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丙的家族那麼慘,龍在中國神話中是啥地位?

2021-01-18 中國青年報

《哪吒之魔童降世》上映後,取得了良好的口碑。經改編後的電影故事主線有兩條:其一是哪吒與命運鬥爭的劇情;其二則保留了陳塘關軍民與東海龍族鬥爭的劇情。龍族名義上是受命於天庭,負責看守作亂的妖獸。實際上,它們本身也是被困於在煉獄之中的妖獸。那麼,龍到底是好是壞;在中國神仙體系裡的地位是高是低呢?

五方龍神

龍是中國神話中一種非常重要的動物。《禮記·禮運》中,龍就和鱗、鳳、龜一起被稱作四靈。龍的歷來有不同說法,從《左傳》提到「豢龍氏」和「御龍氏」兩個氏族來看,龍的原型很可能是揚子鱷、蜥蜴、蛇等水生動物。先秦文獻認為龍和水有關,《左傳》稱:「龍,水物也。」東漢應劭也認為,越人「常在水中,故斷其發,文其身,以象龍子,故不見傷害也」,就是因為要避免水生動物的傷害。

既然龍是水物,那麼它就有了降雨的本領,成為古人崇拜的重要神祗。商代有種叫「瓏」的玉,用於大旱求雨,上面即刻有龍形花紋。《說文解字》解釋道:「瓏,禱旱玉。龍文。從玉從龍,龍亦聲。」殷墟甲骨卜辭中的「作龍于田」,是一種造龍求雨法:用泥士沙石等材料做一條龍在田裡,藉此以求雨。我們熟悉的動畫電影《哪吒鬧海》裡面的東海龍王也是負責降雨的,百姓就是為了祈雨才不斷地上祭品。

西漢時期,我國有了求雨的完整記載,並首次提到了五方龍神。董仲舒《春秋繁露·求雨》提到了「五龍招雨」法,具體如下:「春旱求雨…以甲乙日為大蒼龍一,長八丈,居中央,為小龍七,各長四丈,於東方,皆東鄉……夏求雨……以丙刃日為大赤龍一,長七丈,居中央,又為小龍六,各長三丈五尺,於南方,皆南鄉……季夏……以戊己日為大黃龍一,長五丈,居中央,又為小龍四,各長二丈五尺,於南方,皆南鄉……秋……以庚辛日為大白龍一,長九丈,居中央,為小龍八,各長四丈五尺,於西方,皆西鄉……冬……以壬癸日為大黑龍一,長六丈,居中央,又為小龍五,各長三丈,於北方,皆北鄉。」

《春秋繁露·求雨》裡的大龍都是居中的,五方龍神並未和顏色一一對應。直到東漢末年,經學家鄭玄把五方和五色結合了起來,「五帝者, 東方青帝靈威揚, 南方赤帝赤熛怒, 中央黃帝含樞紐, 西方白帝白招拒, 北方黑帝汁光紀。」 後來,這個理論也影響了龍神的顏色,形成了東方青龍、南方赤龍、中央黃龍、西方白龍、北方黑龍的固定說法。

為什麼五方要各有一條龍來守護,而不是一條龍守護呢?這和我國古代「神靈不越界」傳統觀念有關。「神靈不越界」其實源於現實中的先秦封建制,《禮記·王制》提到:「天子之田方千裡,公侯田方百裡,伯七十裡,子男五十裡。不能五十裡者,不合於天子,附於諸侯曰附庸。」按照這個理論體系,不但公、侯、伯、子、男、附庸有領地限制,就連天子(周王)也有限制。這個理論體系也用在了神身上。《王制》又云:「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嶽視三公,四瀆視諸侯,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就像天子和諸侯只能管理自己的封域,神衹也有他們自己的領地,不得越界。我們所熟悉的著名神話小說《西遊記》就是如此,除了有四海龍王這類大領地龍王,還有涇河龍王、碧波譚龍王、井龍王等形形色色的小領地龍王。它們是龐大的存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龍族數量也是非常之多,每條龍捐出一片最硬的鱗片,就可以組成萬鱗甲。

那伽龍王

中國的龍起初是作為神而尊崇的,並沒有「王」的頭銜。它們只是瑞獸,是神仙或帝王乘坐的坐騎。龍王這個概念是佛教東傳而產生的。龍是中華固有概念,龍王則是佛經翻譯首創。佛經上說天上有無數龍王,專管興雲降雨,實際是水中蛇神那伽(Naga)。那伽職責與中國龍相仿,形態又相似,故被佛經的翻譯者譯成了「龍」。日本知名動畫片《鎧傳:武士軍團/魔神壇鬥士》裡的毒魔將那唖挫(Naaza)和《天空戰記》裡的龍王龍馬原型其實都是印度的龍王那伽。

佛教中的「天」,梵文Deva,音譯為「提婆」。其主要有兩種含義,一是指在人之上的生命體,即「天神」。二是指這些生命體生活的環境,佛教諸天。佛教中的神和護法都生活在諸天之中。這些護法當然也包括天龍八部中的龍眾。佛教早期經典《法華經》提到,龍眾中有八大龍王,以它們為首。

八大龍王中有一龍王影響了中國的龍王文化,他就是海龍王娑伽羅龍王,為二十諸天之一。在《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登場的八歲龍女是娑伽羅的第三王女「善女龍王」。她被空海帶到日本後,稱之為清瀧權現(青龍權現)。龍宮同樣也是佛教帶來的,它指龍王在海中的居所,是龍王以神力所化的宮殿,為現世佛法隱沒時龍王護持財寶、經卷之所在。《大法炬陀羅尼經》提及:「大海水深八萬四千又旬,其下乃有諸龍宮殿住所及阿修羅迦樓羅等宮殿住處。」

佛教「龍王」僅僅是中國化的詞彙,並非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龍,但它逐步融入了中國文化。中國的龍本是動物形,人形龍是佛教傳入後而出現的。敦煌壁畫中的五頭龍王為人身人面,頭出五蛇,就是佛教傳入的龍王。唐代張說《梁四公記》中首次出現了人形龍王與人形龍女,並逐漸將他們的形象進行了本土化。《許漢陽》海龍王諸龍女「杳如神仙」,《西遊記》中有著一頭黑長直秀髮的龍女完全是中國女性的妝扮。

在本土化之風的影響下,中國佛經也將印度龍王逐漸與中國原有的五方龍神融為了一體。佛經《佛說灌頂神咒經》第九《灌頂召五方龍王攝疫毒神咒》中記載佛教的五方龍王為:「東方青龍神王。其上首者名曰阿修訶……南方赤龍神王。其上首者名曰那頭化。……西方白龍神王。其上首者名曰訶樓薩叉提……北方黑龍神王。其上首者名曰那業提婁……中央黃龍神王。其上首者名曰闍羅波提……」後人考證,此經並非印度佛教經典,其實是中國佛教徒的作品,附會借鑑了中國五方龍神的傳統文化。

四海龍王

佛教對中國龍文化的另一點重要影響,就是成為傳說中四海的海神。上古中國認為四海包圍著九州,《詩經》《尚書》都提到了四海。《大戴禮記·五帝德》還記載顓頊帝「乘龍至四海,北至於幽陵,南至於交趾,西濟於流沙,東至於蟠木」。四海各有一位神祗守護, 《山海經》認為他們分別是東海禺虢、西海弇茲、南海不廷胡餘、北海禺強。受佛教影響,中國的四海海神也變成了四海龍王。

四海龍王的演變有個標誌性事件,就是官方正式冊封四海龍神為龍王。盛唐是我國佛教的興盛期,也是海運的興起之始。《舊唐書》提到天寶十年(751年)正月,唐玄宗封四海龍王為王,分別是東海廣德王、南海廣利王、西海廣潤王、北海廣澤王。東海龍王原型即佛教的娑竭羅龍王。四海龍王又與五方中的對應方位顏色和本領相結合,就形成了《哪吒鬧海》中的四海龍王形象。

古代文學作品中的龍王形像,多是龍首人身,顯靈時才會現出龍形真身。徐兢在明州定海縣(今寧波市鎮海區)東海龍王廟拜祭龍王時,也曾提到「神物出現,狀如蜥蜴,實東海龍君也」(《宣和奉使高麗圖經》)。

明代以來,四海龍王傳說日漸成型,幾部重要神話小說如《西遊記》《封神演義》都有四海龍族的故事。龍的形象卻從上古的正面形象變成了負面形象,地位不高,遭遇悽慘。四海龍王的妹夫涇河龍王因下錯雨被魏徵砍頭。唐太宗未能阻止魏徵夢中殺涇河龍王,後在夢中受到它的驚嚇,於是引出派遣唐僧取經的故事。蟠桃會上的菜,甚至有「龍肝和鳳髓」。第四十三回中,涇河龍王的兒子鼉龍佔了河神的宮殿。河神告到西海龍王處,龍王拒絕接收河神的狀子,包庇外甥。當孫悟空興師問罪之時,龍王嚇得慌忙跪下,「魂飛魄散」。碧波潭萬聖龍王則被孫悟空幾乎滅門。

東海龍王家族悲慘的故事還不限於《西遊記》,《封神演義》中三太子敖丙被哪吒抽筋。《八仙過海》中七子花龍被八仙所滅。如此看來,被唐僧騎的小白龍(本身是西海龍王三太子敖烈),最終修成正果成為八部天龍廣利菩薩,算是結局良好的另類了。

《西遊記》中西海龍王還向孫悟空解釋「龍生九種,九種各別」,它妹妹生有九個兒子小黃龍,驪龍,青背龍,赤髯龍,徒勞龍,穩獸龍,敬仲龍,蜃龍,小鼉龍。書上還提到了蟒龍、倚海龍、冷龍、火龍、蛟龍。我們可以看到,龍族的血統並不純。為什麼會有這麼多龍,是因為古人認為龍性至淫。早在《西遊記》之前,大文豪李東陽《懷麓堂集》就提到了「龍生九子不成龍」的現象,九子分別為:老大囚牛、老二睚眥、老三嘲風、老四蒲牢、老五狻猊、老六贔屓、老七狴犴、老八負屓、老九螭吻。

為什麼龍在明代小說裡的地位這麼低,有時還不佳呢?那是因為它們是作為獸類形象出現的。《西遊記》中五仙五蟲,五蟲蠃蟲是人,鱗蟲是水族(以龍為首),毛蟲是走獸,羽蟲是飛禽,昆蟲是昆蟲了。《大戴禮記·曾子天圓》曰:「鱗蟲之精者曰龍。」《西遊記》裡神仙地位高於五蟲,作為鱗蟲之首的龍自然要低於神仙一等了。

明代神話體系中,龍有無數種,這也是當時龍紋服飾在文學作品上的映射。龍本是帝王的象徵,《廣雅·釋詁一》提到「龍,君也」,《周禮》中的周王冕服已繡有龍形章紋。唐高祖武德年間,規定黃色成為皇室專用之色,龍袍從此固定為黃色。明代又出現了一種蟒袍,作為皇帝對大臣的賜服。蟒和龍外形幾乎相差無幾,只是龍的足是五爪,蟒為四爪。賜服紋樣最高級別為蟒,其次是飛魚。飛魚頭部似龍,兩足四爪,帶雙翼,魚尾;後又出現蟒形飛魚,冠四足,無翼,僅尾部保留魚尾的特徵。

這些龍形動物長相如此接近,甚至到了連皇帝都分不清的地步。嘉靖十六年,明世宗看見兵部尚書張瓚穿著「蟒袍」,就怒斥道:「尚書才二品,怎麼能有資格穿蟒袍呢?」張瓚趕緊回答:「這是皇上欽賜我的飛魚服,像蟒,但不是蟒。」皇帝都分不清這麼多「龍」,何況黎民百姓和民間文人,所以《封神演義》《西遊記》裡就出現了形形色色、地位不高的「龍」。

相關焦點

  • 為何四海龍王在中國神話故事中的地位如此低下
    神話裡的龍都沒啥正面形象《西遊記》乃至很多古代神怪小說中,水裡的龍普遍在仙界的地位都很底下,比如成為唐僧坐騎的小白龍敖烈;比如不按時辰下雨的涇河龍王;比如因為女婿偷東西卻被豬八戒打死的萬聖龍王;比如被哪吒抽筋的敖丙……龍族不僅感嘆:為啥受傷的總是我?
  • 哪吒與龍太子敖丙究竟啥關係?
    原著中的哪吒,和影視劇中的哪吒,完全是兩個人!  那麼,在《封神演義》中哪吒是一個怎樣的人呢?  在哪吒出世一回中,除了提到哪吒出生時的種種異象外,還寫到了哪吒七歲時候的幾件事情——殺夜叉、殺龍太子、鬥敖廣、剔骨還父母。我們一起看看,這幾件事情中的哪吒,是怎樣的形象。  那一天,七歲的哪吒在家將的陪同下出門散步,走了一裡多一點,因為天熱,於是到樹蔭下休息。
  • 《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龍王家族
    所謂龍宮卻是囚牢 ——好吧,先說說龍王家族。西遊中的龍王很多,主要是東海龍王敖廣、西海龍王敖閏、南海龍王敖欽、北海龍王敖順,以及涇河龍王(不知道名字)。俗語說,龍有九子。可能這些龍王都有九個兒子吧。那麼,東海龍王的三太子,就是敖丙;對,《哪吒》中另一個主角。還有一個小女兒,是菩薩旁邊的散財童女。西海龍王也有個三太子,叫敖烈;這個名字可能有點陌生,但是白龍馬就是這位,那就清晰了。三公主敖寸心,則是二郎神的妻子。南海和北海龍王,好像沒多少介紹。
  • 神話中鯉魚化龍和大蛇成龍,兩者為何地位不同
    神龍,是我國古代傳說中最為神秘的生物之一。我們中國民族也將龍,作為我們的圖騰之一,而我們也自稱為「龍的傳人」!在我國神話故事中,龍也分為很多種。龍的祖先應該是應龍、燭龍、祖龍。這些龍的後代,都是天生的真龍。然而除了天生為龍外,還有兩種生物可以化身為龍。
  • 龍是中國的,龍王卻是印度的?說說中國人的圖騰為何成了背鍋俠
    把中華民族的圖騰——龍,弄得那麼慘,儼然是全村集資供一個孩子去上大學的苦情劇。這是導演的胡編亂造嗎? ▲山西長治觀音堂龍王像佛教對於龍王的外表敘述並不多,各龍王的形象與常人無異,其區別僅是頭頂長有三、五、七、九不同數目的蛇或龍,這與希臘神話中的美杜莎有些類似,從形象看,沒有中國「龍」的形象有威懾力,這也是後世民間龍王為何沿用中國龍形象的原因
  • 《敖丙傳》即將上線,敖丙的哥哥叫敖乙?龍族徹底被動漫玩亂了!
    在國漫崛起之路上的今天,國產漫畫的受眾人群比例還是非常不樂觀的,而能讓人耳熟能詳的漫畫作品也就那麼幾部,但是漫畫領域的未來潛力價值還是讓很多人看到了希望!光線彩條屋作為國漫電影的領軍出品方,此次能進入漫畫領域絕對是一件好事情。不過菜鳥這次倒是想聊聊《敖丙傳》這部漫畫中的人物設定。
  • 龍王三太子敖丙的報恩之路
    說起哪吒,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是小時候動畫片裡穿著紅肚兜藍褲叉的這位作為少兒頻道的經典劇目,當年不知道守著電視機刷了多少遍,毫不誇張地說,哪吒在我心裡的地位可以比肩Tom Jerry還有海綿寶寶。當時中二的我,聽到「說一段神話」的片頭曲響起,都會熱血澎湃(是他,就是他,是他,就是他...這個魔性的歌是片尾不是片頭,不是片頭!
  • 哪吒是真幸運,敖丙是真慘!
    他們從來沒有把自己的面子或家族的命運強加給哪吒。按道理講,哪吒是那種最容易被父母罵「真給我們丟人」的孩子,可李靖說過一句這樣的話嗎? 敖丙要被龍王千叮萬囑:你必須努力,我們龍族的命運皆繫於你一人(這樣的話熟不熟悉?像不像千千萬萬個現實生活裡的父母常對孩子說的那一句:你給我好好讀書,別給老子丟臉)。
  • 中國神話傳說:龍的傳說
    在神話中,龍的地位卻一直很低,雖然上古時期的伏羲女媧都是人首蛇身,但是龍和蛇是不一樣的,蛇在神話中是非常尊貴的,但是龍在上古神話中卻是拉車的角色,黃帝、顓頊、帝嚳等大神都是以龍為坐騎,龍在神眼中的地位就是馬在人眼中的地位,也就是說,龍不過是一種高級牲口。在歷史的傳說中,龍也是一種圈養動物,前面有說過孔甲養龍的故事,早在帝舜時期就有人專門養龍,養龍者及其後裔被稱為御龍氏。
  • 《哪吒》敖丙為什麼這麼帥?看到龍王的原畫懂了,龍族基因真強
    很多人認為動畫只是小孩子看的東西,但其實動畫能夠展現出來某些電影無法表達出來的深意,甚至可以透過動畫看到一些電影中不敢展現的東西!這就是動畫的優勢。而《哪吒》這部電影相比《大聖歸來》、《大魚海棠》其實並不怎麼迎合國外觀眾的口味,在國外的評價很一般,人們甚至不知道哪吒這個人物是誰。但是哪吒卻很符合中國觀眾的口味,還好這是一部國產電影,否則恐怕會死得很慘。
  • 「創作開運禮」動漫中出現的中國龍形象,最後一個必須死
    龍作為中國非常重要的一個神話元素之一,在一些外國人當中,龍也代表了中國的文化象徵。其實這麼多年以來,動漫中出現的龍形象,也是非常多的,有善的,也有惡的,但是只有最後一個,網友紛紛表示他必須死!而最近大家比較關注的龍,則是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敖丙這條龍了,因為敖丙單獨除了一部自己的傳記《敖丙傳》,目前也是在連載當中的,之前文章嘟嘟也給大家安利過這部漫畫,追完其他番劇,不妨去看一下這部漫畫。很多大姐姐看完這部漫畫,都想要去做敖丙的二嫂了,至於為什麼要做二嫂,大家可以去敖丙傳找一下答案哦。
  • 為何《哪吒》「敖丙」長那麼帥?其實答案,就寫在龍王和敖乙臉上
    他雖然並非作品裡的第一男主,出場的戲份也並不多,但如今他在國漫領域的人氣地位也同樣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一個原因在於《哪吒》50億票房的加持,而另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當屬他的那副丰神俊朗的顏值,直叫動漫迷欲仙欲死,不能自己。甭管哪個姿態,敖丙的身上都總會有一種攝魂的氣質。
  • 魔童電影一周年:敖丙手辦惹爭議,消費者紛紛要求退款
    這部國產動畫電影以傳統神話哪吒為主角,演繹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真實定義,熱血感人的情節打動了無數觀眾,也喚起了許多人關於「國漫崛起」的情懷。通常來說,要真正實現國漫崛起,讓國漫成為一個完整的產業。票房成績只是第一步,而真正的盈利來源於後續的周邊產品、品牌聯動、IP變現等手段。
  • 《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悲情人物敖丙,鎮壓在海底之下的寂寞之人
    今年大火的國產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目前票房已經接近50億,電影中精彩的劇情也讓不少觀眾感動不已,尤其是劇中人物的悲慘命運,牽動了不少人的心。 並不是說其他角色不慘,哪吒當然很慘。自出生之日,便被視為異端,懷著善良的心卻被眾人唾棄。
  • 中國神話中的精靈寶可夢,中國龍實力超越創世神!網友:這個孫悟空太明顯了!
    精靈寶可夢中有那麼多的寶可夢,設計他們可是一個超大的工程。所以他們一定得有一些神話素材當做靈感才行,當然有一些寶可夢肯定是以中國神話為原型設計的,現在快跟豪哥來看看吧!有人說它的原型是蛇,但是這麼強的戰鬥力兇殘的性格以及是一個天空的霸主,它的原型很明顯就是中國最傳統的龍啊,在進化成超級烈空坐以後更加確定了他就是中國龍。龍在中國神話體系中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而在寶可夢中也得以體現了,他能同時阻止兩個超古代精靈固拉多和蓋歐卡,以及在超進化以後800的種族值讓他屹立於寶可夢的定點,連阿爾宙斯都撼動不了他。
  • 哪吒和敖丙穿越到3000年後的現代,《哪吒重生》電影打造另類神話
    這部由餃子導演的動畫電影,充滿了對中國古老神話的獨特性改編。餃子導演用年輕人的思維重新刻畫出來的《哪吒之魔童降世》,結和了東方神話和西方藝術的特點,糅合在一起,最終產生了這部票房奇蹟的動畫電影。現如今,中國神話系列產生的動畫電影已經成為了一塊「香餑餑」,很多年輕導演都躍躍欲試的來搶佔這片資源。《哪吒之魔童降世》所屬的霍爾果斯彩條屋影業有限公司後續還打算繼續開發封神宇宙,《姜子牙》的預告片相信大家也都看過了。可以說,將來這一連串的封神故事電影我們都有機會看到。
  • 上古神話中一犼可鬥二龍三蛟,女媧都畏懼,為何淪為金仙坐騎?
    首先,真正的神話母本《山海經》中並無犼的記載;其次,《玉篇》和《集韻》中在解釋時,並無一個字涉及到遠古之時。這說明犼實在和上古時代沒有什麼關係。2、其戰力其實相當感人。犼也不過就是「似犬」且「食人」而已,長得像狗,能吃人。這與《聊齋》中吃人的野狗子很相似,但它們吃的是戰場上戰死的普通士兵,且只敢在夜裡出動。
  • 中國神話中的龍女,是妖還是仙?
    說到龍女,想必大家也不陌生,通常來說,龍女一般指中國神話中,龍王的女兒。也是我們中國神話中比較特殊的一種存在,也經常作為愛情故事中的女主角出現。 唐朝的《柳毅傳》想像力豐富、情節曲折,人物刻畫也非常飽滿,可謂開創了人龍之戀的故事先河,可與人仙戀、人妖戀、人鬼戀,並稱為中國四大古典愛情故事題材。 那麼言歸正傳,話說回來,這個龍女,在咱們中國神話中,到底是怎麼樣一種存在呢?又有什麼特殊之處呢?
  • 中國神話中的天尊、大帝、帝君有哪些,誰的地位更高?
    中國神話中的天尊、大帝、帝君有哪些,誰的地位更高?中國是一個多神論的國家,在中華神話傳說中,有很多神祇,他們有的被稱為大帝(玉皇大帝),有的被稱為天尊(元始天尊),也有的被稱為帝君(純陽帝君)。那麼,他們的地位有何區別呢?
  • 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四靈,麟、鳳、龜、龍,竟然都是同宗兄弟
    在華夏民族五千多年的漫漫歷史長河中,產生了大量代表歷史、文化與智慧的古籍,也因此而流傳下來許多的上古傳說、神話人物、圖騰、異獸等等。即便是到了今天,異獸仍然以特殊的寓意、別致的外形和深厚的文化內涵備受青睞,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上古異獸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