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人的發展及演變考論之三:秦人的發展壯大及其「華夏」意識

2021-03-03 秦網

說秦人,道秦事,話秦風,言秦譜!

秦家人都在關注創辦於2008年的秦網!

秦人的發展及其神話的演變考論

文:閆德亮

本文為2012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早期民族遷徙融合與古代神話傳播流變研究」(12BZW060)之階段性成果。

閆德亮(1964-),男,河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中原文化研究》雜誌社社長。

秦人的發展及其神話的演變考論之一:秦人源於東方鳥夷部落聯盟嬴姓部族

三、秦人的發展壯大及其「華夏」意識

 

秦人因「邑之秦」而「號曰秦贏」,稱為秦人、秦民,隨著其發展壯大,亦稱為秦民族。

秦人的遷徙過程是其與其他民族的融合過程,更是其發展壯大的過程。

1、秦人先祖在東方夷地的興起。

秦之先是帝顓頊的後裔。

顓頊「宇於少昊」,後接任少昊掌管東夷集團,其初都窮桑(今山東曲阜),後徙都帝丘(今河南濮陽)。

秦的先祖大業(皋陶)、大費(伯益)發祥於山東東夷之地,皆在東夷之地建立了自己的方國及都城,且都在堯舜部落聯盟機構做官。

隨著皋陶伯益後裔的發展壯大,他們兼併融合了當地其他民族,其後裔在東夷故地建國,或在中原建立諸侯國。

商末武乙衰敝,嬴姓族在今山東、江蘇、安徽三省建立了不少諸侯小國

這些嬴姓國家皆尊少昊為祖,皆奉行鳥圖騰神話。

2、秦人在山西的發展與融合。

發展成秦嬴族的中潏(yù)嬴族商末時「在西戎」

當時商之西陲為戎狄之民聚集之地,他們對商西陲侵擾不斷,成為商之大患。

中潏(或其父胥軒)率領其部族一邊與戎狄徵戰講和,為商王「保西垂」

一邊墾荒種植髮展農業和畜牧業,並徵服融合了部分戎狄之民,自己得以發展壯大。

此時,中潏之父胥軒與驪山之女通婚,並使嬴與申成為兩個婚配部族

這種部族間的婚配既促進了嬴族與驪戎的融合,也促進了嬴族的發展壯大

壯大後的嬴民誓死保衛同屬於東方崇鳥的商王朝,與戎狄戰鬥,與反商的周族決戰,直到惡來被殺,蜚廉自殺,非子遷徙

3、秦人在陝西、甘肅的發展與融合。

周初之時非子(或其父大駱)帶領其支族從山西趙城西遷到陝西的犬丘

他們在這裡繼續著祖傳的畜牧業,「馬大蕃息」,由此「邑之秦」。

犬丘與秦地皆為戎狄之鄉

戎狄其實是伏羲炎黃末東遷之後裔,因其固守偏僻地區,發展緩慢。

秦人在這片河谷縱橫土地肥沃水草豐富的黃土高原農耕放牧,生生不息

他們在用其先進的文化影響著當地的戎狄的同時,也與戎狄進行著不斷的戰爭。

勝利後的秦人融合了當地的戎族及其他土著民,也融合周之餘民,並接納了華夏的神話與文化,秦人群體漸漸壯大,地域也不斷擴大

秦人疆域的拓展是一個艱苦漫長的過程,從秦襄公到秦穆公,秦人用了百餘年的時間才完全取得了岐以西之地。

襄公十二年(公元前 766 年)伐戎而至岐

文公十六年(公元前 750 年)伐戎敗之,秦人取岐地

憲公二年(公元前 714 年)伐蕩社,八年(公元前 708 年)侵芮,十二年(公元前 704 年)伐蕩氏,取之;

武公元年(公元前 697 年)伐彭戲氏至於華山下,十年(公元前 688 年)伐邽,十一年(公元前 687 年) 滅小虢

穆公元年(公元前 659 年)伐茅津之戎

在這漫長的時間裡,秦人作畦祭帝夢上帝指令的神話引導著他們前進,使他們控制了西起甘肅中部、東至華山一帶的整個渭水流域,併兼並融合了許多戎狄族及周餘民,秦民族得以壯大,秦國最終才得以確立,並成為春秋霸主之一。

4、 秦人從關中向東部的發展與融合。

秦人在關中站穩腳跟後,開始虎視中原。

公元前383年,秦國「徙都櫟陽」,使都城靠近秦魏前線,在製造了「櫟陽雨金」神話作畦畤祭白帝時,與魏國爭奪河西之地。

遷都鹹陽後開始實施「遠交近攻」的策略,以「掃六合」的氣魄,先後滅了晉魏齊韓趙楚諸國,並在公元 前 316 年伐蜀攻巴統一巴蜀,又在公元前 256 年滅掉了周,最後於公元前 221 年完成天下統一,建立了中國第一個統一的封建帝國。

秦人實現「天下一統」時,不僅佔領新土擴充其地,而且融當地之土民壯大其族,其間秦人既採取戰爭的侵伐,又實施文化上神話上的融合與統一,為統一帝國與共同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總之,秦人的發展壯大過程,也是其與其他民族的徵戰融合的過程,更是文化與神話的統一與融合的過程。

秦人主要包括秦公族、周商餘民、戎狄等幾部分。

秦人源於東夷族,當其居於東夷故地之時,其與東夷嬴姓部落互為親緣互相融合。

西遷西方的嬴族發展成秦嬴族是秦人的公族,他們在秦人的發展中處於主導和核心地位。

他們率領秦嬴族為商及周「在西戎,保西垂」時,與戎狄徵戰、和解、通婚,徵服吸納了很多戎狄之民,成為秦人發展壯大的一大來源,可以說秦人的發展壯大就是在與戎狄的作戰中實現的

當秦人為周收復了岐地時,秦民不僅徵服融合了很多戎狄之民,又融合了關中地區的很多「周餘民」,以及西遷的「商餘民」。

在這種民族間的融合過程中,神話的趨同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5、秦人的「華夏」意識。

秦人最早被稱為東夷族,西遷後被視為夷狄,未入華夏族之列,《史記·六國

年表》載「秦始國小僻遠,諸夏卑之比之夷狄」。

其實,秦人的「華夏」意識在其先祖那裡就有表現:「顓頊之後」、「佐禹治水」、「助舜馴鳥獸」及輔佐夏朝等都說明了他們在向華夏靠攏。

至遲在西周末,秦人已自視為華夏族的成員。

非子至莊公這段時間,秦與戎狄互為仇讎,攻伐不休,行為言談中很清楚地把自己置於西戎之外

秦襄公始建國時,周天子已將秦人與戎人區別對待了。

至此,秦人已內向地認同於華夏,華夏也已外向地認同於秦,秦人已漸趨為華夏中之一員。

興盛於戎狄地區的秦人、立國於宗周故地的秦國,他們為自己的華夏化採取了不少措施:

在被徵服的戎狄地區設郡縣,修長城,使戎狄農業化學習西周及中原華夏的先進文化

秦穆公時,秦人以「中國自居」,以華夏的「詩書禮樂」自居。

「秦靈公作吳陽上峙,祭黃帝,作下峙,祭炎帝」,是秦人華夏化的重要標誌之一。

秦人的徵戰、遷徙,特別是宗周文化的學習,加快了秦人統轄區民族融合的速度,其境內華夏族的共同民風民俗隨之形成。

商鞅變法後,秦國境內的少數民族在經濟、文化、生活習俗等方面與華夏族的差異逐步縮小,甚至完全相同,很多民族已完全融入華夏族。

這為秦進取中原、統一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後來秦滅巴蜀,巴蜀主流民族也隨秦華夏化,成為川中華夏族的主要來源;

也有一部繼續發展為少數民族,比如土家族的主要來源之一是巴人

到秦始皇時,秦人統一了華夏大地,以華夏族為主體的漢族也在秦的統一下呼之欲出,為漢代漢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礎,更為以漢民族為主體的華夏民族大融合奠定了基礎。(圖片來源於網絡,僅供參考)

(待續)

識別二維碼加秦網秦輝微信

秦輝手機微信:13881185758

秦網的抖音號:myqinnet

延伸閱讀:

大秦族譜——告別手工抄寫,手機移動錄入,讓修譜更方便!

新版《秦歌》高清MV視頻出爐了,還有詞曲簡譜MP3!趕快圍觀

秦姓的起源與演變:「秦」的初義可能是一種糧食作物

秦姓的郡望堂號和宗族特徵

近百年來秦人族源問題研究綜述之一

近百年來秦人族源問題研究綜述之二

近百年來秦人族源問題研究綜述之三

秦軍能夠一統天下的歷史真相:《復活的軍團》第1-3集

秦軍能夠一統天下的歷史真相:《復活的軍團》第4-6集

秦人的發展及其神話的演變考論之一:秦人源於東方鳥夷部落聯盟嬴姓部族

相關焦點

  • 秦人的發展及演變考論之四:秦人的神話及其演變
    秦人的發展及其神話的演變考論文:閆德亮本文為2012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早期民族遷徙融合與古代神話傳播流變研究」(12BZW060)之階段性成果。秦人的發展及其神話的演變考論之一:秦人源於東方鳥夷部落聯盟嬴姓部族秦人的發展及演變考論之二:秦人的遷徙路線、地點及時間秦人的發展及演變考論之三:秦人的發展壯大及其「華夏」意識
  • 秦人的性格
    我嚴格講不屬於秦人,因為沾一點南方的邊,被界定為陝南人,因此不太清楚秦人在戀愛時是否也表達捷達,心熱面冷,反正那些說話女裡女氣,做事拿捏扭扯,三棍子打不出一點廢氣來的人,在秦地一般都是感情困難戶。秦人「橫掃六合,統一六國」,接著以秦地為中心「你方唱罷我登場」地上演了千年主政史,秦人的聲音自然是以主流聲音流播華夏的,這其中又難免在原聲音基礎上增添許多傲氣、霸氣、蠻橫之氣。就像後來紅火起來的「燕京人」給人說話連字都懶得吐清的「京腔」一樣,其實這與早期秦人得勢時嗓音愈發寬大、說話頗似吼叫的做派有異曲同工之妙。
  • 從東夷到西戎:秦人身上的異域文化疊加現象
    隨著上古三代的互相替換,秦人也先後沾染了東夷、周和戎的文化元素。秦的起源神話就和殷商、東夷類似。帝顓頊的孫女修吞玄鳥蛋生子,出現了一個以玄鳥為圖騰的部族,是當時東夷聯盟的一份子。後來由於大費善於訓練鳥獸,所以大禹賜予了秦人祖先以嬴姓。早期秦文化中的人鳥巫師,也會在日後中偶爾出現。
  • 無弋爰劍:從秦人奴隸到羌人總首領
    後得亡歸,而秦人追之急,藏於巖穴中得免。羌人云爰劍初藏穴中,秦人焚之,有景象如虎,為其蔽火,得以不死。既出,又與劓女遇於野,遂成夫婦。女恥其狀,被發覆面,羌人因以為俗,遂俱亡入三河間。諸羌見爰劍被焚不死,怪其神,共畏事之,推以為豪,河湟間少五穀,多禽獸,以射獵為事,爰劍教之田畜,遂見敬信,廬落種人依之者日益眾。羌人謂奴為無弋,以爰劍嘗為奴隸,故因名之。其後世世為豪。
  • 《大秦賦》中本為周王室養馬的秦人,為何能從西陲小國,統一天下
    古人云:「周代華夏之統一最終將源於中原之國」。也就是說,華夏人所生存的區域,最優渥的土地是以中原地區為核心的地區,被山東六國所佔有。 而大秦的地理位置,在中原人眼中並不怎麼好,許多中原人甚至認為,這裡完全就是一塊荒涼之地,耕種條件不好,並且與戎狄雜居,生產與文化水平也相對落後;秦人先祖嬴姓部族被派在這裡,為周王室鎮守西北防線,還有一個目的就是養馬。
  • 斥候駕到——秦人食麵習俗
    秦人食麵簡易實惠,親和友善,不論秦人身處何處,都忘不了箇中滋味。  在中國大陸人的飲食習俗中,南方人喜歡吃米,北方人喜歡吃麵,而北方人中又以秦人為最,秦人中又以關中人為冠。   關中人食麵習俗的形成,真是歷史悠久。這在五千年前,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遺址中,曾出土過小麥。早期西周人定居周原,就在今岐山縣、扶風縣、武功縣等地種植小麥。
  • 【老王說隴史】無弋爰劍,從秦人奴隸到羌人總首領
    無弋爰劍,從秦人奴隸到羌人總首領羌文化圖案(四川茂縣)  一段傳奇,至今撲朔迷離!一位英雄,千裡逃亡,上演驚人逆襲!他是秦人奴隸,西逃過黃河,靠著種地,成為河湟地區最早的開發者,他的子孫們建立起了150個部落,遍布青、川、甘、陝、寧、藏、新等地。以致到了後世,凡有羌笛聲處,皆有其子孫。  他就是西周時期的無弋爰劍。
  • 王子今:秦人的三處白帝之祠
    注釋:[1] 參看王子今:《〈秦記〉考識》,《史學史研究》1997年1期,《〈秦記〉及其歷史文化價值》,《秦文化論叢》第5輯,西北大學出版社1997年6月版。[2] 裘錫圭:《釋〈子羔〉篇「銫」字並論商得金德之說》,「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2006」論文,武漢,2006年11月。
  • 現在的陝西人是真正的秦人後裔嗎?
    秦人,秦腔,秦韻,秦風。【大秦帝國】系列電視劇熱播後,三千萬陝西人驕傲地說「我們是秦人的後代,我們祖先曾創造過輝煌」。我們當代陝西人真的是秦人的後裔嗎?答案非常明確,百分之九十九人都不是。我們當代陝西人,多為古代少數民族的後裔和山西,山東,河南,湖北移民的後代。為什麼這麼說呢?
  • 「秦人碼頭」之文化篇——書畫靈寶:筆墨濃,繪不盡綿綿家鄉情
    【夜經濟激發新活力】「秦人碼頭」之文化篇 ——書畫靈寶:筆墨濃,繪不盡綿綿家鄉情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書畫同源」之說。
  • 《大秦賦》中反覆提到雍城,這個地方對秦人為什麼如此重要?
    於是周宣王冊封其長子為西垂大夫,將攻佔的犬戎之地賞賜給他。此後的秦人,活動區域主要為西垂之地,也就是今甘肅平涼。一直到秦襄公時期,他們都經營者此地。 二、遷都雍城 到周幽王時,秦襄公抓住機會,護送周平王東遷洛邑。周天子為感謝其勤王之功,正式冊封其為諸侯,同時許諾「能功逐戎,即有其地」,也就是將關中之地許諾給了秦人。
  • 【秦嶺會客廳】秦人 秦嶺 秦帝國 ——《大秦嶺》紀錄片裡的秦嶺傳奇
    在這篇解說詞中,您提到《劍橋中國秦漢史》以局外人的客觀眼光在分析秦國勝利原因時,第一條便是「河之南通往秦的幾條通道被山脈所阻,只有很少幾個戰略關隘可以通行。在這些屏障後面,秦能在攻打其他國家之前聚集力量」。是否可以說,秦嶺為秦帝國的逐漸壯大提供了地理上的天然優勢;沒有秦嶺,就沒有秦帝國,也就是您所說的「造國之功」?
  • 秦人為何對九鼎情有獨鍾?
    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皆嘗亨鬺上帝鬼神。遭聖則興,鼎遷於夏商 。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淪沒,伏而不見——《史記·封禪書》九鼎是國之重器,據傳是大禹治水後,用天下九牧所貢之金鑄成九鼎,是中國的代名詞,是國家統一昌盛的象徵,這也是正熱播《大秦賦》幾代秦王追求的終極目標——一統天下。
  • 苦菜烈酒肥羊燉:秦人的風骨
    秦國有如此烈酒,可見秦人的凜然風骨。 在《大秦帝國》中,肥羊燉是真正的原汁原味。由於當時佐料比較少,肥羊下鍋直接煮熟,並且將米醋和蒜泥調和,拿出來之後食用時要用手撕。據說當時衛鞅在吃過肥羊燉後竟然兩腮糊滿湯汁,額頭涔涔冒汗。並且嘴裡贊曰:「本色本味,痛快之極!」
  • 秦人平均身高185釐米,原來只是誤傳?那秦人身高有多高?
    秦人平均身高185釐米?在現如今所發掘的六千多具兵馬俑中,其「立俑」的高度一般在180釐米到190釐米不等,平均高度更是達到了185釐米。所以也就有很多人都大膽的推測,秦兵馬俑是不是秦始皇按照真人1:1比例所打造的呢?那是不是就意味著秦人的平均身高基本都達到了180釐米以上?
  • 秦人最初是養馬人?又是怎麼創立秦國的?
    在創立秦國之前,秦人曾經生活在商王朝西陲的六盤山與渭水中遊地區。後來周興商亡,秦人被迫向西遷徙,進入荒涼的黃土高原。隨著周王朝的邊境向外擴展,秦人生活的「西陲」也越來越遠,最後到了今天的甘肅天水附近。在殷商和西周二代,秦族處於受中原王朝奴役的地位,確實為周王養過馬。
  • 戰疫進行時,遙望史書記載的兩千多年前秦人如何防疫和治病?
    秦醫不僅在救死扶傷和醫學實踐上有顯著的成就,還在防疫和養生等方面,形成了秦人自己的醫學理論,這些醫學理論和醫療實例在中國醫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許多至今仍影響著我國傳統中醫學的發展。秦國對醫學高度重視,政府設有宮廷醫療機構,有「太醫令」這一官職,專門負責管理秦醫。
  • 《大秦帝國之崛起》問鼎央視帶給秦人的思考!
    歷時16年所著6卷本504萬字《大秦帝國》是我國目前唯一一部全面、正面表現秦帝國歷史的長篇小說,同時還著有《中國原生文明啟示錄》、《中國文明正源新論》等,開創「中國原生文明理論體系",深入淺出分析三代至秦的中國文明。
  • 河南靈寶:「秦人碼頭」素筆描出新盛景,濃墨繪就夜時尚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書畫同源」之說。8月1日,河南靈寶「秦人碼頭」的書畫展前,筆墨生香,人流不斷。精選的書畫作品令人讚嘆。靈寶人重教崇文,來「秦人碼頭」,近距離欣賞藝術作品,邊走邊看,不失為一種難得的美好享受。
  • 強秦大軍不再,秦人眼裡大漢即是秦
    春秋至清末,有亂治之治。早在2000多年前,中國就有春秋戰國之爭,持續了數百年。春秋戰國時期被稱為中華文明的萌芽階段,是諸侯爭霸的混亂時期,也是思想文化的繁榮時期。最後,西方的強秦走出關中,吞併六國,第一次將中國納入統一的政權之下。作為中國第一個統一的王朝,秦朝的地位不言而喻,秦始皇被稱為「千古一帝」。後來的朝代或多或少都有秦朝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