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秦人,道秦事,話秦風,言秦譜!
秦家人都在關注創辦於2008年的秦網!
秦人的發展及其神話的演變考論
文:閆德亮
本文為2012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早期民族遷徙融合與古代神話傳播流變研究」(12BZW060)之階段性成果。
閆德亮(1964-),男,河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中原文化研究》雜誌社社長。
秦人的發展及其神話的演變考論之一:秦人源於東方鳥夷部落聯盟嬴姓部族
秦人的發展及演變考論之二:秦人的遷徙路線、地點及時間
秦人的發展及演變考論之三:秦人的發展壯大及其「華夏」意識
對祖宗祭祀、神靈崇拜及對華夏神話的認同是秦人的基本神話,它引領著秦人拓疆闢土,是秦人發展壯大的精神引擎。
秦人的神話及其演變主要表現為:
1、圖騰崇拜。
秦人先祖神話是秦人的根本神話,雖經後世的歷史化,但圖騰崇拜的色彩仍然很濃。
秦先祖的出生充滿著濃濃的神話色彩。
秦老祖母女脩因吞了玄鳥蛋而生了秦人的先祖大業。
大業的子孫與鳥關係親密,如大廉為鳥俗氏,孟戲、中衍「鳥身人言」,他們世代也都是調鳥馴獸養馬馭車的好手,並以此獲榮。
這是原始社會時期祖先圖騰崇拜的神話。
東夷部落聯盟是個崇鳥的集團,《山海經》中有諸多東夷崇鳥的內容,其很多內容已為傳世及出土古文獻所證實。
少昊氏「以鳥名官」,五鳥、五鳩、五雉和九扈等二十四種鳥代表二十四個氏族,他們組成了少昊部落聯盟,玄鳥即是其中之一。
秦人祖先以玄鳥為圖騰,成為少昊部落中的玄鳥氏。
作為東方夷人後裔的秦人崇拜玄鳥,對東夷之祖抱有深情,這是秦人神話的基礎。
由於秦人常居西垂,與戎狄雜居,其在對玄鳥崇拜的同時,又崇拜帶有西戎強悍霸氣性質的猛禽鴟鴞,這已為甘肅禮縣大堡子秦公墓地的發現所證明。
另外,秦人還有以熊、虎、鹿等為圖騰的說法,這些都與秦人所處的時代及地理環境有關。
2、神靈崇拜。
神靈崇拜是秦人神話的基本內容。
崇拜句芒神:
秦人先祖對玄鳥的崇拜在西遷後演化為對句芒神的崇拜。
《山海經·海外東經》云:「東方句芒(讀勾,gou),鳥身人面,乘兩龍。」
在句芒身上可以看出玄鳥的痕跡。
秦人對句芒的崇拜原因有三:
一是句芒(重)是少皞氏的後人,或是少皞部落中的一個首領或長老。
高誘注《呂氏春秋·孟春紀》曰「: 句芒,少皞氏裔子曰重,死為木官之神(即木神)。」
作為東夷部族西遷的秦人把句芒作為祖先圖騰神崇拜是很自然的事。
二是句芒是古代傳說中的東方之神,源於東方的秦人自然也要崇拜句芒。
三是句芒神作為玄鳥的化身保佑著秦國國家昌盛子孫繁茂。
《墨子·明鬼》載秦穆公所夢鳥神即為句芒,他告訴秦穆公「國家藩昌,子孫茂」,故秦人把他作為保護神崇拜。
祭祀蚩尤神:
《史記·封禪書》載秦始皇統一後,對齊魯之地的東方八神將進行祭祀。
東方八神將,三曰兵,主祠蚩尤。
蚩尤屬於東夷人,為「九黎」的首領。
《山海經·大荒北經》載在蚩尤同黃帝的戰爭中,太皞、少皞曾作為蚩尤的同盟者參戰。
黃帝雖殺死了蚩尤,但卻尊他為兵神並加以祭祀。
秦始皇祭蚩尤,反映了秦人對東夷英雄或曰先祖的崇拜,同時也是對華夏族先祖黃帝文化的認同。
多神崇拜:
秦人為多神崇拜的民族,至上神「帝」、自然神、夭(妖)神充斥著秦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秦人的至上神也為「帝」。
秦文公作鄜畤就是為祠「上帝之徵」(《 史記·封禪書》),秦穆公平晉亂是「受
上帝命」(《史記·封禪書》)。
在 1974 年湖北出土的雲夢睡虎地秦簡中的時日佔候之書—《日書》中有兩條直接提及到「上帝」。
但秦人觀念中的上帝,形象隨意,或為黃龍,或作人形。
作為至上神,上帝已經完全人格化了,高居九天之上的他能與人溝通,亦能顯示某種徵兆。
《日書》中出現最多的神靈是自然神,如:土神、地杓神、馬禖神等,形形色色,不一而足。
許多神靈都是從人格化的自然神中演化而來的,他們專司某一具體事務,秦人對他們要舉行「祠」的活動。
另外,還有許多「夭(妖)神」,它們是某些鳥獸蟲豸及風雲雷火等化成的精靈。
在秦人的心目中,妖神的地位低下,與鬼在同一層次,人們厭惡它驅趕它。
在秦人多神崇拜的體系中,上帝神雖至高無上,但它的權威性卻被眾神削弱、分割,在神統中也不居核心地位,缺乏周人上帝神的威嚴與能量。
秦人的多神崇拜說明了秦人的宗教體系尚不成熟發達,仍處於低級幼稚的階段,其原始宗教的特性明顯,而文明時代應該具有的宗教內容缺乏,致使自然神多神靈崇拜和巫術一直佔據著秦人宗教體系的重要位置,這與秦人險惡的生存環境和落後於東方國家的狀況是相一致的。
3、畤祭。
畤祭是秦人發展時期的宗教行為,也是秦人神話的顯著特徵。
據《史記·封禪書》與《漢書·郊祀志》載,秦人在西垂立國後,先後建立了六畤:
西畤祭少皞:周平王元年(公元前 770 年),秦襄公始為諸侯時,「自以為主少皞之神,作西畤,祠白帝」。
秦襄公把白帝當作祖神與上帝合一的神靈進行祭祀,初露出了秦人挑戰周天子、要與周分庭抗禮的跡象。
按《周禮》,天子祭天帝,諸侯只能祭其域內的名山大川。
鄜畤祭少皞:秦襄公作西畤 14 年後,即公元前 756 年,秦文公作鄜畤祭少皞。
密畤祭青帝:秦文公建鄜畤 84 年後,即公元前 672 年,秦宣公於渭南作密畤祭青帝。
上畤祭黃帝與下畤祭炎帝:密畤建立後 250 年,即公元前 422 年,「秦靈公於吳陽作上畤,祭黃帝;作下畤,祭炎帝」。
吳陽在今寶雞市西北部,因在吳山南面,故而稱之。
畦畤(qí zhì)祭白帝:公元前 368 或公元前 367 年,秦獻公遷都櫟陽,「櫟陽雨金,自以為得金瑞,故作畦畤櫟陽而祀白帝」,以報天賜之恩。
秦人六畤中,最早的西畤和最後的畦畤及鄜畤祭祀的都是白帝,這因為:
一是秦人受周人及中原各國意識觀念的影響,認為白帝在五方上帝中主管西方,所以立西畤祭祀白帝,也就是祭祀西方之天,或天帝。
二是秦人源自於東方少皞部族,故少皞為秦人祖先神或氏族神,按照「神不歆非類,民不祀非族」 的原則,此時秦人所祭少皞為氏族神,或至上神兼宗祖神。
秦人對白帝的祭祀,從方位上說是從西向東移動了 400 公裡左右,這意味著崇拜少皞的民族對少皞神話發生地的嚮往與靠攏。
秦人的這種夢想,在秦宣公時有所增強,秦宣公於渭南作密畤祭青帝,充分說明了秦人不滿足於祭祀代表西方之天的白帝,還要祭祀代表東方之天的青帝,他們是要順著渭河南岸直指東方。
到秦靈公時,秦人的中原與東方夢想更加明晰。
秦靈公時作吳陽上下畤祭黃帝和炎帝,意謂著秦國經過300多年的奮發圖強,特別是秦穆公「霸西戎」後,強大的秦人有進軍中原滅天下諸侯做華夏共主的政治夢想。
秦人畤祭的變化,不僅反映了秦人的政治夢想,也反映了秦人不斷變化的神話觀念和向華夏文化學習的意識。
春秋戰國之時,中原各國的五行學說已很流行,但處於西垂的秦人卻並沒有完全確立五行學說。
但對中原及東方有嚮往的秦人,不斷學習中原文化,表現在畤祭中也不斷吸收中原的禮制文化,如由祭祀上帝轉而祭祀白帝,這意味著秦國由「西垂」的「庸」國變為周朝「王土」上的「侯」國。
隨著秦人勢力的發展,在前後 400 餘年時間裡,秦人畤祭數量由一個到六個,祭祀天神也由一個白帝變為青、黃、炎、白四帝,畤祭地也不斷向東移動,東西綿延 400 公裡左右。
在此過程中,秦人也藉助對天帝的祭祀不斷融合其他民族,壯大自己的民族。
至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畤祭由秦國一隅之禮制而成為中國禮制。
所有這些都表明了秦人畤祭的豐富與成熟,也表明秦人對中原五行學說的基本接受。
但秦人只是祭祀四帝,並沒有把黑帝納入到五方大帝的祭祀之中。
4、秦人神話及其演變。
秦人以玄鳥為圖騰,那是對祖宗的思念,也是為了部族的凝聚與發展。
秦人的多神崇拜說明秦人環境的惡劣與神話的幼稚。
當中原華夏各國以上帝為至尊時,秦人並沒有上帝祭祀。
襄公始有國後,為了「與諸侯通使聘享之禮」,乃立西畤祠白帝少皞,這是華夏文化禮制影響所致。
秦人認為自已是東夷之後,至秦文公時,又作鄜畤祭白帝,至宣公時作密畤於渭南祭青帝。
這都是秦人對自己先祖的故土東方的留戀,也是秦政治抱負的體現。
此時的秦勢力還很弱,所居之地又為華夏之故土,故秦靈公又作吳陽上下畤祭華夏族神黃帝與炎帝。
這種向中原華夏神話文化的內向認同,既是為了籠絡華夏之舊民,也是為了爭奪正統地位。
其結果是民族文化漸趨統一,民族共同心理開始形成。
在神話的引領下,秦人融合其他民族,逐漸強大了起來,上帝也開始發揮其政治功能。
秦穆公時, 「上帝命穆公平晉亂」(《史記·封禪書》),這是託上帝之名行徵伐之事,假白帝之命去幹涉華夏事務。
至秦獻公時,又創造了「櫟陽雨金」的神話,並宣稱得了金瑞,作畦畤於櫟陽祀白帝。
這是秦人接受華夏神話、東方五行學說的有力證明。
統一中國後的秦始皇,自視功高至大,取三皇五帝各一字為「皇帝」。
秦始皇蔑視神靈,向神靈挑戰, 「命刑徒三千人伐湘山樹,赭其山」(《史記·秦始皇本紀》)。
秦始皇不重天神,也不把五帝放在眼裡。
雍有畤祭,也只是胡亂地祭祀四帝,連五帝的數字都沒湊齊。
秦人對白帝的祭祀是祖神與上帝合一的祭祀。
後白帝因與五德轉移學說相矛盾,秦始皇又改崇黑帝,但這黑帝祠終於沒有建立起來,直到劉邦才補足了這個缺失。
秦始皇對既存神話採取為我所用的方針,凡是不能為王權服務的即棄之。
此時的神話已經顯露出專制時代的特徵,它密切地為政治服務了。
由於沒有外在的至高神,秦宗教由襄公以來逐漸統一的白帝崇拜反降為一個無中心的多神崇拜的局面。
秦始皇把自己視為最高神視為至上神,他在渭南建了座信宮,即是極廟。
秦始皇把自己當作極廟之神,即是把自己當作了天庭中的最高神太一。
另秦始皇陵中的布置也表示了秦始皇死後還要統治世界的獨尊與霸道。
隨著年齡的增長,秦始皇表現出了怕死的心理,於是夢想長生不老,對流行於齊魯的神仙表現出極大的興趣。
如此一來,關於神仙的神話成了秦始皇時最有影響力的神話。
《史記》載秦始皇遣徐福發童男童女數千人入海求仙,他泰山封禪後東遊海上求仙。
神仙及仙藥不可得,讓秦始皇失去了自信,認為上天在警告他。
為了彌補自己的不足,他遊雲夢,「望祀虞舜於九嶷山」,「上會稽,祭大禹」,發展到後來他見了神就燒香,由此引起了秦後期的「淫祀」之風,致使秦神話成了無至上神統序的渙散無紀狀的雜神神話,文化也隨之呈現分裂態勢。
秦的滅亡來自於文化上的失敗,首先表現為神話領域的失守。
陳勝於大澤鄉「叢祠」(即神祠)裡裝神弄鬼地喊出「大楚興,陳勝王」時,一呼百應。
這表現的是神示,是天命,它宣告了秦統治的結束。
民眾首先用神話敲響了秦王朝的喪鐘。
秦人神話主要表現為祖先崇拜、神靈崇拜和向華夏神話靠攏,以及「個人崇拜」。
這種古代神話及其演變反映了從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的過渡,也反映了從原始部落到封建帝國的發展過程。
秦人的先祖神話是秦國的根本神話,也是秦國立國的基礎,而多神靈的崇拜則是秦國為其國家發展所必須採取的一種宗教文化措施。
神話是秦統一的武器,故表現出了很強的功利性,但卻缺少儒道的文化內涵。
把白帝作為主神後,為了靠攏華夏又主祭炎黃,因五行學說又改黑帝為主神,這其間還雜祀數帝及群神,直到最後發展「個人崇拜」、求仙,並颳起了「淫祀」之風。
這種隨意性和無統序性喪失了神話生長發展的本然性,故不能長久。
然秦神話逐漸向華夏神話及文化靠攏的事實,又使民族文化漸趨統一,民族共同心理開始形成,為融多民族為一體的漢民族的形成奠定了文化心理基礎。
總之,源於東方的秦人崛起於西方,最後統一了中國。
這不僅僅是武力的勝利,更是文化的認同,其間神話的豐富內涵起到了聚民興國強邦的精神引領作用,它滋養著秦人的成長,而秦人的發展壯大又對神話豐富傳播改塑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圖片來源於網絡,僅供參考)
(全文完,原文載《東嶽論叢》2015年9月第9期)
識別二維碼加秦網秦輝微信
秦輝手機微信:13881185758
秦網的抖音號:myqinnet
延伸閱讀:
大秦族譜——告別手工抄寫,手機移動錄入,讓修譜更方便!
新版《秦歌》高清MV視頻出爐了,還有詞曲簡譜MP3!趕快圍觀
秦姓的起源與演變:「秦」的初義可能是一種糧食作物
秦姓的郡望堂號和宗族特徵
近百年來秦人族源問題研究綜述之一
近百年來秦人族源問題研究綜述之二
近百年來秦人族源問題研究綜述之三
秦人的發展及其神話的演變考論之一:秦人源於東方鳥夷部落聯盟嬴姓部族
秦人的發展及演變考論之二:秦人的遷徙路線、地點及時間
秦人的發展及演變考論之三:秦人的發展壯大及其「華夏」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