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海綿寶寶,我住在太平洋海底比基尼海灘褲頭村比奇堡的一個菠蘿裡,我是蟹堡王餐廳裡的頭號廚師。」
這是海綿寶寶在動畫片《海綿寶寶》裡的經典臺詞。
《海綿寶寶》從1999年開播,迄今已有19個年頭了。它陪伴著很多人長大,是許多人心中快樂的回憶。
永遠樂天派的海綿寶寶,單純呆萌、對海綿寶寶忠心耿耿的派大星,表面犀利內心善良的章魚哥,愛財如命的蟹老闆,熱愛運動和科學的珊迪,只會發出「喔喔」聲卻很聰明的小蝸,塊頭大但有顆少女心的珍珍……這些經典的角色深深地烙在了一代人的心裡。
但就在幾天前,《海綿寶寶》之父史提芬•海倫博格永遠地離開了人間,也許去了太平洋海底比基尼海灘褲頭村,成為了海綿寶寶的朋友。
《海綿寶寶》之父史提芬·海倫博格
史蒂芬•海倫伯格因「漸凍人症」去世,享年57歲。
史蒂芬•海倫伯格是一名海洋生物學家,1998年,史蒂芬•海倫伯格開始創作《海綿寶寶》,它的創作靈感是受研究所之託為參觀的兒童畫出一冊介紹海洋生物知識的漫畫。1999年,動畫片《海綿寶寶》播出,成為最受孩子們歡迎的動畫片之一。
史蒂芬•海倫伯格在《海綿寶寶》中創造的角色裡,我最喜歡派大星。它傻傻的,憨憨的,經常做一些蠢事。他最擅長的是發呆,「發呆大賽」他永遠能拿第一名。他又是海綿寶寶最好的朋友,只要海綿寶寶想做的事,他總會傻乎乎地支持。這種單純、執著的形象,總讓長大後的我們心裡暖暖的,告訴我們要珍惜小時候一起瘋、一起鬧、一起犯傻的玩伴。
你知道,派大星的原型是那種海星嗎?不要笑,就是胖乎乎的粒皮瘤海星。
和所有其它海星一樣,粒皮瘤海星也是棘皮動物,它屬於海星綱顯帶目下的瘤海星科。
印度洋、太平洋以及紅海海域都能見到它憨憨的身影。
它通常棲息於熱帶海域的淺海珊瑚礁水域,身體直徑可達20釐米左右,是一種中大型海星。
粒皮瘤海星體表光滑,沒有疣突和棘刺。
微微隆起並生有細密顆粒的皮鰓,有呼吸和排洩的作用,這也是它中文名稱的由來。
粒皮瘤海星的身體由中央體盤和五條輻射狀的腕構成,體態敦厚而豐腴,既像一隻舒適的抱枕又像一坨鬆軟的麵團,於是才有了「cushion seastar」(靠枕海星)和「doughboy star」(麵團海星)的英文俗稱。
它們的腕腹面中間有一條溝,通常生有幾列具有吸盤的小管足,管足柔軟而富有彈性,能夠來回擺動和抓吸物體。
海星的腕呈輻射狀,因此身體沒有前後之分,任意一條腕都可以充當先鋒,隨時朝著任一方向移動,每分鐘至少可以挪動5~10釐米。
粒皮瘤海星通常以軟體動物、腔腸動物和珊瑚為食,捕獵時它們通過管足的觸覺和嗅覺功能尋覓到獵物,發現獵物後會用粗壯的腕緊緊抱住獵物,或是藉助管足吸盤將獵物的外殼扯開,再從口中吐出賁門胃包裹住獵物肉體部分開始消化吸收,有時甚至能將胃推入貝類緊閉的雙殼縫隙中。這一令人驚奇的絕技使得海星可以捕食比自身體型大得多的獵物。
看來,現實中的派大星要比動畫片裡的他聰明機敏的多哦!
《海綿寶寶》之父離開了我們,但他創作的形象永遠地留在了我們心中。在生活中,如果遇到了海綿寶寶和他的朋友,會心一笑,我想,這就是對史蒂芬•海倫伯格最好的紀念了。
參考資料:果殼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