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大宅門——曹可凡講述百年家史 | 佳作重讀

2021-02-10 南方人物周刊
南方人物周刊微信公號逢周六周日推出【佳作重讀】欄目,分享能夠抵抗時間侵蝕的優秀文本。溫故知新,讓我們一起品味經典。


曹可凡  攝影 / 黃歡

和熒幕上西裝革履、一口標準普通話的形象不同,曹可凡頭戴草帽手搖摺扇踱步而來,紫色休閒T恤,棉白寬鬆褲,配上五彩鏡架,濃濃的夏威夷風情。

這一回,他不是《可凡傾聽》裡正襟危坐的採訪者,而是攜帶自家五代人120年家族故事的等待傾聽的說書先生


本文首發於南方人物周刊2015年第445期

全文約8760字,細讀大約需要22分鐘

「多年前我去美國華盛頓看我二叔,第一次見到了我的堂弟,他比我小兩三歲,我倆這輩子從沒見過,頭一回碰面,家人全樂了,長得倍兒像!不僅臉長得像,走路的樣子都有點兒像。我突然覺得這個基因血脈如此強大。」

「但當我們開始坐下來吃飯交談,你又有種奇怪的感覺,因為他是ABC(美籍華人),不會說中文,也沒來過中國,我們必須用英文交流,那種錯位感特奇怪,說到中國和美國,他就說,Your country……my country……,我聽著就特彆扭,我說,Daniel,My country is also your country,我的國家不就是你的國家嗎?他說,No. You are Chinese, I am American……我倆就為這事較勁。我想,同一個家族的人,對國家和民族的認知其實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家的元素在我們這兩人之間已經分崩離析了。如果有一個能把這個家的成員凝聚起來的東西,那就是這個家族的歷史。」

曹可凡的家族故事可以追溯至無錫太湖邊的蠡園,這座清朗質樸的園林始建於1927年,以蠡湖和範蠡得名,由曹可凡的曾外祖父王堯臣與其胞弟王禹卿兩兄弟創立。1948年夏,蔣介石和宋美齡夫婦也曾來此遊園,流連忘返,留宿兩晚。

與美國堂弟那次碰面,促使曹可凡下決心整理家史,與傳記作家宋路霞聯袂完成四十餘萬字的家史著作《蠡園驚夢》。宋路霞介紹:「『驚夢』兩字內涵很深,裡面有商界各種風波,和日本人鬥,和杜月笙鬥,種種故事都是真實的。」

「忠厚傳家遠,吟低意不盡。」麥家以此為題,寫下讀後點評:「白手入滬的無錫青年王堯臣、王禹卿兄弟一步一腳印,不過短短十數載光陰,便在風雲際會的魔都嶄露頭角,立地頂天……他們由儒學而經濟,由經濟而實業,由實業而政治,終與榮氏兄弟一道,遊走黑白兩道間,縱橫商、政、文等領域,藉此漸漸改變了家族,改變了行業,並終以某種意味改變了這個國家。」

8月14日接受本刊記者專訪時,曹可凡透露已有影視公司起意將他的家族故事拍攝成電視劇。一周後的上海書展現場,曹可凡首次對外宣布,將《蠡園驚夢》版權以一元價格授予當天影業,它將被改編成一部跨越清末、民國、新中國3個時期的講述幾代錫商在滬創業的80集大型電視劇。「一元復始,萬象更新,」曹可凡說,自己家族的往事確實很像一部「海派大宅門」傳奇。

為了追溯家族五代人的生活變遷,曹可凡花費近一年時間往返於圖書館和檔案館,覓到大量第一手資料。一個偶然機會,他讀到高祖王梅生寫給在上海打拼的兒子王禹卿的一封家書。「為人要謙遜為先,恭敬為貴……復望兒去驕為謙,轉傲為敬,無論上中下,終要以禮相待,無生嫌隙。至要!至要!」

王堯臣和王禹卿兄弟生於無錫鄉下的小村莊青祁村,「青祁」二字原本是北宋末年一支南下官軍青旗軍的諧音。王家宗譜《王氏三沙全譜》卷首有嶽飛題寫的「王氏世寶」4個大字,嶽飛是王子高的摯友,曾在《王氏宗譜跋後》中歷數王家代有人出的盛況及功績。王家堂號「三槐堂」,蘇東坡曾為王家撰寫名篇《三槐堂銘》。受「烏臺詩案」牽連的王鞏與蘇東坡堪稱刎頸之交,被貶三年間,王遭遇坎坷,痛失愛子,但胸襟豁達的他仍和蘇東坡保持通信,還將自己的幾百首詩寄給對方。蘇東坡大為感動,在《題贈王定國詩集序》中寫道:「孔子曰:不怨天,不尤人。定國且不我怨,而肯怨天乎?……餘之所畏服於定國者,不獨其詩也。」蘇東坡還曾給王鞏寫過《王氏清虛堂記》,可見兩人情誼之深厚。


王家兄弟、連襟、妯娌1927年合影

時光流轉至王梅生一代,皇室、文豪已和王家沒有任何瓜葛,他們成了芸芸眾生中的一員。王梅生沒有走通科舉之路,也沒有資本去經商,只能在鄉間一座古廟裡設帳收徒,當一名私塾先生。儘管貧寒,他卻是村裡屈指可數的知識分子。寂寥的歲月延續多年,到了19世紀末,整天守著佛影青燈的老人家沒料到,王家又有了時來運轉的一天:兩個兒子竟成了人中之鳳——他們飛出了青祁村,最終成了大上海灘的富商,把王家帶入一片精彩紛呈的生活。

王氏兄弟從小在父親指導下讀書識字,遍覽四書五經,寫得一手好字,且於中國文史有獨到領會。兄弟倆兒時就表現出不同秉性:王堯臣天資愚鈍,但能用功勤讀,父親命他背書時已滾瓜爛熟。王禹卿則性黠好嬉,對經書不感興趣,但當他讀到司馬遷《貨殖列傳》時卻覺津津有味,對其中「貴入如珠玉,賤出如糞土」的說法深有感悟。其父在一旁揣摩:「此子於讀書無緣,將來或可成富商?」

19世紀末20世紀初,王家兄弟之前,上海灘已活躍著一批「錫商」典範,最早發跡的有怡和洋行總買辦祝大椿,1902年集資30萬兩創辦華興麵粉廠,是當時惟一可與孫家阜豐麵粉廠比肩的大廠。最著名的是榮家兄弟,榮宗敬三闖上海灘,幾經周折立穩腳跟,勵精圖治,最終成為中國實業界一代領袖。

王氏兄弟順應時代潮流,十幾歲時就拎起鋪蓋卷,背井離鄉外出闖蕩。曹可凡敘述:「曾外祖父王堯臣16歲時離家到了無錫城裡,先在一家染坊裡當學徒,23 歲時經人介紹來到上海,在瑞豐估衣莊(當衣服的當鋪)當夥計。最初當下手,每晚在店門前設攤向行人吆喝兜售。由於他善於觀察路人的社會身份和需要,兜售時總能有針對性地說到點子上,不久升為『喝攤』的上手,3年後又升為估衣鋪的會計。1904年,一個朋友介紹他進順全隆洋行管帳務,洋行業務聯繫中,他認識了已是怡和洋行總買辦的同鄉祝大椿。一年後,祝大椿看王堯臣為人忠厚老實,就把他拉進自己的華興麵粉廠當會計。」

王禹卿14歲時也離鄉來到上海,行囊中「只有一卷打了補丁的被子和一件舊棉襖」。投靠遠親,他在一家煤鐵油麻店裡當學徒幹體力活,搬運和堆碼桐油桶費力且危險,一旦油桶滑落,人就會被砸成殘廢。學徒生活非常辛苦,沒日沒夜地幹,收入卻十分有限,一年幹到底也省不下1000文錢。

1902年,王禹卿在北方談生意,遇到正為榮家茂新麵粉廠推銷麵粉的同鄉,攀談之下,他受到啟發:麵粉是日食口糧,應比煤鐵桐油的市場要大。經同鄉引薦,他在無錫拜見了榮宗敬,兼職為榮家推銷起了麵粉。王禹卿會識人頭,說話到位,老闆、掮客和夥計,他都應付自如。兼職3個月,他就銷掉數萬包麵粉,佣金達一千多兩銀子。一年後,他索性脫離了苦幹十年的煤鐵油麻行,正式加盟榮家的茂新麵粉廠。由此,王氏兄弟不約而同地進入了相同行業。

1909年,外國金融騙子在上海掀起天翻地覆的「橡皮股票風潮」,中國商人深受其害,大批中小型企業和錢莊紛紛落馬。榮宗敬虧損甚巨,債主們紛紛上門討債。危急時刻,王禹卿細查帳本,與各莊家開誠布公商談,並以他本人名義立據擔保來年按月償還,協助榮家渡過難關。王禹卿在回憶錄中寫道:「餘於茂新,(當時)既非股東,又非經理,只是受人之託,遂不惜勞心疲力,以忠人事耳。而日後個人信用之昭著,即基乎此也。」可見方才31歲的王禹卿,當年已是金融風暴中的榮家柱石了。

辛亥革命前後,中國政局動蕩,麵粉市場卻大為紅火,上海灘麵粉廠個個都賺了大錢。王禹卿在榮家茂新麵粉廠當銷售主任,不甘心只拿月薪過小康生活,於是想到了創業,他與茂新另一同事開始謀劃獨立辦廠。

「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此事還是被老闆榮宗敬知道了。榮氏兄弟實不願失去王禹卿這員大將,更不想他變成自己的競爭對手,聰明地提出參股他們的麵粉廠。1912年,王禹卿情難推卻之下籌建了福新麵粉廠,榮家依然佔大頭。

自家廠子一定要自己來管,王禹卿請哥哥王堯臣來擔任經理。王堯臣加入祝大椿的華興麵粉廠後,從會計做到銷售,7年磨鍊,早已是麵粉業的行家了。他為人老實憨厚,覺得自己在華興幹得挺好,轉廠略有猶豫,倒是父親王梅生眼光老辣,「責之以大義,曉之以厲害」,說服王堯臣加入弟弟創建的新廠,「固不料從此得心應手,蒸蒸日上,一粒谷可以化生無窮也。」


福新麵粉第二、第四、第八廠全景

4萬元起家的福新只用了8年就建立了龐大的麵粉帝國。1921年,福新已開到8家廠,使用美國最新式麵粉機,儼然中國麵粉企業龍頭老大。1928年,茂新、福新和申新公司紀念30周年,福新的生產能力佔據全國民族麵粉工業的31.4%,加上茂新系統的幾家麵粉廠,榮家兄弟戴上了「麵粉大王」的桂冠。

榮宗敬擔任茂新、福新和申新總公司總經理,榮德生專管無錫的申新三廠和茂新,福新麵粉公司實際由王氏兄弟主持,他們為福新麵粉公司奮鬥了一輩子,兄弟倆一個主內,一個主外,業內人士無不明白其在榮家企業中不可替代的地位。

抗戰之前,王堯臣一直擔任福新一、三、七廠經理,他克己奉公、嚴於管理。曹可凡提及:「當年有位王氏族人與五金商勾結,收取回佣,曾外祖父發現後立即開除,在全廠引起很大震動,此後無論幹部還是職工無不勤勉敬業,不敢隨意。」

王禹卿擔任福新麵粉公司的經理兼七廠副經理,他銳意經營,長於資金調度和對外聯絡,是整個系統的靈魂。「曾外叔公做人很講原則。1934年,榮家『申新』紗廠負債幾千萬,最困難時期,他臨危受命擔任了三家(茂新、福新和申新)公司的CEO,在很少抵押的情況下,從中國銀行和上海銀行貸到五百萬大洋,靠的就是他三寸不爛之舌。當時紗廠不好,麵粉廠還是盈利的。榮老闆意思『以粉濟紗』給些資金周轉,他堅決不同意,甚至和榮老闆吵了幾次,聽說榮宗敬有次差點要自殺。在商場上,他就是有這種抵抗一切的能力。」

創業難,守業更難。1935年麵粉交易市場的狂風惡浪中,麵粉業大佬王禹卿也見識了黑幫老大杜月笙的厲害。王家兄弟一度掌控著上海的粉價,他們在麵粉交易所內進退自如。上海麵粉交易活躍,外地麵粉廠也想參加進來平等交易。上海麵粉商想保住自己一統天下,拒絕他們參加,日久便生恩怨。這種明爭暗鬥一直延續到1930年代中期,南京和揚州的麵粉廠主後來想出高招——請杜月笙擔任蘇浙皖機制麵粉廠公會的主席,無形中向王禹卿等施加壓力。經杜月笙背後操控,粉價上漲至異常,交易所的經紀人們只好紛紛找他幫忙,與麵粉素無淵源的杜月笙就此被選上了上海麵粉交易所的理事長,就職儀式上得意洋洋道:「我原來是強盜扮書生,所以人家都怕我,現在我是曲蟮修成了龍,在社會上有地位了,你們不要怕我,以後有啥事體我一定幫忙……」經過這次風潮,王禹卿明白了強龍鬥不過地頭蛇,後與杜聯手接辦了華豐麵粉廠。

中國民族工業的黃金時代止於抗戰全面爆發。1937年淞滬抗戰,地處閘北的福新一、三、六廠,不是被炸毀就是被日軍佔領。最後,龐大的產業只剩下在租界的福新二、七、八廠尚能繼續開工。直到珍珠港事件前,留在租界的福新諸廠一直維持運營,並因市場對麵粉的巨大需求也能獲取巨額利潤。

「曾外叔公做人底線非常鮮明。上海淪陷後,日本人拉攏他和榮宗敬等工商界大佬組織『上海市民協會』,他第二天就登報聲明與此組織無關,很快離開上海去了香港,避免和日本人有任何瓜葛。」

熬過8年抗戰,榮、王兩家雄心勃勃希望重振當年產業,但這真的只是一個「復興夢」。局勢動蕩、經濟崩潰、戰事緊逼,榮鴻元為了企業的利益,鬥膽與蔣家太子唱起了反調,結果被投入監禁達77天,成為轟動社會的大新聞。

到了1948年底,眼看政治局勢不可逆轉,王禹卿與滬上許多資本家一樣,抽調資金去了香港。「曾外叔公晚年蠻落寞的,經常拄著拐杖坐在香港維多利亞公園。錢肯定是花不完的,我叔叔1948年去美國前去香港看他,說那時候吃飯叮噹響,聽說王禹卿太太一晚上搓麻將可以輸掉一家『一品香』飯店。」

「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什麼益處呢?」王禹卿晚年在孫子帶領下走進了一座教堂,當他讀到《聖經》這段經文時大驚失色,或許是一次人生的徹悟,老人家隨即接受了洗禮。

1965年,王堯臣在上海去世,享年90歲。得知哥哥辭世,身在香港的王禹卿心臟病突發,不久也撒手歸天,享年87歲。老哥倆一前一後歸西,相隔僅一個月。他們從從青祁村走出來,創業奔忙一生,從無錫白丁變身為上海灘的民族資本家,最後又走到了一起。王禹卿的靈柩被安葬在香港一片面海的基督教墓園,在那裡他得到了永久的安寧。

王家老一輩人在商場拼殺之時,後代中竟出了一位年輕的政治家:王堯臣的長子王啟周。曹可凡說,「大舅公對家族生意毫無興趣,就愛幹革命工作。朋友們從他眼睛裡看到的,總是一股火辣辣的戰鬥的光芒。」

1920年代初,王啟周進入東吳大學法學院,他是王家第一個大學生。「曾外祖父認為:『王家光有錢沒用,還要有權。』眼睜睜看著家人起早貪黑辦實業、老老實實經商,還是經不起政局動蕩,於是他鼓勵長子學法律,力爭將來在政治上有地位。」

但老爺子沒想到,兒子在學校裡不只是讀書,還與一群接近共產黨的青年打得火熱,更建立了一個左傾組織「錫社」,整天忙於辦雜誌,搞集會,抨擊時弊,指點江山……這使他迅速地成為上海高校和無錫地方的一顆政治明星,並在1925年爆發的「五卅」運動中大顯身手。運動期間,王啟周和錫社同伴積極組織遊行,創辦《血淚潮》日報,號召市民們群起抵制,合法鬥爭。

錫社活躍時期,王啟周周圍圍繞著的熱血青年包括秦邦憲、陸定一等後來赫赫有名的共產黨領導人。「五卅」高潮退去後,錫社成員發生了很大變化。秦、陸等人成為共產黨員,錫社最初主幹繆斌在「五卅」運動前已進入黃埔軍校加入國民黨,但王啟周沒有加入任何黨派。民族矛盾急劇上升時期,他跟秦、陸等人是同一個戰壕裡的戰友,但從思想深處說,他和他們又有所不同。1925年夏安劍平起草的錫社宣言中出現「帝國主義」、「左派」、「右派」等字樣,王啟周修改時圈掉了「帝國主義」,將「左派」改為「進步派」、「右派」改為「頑固派」。

1927 年「四一二」事變國共分裂,錫社成員勞燕分飛。沒有加入任何黨派的王啟周,選擇在江蘇省民政廳安心當一名科長,他只想為老百姓幹點實事,以此實行心中的救國夢。遺憾的是,這位年輕人29歲時就英年早逝。

「曾外祖父有著龐大的家眷隊伍,他與原配夫人查氏生有三兒兩女(小女兒早夭),女兒王秀芬即我的祖母,兒子王啟周、王樂水、王雲程(後來繼室陸氏又生了兩兒四女)。大舅公王啟周英年早逝,三舅公王雲程是王家的驕傲。」

曹可凡祖父這一輩中,王雲程是作為王家產業繼承人來培養的。他18歲被送到美國羅威爾紡織大學專修紡織,三年時間修完四年學業,21歲回到上海協助經營家族產業,出任申新一廠廠長,他是榮家和王家企業中最年輕的廠長,其膽識和才幹贏得了榮老闆的青睞,很快成為榮府的乘龍快婿。

王雲程延續了王家的經商血脈。時局變幻的1947年,他在香港創辦了南洋紗廠。1970年代香港紡織產業繁榮,半壁江山都是王家和榮家系統的人在運營。在香港紡織業鼎盛的1970年代,王雲程曾是十大富豪之一。「香港老一輩上海人,你問YCW(雲程王拼音首寫),沒人不知道的,他獲得過英國爵士榮譽,和當年香港總督衛奕信像兄弟一樣,他是洋派,都和外國人玩,當年在香港人生地不熟很難混,他和嘉道理爵士交朋友,嘉道理在香港權傾一時,香港所有店都是他們家的,他公司一開就讓嘉道理來做董事長,嘉道理沒出一分錢,就給你用個名頭,三舅公腦子靈光啊!他這人善於交際,以前在臺灣,除了蔣公、宋美齡、蔣經國三人不熟,其他那些老的國民黨高官跟他都是莫逆之交。」

1993年,八十多歲的王雲程還在家鄉上海創辦了食品公司「上海福樂」,生產聖麥樂冰激凌和全仕奶。「100歲了還坐著輪椅天天去公司上班看股票漲跌,他修得好啊,走的那天,白天和重孫在玩,晚上喝完一杯西瓜汁就在那裡看電視,8點多,傭人上去發現他已經睡著了,推不醒,就這樣走了,享年102歲。」

曹可凡說,曾外叔公王禹卿手下有兩員大將,「一個是我三舅公王雲程,他留學回來,洋派;另一個是土包子,誰呢?就是我祖父曹啟東。王雲程是外交部長,我祖父是內政部長兼財政部長。」

當年,老爺子王堯臣親自為大女兒王秀芬挑選夫婿,最後相中自己廠裡的會計、精明能幹的無錫同鄉曹啟東。無錫曹家也是綿延千年、名重鄉裡的古家舊族,相傳是漢朝開國大將曹參後裔。「我的曾祖父曹逸臣是個秀才,一輩子做平民教育。1909年到1910年曾在無錫當地的竢實學堂做校長,當時在這學校任教的還有錢基博、錢穆等人。退休後他就在自家院子裡授徒辦學,倡導義務教育。民國間的教育界還是比較清苦的,這就促使我祖父曹啟東走出家門,闖蕩天下。」

曹啟東是家中老大,不願守著老宅「吃瓦片」,遂到蘇州一家錢莊學生意,出徒後經親戚介紹,來到上海福新麵粉七廠當一名助理會計,從此在麵粉行裡摸爬滾打了一輩子。「我祖父最早就是個帳房先生,進了這個麵粉廠,慢慢靠自己的智慧和勤奮,在企業裡承擔越來越多的責任。王雲程留洋回來,有自己的抱負,管理家族企業的同時,後來還創立了寅豐毛紡廠,我祖父完全沒有自己的版圖,我覺得他就像個企業中的隱形人一樣,世人大概永遠不會知道他究竟做了些什麼,他一生最高和最低的理念,就是把王家的企業管好。」


曹啟東、曹涵祥父子在西湖

曹可凡的祖父母婚後一直住在上海,從澳門路搬到愚園路805弄榮家高級職員宿舍區「弄錦園」,一住就是半個世紀。「我祖父思想上深受大舅子王啟周的影響,他其實是個很有政治頭腦的人,一向關注時事,同情和支持革命。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祖父母家一度曾為中共地下黨的庇護所,祖父的3個表妹都是地下黨員,在他掩護下做了很多工作。他經常跟我講他以前怎麼擺平各種事情,他說,那時候裡面藏著共產黨,外面客廳在給國民黨辦事,可能門外還有日本人。」

曹啟東參與創辦了中共地下黨在上海的金融機構「同慶錢莊」,還是錢莊邊上通惠印書館的投資人之一。梳理這段歷史時,曹可凡發現,已故學者王元化先生1949年前出版的惟一一本著作《文藝漫談》原來就是通惠印書館出版的,1947年出版的這本書可視為王元化在文藝評論道路上的基石。

1949年,王禹卿離開上海後將福新公司的業務託付給了曹啟東。「48年機器基本都拆去港臺,榮家和王家主事的也都去了香港,麵粉廠那時由我祖父全權代理。他是非常有自知之明的,於是就給榮毅仁先生寫信,力勸他留在上海。他說,這是你們榮家和王家的企業,我畢竟是外姓人,以我的資歷不足以管理整個麵粉廠。榮毅仁1949年後留在了上海,對當時工商業界整個心態起到了巨大的穩定作用,他被稱為紅色資本家,由來就在於此。」

1950年代,大勢所趨,作為中國民族產業標杆的福新也完成了公私合營。1966年之前,王家的日子過得還算滋潤,孩子們穿戴挺括,都是上只角的人。「文革」爆發後,這些「資本家」都被趕出了洋房。曹可凡回憶:「『文革』期間我們家沒人挨揍傷亡,只是家裡被掘地三尺,地板牆壁都撬開來,生怕你把黃金藏在裡面,我爸說那時黃金確實都是一捆一捆的,很多金條、鈔票被抄掉,銀行裡十幾個人都跑到我們家裡來收國債。那時候紅衛兵走掉了,我媽就在廢紙堆裡很急地找她心愛的貓兒眼,狼藉滿地,但也沒找到。」

曹可凡的父親曹涵祥是家中長子,畢業於教會學校。「父親一介書生,一輩子清貧,未留下豐厚財產,卻留給我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在曹可凡的印象中,祖父曹啟東向來「沉默寡言」,直到他考進大學後才和老人家有了些交流。「我祖父應該很有錢,但他沒分多少錢給後代,大多都捐給了政府。我在他那兒經常看到各種發票,宋慶齡基金會捐一萬,這邊捐一萬,那邊捐一萬。上世紀80年代,一萬塊就是嚇死人的數目了,他還拿出50萬捐給普陀區政府建造圖書館,人家給他發票,他就往臺底下面一塞。我說,你又捐錢啦?」

曹啟東去世後留下一個保險箱,令後代頗為好奇,他們找來鎖匠將其打開。「打開後發現裡面只有一包蓬蓬鬆鬆的東西,解開後全是一堆我小時候的照片!我祖父這人一輩子就是個謎,他一生百分之八十的事情都爛在肚子裡。據說我曾外叔公王禹卿晚年最後和他通過一封信,兩人對話就像密語一樣無法破解,信裡王老爺子就跟我祖父交代了一句:一切都還按老規則辦!」

採訪前兩天,曹可凡從七十多歲的表叔那裡又聽來一些祖父的故事。「我表叔1980年離開上海前去見過我祖父一面,請他給自己的人生指點迷津,祖父就說了兩點:第一,只有靠自己賺來的錢才是安心的,上面傳下來的總是不可靠的;第二,當一屋子的人坐那兒說話,每個人的話我都在聽,但我不會聽任何人的話。」

曹可凡的祖母三十多年前已辭世,十多年前他父親也去世了。修家史前健在的長輩便是在美國的兩位叔叔,他們1948年離開中國,多年來只回過中國兩次。修家史的過程有道不盡的心痛與遺憾。初稿完成時,曹可凡的三叔離開了人世;拿到樣書當天,他的二叔也去世了;此前提供重要史料的堂姑,曹可凡再與之聯繫時,老人家已完全記不清事了。「做口述史就是跟時間賽跑啊!」他感慨道。

曹可凡說,許多市民家庭不一定像名門世家那樣風雲變幻,但每個家庭一定有最感人的故事,把這些寫下來,若干年後就會成為時代的印記。「中國歷史是注重宏大的歷史,我們對個人史和家庭史是忽略的,其實,每個普通家庭的歷史,也都是宏大時代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感謝實習記者王珏、冉瑩協助整理錄音)

中國人物類媒體的領導者

提供有格調、有智力的人物讀本

記錄我們的命運 · 為歷史留存一份底稿

本文首發於南方人物周刊第445期

文 / 李乃清 發自上海

編輯 / 鄭廷鑫

相關焦點

  • 特稿008|海派大宅門——曹可凡講述百年家史
    我想,同一個家族的人,對國家和民族的認知其實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家的元素在我們這兩人之間已經分崩離析了。如果有一個能把這個家的成員凝聚起來的東西,那就是這個家族的歷史。」曹可凡的家族故事可以追溯至無錫太湖邊的蠡園,這座清朗質樸的園林始建於1927年,以蠡湖和範蠡得名,由曹可凡的曾外祖父王堯臣與其胞弟王禹卿兩兄弟創立。
  • 曹可凡高分作品推薦,你看過幾本?
    曹可凡,1963年7月27日出生於上海,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電視節目主持人、同濟大學客座教授。1987年,在上海電視臺及東方電視臺主持《我們大學生》。1991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獲碩士學位。1997年,獲得日本短波放送第十四屆亞洲大獎。
  • 原來曹可凡的家族史如此不凡
    曹可凡家族120年五代人的生活變遷,在書中完整呈現。曹可凡說,從這本書裡,可以看到一個家族是如何在上海慢慢繁衍的,並可由此讀懂上海。緣何在知天命的年齡尋根修史?曹可凡說,四十多歲的時候,一心往前趕,沒有心境回頭看;而到了六十歲,往回看可能已經看不動。知天命這個年齡段剛剛好。修家族史過程中,一封家書對曹可凡觸動最大。
  • 「白景琦」開的餐廳,離百年《大宅門》還差70年...|海派老闆
    《大宅門》白景琦也姓白。他家,也是來自原來叫北平的北京。他的家族故事,跟《大宅門》白景琦有一拼。他的語彙,不斷出現1948年、美孚、北平、香港、臺北、美國、金條…以及各種我沒有聽過的家族食譜。一家餐廳開30年,一定不是僅靠堅持就能做到的。
  • 兩小時濃縮百年浮沉,去話劇版《大宅門》看「另一個白家」
    12年後,由電視劇導演郭寶昌親自執導、中國國家話劇院創排,話劇版《大宅門》於2013年終於誕生。排演多年來,話劇版《大宅門》仍口碑爆棚,在演出足跡所到之處均一票難求。現在,話劇《大宅門》將再一次重啟它的旅程。
  • 70歲斯琴高娃走路蹣跚獲陳寶國攙扶 《大宅門》白家母子倆再次重逢
    70歲斯琴高娃走路蹣跚獲陳寶國攙扶 《大宅門》白家母子倆再次重逢時間:2020-11-26 12:29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莫小煙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70歲斯琴高娃走路蹣跚獲陳寶國攙扶 《大宅門》白家母子倆再次重逢 近日,有網友在某短視頻網站上曬出一段斯琴高娃與陳寶國同臺的畫面,《大宅門》
  • 大宅門劇情介紹 大宅門講的什麼故事
    《大宅門》是一部神奇的大劇。豆瓣上9.3分證明了它的品質,冠軍級的收視率證明的它的熱度,而全劇無數影視大腕的客串,更讓它平添了幾分神奇色彩。那《大宅門》講的什麼故事呢?一起來看看《大宅門》劇情介紹。
  • 東華上海紡博館「海派時尚歷史與創新」系列 看海派時尚前世今生
    從晚清到民國再到現代的女裝變化(本文圖片:央廣網發 東華大學供圖)參展的還包括來自BOY LONDON、CM·Loose、鼎天、瀚藝、亨生、金枝玉葉、馬克華菲、瑪麗黛佳、蔓樓蘭、三槍、雙妹、WECOUTURE、未識童裝、聞所未聞、支晨、之禾、莊容等17家包括「中華老字號」、行業知名和東華校友創辦企業精心挑選的海派設計作品
  • 《宣武門》師法《大宅門》,這裡有從變法到變革的百年滄桑
    這是一部橫跨百年的大體量劇作,如何選取敘事的重點?戲中這麼多分量重的角色,演員班底是如何搭建的呢?這麼一部京味濃厚的劇,怎樣才能體現出地道的北京風味呢?獨舌記者採訪了該劇導演王小康。 導演王小康《宣武門》的敘事跨度長達百年,王小康談道:「歷經百年的時間跨度,這樣的題材在中國電視劇史上是頭一次。」
  • 「百年上海設計展」,以設計講述城市歷史和時代審美
    上海美術學院設計學科堅持以傳承百年上海設計文脈為己任,以弘揚海派設計文化為導引,以『上海設計問題研究』為學科發展核心定位,在挖掘上海設計歷史資源的同時,通過跨界融合、資源協同,藉助機制創新,充分發揮地理和文化優勢。」
  • 兩小時濃縮百年浮沉,去話劇版《大宅門》看平行時空裡的「另一個白...
    排演多年來,話劇版《大宅門》仍口碑爆棚,在演出足跡所到之處均一票難求。現在,話劇《大宅門》將再一次重啟它的旅程。11月20日-21日,「國字號」話劇《大宅門》將作為上海東方藝術中心今年話劇板塊的壓軸大戲隆重登場,一段社會、人生恩恩怨怨、生生死死飽含愛恨情仇的傳奇故事即將展開。
  • 《大宅門》帶火的這種國產神劇,名聲快被毀光了
    這成了《大宅門》百年風雨的發端,也鑄就了中國電視劇史上可遇不可求的絕對經典。無悔一腔血,有意濟蒼生,百年風雨大宅門。 」大宅門胡曉晴 - 大宅門 音樂專輯 據說八成中國人,都沒辦法正常念出《大宅門》主題曲的歌詞。 畢竟作為名副其實的國劇巔峰,它除了是為數不多叫好又叫座的作品,還帶火了盛極一時的一種中國特色電視劇類型——宅鬥劇。
  • 這是我國第一部臺灣省歷史電視劇,堪稱海峽版《大宅門》
    筆者在這裡向沒有欣賞過這部歷史巨作的讀者真誠推薦此劇,這部講述臺灣省霧峰林家的電視劇堪稱臺灣省版《大宅門》,但其歷史的厚重和史詩感卻遠超《大宅門》,推薦理由如下:在海峽之上,兩百年來發生過太多的事情不為人知,《滄海百年》截取了從清乾隆五十二年林爽文起義一直到清光緒十一年臺灣建省這一百年的歷史拍攝出來,從這部電視劇中,觀眾可以看到這一百多年來海峽中的洶湧波濤。
  • 《大宅門》裡白家原型之一:南京「白敬宇」
    原標題:南京「白敬宇」家族傳奇不輸「大宅門」南京有很多中華老字號,「白敬宇」是其中知名的一家。當年熱播的電視連續劇《大宅門》,讓很多人將劇中的白家,與現實中的民族企業「白敬宇」家族畫上了等號。
  • 滬上設立「海派旗袍文化名人堂」 首批入選名人揭曉-瀚藝 海派文化...
    12月23日在思南公館81號「海派旗袍文化思南之家」舉行了《海派旗袍文化名人堂》首批名人頒證儀式。作為首批海派旗袍文化名人入選名人堂的三位都是德高望重的長者(按姓氏筆畫為序):海派文化名人、一輩子鍾情旗袍服飾並在海內外為之傳播具有深遠影響的111歲的嚴幼韻女士;百年時裝公司「鴻翔」第二代傳人、海派旗袍製作技藝傳承人、86歲的金泰鈞先生;被譽為「百年海派旗袍傳奇人物」的上海裁縫、98歲的褚宏生老先生。
  • 海派文化藝術,傳承百年的上海驕傲!
    海派黃楊木雕 黃楊木雕,是以黃楊木做雕刻材料的民間工藝品,於 20 世紀 30 年代在上海市徐匯區初步形成。 海派黃楊木雕的特點是中西融合:將西方素描技法、線條表現和雕塑技巧與中國傳統雕刻技法相結合,利用黃楊木的木質光潔、紋理細膩、色彩莊重的自然形態取材。
  • 布魯塞爾中國文化中心上線 「海派百工」微紀錄片展中國匠人精神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周虎臣毛筆製作微紀錄片講述一支毛筆怎樣經過從選毫到刻字等五大流程七十多道工序最後製作而成,展現了數百年來毛筆製作技藝「兼善而非獨善」的特色。
  • 看海派時尚的前世與今生!「海派時尚歷史與創新」系列活動在東華...
    2020年12月22日,由上海市教育委員會、東華大學、中國服裝協會、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聯合主辦的「海派時尚歷史與創新」系列活動在東華大學上海紡織服飾博物館舉行,30餘件近代服裝和70餘件當代作品集體亮相,靜態展、沙龍秀、研討會輪番舉辦,集中匯聚海派時尚的魅力。 海派時尚歷經一個多世紀的發展,如今再次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 7部經典老電影致敬周璇百年,11月上海影展更顯海派文化
    11月5日至8日,上海藝術電影聯盟舉辦的「周璇百年誕辰紀念影展」,影展將於10月30日正式開票。值得一提的是,這也是上海藝術電影聯盟於2020年推出的全新放映品牌「上海電影百年光影」系列的第二部分。該系列影展旨在挖掘國產經典電影、紀念相關上海影人、弘揚海派文化、江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