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文明古國的發源都是伴著河流而生,而華夏文明的發源地就是黃河流域。在上古時代,黃河流域有很多依水而居的部落,其中炎帝的部落比較強大,而黃帝的部落,就隸屬於炎帝的管轄範圍。可為何黃帝被人們稱為華夏先祖?本篇文章,小談就來給諸位講一講這其中的緣故。
在黃河流域的姬水河畔少典部落首領少典 ,他的妻子附寶在懷胎25個月之後,在農曆三月三生下了一個男孩,叫公孫軒轅。後改姓公孫為姬,據說姬軒轅70天就會說話,15歲已經無所不通了,20歲時,機智靈敏口齒伶俐知識淵博的姬軒轅,已經眾望所歸接替父親成為部落首領。
少典族部落和當時很多部落都歸炎帝管轄,當姬軒轅成為部落首領時,炎帝已經年老力衰,管轄下的各部落之間經常互相打架,此時的炎帝已經沒有能力去管束。這時的軒轅,懂得如何壯大自己的實力。他先是經常主動出兵徵伐不服從炎帝管理的部落,一些部落被他打敗後,自願歸順於軒轅為首領,聽從他的指揮。
三皇五帝
慢慢地,他的實力漸漸大增。包括很多方面。比如軍事方面:他苦練兵士,繼續徵伐作亂不服的部落,擴大領地。在農業生產方面:他非常注重農業的發展,要求人們按照季節和氣候的規律去種植生產五穀,還發展水利挖井儲水,為農作物的生長保證了水源,保證了他管理下的子民們有飯吃。在其他方面,造車造船,造字(倉頡),醫學(黃帝內經),水利, 音樂等各方面都有成就。
這一時期,與軒轅實力相當的,還有長江流域的蚩尤部落。據說蚩尤性情殘暴。喜歡欺負弱小。他一開始攻打比自己弱小的附近部落,後來胃口越來越大,他跑去攻打了當時實力衰弱的炎帝部落。炎帝被打的節節敗退,找軒轅部落求救。而軒轅知道蚩尤下一個目標就是攻打他,他自然知道不能坐以待斃,就和炎帝合併起來,再聯合加上其它四個實力還行的部落,決定反擊蚩尤。
黃帝內經
其實在打仗之前,「以德治國」的軒轅先是規勸蚩尤投降,希望以德服之。而性情暴烈的蚩尤哪裡肯歸順於軒轅,揚言要攻打軒轅。於是,他們在一個叫涿鹿的地方約戰要一決高下。結果是,軒轅活捉了蚩尤殺掉,並霸佔了蚩尤的地盤,這就是馳名上古的涿鹿之戰。
(上古時期的傳說,都帶有些許神話色彩,所以,對於軒轅氏如何借用外力贏了實力強大的蚩尤,有很多版本故事,所以大家聽聽就好,嘿嘿。)
黃帝贏了以後,和炎帝也打了幾次,結果不言而喻,他又贏了。四方的部落也跟著歸順了軒轅,還尊崇他做天子。他也就順理成章地取代炎帝,稱為黃帝。逐鹿之戰後,他繼續擴大自己的地盤。東至山東泰山,西至甘肅崆峒山,南達長江邊外的湖南湘山,北至北方少數民族的蠻荒之地。
擴大版圖後,他委任一大批為民造福的官員,要求民眾按照時令收採,遵循天地四時的自然規律,敦促生產,百姓安居樂業。他的這些努力,初步形成了華夏民族的版圖。從此,他樹立了整個華夏之地的威嚴。
黃帝陵
華夏的版圖有了,同時也在不斷的發展人口。下面我們就要說說他的子孫後代。
黃帝一生共有二十五個兒子,是四個老婆生的,他的大老婆就是西陵部落的嫘祖,是她發明了養蠶,史稱嫘祖始蠶。 她與黃帝生了兩個兒子,一個叫玄囂,一個叫昌意。黃帝死後,昌意的兒子高陽接替了他,史稱帝顓頊(z h uān xū),玄囂的孫子帝嚳又接替了顓頊。黃帝、顓頊、帝嚳、堯 、舜,都是黃帝的後人。
元妃只生了兩個兒子,大多數是另一個老婆嫫母生的,她是黃帝的四老婆。傳說是黃帝時至醜之女。她雖面醜,但智慧卻非同尋常。據說是她內助黃帝敗炎帝,殺蚩尤,幫助黃帝一統華夏。
後來的朝代,夏、商、周的君主都是黃帝的子孫,周武王姓姬,建周后,分封諸侯都以姬姓為國姓,後來姬姓分出更多的姓氏,形成了中國的大多數姓氏,中國人遂自稱"黃帝子孫"或"炎黃子孫"。
由此可見,黃帝在華夏民族早期的形成和發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所以,我們說他是華夏文明的先祖也不為過。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