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輯攝影:黃盛竹
說起山西平遙古城,大家可能都知道,它不僅以古老完好的古城牆聞名於世,它還是中國保存最完整的古縣城之一,而且平遙古城內還有眾多的古寺廟、古市樓、古街道、古店鋪、古民宅等等匯集於一城之內,完全構成了一個壯觀宏偉的古文物建築群落之古城。
早在1997年12月3日的時候,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便通過決議,將我國山西省平遙古城,江蘇省蘇州古典園林和雲南省麗江古城這三個古城園林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
平遙古城,歷史悠久。
據載:西周時期,周宣王為了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侵擾,曾派兵北伐薩猶,並在那裡修建了一座京陵城。當時的京陵城就建在今平遙縣城東北方向約7公裡的京陵村,其京陵二字作為地名一直沿用至今。這可以說是平遙古城最初建城的開端,也是現在山西平遙古城的前身。從那個時候算起,平遙古城至今已有2800年左右的歷史了。
平遙縣衙
平遙縣衙坐落於平遙古城中心的位置,它始建於北魏,最後定型於元明清,歷經三個朝代,現在保存下來最早的建築應該是在元至正六年(1346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平遙古城內的整座衙署完全是一個坐北朝南的方位,呈軸對稱布局,縣衙的南北軸線長203米,東西寬131米,總佔地26000多平方米。
平遙縣衙的建築布局
平遙縣衙建築群的修建主從有序,布局比較對稱,前朝後寢,左文右武。在衙門外,左翼有觀鳳樓,右翼有樂樓,前有照壁。在衙門內,沿中軸線自南而北總共有儀門3間 、建有牌坊1座 和大堂5間 、還有宅門3間、二堂5間(明代匾額名" 忠愛堂")、內宅5間、大仙樓3間。那個儀門外面的東西廂窯(房)各7間,為賦役房。在那個大堂前面有東西廂房各11間,具體為吏、戶、禮、兵、刑、工的用房。在大堂的兩旁各設有贊政廳和鑾駕庫各3間 。宅內各層均有東西廂房。在衙署的東邊建有彰癉亭,自南而北又建有釧樓 、土地祠 、宴賓館 、侯祠、糧廳和花園 。西邊建有申明亭,往北還建有重獄、女獄、輕獄、洪善驛、督捕廳和「馬號」。整個縣衙的建築布局和構造,可謂是一應俱全。
縣衙建築楹聯
平遙古縣衙的主要建築上一般都有楹聯,如大堂楹聯的內容就是這樣書寫的,上聯:「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下聯:「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說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二堂楹聯的內容,上聯:「與百姓有緣才到此地」;下聯:「期寸心無愧不負斯民」;這些對聯的內容都非常有趣且對仗工整。
平遙縣衙的歷史沿革
平遙縣衙創建已久,但由於歷史原因,早期的建制已蕩然無存了。據《平遙縣誌》記載,元大德七年(1303年)八月六日夜,平遙縣境內發生大地震,人員傷亡達7000餘名,房屋倒塌2000餘間,縣衙建築亦倒塌殆盡。
明萬曆十九年(1591年),平遙知縣何其智將三間大門改修為磚砌門洞,於門洞上增修了譙樓三間,並在縣衙內東側新修宴賓館三間。
明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平遙知縣周之度在縣衙大門外東側增修觀風樓一座。
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平遙知縣楊廷謨對縣衙進行了大規模的修繕。重新改建修繕大門為三間,修儀門三間,東西角門各一間,新修土地祠三間,修築木結構牌樓觀政亭一座,重修大堂五間,其中東梢間為錢糧庫,西梢間為武備庫,公堂東西耳房各三間,東為贊政亭,西為鑾駕庫,新修吏、戶、禮、兵、刑、工六房22問,大堂後修內宅,東設縣丞宅,西有典史宅,在兵、刑、工房後修有公廨房,以北修縣倉。
至此,平遙縣衙在明清兩代的格局已基本定型。
明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將牢獄圍牆改為磚石結構,在儀門外,大門裡修磚窯14間,名日「賦役房」,以便方便收糧。衙門外東側新修彰癉亭、陰陽學、醫學,西側添修申明亭。衙署對面路西修築管支馬戶,轎夫房,總補司房共9間。
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平遙知縣汪麗日在衙署內東側增修鐘樓一座。
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在縣署內東側空地又修建侯廟,包括正殿、前殿各三間,戲臺一座。
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維修縣署內東側的關帝、觀音、火神祠,將原址的三問正殿擴修至五間,祠西側增修壯班正班房三間。
清嘉慶六年(1801年),在壯班房前增修影壁一座,在關帝、觀音、火神祠前重修樂樓三間。
清道光七年(1827年),重修關帝、觀音、火神祠內院東西配房,外院增修壯班西班房三問,廚房一間。
清光緒五年(1879年),平遙知縣恩端整修縣衙東花廳。
清光緒七年(1881年),平遙知縣錫良整修二堂、耳房及東西門子房,同時整修宅門東西耳房及花廳院南房、東房,其餘各處有毀壞者都予以修葺。有清一代的縣衙修繕建制至此結束。
民國元年(1912年),平遙縣衙改稱縣公署,知縣改稱縣知事,至民國37年(1948年)下屬組織機構多次更迭,古建築長期失修。
1949年,平遙縣衙成為平遙縣人民政府所在地,之後多數舊建築被拆除,改建。
1996年修復衙門、大堂,以及申明亭。
1998年底,在縣衙辦公的13個單位全部搬遷,由縣文物局牽頭對縣衙實施全面修復規劃。
2000年上半年,衙署中線和東線建築群基本復原平遙縣衙博物館,也正式對外開放。
平遙古城的外形
平遙古城素有龜城之稱,就是整座古城形似一個烏龜,寓意為吉祥、長壽、青春永駐、金湯永固。
據傳說,城池南門為龜 頭,門外的兩眼水井象徵著龜的雙眼;北城門為龜尾,是全城的最低處。城池東西有四座甕城,兩兩相對,上西門,下西門、上東門和下東門,前三門的外城門均向南開,形似龜的三條腿,惟有下東門甕城的外城門,向東而開,據說是古人建城時惟恐烏龜爬走,於是將其左腿使勁拉直,並用井繩索緊捆在麓臺塔上。
城牆的四周,本來還有護城河,並設有吊橋,在古代戰亂的日子裡,這的確是一道難以逾越的防線。
好啦,今天的平遙古城縣衙就給大家介紹到這裡,看了這些,你有什麼看法和觀點呢?歡迎大家留言,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