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城國寶檔案】臨晉縣衙:元代縣衙遺存

2020-12-27 騰訊網

縣衙,古代的縣府衙門。在中華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曾建立過無數的縣府衙門。隨著朝代更迭、時間侵蝕,這些古代官員們的辦公場所相繼破壞甚至消失,能夠留存至今的寥寥無幾。

位於臨猗縣城西北20公裡的臨晉鎮,為元代時臨晉縣衙所在地。該縣衙創建於元大德間,明清兩代及民國年間均有修葺,是目前中國現存唯一元代建築風格的縣衙。現存主體建築大堂為元代遺蹟,是山西省現存三座元代大堂之一。

元代建築風格

臨晉縣衙又稱廨署,是古代官員的辦公場所,明清兩代及民國年間均有修葺。廨署坐北朝南,佔地面積16000平方米,以中軸線布局分三層臺階式,依次為大堂、二堂、三堂,周圍配以廊房。

臨晉縣衙中軸線之中為大堂,大堂前有甬道,從北向南,依次有箴石坊、儀門,完整地保留了古代縣衙營造格局。特別是大堂建築用料獨特,營造法式奇巧,完好地保留了元代的建築藝術風格,全國獨一無二。

大堂面闊五間,進深六椽,當心間很寬,明顯大於次、稍間,稍間又略窄於次間。大堂用柱14根,柱網分布採用內槽當心間與次間「減柱造」,使堂內空間寬闊明亮。梁架為「徹上露明造」,六椽直通前後簷用四柱。柱頭鬥拱雙昂五鋪作,琴面假昂,柱頭卷剎明顯,柱礎覆盆式。堂前正面簷柱大於各柱,當心間兩根採用「抱柱造」。前簷額枋用材碩大,以3根大圓木製作,直徑達0.8釐米,增加了大堂的莊嚴氣氛。

大堂梁架

二堂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簷硬山頂。三堂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堂前帶廊。兩堂結構簡潔,無鬥拱裝飾,為清末民初時期建築。

銀億庫位於大堂與二堂中院之東側,面寬三間,進深二椽,單簷硬山頂。書房位於三堂西側,與三堂相接,面寬一間。二屋皆為民國時期建築。

琴面假昂

臨晉縣衙歷史上曾遭遇火災、水災、地震,幾經修葺,唯獨大堂每次均能避免,仍能保留原來的風貌,這實屬奇蹟。除了建築的奇巧之外,從元代到民國,曾有200多個縣級官吏在此為官,對研究封建王朝官吏制度具有重要意義。2001年,臨晉縣衙作為元至近代古建築,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傳說歷史故事

衙內整體石雕照壁

元朝是中國歷史上首次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如今站在這座700多年前的縣衙大堂前,人們仍然能夠感受到蒙古人豪邁正直、外粗內秀的特點和當年縣衙的氣勢。

臨晉,在1954年同猗氏合併為臨猗縣前的2158年間,一直是個古縣,史稱解縣、北解、桑泉等。唐天保十三年(754),更桑泉為臨晉縣。

傳說,元代成宗皇帝的叔父因經常諫言,惹惱了侄兒,從皇城被貶到千裡之外的河東臨晉,當了一個小小的知縣。起初,他還心情鬱悶、憤憤不平。後來,他來到臨晉以後,看到這裡的山貌風光都相當好,北倚峨嵋、南瞻中條、東連碧野、西望黃河,不僅山川秀美,而且風調雨順,人民安居樂業。所以,他就安心下來,憑藉與皇上的關係和當地的雄厚財力,築城牆、修寺廟、擴街道、建門店,廣招客商,使小城一時名列河東之首,時稱「小北京」。尤其是新建的縣衙,酷似一座小故宮。

文博副研究員、原臨猗縣博物館館長喬正安,曾負責縣衙修繕工作總體規劃。據他介紹,大堂實際就是正堂,正堂就是權力的象徵。大堂的柱子排列和間架結構設計巧妙,中間大、次間小、再次間更小,這樣中間空間就比較大,辦案、審判或者開會,就體現出它的威嚴了。除此,大堂中間的鬥拱也非常有特色,好像彈琴的琴面,昂往外出。這種琴面假昂在唐代到宋代的建築中比較常見。

更為獨特的是,縣衙三堂後面有一座三面土牆(護衙牆)圍起來的甕城,那是遇到緊急情況時,縣太爺和相關人員躲避的地方。據傳清末,八國聯軍打進北京,慈禧太后攜光緒帝西巡和迴鑾,曾兩次進出臨晉縣,並在縣衙短暫留住。

臨晉縣衙見證了歷史的滄桑巨變,也演繹了大量傳於民間、載在史籍、極具地域特色的人文軼事。

重修再現輝煌

重修的縣衙大門

大堂前兩側並列廊房,為衙署行政辦公場所,左供文官辦公,右供武官辦公。掌管任免、考課、升降的吏房;掌管全縣民政、土地、戶籍的戶房;掌管教育、學校、縣試的禮房;協助知縣破案偵緝的刑房;掌管兵丁、馬匹的兵房;掌管工程的工房都集中在這裡。

縣衙中最後一組院落是民國時代的監獄,門上「居安思危」四個字是告誡監獄裡的工作人員。旁邊還有一個門上面刻有「回頭是岸」是告誡犯人的。

目前,臨晉縣衙經過重新修復,已恢復了大堂、二堂、三堂、四堂、議事廳、監獄牢房、眷屬宅院、護衙牆、百花園等衙內建築,以大堂為中軸線的建築群也已初見規模。重新呈現在世人面前的這處國保單位巍然挺立,默默地向人們敘述著當年的輝煌。

時光把文化雕刻在縣衙的每一處角落,讓每一個接近它的人恍如身臨其境。700年前縣衙裡的故事,正一點點被發現,一點點呈現給後人。

相關焦點

  • 臨晉縣衙:有700多年歷史的中國現存唯一元代建築風格縣衙
    臨晉縣衙,位於山西省臨猗縣城西北20公裡的臨晉鎮,為元代時臨晉縣衙署所在地。廨署創建於元大德間(1279~1307年)。明清兩代及民國年間均有修葺,大堂的梁脊板上留有民國23年(1934年)10月最後一次重修題記。
  • 靳國全在臨晉縣衙布展工作專題會上強調:加強頂層設計 突出特色...
    靳國全在臨晉縣衙布展工作專題會上強調:加強頂層設計 突出特色優勢 打造「古縣衙、新風貌」 2020-12-15 18: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清代滎陽古縣衙建築群殘破 居民戲稱能"拍鬼片"
    特別是縣衙大堂,多處大面積塌頂後已經危及巨大的木質圓柱安全。  以該處古縣衙為代表的魁星樓、韓鳳樓故居等滎陽老城古建築殘破、持續坍塌情況,文物保護志願者在與本報記者一起實地探訪目睹後,無不惋惜,「要是再不保護,等這些古建築一旦消失,鄭州乃至河南的一些歷史將不復存在」。
  • 河南內鄉,有一座我國保存最完整的700年縣衙,規模布局堪比故宮
    北有故宮,南有縣衙。龍頭在北京,龍尾在內鄉。故宮當然說的是北京故宮,縣衙是哪裡的可能很多朋友就不知道了。縣衙,就是古代縣城的政府機構,人們常說的衙門,在影視劇中經常見到。那麼,為什麼會有「北有故宮,南有縣衙」的說法呢?
  • 年代更早規格更高,為何這個縣衙不如內鄉有名?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康翔宇 縣衙作為我國古代集多種職能為一身的政府機關,被世人所熟知。據了解,我國古代各級官署衙門超過20000座,但殘存於世的只有7處,其中縣衙僅有3處。這僅有的三處縣衙,有兩處都位於河南省。
  • 內鄉縣衙博物館:紮實推進文明單位創建提升工作
    12月21日,省、市文明委考評組一行對內鄉縣衙博物館年度文明單位(風景區)創建工作進行覆核考評。考評組對縣衙博物館年度文明單位工作開展給予了充分肯定,尤其是文明旅遊、特色志願服務引領等方面,同時對創建形勢及縣衙廣場等具體問題進行了現場指導。
  • 我國唯一明代縣衙,門前對聯只有「兩字」,卻沒人能懂
    葉縣縣衙坐落在河南省葉縣東大街,始建於明洪武二年,是目前中國現存的古代衙署中唯一的明代縣衙建築。葉縣縣衙佔地面積約2萬平方米,建築規模宏大,氣勢雄偉,而且這是一座五品縣衙。
  • 勝景掠影之保存最完整的縣級官署衙門內鄉縣衙(AAAA)
    「北有故宮、南有縣衙」之說裡的「縣衙」指的就是內鄉縣衙。內鄉縣衙是我國現存保存最完整的封建時代縣級官署衙門,1984年被批准為國內唯一的縣衙博物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內鄉縣衙位於內鄉縣城東大街。據《內鄉縣誌》記載,縣衙始建於元大德八年(1304),古稱菊潭古治,距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歷經明、清多次維修和擴建,逐漸形成一組規模宏大的官衙式建築群,現有佔地面積47000多平方米,有院落18進,房舍260餘間。
  • 【圖集】山西這座古城縣衙:歷經六百多年風雨,寸心無愧不負斯民
    整個縣衙的建築布局和構造,可謂是一應俱全。縣衙建築楹聯平遙古縣衙的主要建築上一般都有楹聯,如大堂楹聯的內容就是這樣書寫的,上聯:「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下聯:「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說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
  • 開封府祥符縣連年大旱,包公求雨雷劈縣衙為哪般
    宋朝仁宗年間,黃州有個儒生名為張從龍,他臨溪結廬,在其中苦讀。城內家中也沒什麼人,也沒有妻室。這年春天,正倚窗閒坐,不久發現在一老者駕一艘小船過來,船上坐一青衣美人。張從龍就問你們是哪裡的,現在要去哪裡。老者回道,今年大荒,又無處借食,想要將此女賣了,換些日常家用之資。
  • 江西這座縣衙 347任縣官無一人貪腐 欽賜五品被譽「江南第一衙」
    坐落在現浮梁舊城的浮梁古縣衙,始建於唐元和十一年(816年),是江南唯一保存較完整的清代縣衙,素有「江南第一衙」之稱。按照歷史常識,古代縣令一般都是「七品芝麻官」,而浮梁古縣衙的品級卻為「五品」。較高的政治地位,是因為其重要的經濟地位,據資料記載,古時浮梁縣茶葉的稅收,最高時曾佔全國的八分之三,相當於同時期福建、雲南兩省的總和,堪稱名副其實的「納稅大戶」。
  • 古代縣衙裡到底有多少官員,他們是如何管理全縣的大小事務的?
    古代縣衙中除了這些朝廷在編官員外,還有許多沒有品階、沒有俸祿的臨時工,例如站堂跟班,就是縣令審理案件的時候,在大堂兩邊喊威~武~的;還有地方士兵捕快,用來維護治安,抓捕逃犯,看守牢獄等;仵作法醫等小官員,另外還有負責抬轎子的驕夫、守大門的門房、負責做飯的廚娘、丫環等等為官員服務的人員等。
  • 聯中意蘊深,品讀三副縣衙楹聯
    這是周翼龍為福山(今煙臺市福山區)縣衙大門樓題寫的對聯。周翼龍是浙江慈谿人,崇禎七年(1634年)任福山知縣,六年後升任登州府海防同知。周翼龍這副對聯,上聯中的「二十八裡」並不是指區域的面積,而是指福山當時所轄的二十八個裡社,裡、社都是明朝基層行政單位。「不下堂而治」即「不下堂廟而天下治也」,典出《呂氏春秋·察賢》,說的是宓子賤治單父,「彈鳴琴,身不下堂,而單父治」。
  • 《國寶檔案》6期解密泉州「海絲」國寶
    「早在唐代,泉州港已是我國四大商港之一,到宋元時期一躍成為『東方第一大港』……」昨晚6時45分,央視攝製的《國寶檔案》之泉州「海絲傳奇」系列節目第一期
  • 清朝一個縣衙都有哪些編制人員?
    縣衙除設有上述機構和人員外,還有知縣私人聘任的幕僚,這些人或擅長刑律,或能寫會算,或諳練官場事物,具有一定的聰明才智。
  • 杭州城市生活志:古縣衙升起大氣球
    ▲舊仁和署路這個府就是自元代至清末的古仁和縣府署,其大概位置是在南起竹齋街,北抵陸軍同袍社和省氣象臺,東自舊仁和邨,西至三衙前這麼一個範圍內,這是廣義上的古仁和縣衙所在地離縣衙不遠的同袍社東側還有土地廟、孔廟、土谷祠等,它們和縣衙府署一起,構成了古仁和縣治的政治、文化和祭祀中心。
  • 「沉睡」的國寶如何被喚醒
    「國寶檔案」系列(5冊)中央電視臺《國寶檔案》欄目組編著/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18年4月版每一道紋飾都是一次文明的觸碰,每一件藏品都是一段歷史的記憶。穿越古今王朝、探訪先賢今人,我們讀到了國寶背後鮮為人知的傳奇故事和曲折經歷,也領略了中華國寶不朽的價值與魅力。央視《國寶檔案》欄目創辦於2004年10月4日,每天只有10分鐘的日播節目,這是央視第一次以電視欄目的形式,為國寶級文物重器進行揭秘建檔。節目形態以實物舉證、故事講述為主,穿插器物展示、情景再現、專家點評,講述巍巍中華燦爛文明,集權威性、故事性、觀賞性於一體。
  • 中國特產美食——山西——運城
    運城,古稱河東,因「鹽運之城」得名,素有「五千年文明看運城」的說法,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女媧補天、黃帝戰蚩尤、舜耕歷山、禹鑿龍門、嫘祖養蠶、后稷稼穡等傳說均發生在運城。運城是蜀漢名將關羽的故鄉,湧現出了張儀、司馬遷、薛仁貴、王勃、王之渙、王維、柳宗元、司馬光等文武俊秀。
  • 兩個新娘被害,丈夫告上縣衙,三任知縣審案,兇手卻是最熟悉的人
    龍縣令問衙役為何不把新郎帶來,衙役說新郎早已經在縣衙了,他就是被關押在大牢裡的何長英。龍縣令一聽,當即覺得十分奇怪,秋紅不是才過門10天嗎?何長英為何又當了新郎?經過調查,原來是秋紅死後,何家父母又為何長英定了一門親事。迎娶的女子是本縣廖家的女兒,在三天前迎娶。當何長英打開花轎門之後,發現廖家女兒已經死在轎子中了。
  • 攝影師金汀紅外作品《歲月遺存》獲第20屆平遙國際攝影大展最高獎項
    攝影師金汀紅外作品《歲月遺存》獲第20屆平遙國際攝影大展最高獎項 2020-10-19 17: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