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龍」文化博大精深,不僅僅是一種圖騰那麼簡單

2020-12-27 小豔兒談社會

引言:

華夏民族源遠流長,我們以「龍」為圖騰已有數千年,中國人潛意識對龍的崇拜和嚮往早已根深蒂固。龍即是一種神話傳說的產物,又是氏族社會的一種圖騰,同時還肩負著王朝天子的象徵意義。它的形象中所蘊含的內在精神,早已超越了「龍」本身。

正文:

中國的龍是民族文化的象徵,是農耕文明的精神匯融,是根植於中國人內心的烙印。已被發掘的距今最早的龍形象當屬查海遺址中的石塊堆塑龍,這是龍被人們敬仰崇拜的最初的樣貌。中華民族始終對「龍」文化抱有兩種心態,一面渴望它的庇護,一面又忌憚它的威力。龍作為一種符號出現在器皿上時也有著多變的形象,有帶翅膀的,有豬頭的,有帶麟的,有蛇尾的······隨著時間發展,龍的形象一直在不斷的變化著,充分反應了它身上承載的宗教意味和神靈地位。

圖騰說

女媧,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變。—《山海經》

燧人氏,生伏羲,人首蛇身。—《帝王世紀》

古代典籍中出現的上古神靈曾經一度充當著龍這一圖騰的前身,在龍的形象被完全構建出來以後,它漸漸取代了那些遠古的神靈,成為了統一和綜合的圖騰並且一直沿用數千年。聞一多先生曾經指出:龍,是以蛇為主體加上獸類的角,馬毛,鬣尾,鹿腳,狗爪,魚鱗而形成的,它是華夏氏族部落徵戰時期的融合產物。龍的圖騰文化伴隨著五千多年的歷史文明,而且從未中斷過,這樣的歷史文化精粹在世界範圍中已屬罕見。圖騰崇拜也可以大致分為兩個不同的階段,蒙昧時期和文明時期。簡言之,蒙昧時期是指遠古的文化不太明朗的階段,而文明時期是說有明確歷史記載的朝代。如夏商周秦漢兩宋這些以漢文化為主的朝代中,龍一直是以圖騰的象徵物出現在人們眼中的。

龍作為古代氏族的圖騰,它的來源不僅是文化精髓,也是民族標誌。有一種說法是,黃帝在打敗了其他部落以後,將他們的圖騰糅合在一起,綜合了牛、羊、狗、鹿、蛇、馬、魚等氏族圖騰形成的新圖騰就是龍。這是動物崇拜的最早的痕跡,也是民族文化融合過程中的包容力量。不同氏族文化的多元化因素組合在一起,形成了整體的龍的符號,這裡面蘊含的是每一個曾經存在過的氏族的文化,同時也是一種權力綜合的身份象徵。如果將龍的身體形象分割,將各個部分歸還給原來的部族,那就不會有這樣統一的形象,也不存在龍這個為大部分人完全接受的形象了。圖騰對於民族和人民的寓意是深刻的,尤其是歷史久遠的民族,在漫長的王朝更迭和戰爭頻繁的年代裡,正是因為有了圖騰的存在,才使得民族文明得以延續,正是因為圖騰的力量,才能夠將人們聚攏在一個維度裡,這是圖騰自身帶有的一種號召力和凝聚力。

先秦時期的龍

先秦時期的龍的形象較為簡單,那時遠遠沒有發展到現在這樣完美的「龍形象」。距今8000年左右的內蒙赤峰的紅山遺址出土的「玉豬龍」是考古界認定的最早的龍圖騰器物,它比石碓塑龍較晚,但表現形式大有不同。「玉豬龍」的造型是豬頭龍身,嘴部凸出,頭後有鬣毛,出土時在墓主人胸前放置,表明當時已經開始流行這樣的龍形器物,並且蔓延到殯葬禮儀之中。李玉山先生在他的中國龍文化相關著作中表示:脊椎動物的胚胎時期是彎月形,這具豬首龍身的玉器同樣以彎月形式出現,表明在久遠的過去人們就已經意識到了孕育的力量,同時產生對生命創造的敬畏心態。

夏朝時期的祭祀物品青銅器上也有龍的形態出現,同時還伴隨著螺旋狀的紋路。商朝的龍形象沉穩,龍爪多為兩隻,神秘氣息濃厚。到了周朝時期,祭祀物品上龍的形象還伴隨著鳳的圖案,甚至出現鳳頭龍身的結合現象。鳳的出現是另外一種文化象徵,作為龍的陪襯也好,作為獨立的氏族文化也好,它是中華傳統文化圖騰象徵中的一個重要的元素。發展到春秋時期,除了祭祀禮器上面有龍的圖案,玉器、鏡、樽、門環上均有大小不一的龍形象。而且這一時期的龍圖案漸漸開始固定下來,龍頭更像馬頭,龍耳變得修長飄逸,龍角由商代的蘑菇狀變得生動、開始出現分叉龍角。戰國時期,龍身上還會出現雲紋或者谷紋等幾何圖案,龍足更像虎爪,整體線條剛勁,除了升騰、盤踞等狀態,還會出現雙龍交纏的形象,龍與其他形態組合的現象。

龍和水的關係

「龍,鱗蟲之長。能幽能鳴,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說文解字》

遠古時期的人們,由於認識水平有限,在面對自己無法解釋的事物面前總是懷有崇拜和畏懼的情感。打雷下雨,狂風閃電這些自然現象會讓樸素思維的人們產生神奇的想像力。在面對水這一強大而又能夠為人們所利用的事物時就伴生出與它相關的圖騰崇拜,這就是龍。在遠古人們的想像中,龍是神仙,能夠保證風調雨順,能夠騰雲駕霧。龍管轄雨水的多寡,銜雲布雨的同時還管控江河湖海的洪水大小,而且龍的居所也是水中。這種能上天又能入地,能下海又能騰雲的幻想產物是人們對自然的敬畏;也是簡單的水循環傳遞給人們的自然思維的物化反映;是一種圖騰崇拜產生的意識形態;是傳統的天人合一觀念的自然表達。它是人們從生活中感受到自然界的相互關聯,也是現實社會與想像世界的紐帶,是人們探索未知世界產生的終點,雖然只是想像中的存在,卻表達了祖先們思想上的創造精神。

我們知道農曆的二月二又稱「龍抬頭」,古人在這一天進行祭祀和供奉的禮儀,是為了期盼風調雨順能夠帶來的五穀豐登。那些舞龍、祭龍的活動,更是一種對於雨水的期盼和原始巫術的異化。端午節的賽龍舟也有一種說法,是因為端午時節水稻已經插秧完畢,這時需要雨水豐沛的灌溉,人們龍舟上面的搖旗吶喊和向水中投去的食物,是對龍身上的「神性」的祈禱,來祈禱雨水帶給人們豐收。

龍在人們的崇拜過程中中,從水中過渡到天空,又從天空回到水中。這是一種自然的循環過程,也是人們在與自然交流的過程中感受到的微妙變化。遠古時期的人們尚且能夠意識到「潛龍在淵」「見龍在田」等深奧的哲學含義,說明了龍已經從簡單的圖騰慢慢的轉向了更廣泛的文化領域中。

神話中的龍

「盤古之君,龍頭蛇身,噓為風雨,吹為雷電」—《五運歷年記》

古代的神話傳說已盤古開天闢地和女媧造人與鍊石補天為開端,在傳說中盤古是由三條黑、白、黃色的龍孵化龍蛋生出的,同時他還長著龍頭蛇身。另一個神話發源者女媧則在很多石器與壁畫上已人面蛇身的形象出現,蛇是龍的形象源頭之一。身為最古老的兩位創世神仙,他們的來源尚且與龍撇不開干係,我們中華民族更可以理直氣壯的稱自己為龍的傳人了。

「有巨人跡,出於雷澤,華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帝王世紀》

「神農氏,姜姓也,母曰任姒...遊華陽,有神龍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長於姜水」—《帝王世紀》

伏羲在神話中的形象也是人首蛇身(龍身牛首),炎帝與黃帝作為伏羲女媧的後人,同樣有著龍的形象。司馬遷在《史記》中說,黃帝是黃龍,炎帝是赤龍,黃帝還有蛟龍,虯龍等部族。這種已經近似于氏族圖騰的表達更像是龍賦予的神聖地位,作為中華民族的「始祖」,炎帝和黃帝即是人,同時也是龍,人性兼具神性。他們在種種傳說中已經成了神仙與人的結合體,是地上的人連接神的關鍵點。不僅於此,少昊是黃帝之子,顓頊是黃帝之孫,他們身上都有與龍相關的離奇出生經歷。《山海經》雲,風道北來,天乃大水泉,蛇乃化為魚,是為魚婦。顓頊死即復甦。

堯舜禹也是龍族後裔,堯是神話一般的英雄,王嘉在《拾遺記》中說,他治理下的國度能夠「有鸞雛歲歲來集,麒麟遊於藪澤。」舜則是重瞳,其母握登,見大虹,意感而生舜於姚。而治水的大禹,出生時頭上有尖利的角,形似蛟龍。神話中的人們對龍的崇拜是社會生活不斷變化慢慢充實起來的信仰,它們的存在表達了人們簡單質樸的願望,同時反應出各個部族之間的民族的融合過程,亦是民族發展的前進歷史。

秦漢以後的龍

人們對龍這一形象的崇拜不僅在遠古上人和仙者的文化中有所展現,隨著時間推移,秦始皇統一之後,嬴政的真龍天子理論讓龍成為了皇權的形象代表。在後面的日子裡,龍已經不是簡單的布雨神仙,也不是上古神人的化身(前身)。它漸漸成為了皇帝的肉體化身,皇帝們變成了龍的顯像,統治者代替了神靈的地位,在人與神的權衡中找到了最為穩妥的代言方式。

秦漢至唐,龍的形象越發完善,使用範圍逐漸擴展到了建築、壁畫、帛畫、玉雕、彩繪、衣服、器皿、寢具上。龍形象作為皇帝的象徵和代表,在尊貴的同時還帶有一種優秀的精英氣質。漢代出現的龍形象有四隻腳,同時出現盤龍形態。隋唐時期還曾經出現過龍首魚身的形象,不過這與當時的社會狀況脫不了干係,「魚躍龍門,入海成蛟」正是士族階層瓦解,科舉制度開始給人們帶來的社會情感的真實反饋。這是龍文化的親民象徵,也是「下凡」與招賢的表現。在民間,龍不僅是神話傳說和帝王代言人,同時也能作為優秀人才的代稱,如諸葛亮又稱「臥龍」。

到了宋代,龍的形象更加親民,它不但可以出現在皇宮,乃至民間繪畫裝飾都有龍的形象。它的形狀在發生著改變,變得越來越趨近於我們現在所能看到的形象。宋代的龍,龍身豐滿壯碩,龍頭精緻、腦後有鬣毛飛散,龍翼化為綢帶漂浮在周身,龍足固定為四爪,龍尾出現魚鰭狀,整體裝飾性更強。這時的龍更加藝術化,審美感更為強烈,它身上代表的宗教意味和神話氣質依然為人們所喜愛,除了龍遊花海龍騰四海這類寓意吉祥的形象,有的地方還會使用龍「鎮壓」某些事物。

宋元時期龍的形象越來越普及,到了明清階段龍卻轉而被統治者壟斷了。因為龍身上「受命於天」的深層含義,統治者不願將這一形象再施予民間,便加強龍在宮殿、住所、器物、服飾、日常用品上的形象裝飾。我們今天去故宮就會發現,太和殿,保和殿這些大殿基本上可以說是到處可見龍,包括臺階都雕刻的是龍。明清時期,龍的形象也較為多樣,分蟠龍、蛟龍、應龍等多種,它們不但是皇權的象徵,更是專治統治下的民眾服從結果。又說清代民間不允許出現五爪龍,只可以出現三爪和四爪龍,因為五爪是九五之尊,而三爪四爪則允許出現在一些亭臺樓閣,寺廟道觀等地。

總結:

龍文化作為一種圖騰象徵,同時又是統治者的代言身份,在古代社會一直承載著它固有的文化精神。中華民族文化源遠流長,龍自史前蜿蜒至今,它曾經是封建社會的歷史符號,也是農耕文化的傳承。今時今日科技發達,封建制度消亡,龍的形象仍舊有著無窮的魅力。中國是一個龍的國度,中國人則是龍的傳人,龍文化是我們傳承的文明精神之一,也是華夏五千年歷史的民粹底蘊,使我們可以永遠發揚下去的文化精髓。

相關焦點

  • 水,華夏民族圖騰「龍」背後的故事
    水,華夏民族圖騰「龍」背後的故事 龍,華夏民族的圖騰。
  • 水,華夏民族圖騰「龍」背後的故事!
    說句實在話,龍作為中國古人對多種動物和天象融合創造的一種神物,實質是祖先對自然力的高度神化和自覺升華。 龍,作為一種圖騰和一般的圖騰不盡相同,它不是單一的動物而是多種動物的集合,這突出反映了中華民族不同於世界其他民族的特殊情懷和品質,背後特別寓意是「和」與「合」的思想。遠古神話最早的神不是人,而是動物圖騰。
  • 龍,華夏民族圖騰
    龍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的神異動物,為百鱗之長[1] 。常用來象徵祥瑞,是中華民族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文化之一。
  • 中華文化數千年崇拜的圖騰——龍
    龍是如何形成的?古人為什麼要崇拜一種虛構出來的動物,並且數千年來以龍作為中華民族的圖騰?關於龍的秘密,有著太多的撲朔迷離。在這裡,我們將會追尋龍的足跡,探尋龍的秘密。中華文化中龍的圖騰龍文化的出現,始於新石器時代,距今大概有八千年。那時候的古人類,已經不再茹毛飲血了,他們學會了用火,製作陶器,蓄養家畜,以及種植作物。在生產活動的過程中,人類對自然力量的崇拜,越來越強烈。
  • 中國傳統文化——圖騰之美
    圖騰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古人對自然、上天,乃至萬物的高度崇拜。上古人們無法解釋風、雨、雷、電等自然現象,但這些物質條件成為了他們活下去的基本條件,所以在他們的想像中出現了一種極其神秘、崇高的東西,他們將它稱之為「神靈」。從中國民族傳統圖騰龍就可以看出,古人就對圖騰的審美有獨特的見解。
  • 來自遠古的標誌:中國圖騰文化及食用圖騰獸
    圖騰這個名詞雖然是舶來品,但圖騰這種古老的文化現象卻在中國根深蒂固。不過圖騰在中國真正被重視成一種文化,倒是晚於西方國家。第一個將「圖騰」一詞引人中國的是清朝著名學者嚴復,他在1903年翻譯的英國著作《社會通詮》中,第一次將英文"totem" 翻譯成圖騰。
  • 赤鳳先生:龍的傳人和龍鳳圖騰崇拜
    龍的傳人真正是從西漢開始的,漢文帝把黃色龍圖騰和帝王的權威高度結合在一起,這種結合是高度符合五行原理,因為黃色與辰龍五行同屬土。秦始皇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從上古神話伏羲女媧的人首蛇身、雌雄同體的傳說到炎黃子孫、龍的傳人自稱,又秉承「玄鳥生商」、周朝「鳳鳴岐山」、「玄鳥生秦」的故事,龍鳳圖騰逐步演繹為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象徵,成為中華民族思想文化的基本範疇。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圖騰象徵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龍鳳圖案在服飾上的運用「龍是神物,如向龍祈雨、龍鳳呈祥、望子成龍、雙龍掄寶等,龍是一種精神力量的象徵,也是一種前進、向上、健旺、豐美、無所畏懼的象徵」因而龍成為苗、漢等民族在服飾上的重要裝飾題材。
  • 作為華夏文明的圖騰,「龍」的傳說都有哪些?
    「龍」,在中國具有非常特殊的意義,作為存在於神話傳說中的瑞獸,其從誕生的那刻起,就與華夏文明緊密相依,可以說「龍」是華夏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為華夏文明的圖騰,「龍」在中國古代更是封建皇權的象徵,帝王都是以真龍天子自居。而到了現代,我們華夏民族也依然稱呼自己為「炎黃子孫,龍的傳人」,可見「龍」在華夏文明中的重要地位。
  • 為什麼中國傳統文化把蛇當做圖騰
    中國神話裡的龍,大部分都是蛇進化的,山神都是拿蛇的,可見蛇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  在中國古代民俗文化中,蛇曾經是美好的象徵,因為它是華夏民族最早的圖騰,是一種原始宗教神,後被稱為始祖神。  原始的圖騰崇拜中,中國的東夷太昊族(太昊指伏羲)我們的祖先之一就崇拜蛇類動物,伏羲傳說也是人首蛇身。  在我國古代的一些浮雕作品中,女媧和伏羲是人面蛇身。說明蛇崇拜產生的歷史非常悠久。在我國家喻戶曉的女媧與伏羲的神話故事,漢代文獻中,記載女媧與伏羲是兄妹。
  • 圖騰、巫術、禮儀,代表男性的鳳凰,為何成了龍的「附屬品」?
    一、 遠古圖騰和巫術禮儀中國對圖騰的崇拜要上溯到舊石器時代,那時的人們還不懂大自然的奧秘,於是將其看作為神靈的旨意,所謂龍、鳳,都是當時的「人心營構之相」。1.鳳凰是東方集團的崇拜對象鳳凰這一意象源自中國燦爛的史前文化。早在八千多年前,就已經初現曙光。例如河姆渡文化遺址出土的著名的「鳳凰朝陽紋」,距今就有七千多年的歷史。
  • 獨家解密翡翠龍圖騰的秘密!5種人必看!
    全國80%的老總都在關注玩轉翡翠,成哥帶您玩轉翡翠,成哥微信: 600 359       龍是神話傳說中的一種神獸在奴隸社會的黃帝時期早已有關於龍的傳說記載,它作為中華民族的圖騰受到中華兒女的信仰已經發展成為一種在世上屬於獨一無二的龍文化。       龍之所以能成為56個民族國度的共同圖騰,是因為它反映了各個時代人民的生活祈求願望,並發展成為一種藝術符號, 是典型的翡翠雕刻題材。
  • 自古中國標誌性的圖騰「龍」
    今天小編要帶大家了解一下中國標誌性的圖騰,也是上古神話中的主角,更是自古以來帝王最喜歡的圖騰,因為它象徵著權力以及地位,它就是龍。自古龍就是帝王的象徵,皇帝被稱之為「真龍天子」,而且龍在中華文化裡面也是主要的圖騰、主要的象徵。
  • 中國傳統民族文化,少數民族文化,姓名
    本文乃作者寶寶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小編認為,姓名是標誌社會結構中的一種血緣關係和區別個人的標誌符號。姓名是姓與名兩部分的組合。姓一般是繼承的,並為家族成員所共有,一般與名或字連用。五千多年前,中國便開始採用世襲姓氏。姓氏是姓與氏的合稱,用以標誌家族系統。
  • 盤點世界10大圖騰,中國的有一種特殊的象徵,第8個國家最高貴!
    盤點世界10大圖騰,中國的有一種特殊的象徵,第8個國家最高貴!每個國家都有自己國家絢爛多彩的文化,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講一講作為國家文化象徵之一的圖騰,圖騰是如何產生的呢?,開始把這些歸結於一種神物的存在而產生,比如說我們國家的龍圖騰。
  • 李任飛:中國古代皇帝服裝上的龍圖騰
    元明清對龍圖騰的誇張運用,使其由加持美德轉變為恐嚇人心  到了元代,皇族的重視促進了龍在文化藝術方面的發展,龍的形象高頻率地出現在建築、舟車、家具、器皿、旗幟、織錦當中。作為遊牧民族,很難在短時間內全部吸收中原文化,所以選擇中原百姓心中最神秘、最權威、且熟悉的龍紋,就更容易被理解、接受和尊重。把龍紋進行高度誇張,可以說是一種政治謀略。  這種狀況向後發展,到了清朝更是無以復加。或許明朝統治者並沒有思考過誇張龍紋的哲學和政治意義,甚至可能也希望放大這種迷信來提高皇族的神聖地位,所以龍袍得到了高度重視。
  • 中國傳統文化,飲食文化,圖騰意識
    本文乃作者曉星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圖騰首先是一種觀念,一般認為這種觀念基於這樣的認識:本氏族的祖先與某種動物或植物有淵源關係,如自己氏族的男性祖先與某種雌性動物結合繁衍的後代就是本氏族人,或本氏族的女性祖先與某種雄性動物結合才繁衍了子孫
  • 《華夏簡史》(3):圖騰之謎:華夏子孫為什麼是龍的傳人?
    作者:龍天霸一、龍的傳人 一直以來,我們華夏民族都在傳承和崇拜兩大文化圖騰,一個是龍文化崇拜,還有一個就是縱目文化崇拜。這兩大文化圖騰崇拜,其實就來源於蜀山文化。在最早的甲骨文裡,蜀字,就是上面一目,下面一龍,即喻指縱目和應龍。
  • 紋身的故事:圖騰崇拜與黑幫文化
    我們只需要知道,紋身是上古時期,先民部落對於圖騰崇拜的表達。它通常是為了展現族群獨特的圖騰信仰,以及用於在部落之間的戰鬥中區分身份。而基於圖騰崇拜與區分身份為基礎。紋身在發展中,也逐漸被加入了各種極具種族文化意義的元素。比如毛利人的紋身歷史已經超過一千年,作為玻里尼西亞紋身文化中最具典型意義和文化象徵的主要分支。毛利人紋身分為兩種,Ta Moko和Kirituhi。
  • 華夏龍圖騰的起源
    中國人自古以「龍的傳人」自居。龍在華夏文明裡一直佔有很重要的地位。真龍天子,龍顏大悅。龍即是君王,龍就是皇帝,打龍袍也就是打皇帝。但,其實大家也都知道,地球上根本就不曾有過「龍」這種生物。龍的形象純屬虛構。那麼,華夏龍圖騰的起源到底在哪裡呢?長話短說,一言蔽之:龍的形象起源於大象的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