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平縣所城鎮有一座歷經600多年的古城,它曾是粵東海防軍事重地,古時稱「大城守御千戶所」,當地人習慣把它叫做「大城所」。幾百年過去了,大城所風貌依舊,獨特的風俗流傳至今。
大城所立於明朝洪武年間,為抵禦倭寇而建,它三面環山、一面臨海,處於閩粵交界、饒平東南,把守著由福建進入廣東的山道,是潮州府沿海的咽喉之地,也是明清抗倭的海防前哨。獨特的軍事地位形成了獨特的建築風格。鳥瞰全城,大城所呈方形格局,四平八穩屹立於近海之地。有東西南北四個城門,城中東門直通西門,南門直通北門。規整的「三街六巷」的格局600多年來不曾更改,23條街巷相互貫通、縱橫交織,形成獨特的棋盤式格局。至今,城內仍保留著完好的明清建築群,眾多祠堂、寺廟、驛站錯落其間,古建築佔全城面積60%以上,是潮汕地區僅存的一座古城所。
早在1981年,大城所就被列為饒平縣文物保護單位,2016年入選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2002年被列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目前正在申報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城裡住著7000多人,姓氏眾多,最多時有36姓。究其淵源,在明、清代,駐守大城所的官兵及眷屬來自全國各地,加上五湖四海的商賈也雲集於此,使得中原文化、廣府文化和閩客文化在這裡交流融合,形成了不同的地方建築風格。城內民居形式多樣,保留了「四點金」「下山虎」「龍虎門」「五門通」「六合院」等格局。
作為古時屯兵之城,大城所內人口密集,牲畜多。為解決飲水困難,城內的大街小巷打造了許多水井,呈現二孔、四孔、六孔等不同造型,總量達到66口,昔日的繁華和喧鬧,可見一斑。
時過境遷,大城所作為海防工事的歷史已遠去。徜徉古城,不禁令人神往,此時和諧寧靜的鄉村,在當年,是怎樣的金戈鐵馬、烽火硝煙?
深厚的文化底蘊、風雲變化的歷史軌跡、加上各地文化互相交融,形成了大城所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留下了當地鄉民充分重視的年節習俗。這其中,端午「遊旱龍」最具代表性。
遊旱龍有別於水上賽龍舟,因為周邊沒有開闊水域,大城所的先民便因地制宜,別出心裁地用竹片和竹篾作骨架,用厚紙板和彩色紙紮製成有頭有尾的龍舟,裝飾五彩旗幟和繡球,稱為旱龍。巡遊過程中,涵蓋了潮州音樂、刺繡、木雕等元素,具有獨特的民俗文化特徵,體現了大城所民眾對於民俗文化傳承的堅毅,以及對保護文化遺產的共識。寄寓著美好的願望,以至於成為當地一張重要的民俗文化名片,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古與今,軍與民,緊張和安逸,大城所在變與不變之間尋找最佳答案。近年來,所城鎮先後投入超過800萬元對大城所進行環境衛生整治,加強古城周邊基礎設施建設,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收集保護散落文物。通過一系列措施對古城進行保育活化,深入挖掘文化內涵,探索古城保護與發展的新路徑。
歲月變遷,古榕依舊茂盛;年代更迭,初心不曾改變。大城所人用他們自己的方式,守護著身邊的文化遺存,沿襲著代代相傳的傳統習俗,讓這片賴以生存的土地越來越美好。
來源:潮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