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國兩會,瘦身成功的曹可凡,帶來了一本他寫的家族史新書——《蠡園驚夢》。曹可凡家族120年五代人的生活變遷,在書中完整呈現。
曹可凡說,從這本書裡,可以看到一個家族是如何在上海慢慢繁衍的,並可由此讀懂上海。
緣何在知天命的年齡尋根修史?曹可凡說,四十多歲的時候,一心往前趕,沒有心境回頭看;而到了六十歲,往回看可能已經看不動。知天命這個年齡段剛剛好。
修家族史過程中,一封家書對曹可凡觸動最大。信中「謙遜為先,恭敬為貴」的家訓,讓他感動得差點掉淚。曹可凡說,這八個字,字字值千金,是祖先留給他的最大精神財富。
一封家書
一次偶然的機會,曹可凡讀到這段家書時,感動得差點掉眼淚:
「為人要謙遜為先,恭敬為貴,萬不可有驕傲之。世有驕傲之人,凡事以為己能,皆不及我,與人晉接、周旋,不肯佩服。此等人,必頓致寸步難行。所以,謙敬兩字,何地不可往,何處不可藏。復望兒去驕為謙,轉傲為敬,無論上中下,終要以禮相待,無生嫌隙。至要!至要!」
這封信是曹可凡的高祖王梅生寫給在上海打拼的兒子王禹卿的。王禹卿和哥哥王堯臣,十幾歲便從無錫鄉下到上海謀生。多年以後,王氏兄弟倆都成了上海灘富商,把王家帶入一片精彩紛呈的生活。
很小的時候,曹可凡就聽奶奶說過許多家族往事,但後來慢慢淡忘了。等到了知天命的年齡,要跟孩子講「你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時,他發現家史、家訓何其重要!
1981年,曹可凡的祖父捐資50萬元,政府又撥款50萬元,建造了現在的普陀少兒圖書館。「我祖父沒有留給我們一分錢的遺產,可是我覺得我非常富有,「謙遜為先,恭敬為貴」八字家訓,字字值千金。祖輩留給我們的不是物質的東西,而是精神財富。」
(高祖家書)
一段往事
與美國表弟的一次碰面,促使曹可凡下決心加速修家族史。
曹可凡的祖母在三十多年前已辭世,十多年前他父親也去世了。修家史前唯一健在的長輩,就是兩個在美國的叔叔。兩人1948年就離開中國,多年來只回過中國兩次。
三叔的兒子是一名醫生,和曹可凡長得很像,連走路的樣子都很像,但一句中文也不會說。有一次曹可凡和堂弟在華盛頓一起吃飯,表弟一口一個「my country,your country」(你的國家,我的國家)。曹可凡跟表弟說,我的國家也是你的國家,他連說「不」,說你的國家是中國,我的國家是美國。曹可凡聽了,心裡覺得挺難受的。
他就想趕快修家族史,要讓表弟知道,他的根在中國。兩個叔叔也很想做這件事,但老人當時已經八十多歲,精力已經不允許他們這樣做。
(祖母抱著曹可凡)
四年磨一書
想追根溯源幾代人的歷史,談何容易。因為曹可凡執著於「無一字無來歷」,這本書一寫就是四年。
曹可凡找來研究家族史的專家宋路霞幫忙,耗費了大量時間往返於圖書館、博物館及檔案館之間,在浩如煙海的材料中,尋找家族成員的絲縷線索。
解放前,曹可凡家族與當時上海灘著名房地產大亨、猶太富商沙遜打過一個房產官司。過去在有的書上看到過這段歷史,但大都語焉不詳。幸運的是,曹可凡在上海市檔案館完整查到了70年前對這個官司的判決書,讓他若獲至寶。
修家族史的過程,有道不盡的心痛與遺憾。初稿完成時,曹可凡的三叔離開了人世。這讓他心裡特別難過,生怕再錯過些什麼。於是等書稿定稿後,他趕緊把文字和照片傳給二叔看,二叔全部看完了。
這本《蠡園驚夢》,濃縮了曹可凡家族120年間五代人的生活變遷。今年小年夜前,散髮油墨清香的書稿問世了。拿到書的當晚,曹可凡給二叔家裡打電話,但電話沒人接。連續幾天撥打,還是沒人接。
後來輾轉聯繫才知道,就在曹可凡拿到書的當天,他的二叔去世了。說起這段往事,曹可凡不禁哽咽,紅了眼眶。
心痛的遺憾還有不少。曹可凡有個堂姑,為修家族史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史料。去年春節前曹可凡去訪問她,談了兩次。本想春節後再去看她,但等曹可凡開好兩會再打電話,堂姑兒子告訴他,說他媽媽已完全記不清事情了。
「做口述歷史,真的就是跟時間賽跑啊!」曹可凡感慨地說。
家史春秋
家,是愛和幸福的港灣,是風箏放飛時那根扯不斷的線,讀家史總能在心海泛起漣漪。
像齊邦媛的《巨流河》,講述了在近代風雲變幻中,家族像一葉扁舟,隨波逐流。這種遷徙、悲催、苦難,讓人感慨萬分。
《平如美棠》則講述了一對老夫妻非常平凡的生活。老太太去世後,老先生用繪畫和文字講述夫妻倆相濡以沫,從年輕走到暮年的故事。
曹可凡說,許多市民家庭不一定像名門世家那樣風雲變幻,但每個家庭一定有最感人的故事,把這些故事寫下來後,若干年後就會成為時代的印記。人們往往注重宏大的歷史,其實每一個普通家庭的歷史,也都是這個宏大時代的一個重要部分。
「修家族史的過程,是一個自省的過程。」曹可凡從修史中收穫了滿滿感悟。我們的祖輩為什麼能夠成功?因為他們敢搏,勤奮聰慧,他們懂得團隊的協調,懂得感恩,懂得以禮待人。這就是我們祖先的法寶。當我在想我將來該怎麼做時,這些歷史給我很多啟發。
曹可凡說,修家族史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給孩子們提供一個崇德向善的標準。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人生的第一個扣子誰來扣?當然需要家庭來扣。
有一天曹可凡把家史拿給兒子看,兒子很高興,說書中有他的照片。曹可凡對兒子說,有你的照片並不是你的榮耀,你有責任把家族的血脈傳下去,把我們家族的家訓家風傳承下去。
「現在許多人忙於賺錢,不太重視家庭,可能連祖父叫什麼名字都不知道,有點數典忘祖,這是很不應該的。」
也因此,全國兩會上曹可凡帶來了一份精心準備的建議,呼籲有關部門要鼓勵百姓挖掘家族歷史,弘揚良好家風家訓,重建家庭型社會。
本文章內容源自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