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歲女孩體重不升,肚子卻「吹起了氣球」,原來腹中竟有一個和她腦袋一樣大的「粉紅色大肉球」——左腎母細胞瘤!所幸,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多學科協作團隊幫小方(化名)及時揪出了這個「元兇」,目前孩子已完成了第一次化療,恢復良好。
孩子體重越來越輕,肚子卻越來越大
小方今年五歲,本該是長身體的年紀,但近3個月來,體重不升反而還輕了3公斤。在幫小方洗澡時,父母無意間發現孩子左側腰部鼓起了一個包。這可嚇壞了父母,連忙帶往當地醫院就診,做彩超發現右腎居然長了一個14釐米的大腫瘤,幾乎跟小孩的腦袋一樣大。轉診到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後,該院泌尿外科王德娟主任醫師考慮孩子的異狀實際上是患上了「腎母細胞瘤」。
多學科協作團隊聯手「拆彈」
為了拆除小朋友身體內的大「炸彈」,該院泌尿外科、兒科、麻醉科、放射科、病理科、放療科、藥學部專門為該患兒成立了多學科協作團隊,還邀請了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的陳惠芹主任醫師進行跨院會診。經過嚴謹細緻的檢查考慮患兒的腫瘤為腎母細胞瘤,初步制定先手術完整切除腫瘤,獲取病理和淋巴結轉移情況,確定腫瘤分期,並爭取在術後一周內開始化療。醫護團隊開始對小朋友進行周密的術前準備。
經過1周的降血壓等術前準備後,小方終於躺上了手術床。在術中探查發現,小方的左腎和左側腎上腺均已經受累,腹部大血管周圍可見多發淋巴結腫大。但萬幸的是肝、脾、胰腺等其他重要臟器沒有受到侵犯。經過數小時的努力,多學科團隊成功完成了左側腎母細胞瘤根治性切除+腹膜後淋巴結清掃術。雖然經歷了一場大手術,小方狀態還是不錯,平穩地回到了病房。
在由該院泌尿外科邱劍光主任和護理部副主任慄霞主導的全病種快速康復理念的指導下,小方在術後24小時內就已能下床活動,並恢復了半流飲食。手術標本經過病理科甄別確診左腎母細胞瘤,術中清掃淋巴結50枚,均未發現轉移。
據悉,目前小方已完成了第一次化療,恢復良好,接下來的半年內還將要繼續完成化療療程。
兒童最常見的原發性惡性腫瘤——腎母細胞瘤
腎母細胞瘤,又稱Wilms瘤,是兒童最常見的原發性惡性腫瘤。這種胚胎源性的腫瘤是由不成熟腎臟的殘餘部分發展而來。小於15歲的兒童Wilms瘤的發病率是7-10/100萬,佔所有兒童期腫瘤的6%-7%。大多數腎母細胞瘤是單側的,但也有少數病例會有雙側腫瘤,在極少數病例中,患兒會先發生單側腫瘤,而後發展為雙側腫瘤。
據王德娟主任醫師解釋,目前腎母細胞瘤的確切病因仍不明確,大部分病例並沒有遺傳性,但有研究表明WT1、WT2、CTNNB1、p53基因或16號染色體長臂缺失等與腎母細胞瘤的發生發展有關。此外,患兒母親在懷孕期間接觸過特殊的環境汙染物:如油漆、皮革、化工產品、電離輻射、藥物等也可能會導致該疾病的發生。
腎母細胞瘤早期症狀不明顯,後期腫瘤較大時常表現出的症狀有腹部包塊、腹痛、腹脹、血尿、高血壓等,少數患兒可出現發熱、厭食、體重減輕。腎母細胞瘤的典型表現是無意中發現的腹部腫塊,40%的患兒伴有腹痛症狀,約18%表現為肉眼血尿,24%為鏡下血尿,大約25%患兒有高血壓表現。
王德娟提醒,儘管大多數患者預後良好,但是仍需要及時有效的治療。近20年,由於手術、放療、化療等綜合治療措施的開展,以及美國腎母細胞瘤研究組和歐洲國際兒童腫瘤協會等多中心研究成果的推廣應用,療效顯著提高,低危患者併發症逐漸減少,高危患者的長期生存率進一步提高。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梁超儀 通訊員簡文楊、李饒堯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李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