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衙,古代的縣府衙門。在中華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曾建立過無數的縣府衙門。隨著朝代更迭、時間侵蝕,這些古代官員們的辦公場所相繼破壞甚至消失,能夠留存至今的寥寥無幾。
位於臨猗縣城西北20公裡的臨晉鎮,為元代時臨晉縣衙所在地。該縣衙創建於元大德間,明清兩代及民國年間均有修葺,是目前中國現存唯一元代建築風格的縣衙。現存主體建築大堂為元代遺蹟,是山西省現存三座元代大堂之一。
元代建築風格
臨晉縣衙又稱廨署,是古代官員的辦公場所,明清兩代及民國年間均有修葺。廨署坐北朝南,佔地面積16000平方米,以中軸線布局分三層臺階式,依次為大堂、二堂、三堂,周圍配以廊房。
臨晉縣衙中軸線之中為大堂,大堂前有甬道,從北向南,依次有箴石坊、儀門,完整地保留了古代縣衙營造格局。特別是大堂建築用料獨特,營造法式奇巧,完好地保留了元代的建築藝術風格,全國獨一無二。
大堂面闊五間,進深六椽,當心間很寬,明顯大於次、稍間,稍間又略窄於次間。大堂用柱14根,柱網分布採用內槽當心間與次間「減柱造」,使堂內空間寬闊明亮。梁架為「徹上露明造」,六椽直通前後簷用四柱。柱頭鬥拱雙昂五鋪作,琴面假昂,柱頭卷剎明顯,柱礎覆盆式。堂前正面簷柱大於各柱,當心間兩根採用「抱柱造」。前簷額枋用材碩大,以3根大圓木製作,直徑達0.8釐米,增加了大堂的莊嚴氣氛。
大堂梁架
二堂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簷硬山頂。三堂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堂前帶廊。兩堂結構簡潔,無鬥拱裝飾,為清末民初時期建築。
銀億庫位於大堂與二堂中院之東側,面寬三間,進深二椽,單簷硬山頂。書房位於三堂西側,與三堂相接,面寬一間。二屋皆為民國時期建築。
琴面假昂
臨晉縣衙歷史上曾遭遇火災、水災、地震,幾經修葺,唯獨大堂每次均能避免,仍能保留原來的風貌,這實屬奇蹟。除了建築的奇巧之外,從元代到民國,曾有200多個縣級官吏在此為官,對研究封建王朝官吏制度具有重要意義。2001年,臨晉縣衙作為元至近代古建築,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傳說歷史故事
衙內整體石雕照壁
元朝是中國歷史上首次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如今站在這座700多年前的縣衙大堂前,人們仍然能夠感受到蒙古人豪邁正直、外粗內秀的特點和當年縣衙的氣勢。
臨晉,在1954年同猗氏合併為臨猗縣前的2158年間,一直是個古縣,史稱解縣、北解、桑泉等。唐天保十三年(754),更桑泉為臨晉縣。
傳說,元代成宗皇帝的叔父因經常諫言,惹惱了侄兒,從皇城被貶到千裡之外的河東臨晉,當了一個小小的知縣。起初,他還心情鬱悶、憤憤不平。後來,他來到臨晉以後,看到這裡的山貌風光都相當好,北倚峨嵋、南瞻中條、東連碧野、西望黃河,不僅山川秀美,而且風調雨順,人民安居樂業。所以,他就安心下來,憑藉與皇上的關係和當地的雄厚財力,築城牆、修寺廟、擴街道、建門店,廣招客商,使小城一時名列河東之首,時稱「小北京」。尤其是新建的縣衙,酷似一座小故宮。
文博副研究員、原臨猗縣博物館館長喬正安,曾負責縣衙修繕工作總體規劃。據他介紹,大堂實際就是正堂,正堂就是權力的象徵。大堂的柱子排列和間架結構設計巧妙,中間大、次間小、再次間更小,這樣中間空間就比較大,辦案、審判或者開會,就體現出它的威嚴了。除此,大堂中間的鬥拱也非常有特色,好像彈琴的琴面,昂往外出。這種琴面假昂在唐代到宋代的建築中比較常見。
更為獨特的是,縣衙三堂後面有一座三面土牆(護衙牆)圍起來的甕城,那是遇到緊急情況時,縣太爺和相關人員躲避的地方。據傳清末,八國聯軍打進北京,慈禧太后攜光緒帝西巡和迴鑾,曾兩次進出臨晉縣,並在縣衙短暫留住。
臨晉縣衙見證了歷史的滄桑巨變,也演繹了大量傳於民間、載在史籍、極具地域特色的人文軼事。
重修再現輝煌
重修的縣衙大門
大堂前兩側並列廊房,為衙署行政辦公場所,左供文官辦公,右供武官辦公。掌管任免、考課、升降的吏房;掌管全縣民政、土地、戶籍的戶房;掌管教育、學校、縣試的禮房;協助知縣破案偵緝的刑房;掌管兵丁、馬匹的兵房;掌管工程的工房都集中在這裡。
縣衙中最後一組院落是民國時代的監獄,門上「居安思危」四個字是告誡監獄裡的工作人員。旁邊還有一個門上面刻有「回頭是岸」是告誡犯人的。
目前,臨晉縣衙經過重新修復,已恢復了大堂、二堂、三堂、四堂、議事廳、監獄牢房、眷屬宅院、護衙牆、百花園等衙內建築,以大堂為中軸線的建築群也已初見規模。重新呈現在世人面前的這處國保單位巍然挺立,默默地向人們敘述著當年的輝煌。
時光把文化雕刻在縣衙的每一處角落,讓每一個接近它的人恍如身臨其境。700年前縣衙裡的故事,正一點點被發現,一點點呈現給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