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網/江西頭條客戶端訊 自從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發生後,重症醫學科這個略顯神秘的科室,逐漸進入大家的視線,他們是活躍在戰「疫」一線的戰士,是於生死邊界挽救生命的天使。
危急時刻挽救患者生命
近日,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象湖院區重症醫學科收治了一位情況危急的患者,患者曾某,10月10開始咳嗽,13號出現發燒,還一度燒到了39度,起初曾某以為只是小問題,只當普通感冒處理,直到10月25日,曾某感到呼吸困難,26日下午曾某到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象湖院區急診科就診,因為曾某呼吸困難,急診科就先對曾某進行了氣管插管,戴呼吸機治療,可是即使戴上了呼吸機,曾某還是出現了嚴重的呼吸衰竭,經醫院會診後,曾某已達到了使用ECOM(體外膜肺氧合)的標準,象湖院區重症醫學科主任曾振國便帶著助手立即給曾某上了ECOM,戴上了ECOM後,曾某的血氧明顯改善。
曾振國告訴記者,患者曾某因為眼睛患有葡萄膜炎,長期服用激素治療,已經有7年的服藥歷史了,所以免疫力非常差,許多對平常人沒有任何的影響的真菌或細菌,都可能對曾某造成嚴重的影響,入院時曾某的雙肺已經嚴重感染了,情況危急。
曾振國說,看到曾某進入了平穩狀態後,他鬆了一口氣,曾某今年才35歲,上有老下有小,身上的擔子非常重,要是曾某出現什麼意外,他的家庭該承受怎樣的打擊,他不敢想像,只能盡全力去救治曾某。鬆了一口氣的同時,他也感受到了巨大的壓力和責任,現在用上ECOM的曾某是進入了平穩的狀態,但是之後曾某的肺部感染的控制、肺功能恢復正常仍然任重道遠,曾某最後能夠康復出院才是真正的成功。
而這種危急情況僅僅是重症醫學科日常經歷中的一個縮影,重症醫學科病房內的病人,幾乎都是從各個科室還有各地方醫院來的危重症患者,而重症醫學科的醫生和護士要做的,就是將這些患者一次次地從生死邊界上拉回來。
大難面前彰顯醫者仁心
在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中,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象湖院區重症醫學科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重症醫學科臨危受命,組建定點醫院隔離病房ICU。科室參與完成江西省首例危重型患者、首例ECMO、年齡最大88歲患者等救治工作;完成無創呼吸機+高流量溼化氧療、有創機械通氣、氣管插管、氣管切開、ECMO、PICC穿刺、血液濾過、血漿置換、床旁重症超聲等共計兩百餘人次。
馳援武漢,重症醫學科戰士們首批進駐武漢協和腫瘤中心Z14重症病區。參與完成首例重型患者CRRT治療、首例單獨實現ECMO救治、首例氣管插管、首例重症患者治癒出院等救治工作,重症醫學科青年們用大愛護佑人民健康與安危。
2月12日晚,南昌大學一附院接到緊急通知,臨時組建一支醫療隊前往武漢支援,整建制接管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腫瘤中心重症病區,重症醫學科青年第一時間主動申請援助武漢。
30個日夜的浴血奮戰,720小時的共克時艱,3月14日,整建制接管的武漢協和腫瘤中心患者清零,Z14重症病區正式關閉休艙,醫療隊也將進入原地休整狀態。在Z14重症病區,科室成員曾振國、丁成志、楊洋等人隨南昌大學一附院援助武漢國家醫療隊其他醫護同事累計收治87位新冠肺炎患者。
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重症醫學科黨支部被授予「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集體」及「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榮譽稱號。
重症醫學科先後獲江西省科學技術進步獎、江西高校科技獎,獲批「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建設項目」、「江西省領先建設學科」、「全國重症醫學專科醫師培訓基地」、「中華醫學會腸內營養置管培訓基地」、「江西省優秀專科分會」、「江西青年五四獎章集體」、「江西省抗疫先進青年集體」等榮譽,擁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0項、省廳級課題項目36項,在有影響力的學術期刊發表論文百餘篇。據不完全統計,近三年收到患者家屬贈送牌匾、錦旗二百餘面……
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重症醫學科不僅在一次次的公共突發事件的緊急救援中出色完成救治任務,受到了國家、省衛健委及當地支援醫院的高度評價。同時,科室每年舉辦國家級及省級的醫療、護理繼續教育學習班,為江西省全省人民健康生命培養輸送大批重症醫學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