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華夏民族圖騰「龍」背後的故事!

2021-02-08 礪劍

龍,華夏民族的圖騰。龍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的神異動物,具有九種動物合而為一,並且具有九不像之形象。《本草綱目爾雅·翼》云:「龍者鱗蟲之長。王符言其形有九似:頭似牛,角似鹿,眼似蝦,耳似象,項似蛇,腹似蛇,鱗似魚,爪似鳳,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鱗,具九九陽數。其聲如戛銅盤。口旁有須髯,頷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鱗。頭上有博山,又名尺木,龍無尺木不能升天。呵氣成雲,既能變水,又能變火。」

 

龍的外在形象是多種動物的融合,歷史上有過多種不同版本的解讀。宋代人郭若虛也提出過「龍有九似」說法,即:角似鹿、頭似駝(馬)、眼似兔(龜)、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其實,龍的取材對象遠遠不止這9種,鱷、蜥蜴、豬、馬、熊、鯢、象、狗、羊、蠶、鳥類,以及雲霧、雷電、虹霓、龍捲風、古動物化石等等,都不同程度地參與了龍的融合。說句實在話,龍作為中國古人對多種動物和天象融合創造的一種神物,實質是祖先對自然力的高度神化和自覺升華。

 

龍,作為一種圖騰和一般的圖騰不盡相同,它不是單一的動物而是多種動物的集合,這突出反映了中華民族不同於世界其他民族的特殊情懷和品質,背後特別寓意是「和」與「合」的思想。遠古神話最早的神不是人,而是動物圖騰。原始人很難分清楚人與動物的界限,他們認為某種動物是自己的遠古祖先或保護神,由此形成動物圖騰的概念。圖騰作為氏族部落的標誌,一般是單一的某種動物,氏族部落一旦發生兼併戰爭,勝利者在俘虜對方之後,往往同時會消滅其原有圖騰,新產生的部落氏族擁有的還是單一動物圖騰。

 

中國的古人體悟到人性與動物禽獸之間有本質上的區別,有意識地揚棄「弱肉強食」的理念和觀念,在「龍」圖騰的形成過程中最大程度地突出、張揚「人性」精神。每一次戰役戰爭定奪以後,新生成的族群出於安定、平穩、發展的考慮,則會釆取安撫團結、親近平復那些被吞併氏族和部落人的措施,在擊敗消滅了某一個氏族或部落之後,並不釆用消滅他們精神崇拜和文化寄託圖騰的做法,而是將失敗者的圖騰中的一部分添加在自己的圖騰身上,以示寬宏大度和平定天下。有此可見,龍的形象實質對應一種「和合」團結的氛圍,充分表現中華民族遠古祖先極其寶貴的品質氣度,以及尊重和諧、合作共贏的精神。

 

中國古代農業耕種,完全是靠天地「風調雨順」季節時辰吃飯。「大旱之望雲霓」,「久旱逢甘雨」。風雨來臨之前,往往是先傳來「轟隆轟隆」的沉悶雷鳴之聲。生活中的一切幾乎都指望雨水澆灌的中華先民們,站在播種著全年希望的農田裡,守著萎蔫欲枯的禾苗百無一計之時,當聽到遠方天際邊傳來的隆隆雷電聲,再看到濃雲之中金蛇亂舞,知道甘霖即將到來,這一定是刻骨銘心的時刻。從此,古代先人對隆隆之聲懷有無限崇敬之意。中國先民們理所當然會抽象出一個有形(閃電)有聲(隆隆)的概念,並用擬聲法將之命名為「隆」,年復一年地盼「隆」望「隆」,期盼「隆隆」之聲送來甘霖。文字出現以後,古代先民們創造性地釆納造就一個大大的「龍」字,專門表示這個概念,並大聲讀作「隆」。

 

華夏民族有了一個「龍」字,又有了騰雲駕霧,呼風喚雨無所不能「龍」的形象圖騰,並且有意識地借用狂風暴雨前隆隆的雷電轟鳴聲,高聲發音讀「龍」作「隆」聲,我們似乎越來越能夠深切體會華夏民族先人們的智慧情懷,強烈感受到先人們心底裡想要表達的意境,一種與天地大「道」互連相通的意境,一種與自然規律互通相連的意境,一種與「水」相連相生的意境。國人自古以來就篤信天地,篤信自然規律,篤信「天地人」三位一體,「天人合一」和諧融合。

自然王國中,有天有地有萬事萬物。天在上,地在下,萬事萬物位處中間。而在生物鏈萬事萬物之中,人類佔據著頂層位置,是所有生命體物質中最聰慧的一個族類。按照中國人的世界觀理念,天地間有序運行有既定的「道」。所謂道,即是指自然規律。世間萬事萬物的運行,受自然規律的制約,規範和支配。「天地生陰陽」,天地之下萬事萬物的生長和消亡,興盛與衰敗都是受「陰陽」變化之規律所影響。「道」也好陰陽規律也罷,本都是一種無形無影且相對「懸乎」的東西。

 

講「懸乎」,是指「道」無影無蹤,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觸碰不了感覺不到,但卻又真真實實地存在,無處不在無處不有。那麼具體理解體會自然規律,找到一個具象化的參照物理解「道」,自然就成為十分合理的求知要求。中國古代哲學聖賢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上善至善完美;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名利,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水最接近於「道」,或自然規律。老子早在2000多年以前就告知我們後人如何了解掌握「道」。

 

從此,「道」已不再是一個虛無的概念幻覺。「水」在中國人的現實生活中,成了「道」,或自然規律的化身。老子用「道」形容自然規律,創造性地用有感知的「水」來描述、體認難以感知的「自然規律」。水,無色無味,在方而法方,在圓而法圓,無所滯,它以百態存於自然界,於自然無所違也。水為至善至柔;水性綿綿密密,微則無聲,巨則洶湧;與人無爭卻又容納萬物。水有滋養萬物的德行,它使萬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與萬物發生矛盾、衝突,和諧和平,包容融合。國人心悅誠服於「道」,誠服於「水」。國人尊敬大自然和大自然規律,遵從「天地」自然法則,拜水為聰慧老師,從學習研究總結水品行之中得到智慧的靈性和靈感。

 

雖然,古代的先民們有意識用感知的「水」,體會認知難以感知的「道」或「自然規律」。可是要建立擁有個圖騰,為中國人世代傳承找出一個共同源頭和精神象徵並不是件簡單的事。氏族部落的圖騰本身需要有一定的張揚力、震撼力和號召力,構思創造出一個水樣圖騰似乎有一定難度,不易把握。華夏民族最終想像創造出「龍」,一種與水相通相連,且反映「和合」精神的多種動物融合體,確定成為炎黃子孫世代傳承的統一圖騰。《說文解字》這樣描述:「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龍,具有無所不在,無所不至,無所不能的包容力,即使潛伏也不失其龐大的威嚴力量。

 

《三國演義》中,羅貫中通過曹操之口,概述了龍的特點:「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于波濤之內。方今春深,龍乘時變」。古代神話傳說中,龍或作為開天闢地的創生神,與盤古齊名;或積極參與了伏羲女媧的婚配,從而繁衍了人類;或幫助黃帝取得了統一戰爭的勝利;或協助夏禹治理洪水,為千秋萬代造福。龍與水相通,龍與水齊名,龍與水並駕齊驅。今天,我們講解龍的故事,實質就是在注釋、講解關乎「水」的故事。

 

龍的基本神性:喜水、好飛、通天、善變、徵瑞、兆禍、示威、威嚴……。龍以神的姿態俯視眾生,傳說中總是居於江河湖海之中。龍,喜善變化興雲布雨,是行善利益萬物的神奇複合性動物。古代傳說中,龍能藏能顯能大能小,能飛能行能潛遊,能上九天攬月,能下五洋捉鱉,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呼風喚雨無所不能,造福萬事萬物。中國文化中,龍象徵著吉祥、權威、高貴和繁榮,中華民族就是「龍的傳人」。龍(Dragon)在中國人民心中是至高無上的吉祥圖騰,是和諧、和平、和合的中國象徵。相反,今天的西方人仍然沿襲陳舊的習慣做法,多釆用單一的動物形象描述一個國家或民族,想像判斷其言行舉止。

 

西方人對於龍,也有他們自己的一套看法。西方基督教盛行之前,西方龍(Dragon)一直是維京人、塞爾特人和撒克遜人的民族象徵。而在基督教文化中卻認定龍(Dragon)是一種兇殘的動物,邪惡的代表;是一種猙獰的怪獸,惡魔的化身。基督教聖經《新約全書》啟示錄中,龍被描繪為邪惡的「古蛇」、「魔鬼」、「撒旦」。由於中西方民族長期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對同一動物產生不同的理解和聯想,這是客觀存在的事實。

 

全球化背景下的今天,中國人走出國門去到西方國家,勢必會遇到西方人這樣那樣的置疑和不信,甚至不解和疏離。講好中國故事,用西方人聽得懂的語言講解中國故事。理解中國的方塊文字不容易,理解中文方塊字背後的文化故事就更困難。相反,全世界所有人觀察和了解水則相對容易得多,水在世界各地方都有,是生活的一部分,每個人都可以讀懂它。國人在理解「龍」背後的「水」故事之後,主動傳授些中華文化的常識和知識,特別是「水」智慧給西方人,他們或能了解多一點東方價值理念,比較準確地讀懂中國「龍」,讀懂中國文化。

 

水,既是一種世界性通用語言,又是中華民族文化智慧的靈感源頭。拿「水」當作媒介說事,或用「水」比喻參照物講解詮釋中國人的故事,分析剖析中國案例,梳理研究中國模式,準確而有趣,新穎而不失嚴謹。講者興趣盎然,聽者感同身受。因為,水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體會真切自然,不說教不做作。凡是自然的東西便會觸動人心印入心田,自然流暢地講解中國文化故事,恰似水潤物無聲,順其自然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文/王堅)

相關焦點

  • 水,華夏民族圖騰「龍」背後的故事
    水,華夏民族圖騰「龍」背後的故事 龍,華夏民族的圖騰。
  • 龍,華夏民族圖騰
    龍的形象最基本的特點是「九似」:「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是多種動物集合而成的一種神物。龍作為中國古人對多種動物和天象融合創造的一種神物,實質是祖先對自然力的神化和升華。人們普遍認為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是具有強大能力的精神象徵,是優秀歷史文化的傳承和標誌,是信仰載體和民族團結的情感紐帶
  • 華夏龍圖騰的起源
    中國人自古以「龍的傳人」自居。龍在華夏文明裡一直佔有很重要的地位。真龍天子,龍顏大悅。龍即是君王,龍就是皇帝,打龍袍也就是打皇帝。但,其實大家也都知道,地球上根本就不曾有過「龍」這種生物。龍的形象純屬虛構。那麼,華夏龍圖騰的起源到底在哪裡呢?長話短說,一言蔽之:龍的形象起源於大象的鼻子。
  • 《華夏簡史》(3):圖騰之謎:華夏子孫為什麼是龍的傳人?
    作者:龍天霸一、龍的傳人 一直以來,我們華夏民族都在傳承和崇拜兩大文化圖騰,一個是龍文化崇拜,還有一個就是縱目文化崇拜。這兩大文化圖騰崇拜,其實就來源於蜀山文化。在最早的甲骨文裡,蜀字,就是上面一目,下面一龍,即喻指縱目和應龍。
  • 民族「龍」文化博大精深,不僅僅是一種圖騰那麼簡單
    引言:華夏民族源遠流長,我們以「龍」為圖騰已有數千年,中國人潛意識對龍的崇拜和嚮往早已根深蒂固。龍即是一種神話傳說的產物,又是氏族社會的一種圖騰,同時還肩負著王朝天子的象徵意義。它的形象中所蘊含的內在精神,早已超越了「龍」本身。
  • 作為華夏文明的圖騰,「龍」的傳說都有哪些?
    「龍」,在中國具有非常特殊的意義,作為存在於神話傳說中的瑞獸,其從誕生的那刻起,就與華夏文明緊密相依,可以說「龍」是華夏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為華夏文明的圖騰,「龍」在中國古代更是封建皇權的象徵,帝王都是以真龍天子自居。而到了現代,我們華夏民族也依然稱呼自己為「炎黃子孫,龍的傳人」,可見「龍」在華夏文明中的重要地位。
  • 赤鳳先生:龍的傳人和龍鳳圖騰崇拜
    龍的傳人真正是從西漢開始的,漢文帝把黃色龍圖騰和帝王的權威高度結合在一起,這種結合是高度符合五行原理,因為黃色與辰龍五行同屬土。漢文帝劇情照秦朝崇高黑色的水德(黑色五行屬水),漢代依據五行土克水的原理啟用黃色土德(黃色五行屬土)。
  • 天天喊華夏民族,你知道為何叫華夏?原來背後大有深意
    章太炎曾提出,「諸華之名,因其民族初至之地而為言」,「華本國名,非種族之號」,其地即今之華山,而後來其民東遷者亦稱華族,故「世稱山東人為侉子者,侉即華之遺言矣」;又說「夏之為名,實因夏水而得」,其水即今之漢水,「其後因族命地,而關東亦以東夏者」。
  • 圖騰、巫術、禮儀,代表男性的鳳凰,為何成了龍的「附屬品」?
    俗話說「龍鳳呈祥」,提起鳳凰總是與龍相對。最為中華民族象徵的龍,最初是由蛇加上各種動物而形成的,這代表著以蛇圖騰為主古代華夏部落不斷戰勝融合其它部落,並將它們的圖騰不斷融合到自身而形成所謂的龍。同時,鳳鳥也變成了中國另一個圖騰符號,成為東方集團頂禮膜拜的對象。詩經中說「鳳,神鳥也」,可見鳳是一種鳥的神話形態,是當時人們幻想的對象。
  • 漢字圖騰——馬境若水的藝術世界
    漢字圖騰——馬境若水作品展前言馬境若水是一位中國文字塗鴉藝術家,作品有強烈的精神圖騰和東方美學。在有限的尺寸內展示了數千年前的農耕文明和後現代美學思想。漢字藝術的點線構成充滿了原始文化的視覺力量和豐富的想像力。變形、誇張、轉化,為漢字不斷地注入新的活力!
  • 天機:龍是否真的存在過?龍的傳人緣起
    其實龍是否存在並不重要,但是我們文化的底層邏輯刷的底色就是龍圖騰,因為我們國家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也同樣是圖騰信仰走向「造物主」信仰的必由之路。最早三皇五帝,以及夏商西周,以及秦漢時期,在我們國家概念形成之初,我們就有信仰圖騰的風俗習慣和文化觀念。
  • 為什麼中國傳統文化把蛇當做圖騰
    中國神話裡的龍,大部分都是蛇進化的,山神都是拿蛇的,可見蛇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  在中國古代民俗文化中,蛇曾經是美好的象徵,因為它是華夏民族最早的圖騰,是一種原始宗教神,後被稱為始祖神。  原始的圖騰崇拜中,中國的東夷太昊族(太昊指伏羲)我們的祖先之一就崇拜蛇類動物,伏羲傳說也是人首蛇身。  在我國古代的一些浮雕作品中,女媧和伏羲是人面蛇身。說明蛇崇拜產生的歷史非常悠久。在我國家喻戶曉的女媧與伏羲的神話故事,漢代文獻中,記載女媧與伏羲是兄妹。
  • 來自遠古的標誌:中國圖騰文化及食用圖騰獸
    從此之後,圖騰便正式以文化現象的身份出現在中國學術界。我們來聊一聊,中國圖騰的文化和圖騰獸相關的事情都有什麼。中國圖騰中國圖騰以動物居多,至今在很多少數民族居住地活躍著在四川大涼山彝族居住地,關於十二獸的動物圖騰農舊是本民族最顯眼的標誌。所謂十二獸就是中國十二生肖,在大涼山有十二獸神廟、十二獸紀念日、十二獸舞蹈,這些都傳承了古老的彝族圖騰崇拜儀式。
  • 龍的起源
    作為華夏民族的傳人,作為龍的傳人, 你了解龍的歷史嗎? 你對祖先的起源有所認知嗎?
  • 龍紋陶瓷——巔峰篇:隱喻國運的皇家藝術,與時俱進的民族圖騰
    (詳情請見:龍紋瓷器——成長篇:從遠古圖騰到宋代名窯,5000年成就皇權象徵)陳寅恪先生說:華夏民族的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在我看來,趙宋之造極,不僅在於文學史上那些燦爛的名字、書畫陶瓷上的輝煌藝術,更體現在汴梁夜市中的人間煙火。曾經有官員給宋真宗上書,建議為墟市制定規則,不能讓商販太自由。宋真宗反問說:那不是擾民嗎?
  • 是圖騰崇拜,更是太牢祭禮,最終回歸美食:羊在華夏文明中的嬗變
    回望五千年華夏文明,羊在人類的社會架構中始終有著獨特的地位,在以農耕為主的中原文明,羊固然有著重要的政治、經濟地位,而對於遊牧文明而言,羊更是其經濟架構中的主體。從早期的圖騰崇拜,到今天走入千家萬戶的美食,羊在給我們提供蛋白質的同時,也衍生了悠久燦爛的羊文化。
  • 從關玉良先生作品《公牛》解讀中華民族復興的精神圖騰
    圖騰,是記載神的靈魂的載體。是古代原始部落信仰某種自然或有血緣關係的親屬、祖先、保護神等,而用來做本氏族的徽號或象徵。 原始部落對大自然的崇拜是圖騰產生的基礎。運用圖騰解釋神話、古典記載及民俗民風,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一種文化現象。
  • 吳越先民的蛇圖騰:「南蠻蛇種」文化史
    因此,從文化史、民族史的角度觀察,唐宋、明清歷代的漢話文本下「蛇妖」白娘子故事的跌宕情節,反映了華南越、漢文化更迭過程中,「南蠻蛇種」面對「華夏文明」所遭遇的被徵服的文化命運,華夏視野中的「南蠻蛇種」是壞的「妖孽」,需要被「改造」成符合華夏文化(倫理)的「好人」。
  • 李任飛:中國古代皇帝服裝上的龍圖騰
    在《史記·封禪書》中有這樣一個故事:黃帝帶領百姓在首山採銅鑄鼎,功成之時,有一條龍垂著須髯下來迎接黃帝升天。黃帝首先騎在了龍背上,群臣及妻兒等70餘人也爬了上去。這時龍開始飛升,那些擠不上去的小臣,奮力抓住龍的須髯,但因人多過重,龍髯被拉斷,連黃帝的弓也被拉落下來。黃帝升天之後便成為天帝。  在這個故事當中,龍還只是黃帝升天的坐騎,黃帝並非龍的化身,龍也不是黃帝的原身。
  • 《新年談天,華夏民族的神話和傳說》
    《新年談天,華夏民族的神話和傳說》河洛傳承:耿真新年到了,中國人每到過年的時候,就會想起老祖宗,同時大家都過著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年」。上古的人留下了「神話」,每個時代的英雄留下了傳說,今天咱就來談談華夏民族的神話和傳說。神話不是「神」說的,神話是我們的老祖宗世世代代口口相傳的故事,傳著傳著後來的人不相信我們的老祖宗都是「神」,於是就變成了「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