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是中國的,龍王卻是印度的?說說中國人的圖騰為何成了背鍋俠

2021-02-23 冷兵器研究所


編者按:已經上映三周的動畫片《哪吒之魔童降世》仍在火爆熒幕,票房在進一步提升。關於本片的話題也依然很多。比如有人吐槽,影片的設定是咋回事?把中華民族的圖騰——龍,弄得那麼慘,儼然是全村集資供一個孩子去上大學的苦情劇。這是導演的胡編亂造嗎?


 


其實不止是《哪吒》,作為政治與文化象徵的「龍」形象,與我們在神話小說中常見的龍的形象似乎也不符合。龍在《西遊記》裡是懦弱官僚,《封神演義》中是無良地主,《八仙過海》中是難纏惡人。那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作為中國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最遲至秦漢時期,龍在政治文化中已成為高貴的身份與無上權力的象徵。往後龍在政治文化中的神聖性不斷提高則是人所共知的事實,這點無可置疑。

在東漢時期編纂的《說文解字》中,對龍的解釋可以代表時人對龍的統一認知:「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可見在東漢時期,龍還只是一種瑞獸,性質與玄武、朱雀、白虎、黃龍一樣,在《淮南子》中並稱為「天官五獸」,並不是帶有人性色彩的神祇,更沒有四海龍王的概念。

進入魏晉時期,佛教在中國逐漸興盛,大量的佛教經典被譯為漢文,並在社會間廣為流傳,但一個誤會恰好發生在經書的翻譯環節。季羨林先生在《西遊記裡面的印度成分》一文中說「龍王這東西本身就不是國貨。葉公好龍的』龍』,同以後神話傳說中的龍、龍女或龍王,完全是兩碼事。後者來源於印度,梵文Naga,意思就是』蛇』,所說龍王者實際上就是蛇王。」這就導致了原本作為瑞獸的龍解鎖了一個文化分支,開始逐漸發展出人性。

在佛經中,代表「蛇王」的「Naga」一詞出現的頻率極高,又由於其在漢文中一律被翻譯為「龍王」,所以其實龍王一詞的大量出現是隨著佛經的譯介與流傳而逐漸為人所知。據介紹佛教世界觀的重要經書《正法念處經》卷十八畜生品記載,龍王屬於畜生趣,乃愚痴、嗔恚之人所受之果極。

這只是佛家對龍王身份的定位,看起來似乎與中國本土文化對龍的定義有較大差異。但是在西晉時翻譯的《佛說如來興顯經》載:寶在固在於王龍王藏。又其大海摩尼珠。而有四角。在於四方海龍王宮。各自別立。東晉時翻譯的《佛說長阿含經》載:阿耨達龍王齡中夜後起大密雲。彌滿世界而降大雨。如構牛頃。雨八味水。潤澤周普。地無停水。佛經中的這些描述不僅與本土龍的形象有所重合,其中「四方海龍王」的概念甚至還有後世明清小說中龍王的影子。▲山西長治觀音堂龍王像佛教對於龍王的外表敘述並不多,各龍王的形象與常人無異,其區別僅是頭頂長有三、五、七、九不同數目的蛇或龍,這與希臘神話中的美杜莎有些類似,從形象看,沒有中國「龍」的形象有威懾力,這也是後世民間龍王為何沿用中國龍形象的原因。在此一時期,除了上述兩部經書外,《大樓炭經》《佛說海龍王經》《阿育王傳》《大方廣佛華嚴經》《妙法蓮華經》《大智度論》都對龍王有過不少記載,不僅如此,龍宮、龍女最早也都出現於佛經中。

綜合來看,在佛教中,龍王是墮落之人轉生後的形象,需要通過修行來解脫惡行。眾龍王在十二天之一水天的統率之下,其職責為守護佛法,其居地為水中,主要神力是降雨滋養萬物,其居所龍宮則是佛教法寶之一——經卷的儲藏地,這為後世人將龍宮想像成藏寶之地提供了想像空間。

▲在傳統神魔小說中,龍宮成了珍寶聚集之地,其實更多是來源於人們對佛教中「龍宮」的想像
可以說,佛教中「龍王」概念的傳播,極大的豐富了中國原有「龍」的形象,使其逐漸擁有了人性。由於二者在名稱與神力上的大體相似,所中國的「龍」與「龍王」概念很快就交織在一起。在東晉時期道教的《太上洞玄靈寶八威召龍妙經》中,描述了龍王虞淵降水救濟世人的場景,這是中國本土典籍上首次出現龍王及其形象。從內容上來講,此書的創作很明顯受到是佛教典籍的影響。但在具體的傳播中,中國「龍」和佛教「龍王」基本上失去了界線。

到了隋唐時期,佛教更盛,由於佛家典籍的系統性與整體性強於道教,因此佛典在普通百姓中流傳的更廣。在佛家典籍的傳播中,龍王能夠招致雲雨的神力再一次被強調,龍王與龍在民間逐漸成為了「水神」的代名詞。大量的龍神廟,龍王廟被建立起來,河神、河伯等中國原生水神則逐漸被邊緣化。有意思的是,龍王廟的管理有時是由僧侶,有時是由道士管理,可見其形象的複雜性。

▲從沿海到內地,只要有水就有龍王廟

最為明顯的是,先秦時期,在南方我們能讀到楚辭《河伯》,在北方,則有西門豹治鄴不敬河神的故事。而到了唐代,所有與水神有關的故事基本都與龍王有關,且龍的形象越來越擬人化。宋人所寫筆記《雲麓漫鈔》中有句話說得最為貼切:「自釋氏書傳入中土,有龍王之說而河伯無聞矣。」可見宋代時,就有人知道作為「水神」的龍王,並非出自中國傳統文化,但有這樣見識的人,恐怕僅僅局限在士大夫,普通市民則無所聞矣。

到了元明清時期,市井文化開始興盛,中國原有的儒釋道的人物、思想、世界觀、宇宙觀都被融入到話本、雜劇,小說等文化作品之中。像「龍」「龍王」這樣的概念,肯定難被區分出來,至於其形象中的道教元素,儒家元素,佛教元素,更是相互交織在一起。於是,身份是道教天官,長相是中國傳統龍形與人身,衣著是中國傳統官吏,府邸是佛教中的龍宮,原型是中國本土「龍」與佛教「龍王」,交織在一起構成了敖丙及其家族——龍王家族。

關於四海龍王的名字問題,目前尚無定論,因為佛經中的龍王皆有確實姓名,而四海龍王有確實姓名出現,則是在元雜劇《爭玉板八仙過滄海》中。至於為什麼龍王的形象多為負面,更多的是因為龍所承載的政治含義。在諸多神魔小說中,龍與龍王的地位都是管理一方水澤的封疆大吏,雖然它們聽命於天庭,但實際上相當於江河湖海中的「土皇帝」,有時候甚至就代表皇帝。誕生於民間的神魔小說,自然不會對這些官僚體系的代言人有什麼好感。

從中國「龍」文化與佛教「龍王」融合變異,最終促成四海龍王敖廣家族誕生的歷史源流來看,中國古代神魔小說,神話傳說中的許多人物的產生,其實都與文化的交流,融合,發展息息相關。而這些變化的產生離不開其所處的時代背景,如果現在還有人只是死守著我們先祖們想像出來的形象與故事不放,不去探尋這些故事與形象新的時代價值與社會價值,那麼恐怕古人都要笑我們迂腐了。何況在佛經中,龍王群體本身就是為贖罪孽而鎮守四海,《魔童降世》的改編,恐怕有意無意中完成了向佛教經典的致敬。

本文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色內容。主編原廓、作者賀蘭雪,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宙斯盾、三叉戟竟都和希臘神話有關?

彌勒教的菩薩修行到底有多可怕?

喜歡冷研的小夥伴們,微信又雙叕改版了!為了避免以後找不到冷君,每天觀看更多精彩內容,可以按以下步驟將冷兵器研究所置頂。

相關焦點

  • 自古中國標誌性的圖騰「龍」
    今天小編要帶大家了解一下中國標誌性的圖騰,也是上古神話中的主角,更是自古以來帝王最喜歡的圖騰,因為它象徵著權力以及地位,它就是龍。自古龍就是帝王的象徵,皇帝被稱之為「真龍天子」,而且龍在中華文化裡面也是主要的圖騰、主要的象徵。
  • 圖騰、巫術、禮儀,代表男性的鳳凰,為何成了龍的「附屬品」?
    為何鳳凰這一意象會發生改變?這就要從遠古時期的氏族部落開始說起。一、 遠古圖騰和巫術禮儀中國對圖騰的崇拜要上溯到舊石器時代,那時的人們還不懂大自然的奧秘,於是將其看作為神靈的旨意,所謂龍、鳳,都是當時的「人心營構之相」。1.鳳凰是東方集團的崇拜對象鳳凰這一意象源自中國燦爛的史前文化。早在八千多年前,就已經初現曙光。
  • 一文告訴你龍王的前世今生!揭秘全國暴雨的「幕後黑手」!
    中國的龍文化起源很早。據考古記載,1987年,在位於河南省濮陽縣城西水坡仰韶文化址發現「中華第一龍」,此次出土的蚌龍是迄今為止中國考古發現的最早的龍圖案,距今約6600多年。"新中國龍"化石不過關於龍的起源,當前學界比較公認的,是圖騰起源說。上古時期,氏族部落發生兼併戰爭,勝利者在俘虜對方之後,往往同時消滅其圖騰,甚至將失敗者的圖騰融合入自身。
  • 佛經中最常提到的幾位龍王,今天我來給大家介紹
    01龍在中華民族及中華文化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中華五千年歷史延續,我們中國人是龍的傳人,從原始社會,便有「龍」圖騰,可見龍對於中華文化的重要地位在印度社會中,眼鏡王蛇不僅僅是當地最厲害的毒物,也是當地的圖騰。「八部眾之Naga,蛇之神格化,在印度神話中,乃人面蛇尾之半神;」——《佛學大辭典》。
  • 「哪吒屠龍」,其實另有原因,你看他啥的是啥龍
    眾所周知,龍一直是我們中華民族崇拜的圖騰,王力宏的《龍的傳人》不僅唱出了大江南北,更唱出了龍作為生物在我們心目中的地位,但眾所周知,《封神演義》中有一個「龍王三太子被殺」的故事,這個故事後來被改編成多種影視作品,比如上世紀的動畫片《哪吒鬧海》,中國人自稱是龍的傳人,那麼為什麼中國人會創造出
  • 華夏龍圖騰的起源
    中國人自古以「龍的傳人」自居。龍在華夏文明裡一直佔有很重要的地位。真龍天子,龍顏大悅。龍即是君王,龍就是皇帝,打龍袍也就是打皇帝。但,其實大家也都知道,地球上根本就不曾有過「龍」這種生物。龍的形象純屬虛構。那麼,華夏龍圖騰的起源到底在哪裡呢?長話短說,一言蔽之:龍的形象起源於大象的鼻子。
  • 龍生九子,為何沒有一條是龍?看看龍的老婆你就懂了
    龍生九子,為何沒有一條是龍?看看龍的老婆你就懂了龍,是我中華民族的圖騰,關於它的傳說則是不計其數。
  • 大鵬鳥一日需吃500條龍,四海龍王視若無睹,謎底就在西遊記中
    文/志恆(原創不易,禁止轉載)龍在我國古代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龍是華夏民族5000年來,特有的圖騰。不過關於龍的特性描述也是比較詳細的,不過最重要的是,誰都沒有見過龍。龍這種生物到底存在與否,時至今日依舊是尚未可知。
  • 水,華夏民族圖騰「龍」背後的故事
    龍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的神異動物,具有九種動物合而為一,並且具有九不像之形象。《本草綱目爾雅·翼》云:「龍者鱗蟲之長。王符言其形有九似:頭似牛,角似鹿,眼似蝦,耳似象,項似蛇,腹似蛇,鱗似魚,爪似鳳,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鱗,具九九陽數。其聲如戛銅盤。口旁有須髯,頷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鱗。頭上有博山,又名尺木,龍無尺木不能升天。呵氣成雲,既能變水,又能變火。」
  • 水,華夏民族圖騰「龍」背後的故事!
    龍,華夏民族的圖騰。龍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的神異動物,具有九種動物合而為一,並且具有九不像之形象。《本草綱目爾雅·翼》云:「龍者鱗蟲之長。王符言其形有九似:頭似牛,角似鹿,眼似蝦,耳似象,項似蛇,腹似蛇,鱗似魚,爪似鳳,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鱗,具九九陽數。其聲如戛銅盤。口旁有須髯,頷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鱗。頭上有博山,又名尺木,龍無尺木不能升天。呵氣成雲,既能變水,又能變火。」
  • 瑪雅人羽蛇神和中國龍詭異關係之謎
    ,龍並不是只有中國獨有的圖騰,在其他國家也有龍的標誌,在遠古時期的瑪雅就發現了龍的蹤跡。在中國,龍以東方神秘主義的特有形式,通過複雜多變的藝術造型,蘊涵著中國人、中國文化中特有的龍的觀念。要說它的形象,與中國人發明的牛頭鹿角、蛇身魚鱗、虎爪長鬚,能騰雲駕霧的龍,還著實有幾分相像。起碼在蛇身主體加騰飛之勢(羽蛇的羽毛)的基本組合上,是一致的。此外,如畫廳一室屋頂上畫的羽蛇頭、瑪雅祭司所持雙頭棍上的蛇頭雕刻,與龍頭也有較大的類以。而且,羽蛇神和中國龍崇拜都與祈雨有關。有人說瑪雅人的羽蛇神是殷商時期的中國人帶過去的中國龍。
  • 大鵬鳥一天要吃「500條」龍?你知道那些龍是哪裡來的嗎?
    自古以來,龍作為華夏民族獨有的圖騰,在我們華人心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中三國演義的「煮酒論英雄」裡,曹操和劉備之間有段非常有意思的對話
  • 孫悟空為何來自傲來國?四海龍王為何都姓敖?有什麼說法嗎?
    於是,東海龍王敖廣只好「好人做到底,送佛送到西」,把三個弟弟叫來了!給孫悟空湊了一副披掛,打發他出門去了。你道東海龍王的三個弟弟是誰?南海龍王敖欽、北海龍王敖順、西海龍王敖閏!為什麼鬧龍宮的孫悟空,作者要安排他的國籍為傲來國呢?孫悟空當了弼馬溫之後,為何反而鬧出更大的事來呢?
  • 洛克王國:龍系寵物的四大天王,上古龍王成傳說,精靈王變花瓶
    洛克王國:龍系寵物的四大天王,上古龍王成傳說,精靈王變花瓶。洛克王國是很多玩家喜歡的一款遊戲,也是不少媽咪喜歡的動漫作品。在洛克王國中,龍系寵物似乎是能夠得到所有賣米喜歡的寵物系列。畢竟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圖圖騰,每一個人都喜歡龍族寵物也是理所應當的事情,在龍系寵物中有四大天王,他們每一個都非常的強勢,接下來就讓逍遙君和各位媽咪說一下洛克王國中農信寵物的四大天王。第1隻滅卻戰龍王。滅卻戰龍王是洛克王國中的精靈王寵物。
  • 貴州古橋下掛著一把斬龍劍,200年來唾手可得,為何至今無人敢取
    ——許慎《說文解字》龍作為傳說中的神獸,是華夏民族的圖騰,華夏民族對龍的崇拜由來已久,甚至可以追溯到傳說中三皇五帝時期,龍在中華民族的傳說中上天入地騰雲駕霧施雲布雨無所不能,甚至就連身為中國古代最高統治者的皇帝都視自己為真龍的化身。
  • 十二生肖新傳之龍
    對現代中國人來說,龍的形象更是一種符號、一種意緒、一種血肉相聯的情感,「龍的子孫」、「龍的傳人」這些稱謂,常令人們激動、奮發、自豪。龍的文化除了在中華大地上傳播承繼外,還被遠渡海外的華人帶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國的華人居住區或中國城內,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飾物仍然是龍。因而,「龍的傳人」、「龍的國度」也獲得了世界的認同。龍是中國人的獨特文化創造、觀念創造、符號創造。
  • 《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龍王家族
    本應是靈珠英雄的哪吒卻成了混世大魔王。調皮搗蛋頑劣不堪的哪吒卻徒有一顆做英雄的心。然而面對眾人對魔丸的誤解和即將來臨的天雷的降臨,哪吒是否命中注定會立地成魔?他將何去何從? ——《哪吒之魔童降世》票房飄紅;2019最燃國漫的名號(沒有之一)恐怕沒跑了。
  • 龍族(龍王)和龍的區別(尖木達寺更尕桑保活佛分享弟子以下珍貴圖片)
    和漢地龍一樣,有變大變小的能力,常與雨和雲在一起中國歷史典籍中的很多(蛟)龍可變化大小形態並據水騰雲的記載*龍族:藏文是klu,梵文是naga,而漢語應為龍王,有人首,可變化身形龍(Dragons):一種古老的有翼爬行動物,它們以體型、物理威力和魔法能力而聞名,也因此為人懼怕。最古老的龍是這個世界上最具威力的生物之一。由此可見這些龍(Dragons)似乎更象長有翅膀的會噴火的恐龍,與中國傳統的鹿角獅面蛇身鷹爪長魚鱗生活在海中會騰雲駕霧的龍有非常大的區別。
  • 四海龍王分別住在哪裡
    看過《西遊記》的朋友,應該對四海龍王不會感到陌生,雖然經常成為孫大聖的背景板,但好歹也是滿滿地刷了一把存在感。龍,長期以來是中華民族的圖騰,不僅僅是西遊記,中國許多古籍、神話裡也能找到龍王的身影。時至今日,龍王崇拜也還能在許多地方看到。龍,雖然是個虛構的生物,但在中國人民的話語和文字裡,就變得非常飽滿了:家裡幾口人,都做什麼的,有哪些風流事,都一清二楚。
  • 李任飛:中國古代皇帝服裝上的龍圖騰
    中國古代有一種非常重要的服裝,因為穿著者的特殊身份而備受關注——這種服裝就是龍袍。我們現在所說的龍袍,多是通俗叫法,把皇帝所穿有龍的服裝都叫龍袍。皇族極力想獨佔龍圖騰,目的是維護統治,但也恰恰因為他們的努力,使得炎黃子孫都是「龍的傳人」這一信念得到強化。到了新中國,龍圖騰真正成為百姓精神生活的一部分。皇家宮殿供人遊覽,龍紋服裝可隨意穿著,龍的精神得到更多的發掘。  龍圖騰在其形成初期是整個民族的精神符號。除了古人總結出的善於變化、興風致雨等能力之外,我們現在不難發現它有如下兩大重要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