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母細胞瘤專盯嬰幼兒!17科名專家聯袂挽救小生命

2021-01-09 大洋網

兩歲的男寶小良(化名)活潑好動,最近幾周來,他卻變得「文靜」了,胃口不好,四肢漸漸消瘦。在給他洗澡時,媽媽突然在他的肚子上摸到了一個「鼓包」。到醫院檢查的結果讓全家人如聞晴天霹靂:小良被診斷為腎母細胞瘤。

腎母細胞瘤是嬰兒與幼童常見的腹部惡性腫瘤之一,大部分患者在一歲前發病,同時也是一至三歲的幼兒最常見的惡性腫瘤。小良爸媽帶著他慕名找到了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以下簡稱「中腫」)兒童腫瘤科創科主任、首席專家孫曉非教授,隨即接受了兒童腫瘤多學科診療(MDT)團隊的治療。孩子最終幸運獲救,一個家庭也重獲新生。

腎母細胞瘤的主要治療方法是通過外科手術,把腫瘤侵犯的腎臟切除。如果腫瘤已經很大,或者擴散至臨近的重要組織器官,便要先通過化療使腫瘤縮小,再爭取手術將腫瘤切除。

即使腫瘤已出現遠處轉移,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仍然有機會接受為期3-6個月的化療、手術及放療,獲得較好的治療效果。

筆者獲悉,在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腎母細胞瘤的標準治療5年總生存率可達85%以上,這意味著約85%的患兒可以痊癒。即使腫瘤已擴散至腎臟以外的部位,仍有70%的治癒機會。如此出色的療效,得益於該院大力推動兒童腫瘤MDT團隊的建設,集合全院名醫之力,為每一例兒童腫瘤患者提供最先進、最有效的個體化綜合治療方案,努力救治更多腫瘤患兒。

全國首設兒童腫瘤化療專業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是國內首家設立兒童腫瘤化療專業的腫瘤專科醫院。1989年7月該院在腫瘤內科開設兒童腫瘤化療專業,2002年擴展為兒童腫瘤化療病區。2010年1月7日,兒童腫瘤科正式成立,現任科主任為著名兒童血液腫瘤專家張翼鷟教授。

兒童腫瘤科現為中國抗癌協會小兒腫瘤專業委員會常委單位。該科主要收治18歲以下兒童青少年惡性腫瘤患者,主要病種包括白血病,惡性淋巴瘤、神經母細胞瘤、中樞神經系統腫瘤、骨和軟組織肉瘤、尤文氏肉瘤/原始神經外胚葉腫瘤、腎母細胞瘤、肝母細胞瘤、生殖系統腫瘤、郎罕氏組織細胞增生症和視網膜母細胞瘤等惡性腫瘤。採用化療為主、並與相關外科和放療科等學科聯合,對患兒進行多學科綜合診治。

這種兒童腫瘤生存率達九成以上

近10多年來,在該院治療的兒童青少年惡性腫瘤患者生存率獲得明顯提高。霍奇金淋巴瘤生存率達90%以上,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生存率從1998年前30%-40%提高到目前的85%以上,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其它兒童實體腫瘤通過多學科綜合治療,生存率也獲得較大改善。

中腫兒童腫瘤MDT團隊大力推動國內兒童腫瘤MDT建設,他們牽頭制定了《髓母細胞瘤多學科診療專家共識》、《兒童原發中樞神經系統生殖細胞腫瘤多學科診療專家共識》,還牽頭制定了首版CSCO中國兒童和青少年淋巴瘤診療指南,並在國內率先開展兒童腫瘤靶向新藥的國際多中心臨床研究。

通過醫聯體建設,中腫兒童腫瘤MDT團隊還積極發揮示範引領作用,致力於推動區域內兒童腫瘤診療水平的同質化。2019年5月,該院與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五醫院合作建設的兒童腫瘤病區,作為泛中南地區腫瘤專科聯盟的共建項目順利投入運營,截止目前已收治患兒1037人次。這一合作病區通過為患兒提供高水平同質化的診療服務和熱情周到的生活配套服務,顯著緩解了腫瘤患兒看病難、住院難的問題,除了得到患兒家長的一致好評外,還獲得2019年度國家衛健委「改善醫療服務典型案例」的表彰,打造了醫聯體深入合作的典範。

中腫兒童腫瘤MDT團隊的歷史可追朔到2010年,在孫曉非教授倡導下,聯合了放射治療科高遠紅教授和泌尿外科劉卓煒教授,在腫瘤外科、放療科、影像診斷科和病理科的大力支持下,兒童腫瘤單病種管理小組正式成立,以「疑難病例會診」的形式,開始了每周一次固定於周三下午的多學科聯合病例討論會。

2019年起,利用中腫牽頭成立的「泛中南地區腫瘤專科(單病種)聯盟」遠程會診平臺,根據聯盟醫院的需要為兒童腫瘤疑難病例進行會診,讓遠在千裡之外的患兒,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醫療資源,進一步提高了聯盟成員單位的兒童腫瘤診治水平。

名醫閃耀 他們聯袂挽救患兒

中腫兒童腫瘤MDT團隊實行首席專家領導下的核心小組管理制度,團隊成員堪稱「名醫閃耀」:

單病種(神經母細胞瘤)首席專家:

孫曉非教授,負責總體方案制定,協調、指導兒童腫瘤研究的實施。

多學科團隊(MDT)成員:

化療:孫曉非教授、張翼鷟教授(兒童腫瘤科現任科主任,血液腫瘤專家)、甄子俊副主任醫師,朱佳王娟路素英孫斐斐黃俊廷主治醫師

泌尿外科:劉卓煒教授(中腫副院長);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小兒外科:劉鈞澄教授、周李教授、徐哲教授

放療:高遠紅教授(放療科副主任)、蔡玲教授、盧麗霞教授、劉慧(大)主治醫師

自體幹細胞移植:黃慧強教授(內科副主任,淋巴瘤首席專家)

生物治療:夏建川教授

影像診斷:李卉曾斯慧主治醫師

核醫學科:樊衛教授(核醫學科主任)、肖子正主治醫師

病理診斷:雲徑平教授、張玉副主任醫師

骨髓診斷:陳躍瓊主治醫師

實驗研究部:朱孝峰研究員、貝錦新研究員

分子診斷科:王芳副主任醫師

神經外科:王翦副主任醫師

骨軟組織腫瘤科:王晉教授(骨與軟組織腫瘤科主任)

微創介入科:趙明教授、張天奇主治醫師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胸外科:馬俊教授

護理:蔡瑞卿護師、劉美玲護師

學術秘書:甄子俊、王娟

 

文/通訊員陳鋆、文朝陽、韋瑋

供圖: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

(資訊)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李津

相關焦點

  • 5歲女孩肚子「吹氣球」,竟是跟腦袋一樣大的腎母細胞瘤!
    這可嚇壞了父母,連忙帶往當地醫院就診,做彩超發現右腎居然長了一個14釐米的大腫瘤,幾乎跟小孩的腦袋一樣大。轉診到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後,該院泌尿外科王德娟主任醫師考慮孩子的異狀實際上是患上了「腎母細胞瘤」。
  • 低惡性腫瘤炎性肌纖維母細胞瘤,容易復發,但是很少癌變轉移
    導語:炎性肌纖維母細胞瘤是一種在兒童和青少年當中多發的罕見低度惡性腫瘤,可能發生在全身各個地方,在治療的過程中,主要以手術切除為首選的治療方案,但是術後容易復發,好的是很少產生癌變轉移,大部分的炎性肌纖維母細胞瘤屬於無明顯浸潤型,這一部分的患者在治療和預後的過程中都很不錯
  • 髓母細胞瘤放療化療痛苦嗎
    髓母細胞瘤放療化療痛苦嗎 時間:2021-01-13 09:25北京豐臺右安門醫院 髓母細胞瘤目前的治療方式主要是手術結合放化療,而說起放療化療,不少患者都比較擔心放化療是不是很痛苦?治療效果怎麼樣?我們首先要知道,髓母細胞瘤是柔軟易碎、實質性、邊界可辨認的腫瘤。
  • 髓母細胞瘤術後如何做放化療
    髓母細胞瘤術後如何做放化療 時間:2021-01-12 09:09北京豐臺右安門醫院 髓母細胞瘤是好發於兒童的顱內惡性腫瘤,是中樞神經系統惡性程度比較高的神經上皮性腫瘤之一,大多數生長在第四腦室頂上的小腦蚓部。
  • 平陰談談腎腫瘤!
    4.腎母細胞瘤(胚胎瘤) 注意發病年齡(大多發生在幼兒,偶見於中青年)及有無下述表現:①以腹部腫物為主要症狀,貧血、低熱、高血壓常見,但血尿少見。、淋巴瘤和錯構瘤;6、來自神經組織的腫瘤有神經母細胞瘤、交感神經母細胞瘤;7、來自腎包膜的腫瘤,有纖維瘤、平滑肌瘤、脂肪瘤、混合瘤;8、囊腫,有孤立性囊腫、多發性囊腫、囊腺瘤、皮樣囊腫、囊腺癌;9、轉移性腫瘤。
  • 出國看病服務機構盛諾一家整理科普:神經母細胞瘤的治療(三)
    出國看病科普:神經母細胞瘤的治療(三)經出國看病專業服務機構盛諾一家整理,本文接著上篇文章介紹神經母細胞瘤的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靶向治療:使用藥物或其他物質來識別和攻擊特定癌細胞的治療方法。出國看病專業服務機構盛諾一家在諮詢專家後得知,靶向治療對正常細胞的傷害通常比化療或放療要小。
  • 嗜鉻細胞瘤藏體內,「達文西」巧手來剷除
    李女士慕名找到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副院長、泌尿外科主任陳明教授,「根據檢查提示右側腎上腺顯示不清,右側腹膜後佔位,考慮嗜鉻細胞瘤可能。」雖然患者並無血壓增高、頭痛等症狀,但是腫塊所處的位置在右側腎上腺這一嗜鉻細胞瘤特別「喜歡」的地方,高度懷疑是嗜鉻細胞瘤。
  • 臨床試驗表明:靶向GD2的CAR-T細胞有望治療神經母細胞瘤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英國大奧蒙德街兒童醫院和倫敦大學學院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旨在靶向癌性腫瘤的新型CAR-T細胞療法,它在患有神經母細胞瘤(一種罕見的兒童癌症)的兒童身上顯示出有希望的早期結果。
  • 北京兒童醫院眼科專家趙軍陽將親臨鄭州市兒童醫院(東區)坐診
    12月12日,視網膜母細胞瘤國際權威專家趙軍陽,將走進鄭州市兒童醫院東區醫院,近距離為我省視網膜母細胞瘤患兒進行篩查和診治。視網膜母細胞瘤是嬰幼兒最常見、危害最大的一種眼內惡性腫瘤(retinoblastoma,RB),常見於5歲以下兒童,可單眼、雙眼先後或同時罹患,嚴重威脅患兒的視力和生命。
  • 生命的奇蹟!188個小時,8名男護士挽救1條生命
    188個小時,8名男護士,1條生命 患者四肢抽搐、意識喪失10小時,被診斷為橫紋肌溶解症候群,需要不間斷地進行床旁血液淨化 一次不間斷血液淨化,堅持了188個小時 當日,湖南省人民醫院腎內科、心內科、神經內科、感染科、醫學影像科的二線班醫生都接到了醫務部的緊急電話:「天心閣院區呼吸ICU,11時緊急全院大會診。」這種情況不多見,一定是有突發狀況,會診醫生迅速到位。
  • 眼科專家:這些病因不可忽視
    引起「白瞳症」的病因有很多,包括視網膜母細胞瘤、先天性白內障、永存原始玻璃體增生症、Coats病、早產兒視網膜病變、脈絡膜缺損、家族性滲出性玻璃體視網膜病變等等,其中最常見也最嚴重的就是視網膜母細胞瘤。
  • 94歲老人腎臟內長「鹿角」 哈醫大一院多學科協作挽救患者生命
    東北網健康頻道消息(通訊員 徐旭)近日,哈醫大一院泌尿外科三病房修有成教授團隊成功為94歲的腎半鹿角結石女性患者,完成微創碎石取石手術,成功解除泌尿系感染與梗阻,避免危及生命的全身炎性反應症候群進一步發展,挽救患者生命。
  • 年輕患者腦內有多發血管母細胞瘤,不要忽略這種病!
    病變特點VHL症候群的基本病變有兩點:其一為視網膜、腦幹、小腦或脊髓的血管母細胞瘤;另一為腹腔臟器病變,主要有腎囊腫或腎細胞癌、胰腺囊腫或腫瘤、腎上腺嗜鉻細胞瘤及淋巴管腫瘤等。與散發的小腦血管母細胞瘤相比,VHL症候群患者小腦血管母細胞瘤具有發病年齡更早、多發、預後更差的特點。 胰腺病變:35%~70%的患者並發胰腺病變,約12%的患者以胰腺病變為唯一的腹腔病變,包括單純性囊腫、漿液性囊腺瘤、胰腺內分泌腫 瘤、轉移癌等,前兩者最多見。
  • 國際更多新治療技術可挽救中晚期腎癌患者的生命
    腎癌的80%是腎細胞癌(RCC),其中包含了很多亞型,比如腎透明細胞癌、腎乳頭狀細胞癌等。其餘的一部分是尿路上皮癌等其他類型,他們是: 鱗狀細胞癌 腎臟肉瘤 腎小球旁細胞瘤(腎細胞瘤) 血管肌脂肪瘤 腎嗜酸細胞瘤 腺肌肉瘤 威爾姆斯瘤(常發生在
  • 生死邊界挽救生命 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重症醫學科彰顯醫者仁心
    大江網/江西頭條客戶端訊 自從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發生後,重症醫學科這個略顯神秘的科室,逐漸進入大家的視線,他們是活躍在戰「疫」一線的戰士,是於生死邊界挽救生命的天使。  危急時刻挽救患者生命  近日,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象湖院區重症醫學科收治了一位情況危急的患者,患者曾某,10月10開始咳嗽,13號出現發燒,還一度燒到了39度,起初曾某以為只是小問題,只當普通感冒處理,直到10月25日,曾某感到呼吸困難,26日下午曾某到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象湖院區急診科就診,因為曾某呼吸困難,急診科就先對曾某進行了氣管插管
  • 【名科推薦】泌尿外科
    【名科推薦】泌尿外科 2020-12-24 15: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養生堂」今日17:25播出《別讓高壓傷了腎》
    專家&關鍵詞嘉賓左力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腎內科主任 主任醫師隋準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腎內科主任醫師關鍵詞惡性高血壓 腎小管 夜尿增多 尿比重 異種蛋白今天的節目現場,高血壓多年但用藥並不規律的秦大爺,遭遇了身體裡管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