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圖騰象徵

2021-01-14 琴雪講文化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龍鳳圖案在服飾上的運用「龍是神物,如向龍祈雨、龍鳳呈祥、望子成龍、雙龍掄寶等,龍是一種精神力量的象徵,也是一種前進、向上、健旺、豐美、無所畏懼的象徵」因而龍成為苗、漢等民族在服飾上的重要裝飾題材。在上古時代至奴隸社會,苗族和漢族對龍的看法是一致的。進入封建社會以後,漢族所說的龍已演變成為皇權的象徵,其形態也發生了變化,頭和嘴部大,身長有腿爪,有雙角兩耳,並且由奔馳的龍變為飛騰的龍;而苗族所說的龍較為原始,仍為精神力量和向上的象徵,從過去到現在一直是保持奮進向上,凌空飛騰的姿態。

龍鳳圖案

龍在苗族中很有個性,受人尊敬,所以他們將龍的形象、龍的花紋圖案表現在服飾、首飾上,代代相傳。如:湘西鳳凰等縣的雲肩、銀披肩;保靖、古文等縣苗族過去穿的紅裙,均飾龍紋。黔東臺江縣施洞地區苗族婦女衣袖上繡有紅色的龍紋;凱裡市舟溪等地的苗族婦女,在裙上飾有雙龍掄寶的形象;臺江、雷山、凱裡等縣市的苗族婦女,在銀衣、項圈、銀牛角上均飾有龍紋圖案。龍的形象千變萬化,龍的花紋圖案種類繁多。它不僅作為服飾,還裝飾在建築、工藝品上,其意在於它是苗族人民共同心理和文化意識的反映。

項圈

苗族對龍的特殊感情,是基於圖騰崇拜和認龍為祖先的原因。我國上古時代有不少部落崇拜龍,引龍為同類,認龍為祖先,對龍祭拜,又懷有禁忌,這就是圖騰崇拜的特徵;表示婚姻關係的「龍鳳呈祥」的花紋圖案,這又是它的另一個特徵。龍為雄,鳳為雌,是兩個通婚氏族在圖騰名稱上的遺痕,龍鳳為兩個外婚單位,後人以龍鳳結合為題,創作出象徵婚姻美好、長久的花紋圖案來。所以說龍的產生與圖騰有關,但從發展中發現龍已不是純粹的圖騰,它已有人為的因素在內。因圖騰是很實際的動物或植物,如鳥圖騰、蛇圖騰等,鳥和蛇在自然界存在,而龍從來未被證實過,它通天達地,說明龍的出現比純正的圖騰信仰為晚。

鳥圖騰

龍不是數種圖騰合併的產物。古代的禁忌,同一圖騰氏族內的男女禁止通婚,實行氏族外婚制,人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氏族的總趨勢是發展,而不是合併,徵服者和被徵服者都需要保獲自己氏族圖騰的純潔性,這也說明圖騰是不會合併的,龍不可能是幾個圖騰合併的產物。關於苗族所說的龍,從史料上分析,它與伏羲、女媧兄妹婚配的神話傳說有關。伏羲、女媧處於母系氏族社會過渡到父系氏族社會的開始階段。據《玄中紀》和《魯靈光殿賦》云:「伏羲龍(鱗)身,女媧有蛇軀。」《春秋合成篇》:「伏羲龍身牛首。」

魯靈光殿賦

考古發掘的實物資料畫像石上,如西漢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正中畫著人首蛇尾;西漢武祠畫像繪二人龍身蛇軀首尾相交;四川重盤、沙坪、合川和成都楊子山一號墓,都有類似刻畫。苗族和瑤、壯、基諾、黎、哈尼、僳僳、獨龍、高山等20幾個民族所傳洪水故事、「盤瓠」傳說與伏羲、女媧兄妹婚配的神話傳說有相似之處。這就是他們都說到龍和蛇或是牛和犬。據此分析,有關伏羲、女媧人首蛇身或人首龍身的來源,主要是西南、中南、華東等地民族習俗的反映就順理成章了。由此看出龍是由蛇圖騰演變發展而至,龍的出現比純正的蛇圖騰或其他圖騰都晚,具體來說,它產生於圖騰制後期即母系氏族社會解體前後一萬年的舊石器時代晚期。

蛇圖騰

從上得知,龍與盤瓠傳說、龍與伏羲女媧傳說其關係非常密切,證明苗族服飾、首飾上的龍形和龍紋,不僅為美,還含有不忘祖先的意義。也可以說有關龍舟競賽、耍龍、接龍(招龍)等,均是苗族古代氏族圖騰儀式和祭祖活動衍演而來的,如「接龍」這一古老的祭典,一直保持到今天,成為一種節日民俗活動。筆者1982年初在黔東清水江邊的臺江縣革東鎮沅江寨,親眼目睹過一次接龍活動。

龍為一頭大水牯牛,第一天晚上吹著蘆笙送龍(牛)上山頂,第二天清晨在寨邊一口大水塘邊聚集本寨及親朋上千人迎龍(牛)進寨,龍(牛)披紅掛彩,巫師設壇作法,一刀砍破龍(牛)頸,將龍(牛)推下水塘,稱「放龍歸海」,然後取下它的角架在木樁上,置於水塘中央祭祖以乞風調雨順,保寨安民。主持活動的巫師、主人的盛裝均飾龍、牛花紋圖案。苗族因居住地的不同,過招龍節的時間形式都不盡相同,但穿飾有龍紋的盛裝卻是垣古不變的。

牛花紋圖案

小編在貴州雷山縣調查時了解到,「招龍節」每13年過一次,猴年對猴年,連續過3年,從頭年開始,休息3天;第二年休息5天;第三年休息7天。每過一次的日期是二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或二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八日,也有的二月二十四日至三十日。13年要選一個頭人,頭人也稱「牯髒頭」。頭人的條件起碼是三代同堂、團結好。有威信。由頭人負責主持節日的活動。過「招龍節」的頭一天,頭人穿有龍紋的盛裝,男女老少,也身著繡有龍紋的衣裙。同到離寨子約4裡路的坡上去「招龍」,由一巫師念咒語,大家則用事先準備好的紙剪成的人像、龍像粘在竹條上,從招龍的坡上沿途插回寨中。沿途兩旁插掛的白紙人像、龍像如一條龍,謂之龍來了。它示意五穀豐收,人畜兩旺、消災滅病。節日期間,各族還要殺豬分肉,準備飯菜,招待親朋好友。

參考資料《中國服飾》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裝飾紋樣等介紹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鄧啟耀的《民族服飾:一種文化符號》一書中說:黔東南清水江流域的苗族,以龍圖案作為服飾的主要裝飾紋樣。以水利化農業佔主導地位的民族,總要尋找一個文化象徵或崇拜徽記,不管它是牛龍還是蛇龍,或是別的什麼。它們一旦被某一群體所認同,便具有了超自然的神秘力量,而凝固、現身在祭壇、神殿、文字、圖像、服飾等一切可以保存、傳達這一信息的文化符號之中。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傳統意義的弱化
    入了苗族社會經濟中,新的科學生產技術和現代生活用品大量引入,苗族青年接受現代學校教育,這一切變化使得苗族原始巫文化對其服飾文化的主導作用逐漸削弱,而現代文化對其影響作用則越來越明顯。苗族服飾傳統意義的弱化表現在苗族服裝製作的傳承機制的沒落、傳統服飾禮服化、商品化等現象上。
  •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黃平苗族,盛裝設計
    本文乃作者小姐姐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黃平縣屬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全縣人口近30萬,苗族人口16萬多,約佔全縣人口總數的56%。故對黃平苗族服飾的介紹與探析可窺見整個苗族服飾文化之一斑。本文擬著重談談黃平苗族服飾款式風貌、製作工藝特色及其發展變化。筆者雖系黃平苗族,但見識膚淺,水平有限,論述也許有偏頗之處,期冀讀者指教。
  • 苗文化的綜合載體——苗族服飾
    苗文化的綜合載體苗族是世界上服裝種類最多的民族,苗族服飾是中國服飾的活化石。湘西苗族服飾是中國苗族服飾的發源地之一,以其歷史悠久、古樸典雅、文化積澱深厚而受到國內外人士的關注。凡來過湘西苗族地區的人,無不為他們身上所穿戴的絢麗服飾所傾倒。
  • 苗族服飾圖案,你了解多少?
    在各民族服飾中,苗族服飾是中國所有的民族服飾裡最多姿多彩,樣式最多,跨越的時代最久,繡花和銀飾最華麗的民族服飾,也由此被譽為「最美的少數民族服飾」之一,至今仍保持著驚人的生命力。丹寨苗族也自稱「嘎鬧」(苗語意譯為「源於鳥圖騰部落」),系遠古蚩尤部落中以鳥為圖騰的「羽族」後裔。」
  • 中國傳統文化——圖騰之美
    圖騰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古人對自然、上天,乃至萬物的高度崇拜。上古人們無法解釋風、雨、雷、電等自然現象,但這些物質條件成為了他們活下去的基本條件,所以在他們的想像中出現了一種極其神秘、崇高的東西,他們將它稱之為「神靈」。從中國民族傳統圖騰龍就可以看出,古人就對圖騰的審美有獨特的見解。
  •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服飾設計文化,少數民族裙裝
    繁複的裙:如多褶裙(其褶子非常細密工整,全手工做褶) ;瑤族、苗族、侗族、布依族的多層裙:彝族的多色節裙等。在一些民族地區裙常與褲裝結合穿著,裙在外、褲在內,這種穿衣方式沿襲了我國古代服飾特色。西北的少數民族多用絲綢做裙通感聯想通感指不同事物引起人的不同感覺之間存在的某些共性,運用不同事物在感覺上的共性象徵,比喻某些意義。通感聯想的基礎是運用我國的傳統比、興手法。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習俗著裝,民間婚禮服飾習俗
    本文乃作者劉雲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特殊的著裝方式民間各地有著不同的服飾習俗,尤其是在許多特殊的場合下,民間也有與之相應的特殊的服飾和著裝方式,一般都有象徵含義,並與民間巫術和祭祀活動有關
  • 蛇在古代為什麼被作為圖騰?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象徵著什麼?
    而在聖經裡記載著蛇是邪惡的象徵,那麼在兩種古代文明中 蛇又是怎樣的形象?為什麼在中國古代會產生對蛇的崇拜? 在西方的文化體系中,伊甸園中蛇因引誘夏娃吃下禁果而被趕了出來,殃及亞當,是惡毒、誘惑的象徵。在東方,神話傳說中的「女媧」也是人首蛇身,出土的很多文物都有女媧伏羲蛇身交纏的圖畫,創造了後來的人類,受到膜拜。可以說蛇在東西方文化中崇拜與遭受唾棄並存,這讓蛇類在當今各地區傳統文化裡有著亦正亦邪的角色。
  •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苗族服飾培訓班開班
    9月19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苗族服飾培訓班在貴陽開班。來自全省54名從事苗族服飾製作的工藝師,參加為期20天的培訓。培訓期間,主辦方邀請省內苗族文化研究學者和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進行授課,授課內容涉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及中國非遺保護、苗族服飾文化及高質量發展、苗族服飾紋樣解讀、苗族刺繡蠟染藝術傳統紋樣與現代創新設計、服飾民俗與貴州少數民族服飾時尚、苗族服飾色彩搭配與應用以及苗族元素時尚化構思與設計等內容。
  •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服飾設計文化,民族服飾色彩的借鑑與運用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民族服飾色彩的借鑑與運用,民族服飾強烈的色彩關係和用色方法,可以給我們帶來一些啟發。在借鑑運用民族服飾色彩關係的時候,也同樣要把色彩的一些知識結合起來,即色彩的情感與象徵。因為色彩帶給人的心理意象或心理功能在服裝設計中顯得非常重要,對服裝設計有直接的影響。
  • 為什麼中國傳統文化把蛇當做圖騰
    中國神話裡的龍,大部分都是蛇進化的,山神都是拿蛇的,可見蛇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  在中國古代民俗文化中,蛇曾經是美好的象徵,因為它是華夏民族最早的圖騰,是一種原始宗教神,後被稱為始祖神。  原始的圖騰崇拜中,中國的東夷太昊族(太昊指伏羲)我們的祖先之一就崇拜蛇類動物,伏羲傳說也是人首蛇身。  在我國古代的一些浮雕作品中,女媧和伏羲是人面蛇身。說明蛇崇拜產生的歷史非常悠久。在我國家喻戶曉的女媧與伏羲的神話故事,漢代文獻中,記載女媧與伏羲是兄妹。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服飾文化,它的種類繁多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小編認為苗族服飾,種類繁多,工藝精湛,風格獨特,在我國56個民族中獨樹一幟。苗族服飾究竟有多少種,先人們作了許多有益的工作,並留下了不少寶貴的資料。如清代《黔苗圖說》曾畫過82種、大型文化書畫圖冊《百苗圖》畫過100種。《百苗圖》是苗族歷史文化演藝發展難得的文物佐證,是研究我國苗族服飾文化及民族風貌的重要古籍,亦是研究我國清代西南少數民族的重要史料。
  • 花衣苗服飾|穿在身上的圖騰|彩線寫成的史詩
    苗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散布在世界各地,主要分布於中國的黔、湘、鄂、川、滇、桂、瓊等省區,以及東南亞的寮國、越南、泰國等國家和地區。存在著幾大分支,各地的語言、文化、生活習俗等不盡相同。
  • 【中韓文化】—— 傳統服飾
    在中韓兩國的傳統佳節中,除了豐富的傳統美食,各具特色的傳統服飾,也可謂一大亮點。下面就讓小編帶大家了解一下兩國的傳統服飾——韓服與漢服。      在韓國,每逢重要節日,人們大多會以傳統服飾來表現節日氣氛。以剛剛過去的中秋節(추석)為例,節日當天,不少家族仍保留著換上新制韓服,進行祭祀活動的傳統。時至今日,韓國人在傳統節日或有婚慶喜事的日子裡,都有穿韓服的習俗。
  • 中國傳統文化,飲食文化,圖騰意識
    本文乃作者曉星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圖騰首先是一種觀念,一般認為這種觀念基於這樣的認識:本氏族的祖先與某種動物或植物有淵源關係,如自己氏族的男性祖先與某種雌性動物結合繁衍的後代就是本氏族人,或本氏族的女性祖先與某種雄性動物結合才繁衍了子孫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各國服飾
    漢朝也是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時期。對外,有張騫通西域之後,名揚天下的「絲綢之路」,勾通了中國與世界各國的交流;對內,北方遊牧民族與中原華夏各族的交往密切。胡服進入中原,到東漢時更是上下盛行,連皇帝大臣都穿著胡服。
  • 中國傳統文化,民族文化,服飾的刺繡針法繡挑、補貼和編結
    本文乃作者童哥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民族服飾的刺繡針法最常見的屬刺繡了,通常在少數民族服飾的衣袖、套袖、衣襟、盤肩、衣腳、褲腳、裙腳以及帽子等裝飾部位上都能見到。少數民族刺繡最早是以植物纖維紗線在自織的土布戳紗一即單色線繡,或白地蘭花,或藍地白花,粗獷質樸,富於鄉上氣息。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清朝服飾美學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就清代的服飾情況而言,社會上風行的務實精神,就直接影響著人們的服飾審美追求,使得男女服飾表現出實用與審美相結合的基本特徵。
  • 野在黔東南10丨苗族鬥牛,苗族牛圖騰崇拜的遺蹟
    在臺江苗族姊妹節上,有幸全程目睹一次苗族鬥牛活動。這是我長久以來第一次如此安心地享受休閒,如此愜意而自在地遠離忙碌,沒有自責,沒有空虛,沒有負罪感。西班牙鬥牛世人皆知,對中國鬥牛在資料上描述並不多,中國鬥牛的民俗似乎默默無聞。但在貴州的苗族地區,鬥牛是苗族傳統的民俗活動,苗族村寨的男女老少都喜歡看鬥牛,兩頭水牯牛以角相抵鬥以爭勝論負的活動,苗族鬥牛被稱為「東方式鬥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