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龍鳳圖案在服飾上的運用「龍是神物,如向龍祈雨、龍鳳呈祥、望子成龍、雙龍掄寶等,龍是一種精神力量的象徵,也是一種前進、向上、健旺、豐美、無所畏懼的象徵」因而龍成為苗、漢等民族在服飾上的重要裝飾題材。在上古時代至奴隸社會,苗族和漢族對龍的看法是一致的。進入封建社會以後,漢族所說的龍已演變成為皇權的象徵,其形態也發生了變化,頭和嘴部大,身長有腿爪,有雙角兩耳,並且由奔馳的龍變為飛騰的龍;而苗族所說的龍較為原始,仍為精神力量和向上的象徵,從過去到現在一直是保持奮進向上,凌空飛騰的姿態。
龍在苗族中很有個性,受人尊敬,所以他們將龍的形象、龍的花紋圖案表現在服飾、首飾上,代代相傳。如:湘西鳳凰等縣的雲肩、銀披肩;保靖、古文等縣苗族過去穿的紅裙,均飾龍紋。黔東臺江縣施洞地區苗族婦女衣袖上繡有紅色的龍紋;凱裡市舟溪等地的苗族婦女,在裙上飾有雙龍掄寶的形象;臺江、雷山、凱裡等縣市的苗族婦女,在銀衣、項圈、銀牛角上均飾有龍紋圖案。龍的形象千變萬化,龍的花紋圖案種類繁多。它不僅作為服飾,還裝飾在建築、工藝品上,其意在於它是苗族人民共同心理和文化意識的反映。
苗族對龍的特殊感情,是基於圖騰崇拜和認龍為祖先的原因。我國上古時代有不少部落崇拜龍,引龍為同類,認龍為祖先,對龍祭拜,又懷有禁忌,這就是圖騰崇拜的特徵;表示婚姻關係的「龍鳳呈祥」的花紋圖案,這又是它的另一個特徵。龍為雄,鳳為雌,是兩個通婚氏族在圖騰名稱上的遺痕,龍鳳為兩個外婚單位,後人以龍鳳結合為題,創作出象徵婚姻美好、長久的花紋圖案來。所以說龍的產生與圖騰有關,但從發展中發現龍已不是純粹的圖騰,它已有人為的因素在內。因圖騰是很實際的動物或植物,如鳥圖騰、蛇圖騰等,鳥和蛇在自然界存在,而龍從來未被證實過,它通天達地,說明龍的出現比純正的圖騰信仰為晚。
龍不是數種圖騰合併的產物。古代的禁忌,同一圖騰氏族內的男女禁止通婚,實行氏族外婚制,人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氏族的總趨勢是發展,而不是合併,徵服者和被徵服者都需要保獲自己氏族圖騰的純潔性,這也說明圖騰是不會合併的,龍不可能是幾個圖騰合併的產物。關於苗族所說的龍,從史料上分析,它與伏羲、女媧兄妹婚配的神話傳說有關。伏羲、女媧處於母系氏族社會過渡到父系氏族社會的開始階段。據《玄中紀》和《魯靈光殿賦》云:「伏羲龍(鱗)身,女媧有蛇軀。」《春秋合成篇》:「伏羲龍身牛首。」
考古發掘的實物資料畫像石上,如西漢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正中畫著人首蛇尾;西漢武祠畫像繪二人龍身蛇軀首尾相交;四川重盤、沙坪、合川和成都楊子山一號墓,都有類似刻畫。苗族和瑤、壯、基諾、黎、哈尼、僳僳、獨龍、高山等20幾個民族所傳洪水故事、「盤瓠」傳說與伏羲、女媧兄妹婚配的神話傳說有相似之處。這就是他們都說到龍和蛇或是牛和犬。據此分析,有關伏羲、女媧人首蛇身或人首龍身的來源,主要是西南、中南、華東等地民族習俗的反映就順理成章了。由此看出龍是由蛇圖騰演變發展而至,龍的出現比純正的蛇圖騰或其他圖騰都晚,具體來說,它產生於圖騰制後期即母系氏族社會解體前後一萬年的舊石器時代晚期。
從上得知,龍與盤瓠傳說、龍與伏羲女媧傳說其關係非常密切,證明苗族服飾、首飾上的龍形和龍紋,不僅為美,還含有不忘祖先的意義。也可以說有關龍舟競賽、耍龍、接龍(招龍)等,均是苗族古代氏族圖騰儀式和祭祖活動衍演而來的,如「接龍」這一古老的祭典,一直保持到今天,成為一種節日民俗活動。筆者1982年初在黔東清水江邊的臺江縣革東鎮沅江寨,親眼目睹過一次接龍活動。
龍為一頭大水牯牛,第一天晚上吹著蘆笙送龍(牛)上山頂,第二天清晨在寨邊一口大水塘邊聚集本寨及親朋上千人迎龍(牛)進寨,龍(牛)披紅掛彩,巫師設壇作法,一刀砍破龍(牛)頸,將龍(牛)推下水塘,稱「放龍歸海」,然後取下它的角架在木樁上,置於水塘中央祭祖以乞風調雨順,保寨安民。主持活動的巫師、主人的盛裝均飾龍、牛花紋圖案。苗族因居住地的不同,過招龍節的時間形式都不盡相同,但穿飾有龍紋的盛裝卻是垣古不變的。
小編在貴州雷山縣調查時了解到,「招龍節」每13年過一次,猴年對猴年,連續過3年,從頭年開始,休息3天;第二年休息5天;第三年休息7天。每過一次的日期是二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或二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八日,也有的二月二十四日至三十日。13年要選一個頭人,頭人也稱「牯髒頭」。頭人的條件起碼是三代同堂、團結好。有威信。由頭人負責主持節日的活動。過「招龍節」的頭一天,頭人穿有龍紋的盛裝,男女老少,也身著繡有龍紋的衣裙。同到離寨子約4裡路的坡上去「招龍」,由一巫師念咒語,大家則用事先準備好的紙剪成的人像、龍像粘在竹條上,從招龍的坡上沿途插回寨中。沿途兩旁插掛的白紙人像、龍像如一條龍,謂之龍來了。它示意五穀豐收,人畜兩旺、消災滅病。節日期間,各族還要殺豬分肉,準備飯菜,招待親朋好友。
參考資料《中國服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