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不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國家,教授,你知道為什麼人民不喜歡自由主義嗎?因為他們是窩囊廢。如果他們那麼聰明,又他媽怎麼會沒贏過一次?美國是唯一有自由的國家嗎?加拿大有自由,日本有自由,英國、法國、義大利、德國、西班牙、澳洲,連比利時也有自由!世界上有207個主權國家,讀寫能力我們排第7,數學第27,科學排第22,人均壽命第49,嬰兒死亡率排178,家庭收入中值排第3,勞動力排第4,出口額排第4,只有三項排名我們是排榜首的:監獄人員所佔總人口比重;信教人數;和國防支出,這項支出比後面26個國家的總和還多,其中25國是北約成員國。當然,這都不是你這個20歲大學生的錯,但你卻毋庸置疑,生活在這個史上最糟糕最悲劇的年代。所以你問我是什麼造就了這個最偉大的國度?我真不懂你他媽在放什麼狗屁!你只會逛公園嗎?
我們過去的確輝煌過,我們為正義而拼,為道德而戰。因合乎道德而立良法,國違背道德而廢惡法。我們為窮人而戰,而並非討伐窮人,甘願犧牲,關心鄰裡,勤勞踏實,而不是空口說大話。我們有過偉大的發明,有過逆天的科學創造,探索太空,治癒疾病,還出過世界上最出色的藝術家,有過世界上最棒的經濟體制。可上九天攬月,雖是一介凡人。追求知識,不輕視,知識不會讓我們覺得低人一等,不會以上屆選舉的投票選擇來給自己定性左右派。我們也不會輕易畏懼,以前之所以能做到這些,是因為我們遙遙領先,因為受人尊敬的偉大人物。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是要認清癥結所在:美國再也不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國家了。」
以上是《新聞編輯室》的臺詞節選。
HBO電視臺自2012年6月24日首播《新聞編輯室》劇集,系《白宮風雲》的操刀人艾倫·索金的又一力作,他以虛幻的背景與非真實新聞人員,堅定地注視著現實。
於是,我們能在《新聞編輯室》裡見識到整個美國社會所面臨的「灰色」問題,從亞利桑那移民法鬧劇、美國消防私營化、茶黨風雲、墨西哥灣「深水地平線」鑽井平臺爆炸等發生在歐巴馬時代的政治事件,無不透露艾倫個人竭力保持客觀的同時,又悲天憫人的心態。劇中傑夫·丹尼爾斯扮演的資深新聞節目主持人被設立為一個對美國民主自由有深刻懷疑的老憤青,在面對太多負面新聞,深諳各政黨之間玩弄的伎倆之後,他的專業度也面臨巨大考驗,事實上,這正是美國民眾對歐巴馬一次最嚴苛的審視。
與所有在智力上一較高下的優質美劇一樣,《新聞編輯室》注重臺詞的含金量,以及對事件看法的客觀度,借著編輯室裡人才濟濟,雖是一個團隊,卻是從性格到能力都有參次,所以對同一事件的見解亦是存在分歧的,他們就是美國最清醒民眾的一個濃縮體,對利益、道德感、公平性,都有不同的側重,歐巴馬時代美國的每一個大小變革的後果都會從這些人的臉上、口中、或內心有所反應。
正因為「面面俱到」,該劇的信息量才會大到驚人,引經據典的笑話也需要極廣的知識面才能完全消化。比如男主角威爾被媒體戲稱為「新聞界的傑·雷諾」,意在將他擺在一個脫口秀主持人的位置上,諷刺他只會耍嘴皮子。而從這個新聞人嘴裡冒出來的切口則更拍案叫絕,可以從性感女星朱迪·費舍爾的醜聞代理律師洛裡亞·奧爾雷德一直侃到紀錄片導演比爾·卡特和駐阿富汗美軍部隊最高指揮官——坎大哈的斯坦利·麥克裡斯特爾。對於中國觀眾來講,要吃透這樣的劇,先得成為一個關注美國時政的牛人,知識量的欠缺恐怕會讓觀劇樂趣少掉一半。
一部好的美劇,並非角色語速快、情景轉換快就OK了,更重要的是如何在小格局裡做到「一葉知秋」。媒體人的良心也在劇中處處彰顯,他們既務實又犀利,不會重複過去,會抓出事件死角,捏住它的軟肋向民主呈現,要保持自己沒有觀點,只擺事實,將辯論留給其它人,對於新聞從業者來說,是再平常不過的事,卻也是最困難的事,威爾只要在對談過程中稍有不慎,暴露了自己的傾向就會被斥為「失職」。如何放低自己的真實情感,做到真正的「中間」,是《新聞編輯室》中最有技術含量的一門手藝。也許它能給國內的媒體人掃了盲,告訴他們什麼才叫真正的「新聞自由」,什麼又叫「客觀」。
《新聞編輯室》人物海報
與美劇《越獄》一樣,《新聞編輯室》同樣是「牆內開花牆外香」,在美國雖不受待見,卻深受中國觀眾的喜愛,其中信息量巨大的對白及專業直觀的角度,給中國媒體人上了一堂生動的現場演練課。這部嚴肅而正直的劇集,解惑了我們對美國新聞圈工作流程及新聞理想的無知,並且觸及了歐巴馬時代美國的各種問題,讓我們知道「美國的月亮也不一定圓」。
無奈的是,即便有金牌編劇和華麗的演員陣容,這部《新聞編輯室》仍未能引爆收視,HBO從來只打造精品的理念此次受到重創。該劇每集製作費高達200萬美元,系HBO電視臺今夏推出的重磅力作,甚至邀得大腕演員簡·方達和傑西·艾森伯格風光客串,結果首集開播收視只得270萬人次,比《真愛如血》少了一半,北媒31家媒體的平均平分只有57,評論界對其表現更是充滿爭議。落得如此尷尬境地,恐怕也是HBO始料不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