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潮州,有很多說不盡的故事。
有些是家喻戶曉的,有些卻未必人盡皆知。
今天,我們嘗試著從另一個角度去窺探它,希望能有不一樣的啟示,如能引發一些思考和討論,那便再好不過了。
據說,這張照片是潮州有史以來的第一張照片。
三元塔又稱急水塔,位於潮州市潮安江東鎮,始建於明萬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1918年大地震時被震毀!目前已荒廢,沒有修繕,比較可惜。
當然,潮州還有很多保存完好的名勝古蹟,這也是在1986年12月8日被國務院批准成為國家第二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一的原因,這一批名單裡總共38個城市,廣東有且僅有「潮州」一個。
而據有關專家所言,從另一個學術角度出發,目前我國保存完好的古城,第一梯隊是雲南麗江和山西平遙。第二梯隊是具有歷史風貌的古城,只有4個,潮州是其中一個。
什麼是具有歷史風貌的古城,就是整體格局還是跟古時候一樣,沒有因時間推移而發生轉變。
打個比方,北京城除了故宮之外,真正保存完好的歷史街區在南銅鼓巷,元代的市井格局留存至今,所以有人說,如果去北京沒去南銅鼓巷,就「枉費走一遭」,這點與「到廣不到潮」有共同之處。
上:宋代潮州城區圖
下:清代潮州府城圖
潮州古城區至今還是原來的老樣子,雖然經歷了無數戰火紛飛的日子,歷史的車輪也未曾改變「舊城廓」的模樣。
曾經有人考究過潮州古城的格局,嚴整有序,經緯分明,非常符合堪輿學的規律。
堪輿學是中國傳統建築憑籍的依據,講究「冬背風向陽,夏迎風納涼。」
潮州古城北依金山,東臨韓水,北高南低,日照排水便利,從日照、風向等因素充分考慮了人居環境的需求,並作為潮州府的府城區延續數載。
Old gate in Tschautschufu. 約1928年左右
我們以清代的潮州府城圖來看,城內功能分區按傳統的職業劃分,具體為「北貴、南富、東財、西丁」。
北貴:古城的北面為歷代府衙縣署、學宮城隍所在,且位置又居全城之上方,統領全城。有些可以從巷道名稱得知一二,比如中山路與太平路交界處的官誥巷,就是古時傳政令的主要通道。「官誥」指皇帝賜爵或授官的詔令。
南富:南面多為豪富宅院,今從猷、灶、義井、興寧、甲第,傢伙、石牌、辜厝、鄭厝、庵等十大巷的民居建築規模尚可看出當年之繁盛。
東財:東面臨江,水陸交通便利,且東方主生,故行棧櫛比,商賈雲集,是閩、贛經水路貿易之地,這裡多為倉儲、客棧、酒樓,青樓。
西丁:因西面是作坊集聚之地,而工匠多為男性,故屬丁,如今尚從鐵巷、打銀街、裱畫街、膠柏巷、竹篾街等巷名,可想像當年古城西片手工業生產基地,工匠雲集的情景。
這樣,形成了動靜分明、功能齊全的城市劃分。
而新近挖掘的太平橋,更豐富了我們的歷史維度。太平橋始建於北宋,全長25.5米。
《永樂大典·潮州府》記載:州治,自太平橋直抵三陽門,橋之四維,舊有四塔;外疏兩渠,中為官街。歲月浸久,塔之僅存者二。居民遂侵官地以廣其廬,溝藏於堂坳之中。通渠湫隘,累政因循而莫革者,百有餘年。淳佑丙午(六年,即1246年),陳侯圭欲復舊觀。……而官街盡復。……自太平橋至三陽門,長五百單五丈八尺,東抵西闊二丈四尺,官溝在外街之兩旁,石刻丈尺為志。砥道軒豁,有中州之氣象焉。
現在大家有空去看的時候會發現,「三陽門」指南門,當時鑲刻在城門牌匾上的三個字,這個是有講究的,宋宣和三年(1121年)潮州府,下轄海陽、潮陽、揭陽三縣,所以歷史就是如此有趣。後來為什麼海陽這個名字不見了呢?那是因為民國二年(1912年),全國覆核地名,發現有地方重名,所以把「海陽」改成了「潮安」。
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鬧市中,求得一隅,亦得其樂,領略不盡的皆是潮州的古風古韻。
考究潮州的歷史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比如潮州的美食。
潮州地理位置不錯,背山靠海,自古物產豐饒,畲族文化、疍家文化與中原文化的交融互匯,歷經千年,鍛造出了今天「食材講究、選料廣博、做工精細、中西結合、質鮮味美」的潮州菜,並被譽為「最好的中華料理」。
潮州菜屬於清淡中又有濃鬱感和層次感的味道,細細回味方可知其特別之處。這其中不得不提各種「生」。清乾隆周碩勳《潮州府志》稱,在潮州「蠔生,蝦生,魚生之類,這為至味。」
作品時間為1964年, 來源:廣東美術館。
有條件的吃龍蝦生,蝦肉潔白,味鮮爽脆,讓食客優越感十足。
而一般大眾更多選擇的是蝦生和魚生,蝦以九節最好。吃的時候,夾一片蝦,蘸點秘制醬料,將各種配料加一點,然後一口全部吃下,你會發現每嚼一口味道都不一樣。
魚生有過之而無及,相比蝦生的甜美,魚生多了另外一層滋味。
潮州魚生自古有之,清代李調元《南越筆記》載:「粵俗嗜魚生,以鱸以鯉以白以黃魚以青鱭以雪魿以鯇為上。鯇又以白鯇為上。以初出水潑刺者,去其皮刺,洗其血腥,細膾之以為生,紅肌白理,輕可吹起,薄如蟬翼,兩兩相比,沃以老醪,和以椒芷,入口冰融,至甘旨矣。而鰣與嘉魚尤美。」
「晶瑩剔透,吹彈可破」是鑑別一個魚生師傅刀工的重要標準之一,切完鋪滿整個竹篩,讓好食者無不為之心動。
潮州魚生講究即點、即殺、即切、即食,這樣可以更加完美的保證其鮮度。吃的時候,搭配香菜、白蘿蔔絲、蘿蔔乾、鹹菜、榨菜、花生、辣椒、九層塔、楊桃、油柑等,再淋上麻油攪拌,毫不猶豫的一口悶,醬香、滑嫩、油潤、爽脆、清甜的幸福感便會油然而生,那是來自味蕾最直接的感受,讓人有著深層次的滿足感。
這就是潮州,一個活色生香的地方,有人曾說,它是傳統文化的「活櫥窗」,千百年來,未曾斷過的煙火氣,讓人傾心。
這裡有著人間風味與市井風情,有清晨暖胃的粥,有中午美味的粿麵餃,有盛大而隆重的牛肉火鍋,有深夜扎堆的燒烤和啤酒。
每個人都在這裡書寫著自己的故事,有人在夜市或小吃攤的喧囂中長歌縱酒,也有人眼波流轉迎面撞進冬夜冷風。
雖然萬千姿態,但每個人對於自己的味蕾喜好都如數家珍。
白落梅曾說,「在這個光怪陸離的人間,沒有誰可以將日子過得行雲流水。但我始終相信,走過平湖煙雨,歲月山河,那些歷盡劫數、嘗遍百味的人,會更加生動而乾淨。」
那麼,四方食事,也不過一碗人間煙火。
我也相信,在很多人心中,這碗煙火裡肯定少不了一個潮州古城。
如果有時間,歡迎你來我的城市。
我是潮人遊紀,我在潮州,每天筆耕不輟,記錄一切美好,只願與你分享。
如果你剛好看到,恰好需要,那便是我最大的慰藉,謝謝你的喜歡,請繼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