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周報·新湖南見習記者 楊天朗
記者 雷昕 通訊員 文飛 鄧彪
近日,記者在郴州大街小巷看到,來來往往的摩託車、電動自行車駕駛人,絕大部分都戴上了頭盔,安全意識、規則意識明顯提高。
公安部部署開展「一盔一帶」安全守護行動以來,郴州公安交警部門按照要求,堅持政府搭臺、嚴管嚴控、宣教引導「三管齊下」,有力推進「戴帽工程」。
交警介紹,該市駕駛人從不想戴、不願戴,轉變為現在的主動戴、自覺戴,頭盔佩戴率達95%以上,涉電動自行車交通事故也大幅減少。
「斷油」措施督促車主上牌
「您好,加油請出示您的駕駛證和行駛證,駕駛摩託車請戴好頭盔。」9月11日,記者來到臨武一加油站,只見郴州石油分公司員工蔣小林正督促著前來加油的市民。
從今年6月起,為了督促無牌車輛人員上牌,臨武縣啟動「斷油」措施,要求加油站工作人員給摩託車加油時需駕駛員本人出示駕駛證和行駛證,經工作人員核對後,才能加油。
「說實話,開始對這個政策有點不理解,但現在我很支持。持證加油雖然麻煩,但是通過『斷油』這個措施,保證了現在能上路的摩託車駕駛員都是兩證齊全的,給我們營造了一個安全的行車環境。本人持行駛證駕駛證才能加油,戴頭盔才能上路,已經是我們摩託車主的習慣了。」剛給摩託車加完油的車主陳豔對記者說。
據了解,臨武縣開展查處工作以來,已查處、糾正摩託車及電動車各類交通違法行為4000餘起(其中不戴安全頭盔353起),查扣摩託車、電動車700餘臺,銷毀太陽傘600餘把,強制報廢摩託車230餘輛。
免費發放安全頭盔80000多頂
早在2018年6月,在郴州市城區「安全頭盔護安全」行動啟動儀式上,副市長、市公安局局長張軍就按下了「戴帽工程」快進鍵。
據悉,市政府出臺關於規範電動自行車管理的通告,明確規定「駕駛人須年滿十六周歲,駕駛人和乘坐人應當戴符合相關國家標準的安全頭盔」,將「安全頭盔護安全」行動納入到市政府對各縣市區政府績效考核、平安縣市區創建工作考核以及對相關單位綜治考核。
在郴州,外賣騎手是電動車摩託車的騎行大軍,有的不戴頭盔、邊騎車邊接單,有的為了趕時間闖紅燈,這樣的情形屢見不鮮。
為了勸導外賣騎手文明守法出行,警企聯動多次開展「一盔一帶」宣傳活動,組織「美團外賣」「餓了麼」等外賣公司及快遞企業的騎手參與文明勸導活動,承諾文明出行,共同營造良好的交通安全氛圍。
孩子是家校聯動的紐帶。臨武縣開展「小手拉大手、大手系全家」宣傳活動,用「給全縣家長的一封信」的方式,引導學生家長駕乘電動自行車自覺戴安全頭盔,讓學校成為安全交通的踐行者和文明交通的傳播者。
在郴州,交警、派出所、街道、社區還組織人員逐一登記造冊,對符合登記標準的電動自行車,每臺贈送1個安全頭盔。交警部門在城區12個主要路口設置免費領取點,為市民發放安全頭盔。截至目前,全市累計免費發放「安全頭盔」80000多頂。
嚴管嚴控人性化處罰
從今年8月起,郴州交警部門警力下沉一線,全員上路,利用周末,深入開展為期100天的電動自行車交通違法整治行動,對電動自行車不戴安全頭盔、闖紅燈、逆行、違法載人等交通違法行為發起「總攻」和「猛攻」。
數據顯示,8月以來,城區出動警力1萬餘人次,警車1000餘臺,查處電動自行車不戴頭盔4500餘起,勸導電動自行車駕駛人35400餘起。
臨武縣交警大隊大隊長唐武臣說:「整改前,80%的事故都和摩託車電動自行車有關,不少駕駛員幾乎沒有戴頭盔的習慣。我們通過嚴格管控,現在大家都認識到了戴頭盔的安全性和重要性,上路的摩託車電動車駕駛員戴頭盔率保持在95%以上,事故率明顯下降。」
據了解,在郴州,駕駛摩託車、電動自行車駕駛員未戴頭盔者,一次將被罰款50元。除了罰款外,郴州市還推廣「半小時文明勸導、做好一張交通安全法規試卷、半小時學習、集20個贊、現場接受罰款」等「N選一」人性化方式,進行警示教育或處罰。
9月11日,記者在臨武縣官山路和東雲路的交界處,看到摩託車電動車駕駛員都戴上了頭盔,在紅燈亮起時都會自覺停下,整改效果已見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