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者仁心,在戰「疫」一線熠熠閃光-光明日報-光明網

2020-11-19 光明數字報

    【智庫答問】  

編者按

    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阻擊戰中,全國各地醫護人員主動請纓、馳援湖北,與武漢及其他地市州的醫護人員一起,共同守衛著這方土地。其他各省區市的疫情防控一線,也閃耀著醫護人員的身影。他們奮不顧身、無所畏懼,有些人甚至獻出了寶貴生命。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那樣,在面對重大傳染病威脅、抗擊重大自然災害時,「廣大醫務人員臨危不懼、義無反顧、勇往直前、捨己救人,贏得了全社會高度讚譽」。光明智庫約請醫學專家,結合戰「疫」實踐為您探尋「醫者仁心」背後的基因密碼,為破解公共衛生危機、守衛人民健康凝聚力量。

本期嘉賓

    北京大學醫學人文學院教授 王一方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黨委書記、教授 梁廷波

    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黨委書記、教授 鞏守平

1.危急時刻盡顯醫者仁心底色 

    ■記者觀察

    在抗擊疫情的「戰場」上,有一群讓人肅然起敬的白衣勇士:他們或已年過古稀,但臨危受命,義無反顧奔赴一線;他們或割捨家庭牽掛,主動請纓,寫下錚錚誓言,踐行對祖國的承諾,為人民健康築起牢固屏障。

    光明智庫: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全國各地醫護人員眾志成城、支援湖北,忠誠踐行「大愛無疆」「醫者仁心」的精神。在您看來,新時代中國醫務工作者身上承載著怎樣的人文精神,在這次戰「疫」中有怎樣的具體體現?

    王一方:戰「疫」一線醫護人員身上閃耀的人文精神是融化在血脈裡的職業使命感、生命神聖感。正因為他們使命在肩、神聖在胸,才表現出義無反顧的犧牲精神,敢衝必勝的堅強信念,堅持超負荷勞作的利他情懷。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他們無怨無悔為國家分憂,為疫區人民帶去希望,這是對生命的守護,也是情感與價值共同體的集中體現。84歲的鐘南山院士、73歲的李蘭娟院士、68歲的張雁靈將軍……曾經親歷SARS的老將們沒有停下腳步,繼續為抗擊疫情奮戰。穿梭在疫區、醫院裡的醫護人員,更多是70後、80後、90後,在這種緊急關頭,他們歷經摔打、考驗、成長,磨礪出奮發有為的決心,彰顯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品格。

    鞏守平:如果說醫生的職業是最高尚、最神聖的,我想根源在於這份職業的「基因遺傳」,它不僅來自課堂的講授,更來自治病救人的切身實踐。時下,新冠肺炎疫情肆虐,醫護人員挺身而出、衝鋒在前,這種行為展現了習近平總書記所講的「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於奉獻,大愛無疆」的職業精神,是新時代中國醫務工作者懷有人文精神的體現。

    此刻,我正帶著我院醫療隊伍在武漢一線。來之前,我院一名年輕護士主動請纓支援武漢,臨別時孩子在老人懷裡掙扎,不停哭喊著要媽媽,可她最終還是咬牙割捨下牽掛,選擇來到一線。這樣的年輕人有很多,他們放下一切,堅守工作、治病救人,這就是「醫者仁心」最直接、最真實的體現。

    梁廷波:人文精神在醫學領域有著最集中、最鮮明的體現。我國自古就有「醫乃仁術」之說。面對疫情,醫護人員在危難時刻全力投入抗「疫」一線,在無私奉獻中踐行初心使命,生動彰顯了醫學所承載的人文精神。

    在疫情防控的關鍵時刻,新時代中國醫務工作者將個人價值與祖國需要緊密相連,為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築牢堅固屏障,進一步豐富、深化、拓展了新時代「醫者仁心」的內涵與價值。

2.醫學精神內涵隨歷史變遷而與時俱進 

    ■記者觀察

    公元196年,疫病肆虐,張仲景「傷橫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訓,博採眾方」,在發憤研究中著成《傷寒雜病論》,救人於危難之中。後世稱張仲景為醫聖,其堅守的醫學精神也賡續相傳。

    光明智庫:有觀點認為,中國醫學的內在精神厚植於中華傳統文化的沃土之中,並隨時代變遷而與時俱進。您如何理解這句話?在您看來,新時代的中國醫學對醫學進步乃至社會進步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鞏守平:中國醫學的發展一定基於中華傳統文化。中華傳統文化的主流是道家、儒家、佛家文化,它們分別強調了順應自然、仁義教化和慈悲大愛,而醫學所秉承的醫者仁心的精神正與之相契合。中國古代有扁鵲、華佗、張仲景、孫思邈,近現代有顏福慶、林巧稚、吳階平、裘法祖等名醫,他們身上皆體現了中國醫學在不同時代的精神內涵,也折射了中國醫學不斷發展的歷史進程。醫學的發展與時代的需求密不可分,醫學精神也體現著一定時期內社會與人民的內在需要。

    堅持辯證思維與創新思想是我們從中華文化中繼承發揚的精神。比如,對於疾病的治療需要辨證施治,亦需要不斷地革新治療技術,只有在辯證統一中不斷尋求創新才能更好促進醫學的進步。

    王一方:面對此次疫情,我國軍地同心同力,全國各地醫務人員馳援湖北,折射出衛生健康領域「醫者仁心」的職業底色。中華傳統文化中儒家的「仁愛」、墨家的「兼愛」、道家的「大愛無形」、釋家的「慈悲為懷」,還有民間久遠積澱的厚道習俗,王陽明倡導並踐行的「致良知」人生追求,抗戰烽火中人民軍隊鍛造出來的「白求恩精神」……在歷史長河的淘洗下,這些都成為醫者深厚的精神滋養,凝結為他們高尚純粹、捨生取義的精神品格。

    梁廷波:中醫中藥是中華民族的獨特瑰寶,中華文化是充滿創造力與生命力的社會思想文化體系,是我國醫學發展的重要語境。中華民族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不斷積累、勇敢探索,逐漸形成了具有獨特理論風格的醫學理論。中國醫學強調「醫乃仁術」,「仁愛」也成為現代醫學的文化基石。

    在古代,神農氏「嘗百草之滋味,當時一日而遇七十毒,由此醫方興焉」;在當代,醫務工作者在阻擊「非典」、抗震救災、防治「禽流感」、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中挺身而出,攻克醫學難題。傳統醫學所弘揚的大醫精誠、孜孜不倦的精神隨時代發展被賦予新的內涵,鞭策著醫務工作者在臨床實踐中鑄就人類攀登生命課題的天梯,不斷推動醫療衛生事業乃至社會的進步。

3.高尚醫德是精湛醫術的靈魂  

    ■記者觀察

    醫學技術的創新讓現代醫學不斷發展、日趨完善。但無論技術進步到哪個階段,關於修醫德、行仁術的探討始終與之相伴相隨。

    光明智庫:仁心仁術,缺一不可。請問現代醫學技術與醫德醫風本質上是怎樣的關係?如何實現兩者「雙輪驅動」「雙翼齊飛」,共同促進現代醫學的發展?

    梁廷波:醫學技術與醫德醫風如鳥之兩翼,車之兩輪,不可偏廢。

    德乃醫之魂。我國明代裴一中所著的《言醫序》有言:「德不近佛者,不可以為醫;才不近仙者,不可以為醫。」一個具有崇高醫德的醫生只有以拯救蒼生為己任,將患者生命放在第一位,才能得到患者的信賴,從而實現身為醫者的職業理想與個人價值。

    術乃醫之本。現代醫學的目標是讓每個患者活得更有尊嚴,而這一追求,必須通過現代醫學技術的不斷創新才能實現。從抗生素問世到3D列印技術等高端診療設備的發明,近百年來科技進步為疾病的診治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讓醫學在許多疾病面前更有作為。

    疫情是醫德與能力的考場。面對此次疫情,我們醫院全體職工迅速響應「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的號召,6000多名醫務人員選擇了勇毅擔當。他們深刻詮釋了崇高純粹的醫德,也用精湛的醫術築起了護佑生命的長城。

    王一方:相對於其他的自然科學,醫學一定是人文引領的科學、人性滋養的技術,一個好醫生,不僅要有精湛的技術,還要有純良的醫德,只有做到德藝雙馨,才能成為真正的「蒼生大醫」。

    應對此次疫情,一個鮮明的特徵是科學技術與人文關懷齊行並進。疫苗的加速研發,抗病毒藥物的篩選,生命支持系統設備的快速調運,雷神山、火神山、方艙醫院快速建設,都大大增強了醫務工作者的戰鬥力。但是,我們也要看到,新冠肺炎疫情給社會帶來了恐慌與焦慮,這就需要醫護人員給予患者更多的關懷,用科學辯證的態度幫助人們克服恐懼。

    鞏守平:技術與醫德之間的關係本質上就是才與德的關係。2018年,教育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等部門聯合提出「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2.0」,對德能雙育有詳細的要求。具體來說,關於德的培養要從醫學生抓起,從人才評估、醫院公益性方面抓起,不單要有思想政治教育,還要有具體落地的舉措。

    同時,醫學技術的培養與訓練亦不能鬆勁,高水平的醫療技術是群眾對醫學發展的首要要求。我們需要注意的是,什麼樣的技術才是疾病治療的剛需,選擇什麼樣的技術治療疾病,才是發展和應用現代醫學技術的關鍵所在。解決好這些問題才能做到技術與醫德「雙輪驅動」「雙翼齊飛」。

4.以關懷與感恩共建醫患魚水關係  

    ■記者觀察

    1921年,北京協和醫學院招錄考場中,一名考生中暑暈倒。同考場一名女生隨即中斷考試將她迅速抬到陰涼處,僅用十分鐘處理完這起突發事件,但也錯過了答卷時間。沒想到,這名救人女生卻因這次善舉而被破格錄取。她就是林巧稚,中國婦產科學的主要開拓者、奠基人之一。

    光明智庫:林巧稚的故事給醫學人才培養帶來怎樣的啟示?您認為,當下中國醫學教育體系中應該如何完善對醫學生仁愛精神的培養?社會各界又該如何呵護這種無私付出,並營造全社會尊醫重衛的良好風氣?

    王一方:當今醫學界湧現出的英雄壯舉是一筆精神財富,也是醫學人文教育的寶貴教材。教育部提出「新醫科」培養方針,就是要推動醫學生以實際問題為導向,有使命感地學習,在知識教育中融入情感教育,在培育智商中發展情商。在抗擊疫情中,醫護人員對於患者的陪伴、撫慰與關愛等行為都很好地培育與提升了臨床醫學人文勝任力,需要把它引入未來的臨床教學之中。

    與此同時,我們也要強化醫患之間「關懷與感恩」的互動機制,既要鼓勵醫生給病人施以更多的關懷,又要培育全社會對醫護人員的感恩之心,營建醫患之間的良性關係,攜手與共、攻克頑疾。

    鞏守平:對生命的尊重與敬畏應該是醫學人的核心價值觀。醫學既是知識、技能、體驗,也是素養、情懷、境界。醫學教育只有與人文社會科學緊密結合,並接受其社會價值導向,才能培養出關注現實、關愛生命、關懷民生、奉獻社會的醫學生和醫療工作者。

    構建現代社會的和諧醫患關係早已不是醫療衛生健康一個系統的工作,它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每個人都應該從更廣博的視角審視醫學,提高全民重視醫療健康的認識,構建和諧、安全、友愛、相互尊重的高品質互信生態,攜手共抗疾病、共守健康。

    梁廷波:醫學人才培養首要目標應該是「醫學人」的培養,醫生不僅要掌握醫學知識和醫療技術,更要有思想、有感情地對待患者;既要有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又要有高尚的醫德修養。我們要在以下幾方面予以重視:

    強化醫德醫風教育。開展具有醫學特色的人文社會科學課程,通過開設醫學心理學、醫學倫理學和醫學社會學等課程,讓學生自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職業觀,提升自身道德修養和思想情操。

    營造尊醫重衛的良好環境。從國家和制度層面維護醫療救治秩序,切實為一線醫務人員創造安全、有序、穩定的工作環境。

    增強廣大醫務人員的職業榮譽感。從薪酬待遇、發展空間、執業環境、社會地位等方面進行完善,調動醫務人員的積極性、創造性。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曉、王斯敏、成亞倩 通訊員 王妮)

相關焦點

  • 守護醫者仁心:在戰時,也在平時
    前方,白衣戰士英勇奮戰;後方,關愛醫者暖流湧動。 這幾天河北日報有很多這樣的報導:河北省規定今年的職稱申報和聘用工作,將對疫情防控一線的醫務人員實行政策傾斜;全省155家旅遊景區、滑雪場向全國醫務人員免費開放一年;石家莊市減免赴湖北醫療援助人員本採暖季供暖費…… 一位醫生在轉發相關新聞時感慨:好久沒有這種被「寵」著的感覺了。
  • 讓黨旗在抗疫一線高高飄揚、讓法徽在抗疫一線熠熠閃光
    讓黨旗在抗疫一線高高飄揚、讓法徽在抗疫一線熠熠閃光 2021-01-15 17: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湖北美術家鄭雨田畫說戰「疫」英雄
    2月4日,光明網書畫頻道聯合北京金正德書畫院發起「眾志成城抗擊疫情主題書畫展」作品徵集活動,號召全國書畫家及書畫愛好者用畫筆謳歌戰「疫」英雄,禮讚戰「疫」事跡,用藝術的筆觸,凝聚起人民群眾抗擊疫情的強大精神力量。歡迎大家積極參與,踴躍投稿。詳情請點擊【徵稿函】。
  • 紀錄片《中國醫生》:醫者仁心的情感書寫
    請關注今日出版的《解放軍報》的詳細報導——紀錄片《中國醫生》——醫者仁心的情感書寫■尼瑪澤仁  張 林紀錄片《中國醫生》劇照在這個特殊時期,很多醫護工作者勇敢逆行,奔赴抗疫第一線。抱著必勝決心的「請戰書」、令人淚目的「最美睡姿」、長時間戴口罩被勒出的壓痕……他們在疫情中捨生忘死的付出,支撐起人們戰「疫」必勝的信念。在這種背景下,紀錄片《中國醫生》在網絡上的持續熱播,具有特別的意義。作品不僅是向全力以赴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白衣天使」致敬,還在醫患之間連接起相互理解、信任的情感紐帶,引起了人們的廣泛共鳴。
  • 戰「疫」日記
    光明日報社武漢一線報導組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出版日期:2020年2月   作者簡介光明日報社武漢一線報導組光明日報首批新冠肺炎疫情一線報導組於戰「疫」的力量3.這個時代最可愛的人4.為了人民生命健康之託5.
  • 「武漢加油」十論之七:醫者仁心與仁者醫心
    醫者仁心與仁者醫心——「武漢加油」十論之七(致敬篇)陳 棟疫情就是命令,醫者就是戰士。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黨員醫護人員紛紛寫下「不計報酬,無論生死」的請戰志願書和「醫者擔當,護佑健康」的應戰承諾書。來自全國全軍的一支支醫療隊火速馳援武漢,只為踐行「我願意為你擋在疫情之前」、「若有戰,召必回,戰必勝」的仁心和義舉。
  • 用生命書寫醫者仁心
    原標題:用生命書寫醫者仁心 2020年5月15日,武清區徐官屯衛生院檢驗科醫生黃金華在疫情防控夜間值守時突發心臟病不幸去世,年僅43歲。在這場疫情阻擊戰中,他曾連續100多天奮戰在抗疫一線。日前,中共天津市委追授黃金華同志「天津市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 醫者仁心 大愛無疆
    醫者仁心 大愛無疆 2020-08-19 08: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新聞海報、H5、手繪……光明日報全媒戰「疫」
    1月29日,光明日報首批赴武漢一線報導組出發前合影。光明日報一線報導組赴武漢兩周,發回了幾十篇人物報導。兩微一端為此開了一個專欄:「武漢面孔」。其中一位主人公,叫王利。2008年,她18歲,在四川漢旺鎮。
  • 光明日報:從中國傳統文化看醫者仁心
    內容來源:光明日報 醫者仁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仁愛」思想,可謂我國傳統醫學文化美德內涵的核心。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全國各地的醫務人員挺身而出,自願請戰,勇擔重任,不懼風險、不計報酬、無論生死,用血肉之軀為我們築起一道防護牆。健康所系,性命之託,「人命之重,有貴千金」。
  • 濰醫附院——醫者仁心,懸壺濟世
    人命貴逾千金,濰醫附院為醫者,皆如至親之想,不避忌艱難困苦,亦不瞻前顧後,自慮吉兇,全心全意地去救護病人,以仁心妙術,懸壺濟世。 古人云:「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此謂之醫道」,作為醫者,需心懷天下世人,悲天憫人,治療病痛。在我國古代就提出醫學必須關注人本身,要求醫者必須具備高尚的道德情操。
  • 家國情懷,醫者仁心
    曾在《山西日報》《生活晨報》《三晉都市報》《山西家庭報》發表作品多篇。家國情懷,醫者仁心寧致榮先生是新絳縣醫療集團中醫門診科主任,知名中醫專家。我之認識寧致榮大夫,是慕名為母親看病才得見本尊的。走進中醫科門診,首先看到的便是一張問診的辦公桌、電腦和正襟危坐,一本正經的寧主任本人。
  • 林雯: 醫者仁心 仁者恆心
    林雯: 醫者仁心 仁者恆心 2020-01-07 08:06:12  來源:福州新聞網  作者:福州日報記者組
  • 記「疫」有你 大醫精誠
    記「疫」有你大醫精誠6月3日瀋陽廣電傳媒文化博物館迎來了華潤遼健集團一五七醫院的醫護工作者那些年……全面展示了瀋陽廣播電視的歷史沿革和融媒體發展成果互動留言牆與瀋陽廣電主持人互動初心與手跡——中國現代文學館館藏紅色經典手稿巡展瀋陽首展感受紅色經典文化傳承紅色經典作品記錄開心瞬間凝固美好時光更多參觀精彩片段戳下方視頻1來到記「疫」——瀋陽抗擊疫情主題展怎麼能不打卡?
  • 「醫者仁心,大家都做到了」,這6位「抗疫」英雄都來自於同一個班
    向湖北抗疫英雄致敬【「醫者仁心,大家都做到了」,這6位「抗疫」英雄都來自於同一個班】 「王婷萍、陳曉蓓、鮑敏、姚晉濤、孫文錦和我,我們都是『甲大班』的同學,有兩年半的時間裡,一起上高等數學、醫學倫理等通識課。」
  • 醫者仁心勇戰「疫」 傳承創新攀高峰——記市中醫醫院主任醫師陳國鋒
    2020年06月11日 12:19 來源:防城港市新聞網-防城港日報 作者:林晏伊 編輯:潘曉明   □
  • 紀錄片《逆行者—江蘇援湖北醫療隊戰疫紀實》第二集《醫者仁心》
    編者按: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全國各地的醫務工作者舍小家顧大家,齊聚湖北疫情防控最前線,義無反顧,投身戰「疫」。江蘇先後派出13批、2813名醫務人員奔赴湖北抗疫前線,參與了15家定點收治醫院和3家方艙醫院的醫療救治,是全國人數最多的省級醫療隊。
  • 醫者仁心 仗劍出川
    在成都,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四川省人民醫院以及各市級醫院是構成醫療隊的主力軍,他們衝鋒在前,把最好的人員、技術、經驗輸送到抗「疫」前線,為抗擊疫情作出了巨大貢獻。  記者走進這幾家醫院,為你講述他們支援抗疫一線的感人故事。
  • 作文大賽濱州賽區作品賞析:袁嘉琳《醫者仁心可歌可泣》
    袁嘉琳 濱州市濱城區北鎮中學實驗初中部 初一四班 醫者仁心可歌可泣原本平靜的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對我們發起了猝不及防的「戰爭」,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戰「疫」中的逆行者們來自全國各地,他們一聽到消息,回到家簡單收拾幾件行李,與家人做個簡短的告別,便帶著祖國的希望奔赴「戰場」。每一位逆行者見了面打個簡易的招呼,便全心投入到治療之中。他們從不抱怨工作多,他們互相體諒,互相照顧,互相激勵。全國人民同心戰「疫」,疫情總有一天會被我們給打到知難而退!人生路漫漫,而行路的方向不在腳下,而在仁愛的本心。
  • 戰「疫」每日觀察丨把醫者仁心與制度初心凝結在一起
    醫者的出徵,總是給人一種莫名的感動。醫者仁心,仁者有力。他們出徵之際在自家醫院門口照下的合影,都是能記入歷史的瞬間。醫者集體出徵,意味著病魔仍猖狂、患者待救治,這都是火燒眉毛之下的出徵,是去救命的出徵,是不懼死神、前赴後繼的逆行,是給萬千百姓帶去生的希望和勇氣的出徵,是天使衝上去與魔鬼搏鬥的出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