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喊華夏民族,你知道為何叫華夏?原來背後大有深意

2020-12-25 常棣tandy

我是棠棣,一枚歷史愛好者。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君子一世,為學、交友而已!

《說文·攵部》云:夏,中國之人也。「夏」為「中國之人」的釋說,不獨指夏代的「夏人」,而是包括我國中原地區所有的「中國之人」。「夏」字,甲骨文作有頭、有手、有足的人形,這是「中國之人」的象形。而「中國之人」周邊民族,如「羌人」的「羌」字,甲骨文作頭上有羊角,軀體作人形的象形,與「中國之人」的「夏」字相比,顯然有種族觀念上的區別。

一、華夏合稱的緣起

古文獻中的「華」、「夏」、「華夏」、「諸夏」、「諸華」,有單稱也有合稱,它們之間是什麼樣的關係,「華夏」合稱是如何出現的,這些都是研究華夏民族形成所要考慮的,而學者們對此有不同的看法。

章太炎曾提出,「諸華之名,因其民族初至之地而為言」,「華本國名,非種族之號」,其地即今之華山,而後來其民東遷者亦稱華族,故「世稱山東人為侉子者,侉即華之遺言矣」;又說「夏之為名,實因夏水而得」,其水即今之漢水,「其後因族命地,而關東亦以東夏者」。

這是將「華夏」拆散為兩族,兩族的原居地都在西部。章太炎的說法完全是臆斷,而且無視於作為族名(民族稱呼)的「華」與「夏」以及「華夏」在出現時就指的是一族而非兩族。如《左傳·定公十年》所說:「裔不謀夏,夷不亂華。」這是互文,裔,與夷同義,夏與華同義,表述的就是夏即華的意思。

也有認為,華夏之名「由華胥而來」,其中,有的說:「相傳伏羲氏之母為華胥……華夏之名當即由華胥而來」;有的說:「華族得名,很可能與華胥有關。如果說伏羲是華族最早的神話中的祖先英雄,那麼華胥就是華族的始祖母。」又說華胥履「大跡」的雷澤即今之太湖,華山不是指一般所稱的西嶽,而是太湖之濱的惠山,因此,「中華民族的最早源頭是在長江下遊的太湖流域」。

這種華夏民族起源於華胥氏論者有幾個最基本的問題沒有搞清楚:

(1)民族恰恰是在聯合乃至融合無數氏族基礎上而形成的,怎能由一位女始祖繁衍而出呢? 這種做法與古人認為人類是由女媧摶土造人的神話思維有何區別?而且與百年來人類學、民族學、歷史學、考古學的發展所提供的知識不相符合。

(2)在古史傳說中,華胥氏所代表的氏族是遠古眾多氏族中並存的一個,在包括《列子》在內的先秦文獻中,看不到華胥氏與其他氏族部落,特別是與成為華夏民族的主體部族有何衍生關係,在此情況下,把「華族」與華胥氏直接相連,豈不成瞭望文生義?

(3)就連漢代的司馬遷在連接華夏民族濫觴階段的族屬譜系時也只能從黃帝講起口,「華夏之名即由華胥而來」論點的依據何在?近百年來幾代人對古典文獻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整理和辨析的成果,還是應該尊重和繼承的。

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曾根據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的彩陶紋飾以花卉主,廟底溝類型的分布中心是豫西陝東一帶,在華山附近,提出:「廟底溝類型的主要特徵之一的花卉圖案彩陶可能就是華族得名的由來,華山則可能是由於華族最初所居之地而得名。

蘇先生的這一說法也需要做一些辨析。蘇秉琦先生當年提出這一問題時,其立論的基礎是廟底溝類型與半坡類型是同時並存的地域關係。但後來地層證據和碳十四測定的年代數據都表明二者並非同時並存的地域關係,而在時間上前後相承,半坡類型為仰韶文化早期,廟底溝類型為仰韶文化中期。廟底溝類型的彩陶紋飾中,花卉紋樣固然突出,鳥的紋樣也突出,在陝西華縣泉護村廟底溝類型 12 個鳥紋樣。

廟底溝類型紋飾中的所謂「圓點勾葉」,是否全是花卉的抽象、變化形態,還是其中有的是由鳥紋變化而來,這是值得研究的。此外,無論是仰韶文化的半坡期還是廟底溝期,被視為圖騰紋樣有許多種類,如半坡時期有魚紋、人面魚紋、蛙紋(鱉紋),廟底溝時期有鳥紋、蛙紋(鱉紋)、火紋等,這一方面說明當時存在許多圖騰族團;另一方面又說明在時間推移的過程中,如從半坡期到廟底溝期,由於不同族團或同一族團內部不同分支地位的消長而出現崇拜對象和時尚的變化,所以,包括花卉紋在內的各種彩陶紋樣每每都與某一時間段相聯繫,而不能僅僅與族屬相掛鈎。

在這些之外,誠如張富祥先生所指出:「最關鍵的問題是,古代是否確曾存在一個有著獨立淵源且曾與夏族並立的『華族'?」在古文獻中並不存在「夏」與「華」相併立的二族,《左傳·定公十年》「裔不謀夏,夷不亂華」,華、夏互文,也說明華族即諸夏,也就是說,就民族實體而論,春秋戰國時期的「夏」、「華」、「諸夏」、「諸華」、「華夏」,指的是一個民族。此外,從華、夏二字音、義相通來看,也指的是一個民族。

對此,劉起釪先生做了很好的研究。在現在的陝北方言中,「下」、「嚇」等字讀作「(ha)",聲母與「華」字的聲母完全相同,同屬於古音中的匣紐,這也可為「夏」、「華」二字古音相同的旁證。

關於「華夏」合稱的問題,還有一種意見認為:「『華夏』必為『虞夏』之轉寫。遺憾的是,在現存古文獻中,我們還沒有查到以二詞互換之例。」 在先秦文獻中,確實有「虞夏」二字連用的情況,但都是作為「虞、夏、商、周」四朝來使用的,都指前後相連的兩個朝代,絕無用來指稱一個民族的。

從歷史上,有夏人、商人、周人、漢人、唐人,或者夏族、商族、周族、漢族這類族稱的叫法;也有夏朝、商朝、周朝、漢朝、唐朝、宋朝等朝代的叫法;但作為族稱,絕無「夏商人」、「商周人」、「漢唐人」、「唐宋人」,或「夏商族」、「商周族」、「漢唐族」、「唐宋族」這樣的叫法,所以作為民族稱呼的「華夏」聯稱不應該是由作為朝代聯稱的「虞夏」之轉寫。

在這點上,還是劉起釪先生的意見更合理。略作補充的是:作為一種族稱,最初大概只稱「夏」和「諸夏」之類,後來用「華」來形容「夏」,結果就出現了形容詞的「華」也可以作為名詞單獨使用而指稱「夏」,這樣夏與華同義,並可以互文,相互替換,這時候的「華夏」複詞也就變成互為形容的一個名詞。所以,在華、夏、華夏、諸華、諸夏這類華夏民族的稱呼中,夏、諸夏這樣的稱呼是最基本、最關鍵的。

二、夏王朝與華夏民族形成

華、夏、華夏、諸華、諸夏中核心是「夏」,而在春秋之前的西周時期,周人已用它來表示自己的民族歸屬。如《尚書·君奭》周公曰:「惟文王尚克修和我有夏。」《尚書·立政》周公曰:「帝欽罰之,乃怦我有夏,式商受命,奄甸萬姓。」這兩處是周公說自己周族為「我有夏」。《尚書·康誥》成王曰:「文王……肇造我區夏。文中的「區夏」,有解釋為「大夏」,也有解釋為地區。該文的意思是「以文王的德業,開始建造了我華夏地區」。

周人為何把周族說成是「我有夏」、「我區夏」? 劉起舒先生的解釋是:「歷史的真實是,周族的族系淵源確係沿自夏族,而且更可上溯源自姬姓的黃帝族。」 這是主張周與夏在族源上有關係。對此,沈長雲先生認為,「一些人惑於兩個『有夏』名稱的相同,或認為周人出自夏人的後裔,是不符合《尚書》的本意的」。

「周人自稱為『夏』……不是只表現自己這個『小邦周』, 而是表現以周邦為首的滅商部落聯盟」。我們說,在《尚書》的《君奭》、《立政》、《康誥》諸篇中,周人自稱「我有夏」是事實。問題的關鍵在於這裡的「有夏」或「區夏」不是部族的夏而是民族的夏。部族的夏是指在夏王朝尚未建立之前鯀禹時的夏族,以及夏王朝建立之後王朝內部以夏后氏為主的姒姓部族集團。

民族的夏是指夏王朝建立之後,既包括姒姓的夏后氏部族,也包括子姓的商部族、姬姓的周部族等王朝內的眾多部族的民族共同體,所以民族的夏就是華夏民族的意思。部族的夏有血緣血統上的局限,而民族的夏超越了這種局限,以大文化為紐帶。這種以文化為血脈的民族的夏,是夏商周三代正統之始,正統之源,對於剛剛滅商不久的周來說,當然要高舉著它,打出「我有夏」、「我區夏」 的旗幟,以示「文王受天有大命」、周人「天授王權」的合法性。

「華"、「夏」、「諸夏」、「諸華」、「華夏」這一系列的民族稱呼,凸顯了華夏民族的形成始自夏代。換言之,華夏民族就是夏民族,它與考古學界以前所謂「夏文化」的夏民族不是一回事,它是夏王朝內包含了夏部族、商部族、周部族等眾多部族在內的民族,它以夏代多元一體複合制王朝國家結構為基礎。

在某些時候,國家可以視為民族的外殼或民族聚合的一種形式。夏、商、周三代複合制國家就是華夏民族的外殼,是複合制國家機制促使了以華夏文化為紐帶、為血脈的華夏民族的形成。

以上我們通過對華夏民族稱呼的追溯,得出華夏民族的形成始自夏代這樣的結論。也許有人會問為何在夏商時期看不見有這種稱呼呢? 筆者以為這就屬於「自在民族」與「自覺民族」的差別。所謂「自在民族」就是民族意識還處於朦朧、潛在狀態的民族;自己作為一個民族已經存在,但自己還不知道,還沒有完全意識到。

夏、商時期的華夏民族就是這樣的狀態。到了西周時期,華夏民族的共同文化得到進一步的擴充和發展,民族文化中的禮儀制度、典章制度,也更加完善,民族意識也開始顯現,這才使得周人自稱「我有夏」,以夏為正統。再到春秋戰國時期,以周天子為「天下共主」的複合制國家結構名存實亡,禮儀徵伐不出自天子,天下處於混亂狀態,在本民族共居之地時不時地出現異族的人們,這才產生「華夷之辨」思想,它強調了華夏民族的一體性。

這種華夏民族的自覺意識是隨著強烈的「華夷之辨」的需要而凸顯出來的,「華夷之辨」中所「辨」的是華夏文化與蠻夷戎狄的不同,它通過「華夏」這樣的民族稱呼,強調了根在中原的本民族衣冠服飾、禮儀制度、典章制度與四夷的不同。這樣的「文化民族」當然是一個「自覺民族」。

華夏民族的形成始於夏王朝的另一證明是,在字義訓詁中,「夏」也指「中國」。《說文》:「夏,中國之人也。」《尚書·堯典》「蠻夷猾夏」,鄭玄對「夏」註解也是指「中國」。《左傳》襄公二十六年「楚失華夏」,定公十年「裔不謀夏,夷不亂華",孔穎達疏曰:「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在周初的青銅器《何尊》銘文中,「中國」是指成周洛邑(在今河南洛陽)。

銘文云:「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於天,日:餘其宅茲中或,自之乂民。」

文中的「或」是「國」字初文,「中或」即「中國"。文意是周武王推翻了商王朝之後,告祭於天,說他要住在「中國」,治理天下的民眾。因這裡是天下之中,故又稱為「國中」,或稱「土中」,即四土之中。

《逸周書·作雒》就把周成王時營建新都成周洛邑,說成是「作大邑成周於土中」。與西周金文中的東國、南國等相對而言,「中國」也就演變為指中央之地的地域,這就是中原之地。而這樣的「天下之中」的產生,就是由於夏王朝的都城有相當長的時間是建在這裡。

所以,《何尊》銘文所說的在成周洛邑營建的新都是武王的計劃。總之,「夏」字義訓「中國」,實指中原,與夏王朝的王都位於中原有直接的關係。這當然可作為華夏民族的形成應當以夏王朝的出現來算起的證據。

華夏民族開始形成於夏王朝,嶄新的王朝國家是華夏民族的外殼,是維繫華夏民族具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相同經濟生活、共同文化的穩定的人們共同體的基本條件。王朝國家的複合制結構使得它可以容納不同的部族於其中,但也正是這一緣故,使得夏、商、西周時期,尤其是夏、商時期,民族內諸部族的相對獨立性和相互界線難以消除,長期存在。這都屬於尚處在「自在民族」階段的華夏民族的時代特點。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關於歷史領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第一時間回復。

相關焦點

  • 秦大統——「華夏」文化,轉化為「華夏民族」
    秦王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以變法、中央集權、廢棄分封制、統一度量衡、構築長城以抵禦外敵、修水渠通水系流通全國,為文化核心的華夏文明。第一次,統一全國文化,完成了「以華夏族為核心,多民族融合」的統一。
  • 水,華夏民族圖騰「龍」背後的故事
    水,華夏民族圖騰「龍」背後的故事 龍,華夏民族的圖騰。
  • 水,華夏民族圖騰「龍」背後的故事!
    龍,華夏民族的圖騰。龍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的神異動物,具有九種動物合而為一,並且具有九不像之形象。《本草綱目爾雅·翼》云:「龍者鱗蟲之長。王符言其形有九似:頭似牛,角似鹿,眼似蝦,耳似象,項似蛇,腹似蛇,鱗似魚,爪似鳳,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鱗,具九九陽數。其聲如戛銅盤。口旁有須髯,頷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鱗。頭上有博山,又名尺木,龍無尺木不能升天。呵氣成雲,既能變水,又能變火。」
  • 《新年談天,華夏民族的神話和傳說》
    上古的人留下了「神話」,每個時代的英雄留下了傳說,今天咱就來談談華夏民族的神話和傳說。神話不是「神」說的,神話是我們的老祖宗世世代代口口相傳的故事,傳著傳著後來的人不相信我們的老祖宗都是「神」,於是就變成了「神話」。
  • 華夏「鼠」你最紅 共品最強年味——華夏保險民族年貨大街熱鬧啟幕
    近日,華夏保險民俗年貨大街,在昆明萬達廣場春城金街盛大開幕。本次華夏保險民族年貨街匯集了來自全省各地區綠色、特色農業優秀產品,為新老客戶提供豐富的年貨選擇,更是將民族文化帶到現場,呈現華夏最強年味。值得一提的是,華夏保險雲南分公司作為本次年貨街的獨家冠名方驚喜亮相。
  • 黃帝憑什麼被稱為華夏先祖?
    四大文明古國的發源都是伴著河流而生,而華夏文明的發源地就是黃河流域。在上古時代,黃河流域有很多依水而居的部落,其中炎帝的部落比較強大,而黃帝的部落,就隸屬於炎帝的管轄範圍。可為何黃帝被人們稱為華夏先祖?本篇文章,小談就來給諸位講一講這其中的緣故。
  • 華胥氏是華夏始祖母,你知道嗎?
    驪山之陽白鹿原旁灞河蜿蜒靜默流淌遙遠的華胥古國近在前方你踩雷神之跡受孕十二載懷胎太長先民們只管天真爛漫反正你是龍祖之母伏羲畫卦女媧補天龍子龍女結合繁衍生息你是華夏之祖母你是文明之光你踏雷神之跡受孕十二載懷胎太長先民們只管天真爛漫反正你是龍祖之母伏羲畫卦女媧補天龍子龍女結合繁衍生息你是華夏之祖母你是文明之光華胥陵位於西安市藍田縣的華胥鎮孟巖村,北靠驪山,南面灞河,山水皆為陽,乃一處風水寶地。
  • 中華民族為什麼叫做「華夏」?有三種說法,你覺得哪種最可靠?
    「華夏」,是中華民族的稱號,關於中華民族為什麼又叫「華夏」,一共有三種說法,各位讀者看過後可以說一說你的看法,看哪種說法最可靠,或者也可以說說你的看法。第一種說法,華夏是民族的名稱。這裡的「華」指的是「華族」,相傳「華族」是一個居住在華山,以玫瑰花為圖騰的民族,大家都知道遠古時期的居民是很信奉圖騰的,而「夏」則是指居住在夏水旁邊的「夏族」。剛開始的時候,人們之間的交往不多,但是隨著後來交往的日益加深,到了最後,兩個民族合二為一,便統稱為華夏民族。第二種說法,華夏是以文化標準來定名的。
  • 華夏族簡史
    什麼歷史,沒有挖出點實物就被否定,大V們就出來疑古。考據派的腦子只能理解眼睛看到的東西,甚至還眼睛都分辨不出真假好壞,拍腦門的瞎說。黃帝內經的開篇上古天真論裡就提到了上古有真人至人聖人和賢人,可見在黃帝以前,我們還有一段很長很長的歷史。根據現有公認的推算,黃帝距今有6000多年(當然這個推算是錯誤的,實際上要長的多),那麼華夏族的歷史要比現在說的五千年要長的多的多。
  • 從《華夏新說唱》到《華夏有嘻哈》,張靚穎的定位有些尷尬
    》撬走了,這對《華夏新說唱》來說必定是1大喪失,因為嚴格來說熱狗才算是《華夏新說唱》的靈魂人物。,不悅的心緒估摸積攢了三年,這次有競爭敵手挖他以前,他又缺奶粉錢,沒原因繼續抱著《華夏新說唱》不走。,終究節目從《華夏有嘻哈》開始到現在經過了四年,1位海內說唱圈的OG換成了1位從自家節目出道的選手,總有1種降低1個檔次的感覺。
  • 《華夏簡史》(3):圖騰之謎:華夏子孫為什麼是龍的傳人?
    作者:龍天霸一、龍的傳人 一直以來,我們華夏民族都在傳承和崇拜兩大文化圖騰,一個是龍文化崇拜,還有一個就是縱目文化崇拜。這兩大文化圖騰崇拜,其實就來源於蜀山文化。在最早的甲骨文裡,蜀字,就是上面一目,下面一龍,即喻指縱目和應龍。
  • 華夏魂,漢服情:漢服承載千年的華夏情,即古時服飾中的旖旎風光
    漢服又稱漢裝,華服定型於周朝,傳承於秦朝,是以華夏文化為背景和中心,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自然而然的形成具有華夏特色的傳統服飾,而且以漢服為核心的服飾體系是有區別與唐裝、旗袍等其他傳統服飾的,漢服是古時傳統服裝中的主要支柱,承載了上千年的華夏情,呈現一片旖旎風光。
  • 華夏航空董事長:為何買100架國產飛機?
    11月10日,下定100架國產飛機的華夏航空,在重慶正式接收了其百架訂單中的首架ARJ21飛機。在迎接首架ARJ21飛機入列的同時,胡曉軍董事長也帶領他的團隊接受了採訪,對大家關心的問題進行了解答。華夏航空為何選擇ARJ21飛機?
  • 貝加爾湖美得像地球的眼睛,但誰知道它是華夏故土!
    但是我們的人民有許多不知道,或是不了解貝加爾湖,更不知道貝加爾湖曾經是我們華夏民族在此飲馬,生根發芽之所!面對他們的不解與質疑,我作了下面的回覆!為了讓更多的人看到,並去了解歷史,編作文章,以供更多的人知道!
  • 盎克魯-撒克遜霸權:華夏之後又一強盛民族,操控全球31.4%GDP
    但是當今全球最強大的民族並非華人,而是起步更晚的盎格魯-撒克遜族。盎格魯-撒克遜為什麼被認為是目前最強的民族盎格魯-撒克遜文明,非常龐大的一個話題,一般是指代指公元五世紀初到1066年生活在在大不列顛島東部和南部地區的民族。
  • 秦始皇:大秦可以滅,華夏民族不可滅
    秦始皇這個人放在哪裡和誰說都是一種龍的傳承,泱泱華夏,是秦始皇和他的祖先幾代人奮鬥出來的結果,滅六國是大勢所趨,但是錚錚鐵骨為了祖國統一拋頭顱、灑熱血,哪樣不是可歌可泣。電視劇是根據歷史改編,但實際我們不知道在嬴政登基那天發生了什麼,嬴政經歷了多少不為人知的困苦,他才有現在的成就,我們不知道是否他的人生像電視劇裡那樣,他的母親捨去對他的疼愛,只保留利用,他在趙國受的屈辱,我們看不到那些日子發生了什麼,這個千古一帝不會憑空出現,他的精力和他的足智多謀多讓人敬佩。
  • 真正的華夏民族《太上靈寶補謝灶王經》
    真正的華夏民族《太上靈寶補謝灶王經》家家都有神明住,不知神明住何處。宅神、門神和灶神,全憑三尊把家護。
  • 全人類文明起源於華夏!視頻完整版
    於是,媒體開始了各種逗比議論… 為此我們拜訪多位專業學者,死磕兩個月終於「熬」制出了這期內容,深度分析社科院為何開設易學博士專業用硬核的邏輯,力證全人類文明起始於同一源頭,它叫古華夏! 看完後大家就會明白,世界各大文明的神話故事,都出自同一個原型。 原來伏羲女媧是全人類的共祖,華夏的三皇五帝其實是全人類的三皇五帝。 PS:本視頻內容有點刷新世界觀,各位讀者朋友權當科幻片觀看即可。
  • 身在他鄉心系華夏
    身在他鄉心系華夏2020.01.18日,我隨兒子一起在加拿大薩斯卡通省參加了由華人組織的辭舊迎新慶春節的聯歡晚會。晚會形式隆重,內容豐富,以歌唱祖國,思念故鄉,贊我華夏為主題,以歌舞的多姿多彩彰顯華夏文明的古樸典雅;以獨唱彰顯中國聲樂在文明史上的地位和對祖國的思念和眷戀;以合唱那萬人同操一隻帆的協調一致彰顯祖國人民萬眾一心的團結奮進的精神;以高深莫測的武術彰顯華夏子孫那種自強不息勇於站在世界之林的國家強則民族強的偉大的民族之魂!
  • 趙匡胤是華夏民族千古罪人?他只是一把雙刃劍,僅此而已
    1、尚武的丟失造成什麼後果 華夏民族從誕生之日起,就具有深植骨髓的尚武精神。早期周人「子生,男子設弧於門左」、「三日始負子,男射女否。」男孩出生,父親在房門左側掛一張弓。出生3天,父親要行射禮,女孩就不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