆也就不足為奇了。
而朱元璋的另一個優點就是非常重視和倡導發揚中國文化,楹聯藝術就是他的愛好之一,人送外號「對聯天子」,可以說,朱元璋對明代乃至其後楹聯發展有很大作用。
葉縣縣衙作為國家機關,在緊隨皇帝的腳步之餘,在楹聯上又兼顧了官場的政治特色。
如大門廊柱上的抱柱聯「天聽民聽、天視民視,人溺己溺、人飢己飢」;大堂卷棚的廊柱上的「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說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以及「山色壯金銀惟以不貪為寶;江流環鐵石居然眾志成城」的兩副楹聯;二堂正中簷柱上 「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以及三堂兩側廊柱上「今古今古今今古,古今古今古古今」。
許公寧編鐘,不僅是我國已知最早的編鐘,還是縣衙的「鎮衙之寶」
韓俊坡介紹說,為增加葉縣縣衙的文化內涵,葉縣文物部門在原有基礎上新增了「孔子過葉遺蹟」、「葉公事跡」、「黃庭堅在葉任縣尉故事」等展示內容,並且將葉縣的文物庫房搬遷至縣衙的文物展廳內,其中就有被譽為縣衙「鎮衙之寶」的許公寧編鐘。
這套在2002年在葉邑鎮出土的許公寧編鐘,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比曾侯乙編鐘早了差不多200年。」
這套編鐘由8枚鎛鍾、9枚鈕鍾和20枚甬鍾組成,是我國首次發現的春秋時期三套組合式編鐘。
雖不如曾侯乙編鐘的數量多,但許公寧編鐘的音域也能夠達到5個8度的音程,並且其每枚編鐘都能發出兩種不同音高的樂音,還能旋宮轉調,能夠勝任演奏古今中外各種樂曲。
「目前我們在縣衙裡設置了一間演奏廳,專門用這套編鐘的複製品來進行古樂演奏表演。」韓俊坡說,「當然真品也在我們縣衙博物館,一同展出的還有和這套編鐘一起出土的17件石編磬。」
來源:大河客戶端 編輯:李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