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苦菜、烈酒、肥羊燉,是秦國人經常吃的,食物是人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積貧積弱的秦國曾被六國多次聯軍討伐,卻依然堅挺,秦人的風骨讓人敬佩,這樣的秦國讓人生畏。
苦菜味苦,秦酒凜冽,肥羊燉本色本味,但是秦國人非常喜歡苦菜、烈酒、肥羊燉的搭配。變法前的秦國雖然很窮,但窮得硬正。民風樸實厚重,雖不知詩書,不通風華,但卻極有古風。住在秦國,窮人富人都很坦然。
戰國七雄
一、為什麼是苦菜烈酒肥羊燉
苦菜,是生在麥田裡的野草菜,苦菜味苦,菜性偏寒。秦國人大多貧苦,苦菜成為尋常民戶的常菜。
在《大秦帝國》電視劇中就出現了涼拌苦須菜,當時秦人的做法是,開水中燙,油鹽醋蒜一拌,更是本色本味了。吃的時候會覺得是一股泥土味兒中滲出嫩脆清香的野草苦澀,細嚼下咽,還是有苦味。
涼拌苦苣菜
戰國時期的名酒有6種:趙國邯鄲酒(趙酒)、魏國大梁酒(魏酒)、齊國臨淄酒(齊酒)、楚國蘭陵酒(楚酒)、越國會稽酒(越酒)、魯國泰山酒(魯酒),秦國鳳酒沒有入列。秦國自古被山東列國視為虎狼之國,秦風彪悍如西戎,一直以來被視作文化沙漠,所以,秦國鳳酒向來被山東六國鄙視。
烈酒
秦酒凜冽,酒力遠勝趙酒。秦國苦酒那凜冽的西北風情在商君、張儀的揮灑中更加厚重。
人們經常說,酒為民性之表。秦國有如此烈酒,可見秦人的凜然風骨。
在《大秦帝國》中,肥羊燉是真正的原汁原味。由於當時佐料比較少,肥羊下鍋直接煮熟,並且將米醋和蒜泥調和,拿出來之後食用時要用手撕。據說當時衛鞅在吃過肥羊燉後竟然兩腮糊滿湯汁,額頭涔涔冒汗。並且嘴裡贊曰:「本色本味,痛快之極!」
肥羊燉
二、秦國人的風骨
秦國崛起於鐵血競爭的群雄列強之林,包容裹挾了那個時代的剛健質樸、創新求實精神。六代秦王歷經一百六十餘年堅定不移地努力追求,才完成了統一六國的目標,建立起一個強大統一的帝國,開創了一個全新的鐵器文明時代,使中國農業文明完成了偉大的歷史轉型。
大秦帝國
作為時代精神匯集的大秦帝國,最集中地體現了那個時代中華民族的強勢生存精神。這種強勢生存精神,可以概括為六個基本方面:
(1)徹底的不斷的變法革命,以激發民眾最旺盛的活力與國家最強大的實力為生存之本,「求變圖存」。
(2)對外部野蠻民族與愚昧文明的衝擊,實行「強力反彈,有限擴張」的戰略。
(3)整合統一,霸氣巍巍。
(4)統一架構文明載體,使不同習俗的民族分支在同一文明載體下凝聚起來。
(5)兼容並蓄,消解融會外部流入的不同文明。
(6)崇尚法制,實行英才治國。
這種強勢生存的基本精神,已經在中國文明的歷史發展中一以貫之地表現了出來。
秦國統一從強大到統一六國的過程中,隱藏了難以計數的神奇故事以及偉人名士的悲歡離合。當「赳赳老秦、共赴國難」這句悲壯的老秦人誓言一遍遍在耳畔想起的時候,每次都很動容。
秦孝公嬴渠梁發布求賢令後,衛鞅來到秦國,君臣一見如故,他們的誓言:「君如蒼山,鞅如松柏」,讓人振奮不已。衛鞅很快融入秦國的生活,苦菜烈酒,盡皆本色,那樣的樸實如沐春風。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商鞅、張儀、範雎、李斯先後入秦,盡情施展所學,一生抱負得以實現。嬴渠梁、衛鞅的君臣之誼,蘇秦張儀的同窗之志……讓人動容、感慨萬千。
商鞅變法
商鞅變法侵犯了貴族們的利益,遭到世族元老貴族的強烈反對,秦孝公去世後,元老貴族瘋狂反撲。為了繼續推行變法,商鞅不畏強勢慨然護法,被車裂而死。
縱觀六國酒,會稽酒早已納入江浙民風,黃酒的細膩成就了女兒紅的盛名;臨淄酒大梁酒泰山酒都融入進了齊魯大地!秦國苦酒那凜冽的西北風情在商君、張儀的揮灑中更加厚重。
文化像民風、民情似酒風,這就是華夏民族的靈魂,固然有戎狄匈奴南夷的百般侵擾、縱然有拓跋蒙古滿族的強大武功、亦然近乎浩劫的八國聯軍日本侵略肆虐踐踏,都摧毀不了春秋戰國期間形成的文化精神脊梁!
在戰國這個大爭之世,秦國上自國君、下到平民,都做出了很大犧牲。平民遠離家鄉、戍守邊關,走的堅定執著;嬴渠梁和墨家小妹、衛鞅和白雪、張儀和東周公主……,每一段愛情故事都是可歌可泣的。鐵血無情的戰國時代因為有了這些「愛情」,才使它有血、有肉、有靈魂。
這個時代,蘇秦、縱橫天下,戰國四公子名滿七國,他們的人格魅力在紛爭的戰國時代大放光芒。魏國信陵君為人仁厚並禮賢下士,因為有他,其他國家十多年不敢動魏國的心思,留下「信陵君竊符救趙」的佳話。趙國平原君因賢能而聞名,傾其家有,犒賞食客,得敢死之士三千人,擊退秦兵三十裡。楚國春申君以辯才揚名。齊國孟嘗君門客三千,聯合秦、趙等國攻破齊國。
蘇秦:六國封相
張儀:秦國封相
戰國四公子
戰國時代,戰爭頻繁,孫武、吳起、孫臏等兵家大放異彩,白起、廉頗、李牧等名將輩出。俗話說,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可秦國從商鞅起用山甲打造步兵方陣開始,從來不缺良將,司馬錯、白起、蒙熬、王翦、蒙恬等,都是不可多得的將才;其他國家,如趙國的廉頗、李牧,燕國樂毅,都是不世出的名將。
秦國戰車
從公元前230年攻打韓國到前221年滅齊國結束,共計10年的時間,先後按順序消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結束了中國自春秋以來長達500多年的諸侯割據紛爭的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君主中央集權國家,即秦朝。
秦能完成統一,這與秦國自孝公以來的國策是分不開的。秦孝公任用商鞅實行變法,惠文王繼續推行變法,秦國變強,逐漸崛起。秦昭襄王東出函谷關,劍指天下,鋒芒畢露。經過贏柱、贏異人兩代人的傳承,秦王嬴政繼位後,橫掃六國,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君主中央集權國家,成為中國第一位皇帝。
少時立太子登基連貫一氣呵成,這就是大秦的輝煌所在。雖然沒有逃脫代代勤王勵志,但絕無昏聵,國運使然,何足道哉!
反觀六國,不是國君昏庸就是佞臣當道,韓國四次烏龍救國徒留千秋笑柄,趙遷郭開戲耍趙國,雖有荊軻刺秦也難抵燕王懦弱無能,魏國老王飼犬專業堪稱大家,面對水淹大梁不得不獻城投降,魏惠王好大喜功喪失六國盟主地位,楚國雖地大物博但經不起喪師失地,齊國因齊王田地貪財喪失大國地位……
縱觀戰國歷史,秦國的風骨和精神是最值得學習和借鑑的。
秦部族以養馬起家,民風剽悍,團結奮鬥,不放棄。秦獻公在位時,秦國差點被魏國打得亡國,這時都沒有一個人投降,也沒有出賣國家的,他們選擇與國共存亡,這種民族精神、愛國情懷,讓人肅然起敬。
秦國人
戰國時期,七國相繼變法,李悝在魏國變法、公仲連在趙國變法、吳起在楚國變法、齊威王的改革措施、申不害在韓國的改革、趙國的改革、燕國的改革。然而,只有秦國變法是真正成功的,秦人遵紀守法,很少有犯法的。
秦國以五百萬的人口,養活了一百萬的軍隊,五人養一個兵。但是秦國社會比較安定,這種勤勞,基本上沒有國家可以比擬。
秦國以500萬的人口統一了中國,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制度,在全國推行封建制度,這為中國的統一、中華民族的進步與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