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下上面那張照片的時候,老師詢問我:「需不需要把被子收起來?」我立刻說:「不用,我好喜歡這樣充滿生活氣息的樣子。」
是呀,這便是幼兒園該有的溫暖樣子。不過,「溫暖」只是安師大附幼展現給我的眾多美好的其中一面而已。
溫暖、美麗、好玩、細膩.我想用更多美好的詞語去形容這家幼兒園。
所以,讓我們走進這家幼兒園,一探究竟。
特別鳴謝
雖然我們都知道,幼兒園的環境不應該只以「好不好看」來度量。但剛走進一家幼兒園,難免忍不住先去看看它是否美觀。
顯然,安師大附幼便是一家靠「顏值」就能吸引人的幼兒園。儘管我們去的三家分園風格各不相同,但它們各自具有的美感都能讓人眼前一亮。
總園淳樸清秀,和周遭的徽派建築與街道相得益彰。
金域藍灣分園則有歐式的精緻,一窗一門間都融入了設計的巧思。
碧桂園分園又不一樣,日式簡約的風格凸顯高雅,讓人很容易聯想到那些頗具盛名的日本幼兒園。
三種風格各有特色,卻又彰顯著共通的美感。在三家幼兒園裡,我們都發現了一些共通的環創元素,絕對值得每位幼教人學習,我們一起來看看吧~縱觀安師大附幼的室內空間,幾乎所有的環境創設都是由孩子的作品「堆砌」而成的,而且用了一種在其他幼兒園很少會見到的組合方式。比如下面這幅作品,就是每個孩子單獨完成一塊染布作品,在老師的設計排布下重新組合在一起。原本只是普通的印染活動,卻組成了極有「視覺衝擊力」的藝術品,不得不佩服這裡老師的教育巧思呢。這樣的作品在幼兒園裡還有很多,孩子們在加大版的捲紙芯上繪畫,老師把它們組合成了「風吹麥浪」之景。
下面這幅作品我特別喜歡(建議大家點開大圖查看哦),每個孩子用紅色自由拼貼,然後組成了這幅大大的畫作。
別看這幅作品乍一看好像有些「混亂」,但你仔細品味,會發現老師在紅色的疏密、立體感上下足了心思,使得整體「亂而有序」。
老師向我們介紹的時候,如數家珍地說著她印象最深的單個作品。「你看,這個做的是一張笑臉!」透過老師明亮的眼眸,我看到了一個愛孩子的老師、一所愛孩子的幼兒園。瞧,孩子們的姓氏也能組合成一幅作品。看著這樣的「漢字畫」,誰能說這是小學化呢?類似的作品還有很多,我們再來好好一睹它們的風採吧!你一定很好奇這些作品是如何完成的吧?老師說,孩子們完成作品後統一收集起來,公共區域的藝術作品,由幼兒園的藝術總監組織老師們將作品鋪在地上,當場開始進行位置上的調整,然後就可以直接上牆了。在我看來,這是一個特別討巧的環創方法,既不花費老師太多的精力、又讓環創以孩子的創作為主、還具有很高的觀賞性,所謂一舉三得;同時,方法看上去很簡單,但真的能實施起來卻離不開老師們的審美修養、團隊合作和對孩子的了解,實在是令人敬佩呀。肯定又有人要和我說什麼「兒童什麼情趣」、「鮮豔的顏色吸引注意力」之類的理論。
但在我們質疑之前,先仔細看看這裡的主題牆,它們難道不能清晰地反饋孩子們當前正在進行中的主題嗎?難道不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嗎?
有了老師拋出的這塊「琉璃磚」,後面我自然便看出了更多「璞玉」。
比如這個班的孩子正在研究藏族文字。
這些孩子看來是把家鄉的橋「走」了個遍呢。你看,關於橋的研究還沒結束,主題牆的空白區域還等著填滿呢~
嘿!一面主題牆就把孩子們玩墨的水平變化體現地淋漓盡致呢。這才是主題牆的力量,這也才是主題牆該有的樣子。如果連「達意」都做不到,被裝飾得再好看的主題牆,也不過是穿著新衣的皇帝罷了。我想,這裡的老師都是「脫衣能手」,難怪園長說老師們都搶著要牆面,都覺得主題牆不夠多呢。安師大附幼的每一塊班牌、家園聯繫欄也是交由老師精心設計的,每一個班級都有不同的風格。
就拿下面這塊小小的班牌舉例,老師逛遍了材料市場也沒找到自己滿意的,乾脆就自己用廢舊材料設計,頗為用心。
也正是這樣,這裡的家園聯繫欄甚至做到了「一步一景」,讓人漫步在幼兒園中都心曠神怡呢。有時候,一點簡單的技法就能讓老師們的工作輕鬆不少,也能讓幼兒園的環創上一個等級,各位老師不妨也嘗試一下哦。
儘管很多幼兒園的環創似乎不那麼盡如人意,但當我們仔細「拆解」安師大附幼高級環創之後,會發現其實也並非需要多金貴的材料、多高超的技法。你和一份優質的幼兒園環創之間,也許只差一點點心思:鼓勵孩子創造美、利用孩子創造的美,自己再加一些小技巧的細膩心思。幼兒園是什麼?請用5個字回答。
如果是我的話,一定會不假思索地給出答案:好玩的地方。
幼兒園是孩子們生活、學習的場所,而孩子們的生活和學習,離不開好好玩。而安師大附幼,是一個如假包換「好玩的地方」。
來到總園採訪的那天,園裡正在進行民族大聯歡的活動,孩子們裝扮成了各民族的模樣,在整個幼兒園的區域內體驗著各式各樣的活動。
在保育員阿姨的幫助下做一做民族傳統麵食。
親手設計一件漂亮的朝鮮族服裝。
傳說漢服,感受一下揮毫灑墨的英氣與豪爽。
用手工紙折一件漢服吧,比比誰的更漂亮。
下盤棋、織匹布,體驗一下傳統的遊戲和技藝。用放大鏡好好探索中國地圖的秘密。
也許是因為進區之前的儀式,感覺孩子們進行區角活動的時候特別的認真,都全神貫注在自己手上的活動中,很少有孩子亂逛或需要老師幫助的。
這大概就是儀式感的力量吧。
除了教室這個「遊樂場」,安師大附幼的每個園所裡都設置了各類活動室供孩子們遊戲。那天,我們在2樓拍攝,卻從樓下傳來陣陣奶香,循著氣味下去,原來是孩子們在製作彩虹曲奇呀。趕到的時候料理已經接近了尾聲,孩子們正在認真收拾桌子。
香味來自一旁桌上剛出爐的曲奇,孩子們熱情地邀請我們品嘗,果然特別甜蜜呢。環顧四周,不僅準備了各種專業的烹飪器材,也有一大面以烹飪為主題的牆面。感覺在這裡隨手抓起一件材料,老師就能開展一次生動的教育活動呢。當然除了小廚房,其他常見的活動室如美工室、閱讀室、建構室也一應俱全,讓我們用一組圖片來領略一下這些活動室的風採吧。
看完這些琳琅滿目的活動,讓人不得不讚嘆老師們支持孩子遊戲的用心。遊戲這件事,孩子才是主角,我們教育者能做的,不過是把遊戲的舞臺搭得更大一些、舞臺的道具準備地更好一些。你也許會和我一樣有疑問,上面這些活動,孩子的自主性似乎少了些,大多是老師預設的活動。但你再看下面這張圖,就會消除這份顧慮。這是幼兒園大廳裡的一處空場地,沒有規則、沒有環創、沒有材料,孩子們可以用這裡開展任何活動,僅此而已。有這份心思的幼兒園和教育者,哪裡會捨得讓孩子失去「自主性」呀。其實我原本想要用「瑣碎」來形容下面這一段的,但這次難逃貶義之嫌,還是細膩來的更為貼切。
因為下面我要講的,正是瑣碎的幼兒園一日生活裡,細膩的教育心思。
很多幼兒園到了大班都會這麼做,如果你問起老師們原因,她們會說讓孩子了解天氣的變化、接觸數字、知道折線圖.她們會說:「我們等待孩子進入小學、中學,學習到折線圖的時候,這段記憶能被喚醒。」哇哦,這個回答真是令人驚喜,「提前學一兩個知識」始終不是幼小銜接的本質,這才是。這裡的每個孩子都會自帶一個水壺,現在的兒童水壺不僅有好看的顏色,還會有長長的肩帶。於是,問題產生了。
小班孩子喝完水會讓肩帶隨意地散開,一個班的水壺擠在一起,肩帶就會纏在一起。於是,下次再拿水壺,一拿就倒一大片。
不過,老師們沒有讓問題成為問題,而是讓問題成為教育的契機。孩子們提案、做計劃,想出了整理肩帶的方法並按計劃執行,到了大班,在不會出現不會收納水壺肩帶的孩子了。教育是不會沒有「靈感」的,尤其是對幼兒園來說,既然沒有教科書,那眼前所見的都是教材。「時間課程」也是這裡的一大特色,有的幼兒園不注重時間概念的培養,孩子到了大班仍然難以掌握這種抽象的概念。
但這裡的孩子顯然不一樣。
每個教室的門前都有一張小桌子,放著紙筆、鐘錶和日曆。
湊近看,你會發現這是一張「籤到桌」,孩子們每天來幼兒園的第一件事,就是要進行籤到,就像我們上班打卡一樣。那這是怎麼成為課程的呢?原來,籤到是會動態變化的。時鐘會變化,會從電子鐘到石英鐘;日曆會變化,會從日曆到周曆到月曆;記錄的方式也會變化,從簡單的打勾到寫下時間,還要判別自己是否遲到.三年下來,加上一些體驗性、探究性的區域遊戲及教學活動,孩子們對於時間可謂「了如指掌。」但我們把更多的心思用在了衛生細節、安全細節上,我不是說這些不重要,我只是想提醒大家,如果我們能用同樣地態度去對待教育中可能有的細節,那我們的教育思路一下子便能開拓許多呀。最後的話
之前我說,這裡的老師收穫了其他幼兒園裡3倍的幸福。而看完幼兒園內部的這些活動,我確信了這一點。他們每天生活在畫一般美麗的校園裡,每天看到自己的作品像藝術品一樣被展出;他們自由地探索著幼兒園的角落,邊遊戲邊「研究」,永遠不會膩;他們在自然的生活中,便得到了發展,因為他們生活的每個細節都被看在眼裡。3倍幸福的老師,30倍幸福的孩子。能走進這樣一家幼兒園,我也是如此幸福。聲明:本文由幼師口袋原創,於安徽師範大學附屬幼兒園(總園、碧桂園分園、金域藍灣分園)拍攝採編,文中圖片由幼師口袋編輯拍攝,盜圖必究。作者:韜韜,拍攝:韜韜,如需轉載請在公眾號內回復「轉載」。