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到2002年的九年間,郭士納掌舵下的IBM持續盈利,股票市值從290億美元飆升到1680億美元,上榜全球最賺錢的公司之一。而在大洋彼岸,過去幾年間,「大象也能起舞」的故事正在深圳的平安總部上演。
撰文 | 藍洞商業 焦麗莎
「藍色巨人」IBM曾被視為計算機的代名詞,這家創立於1911年的公司卻在高速運轉幾十年後,陷入組織臃腫和文化封閉的怪圈,媒體毫不留情的描述它,「一隻腳已經邁進了墳墓」。
但是就在1993年,郭士納接過IBM的董事長兼CEO的帥印,再造IBM的商業模式、改革激勵制度、重構組織文化,一系列大刀闊斧的動作火速落地。
結果,在1993年到2002年的九年間,郭士納掌舵下的IBM持續盈利,股票市值從290億美元飆升到1680億美元,上榜全球最賺錢的公司之一。
這是郭士納在自傳《誰說大象不能跳舞》中講述的故事。而在大洋彼岸,過去幾年間,「大象也能起舞」的故事正在深圳的平安總部上演。
如何把一家傳統的金融企業轉變成金融+科技企業?從平安身上不難找到答案。這家成立於1988年的老牌企業,不安於成為「前浪」,不斷刷新和重塑自己,從一家傳統保險公司成長為集保險、銀行、資管、科技等多元化的金融巨頭。
尤其在資管新規發布以後,金融科技成為新風口,也是傳統金融以及網際網路平臺的兵家必爭之地。12月初,中國人民銀行黨委書記、中國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公開表態,「面對金融科技的持續快速發展,我們將堅持既鼓勵創新又守牢底線的積極審慎態度,切實解決好面臨的新問題新挑戰。」
當然,對於多年紮根於金融行業的平安來說,無疑是一個積極信號。當平安的對標對象從花旗、滙豐變成亞馬遜、谷歌等網際網路巨頭,現如今給科技範兒的平安貼上「科技公司」的標籤也不為過。
在今年年初的疫情期間,對於平安來說就是一場壓力測試。根據平安的財報顯示,雖然2020年遭遇疫情,平安的科技板塊逆勢增長。2020年的前三個季度,科技業務總收入650.28億元,同比增長8.3%。
當金融撞上科技,大象也能跳舞。
對內迭代
可能少有人能答對,全球AI專利排行最高的中國企業是誰?
答案是,平安。在《2018-2020年全球AI專利排行榜TOP100》中,位列前三的企業是三星、IBM和平安集團。其中,平安集團憑藉9255件專利位列全國第一、全球第三。面對網際網路的來勢洶洶,與其坐以待斃,平安選擇主動出擊。
平安的掌舵者馬明哲早在2013年就喊出「科技引領金融」。金融+科技,這兩個字眼在2019年正式寫進平安的戰略目標。也是在那一年,新LOGO底部的「保險·銀行·投資」變更為「金融·科技」。
科技,給了平安更多「出圈」的底氣。在科技+金融、金融+生態的核心戰略之下,平安集團的金融科技業務已經囊括保險、銀行、醫療到教育等服務,並先後孵化出陸金所、金融壹帳通、平安好醫生、平安醫保科技、平安智慧城等科技企業。
在此之前,科技的基因早已深入平安的骨髓。2019年統計的數據是,在34萬平安人中,科研人員人數高達11萬,而且集團每年會拿出營收的1%投入創新研發。截至 2020 年 9 月,平安集團的科技專利申請數共計28037 項,較年初增加6654項,目前已有25 個科技研發實驗室和六大科技創新研究院。
正如平安集團聯席CEO陳心穎曾強調,科技板塊價值逐步體現的背後,是集團不斷加碼科技投入。即便是遭受疫情的2020年,平安的科技板塊依然表現不俗。
今年的前三季度,平安科技業務總收入650.28億,同比增長8.3%;2020年上半年,平安AI驅動產品銷售規模達1763億元,同比增長104%;AI在服務過程中帶來的產品銷售規模達1059億元,覆蓋總體平臺協同業績的57.9%。
以平安銀行為例,在"新三年"戰略啟動之初,自主研發"A+新核心系統",可支持10億級交易帳戶、實現10億級海量日交易量。更關鍵的是,該系統是全球第一個將金融機構核心業務系統由大型機集中式架構遷移到PC伺服器分布式架構的成功案例。
當壽險的改革進入深水區,科技力量也必不可少。平安的壽險改革從隊伍、產品、管理、文化四大方向推進,包含代理人招聘、代理人產品運作能力、優化發展路徑、高品質培訓、產品和數位化營銷等多維度,改革核心貫徹"渠道+產品"的雙輪驅動策略,目標是打造真正的「數字壽險」。
經濟學人發表的《蛻變》一文中提到,若想在這家全球市值最大的保險集團成為一名代理人,候選人必須接受AI的提問。答題時,候選人的聲音、措辭和手勢都會經過AI的仔細審查,以確認其是否具備成功銷售人員的素質。
在平安內部,科技已經成為其兩條腿走路的支撐力。一邊,科技板塊持續高歌猛進;另一邊,科技驅動下的業務生態也在不斷演進。平安將各類創新科技深度應用於構建金融服務、醫療健康、汽車服務、房產服務、智慧城市五大生態圈。
以陸金所控股和金融壹帳通為核心的金融服務生態圈,前者提供個人金融服務,後者則是金融機構的商業科技雲服務平臺。
截至今年9月末,陸金所控股客戶資產規模較年初增長9.1%至3782.78億元;金融壹帳通的區塊鏈技術產品,已覆蓋中國所有大型銀行、99%的城商行及52%的保險公司。
也是在今年,平安首次全面披露醫療生態圈戰略,從政府、用戶、服務方、支付方、科技5方面發力構建醫療生態閉環,並在9月推出子品牌"平安醫家"。
而以汽車之家為抓手的汽車服務生態圈,布局整個汽車生命周期。就在今年的818全球超級車展中,共有70多個品牌廠商和2400多家經銷商參與其中。
智慧城市生態更是兵家必爭之地,阿里、騰訊和平安都投身其中。
馬明哲在2018年提出的「1+N」智慧城市一體化平臺體系,已經覆蓋智慧財政、智慧衛健、智慧交通等20多個功能板塊,在國內143個城市和多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地區落地,累計服務近60萬家企業、超8700萬市民。
以大本營深圳為例,"i深圳"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已經集成近8000項服務事項,其中260項可以實時核驗、自動審批,實現95%的個人服務、70%的企業服務線上辦理。此外,協同深圳多個委辦局打造智慧環保、智慧法院、智慧醫療、智慧教育、智慧財政等一體化平臺。
七年時間,平安把金融和科技看似不相關的兩件事,做成了一件事。
對外賦能
左手武裝自己,右手對外賦能。
以旗下的金融壹帳通為例,針對金融機構風控這一痛點,依託強大的科技能力,早在2018年研發出「加馬智能貸款解決方案」和「壹企銀中小企業智能金融服務平臺」,實現貸前、貸中、貸後的全流程配套的金融科技+業務服務。此後幫助銀行打破「煙囪式架構」,打造智能風控「一箭多星」全流程貸款平臺。
當然,在對外賦能這件事上,平安的野心遠不止於此。2017年至今,金融壹帳通用於研發的投入累計超過34億元,巨額的科技投入讓公司有了賦能金融行業的底氣。
金融壹帳通早已意識到,單靠自身或者點對點的輸出無法滿足市場的變化,建設風控生態是金融壹帳通下一步的重要戰略。正如陳心穎所說,「國內的金融科技發展必定是生態圈式的發展。」
為此,金融壹帳通搭建了Gamma O開放平臺,也是行業首個專注於金融垂直領域,連結科技開發者、場景方、渠道方及金融機構的智能開放平臺。以金融壹帳通為圓心,以科技為半徑的生態圈已經形成。
2020年年初突如其來的疫情,讓科技這一元素的價值被重估。多年積澱下來的技術基因,也讓平安有了一次大展拳腳的機會。
「一家企業,只有把自身發展融入國家命運、民族復興,才能基業長青。」中國平安董事長馬明哲表示,「中國平安飲水思源,心懷感恩,踐行企業社會責任,以實際行動詮釋『回饋社會、建設國家』的企業使命。」
馬明哲的話,也為平安疫情之年定下了基調。
疫情期間,中國平安從金融保障、醫療科技、公益捐贈三個方向行動:平安壽險提供全線上化保單保全,平安產險推出12項專屬理賠服務,為10萬家小微企業無償提供風險保障;平安好醫生抗疫24小時線上義診;平安醫保科技職院近百家醫院遠程閱片等;集團捐資捐物1.8億元。
抗疫的同時,今年亦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平安依託"金融+科技"優勢,加大力度推進"三村工程"。三年時間,「三村工程」在全國21個省或自治區落地,共發放扶貧資金265.96億元,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47036人,人均增收2500元,惠及貧困人口73餘萬人。
「服務國計民生,是平安的立業初心,更是平安的使命。」平安集團總經理兼聯席執行長謝永林說。
在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下,平安提出「更創新、更科技、更聚焦」地賦能實體經濟。中國平安綜合運用保險資金、銀行信貸及資產管理等業務,累計投入超5萬億元全方位支持實體經濟建設。
所謂「善謀者謀勢」,早在20多年前馬明哲就喊出「去年的馬明哲,領導不了今年的平安。」到了十年前的2010年,「網際網路浪潮下,傳統金融行業風頭正盛之時,馬明哲再次率先看清方向,「金融產業是Change Or Die。中國平安最大的對手不是保險公司,而是科技公司。」
《經濟學人》雜誌曾這樣評價,平安集團是一瞥未來金融的窗口。或許正是得益於馬明哲的堅持,「變則興,不變則衰;變則生,不變則亡。」
數年之後,當科技已經成為平安的第二條增長曲線,這個規模超過150萬人、年營收達到萬億級的綜合金融企業依然行駛在快車道上。
正是曾經的未雨綢繆,讓此後多年的平安可以倔強的「不做前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